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送来文化”到“自办文化”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并提供更加多样的、适合农民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应当突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从以往的“看客”变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等集体文化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传播;送文化下乡;农村集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12105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观照,其实就是一种传播与接受的“断裂”问题。它既包括农村文化传播社会网络的断层,也包括文化传播语境的断裂,以及传播内容与文化需求之间的断裂。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从农民作为主体的视角来解读农村的文化建设及传播。我们于2009年7月始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访谈。期间,我们还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传播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平时主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及场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状况,对农村文化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送文化下乡、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参与和评价等。WWW.11665.COM
  一、错位与偏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使用现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提供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基本载体,是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不容乐观。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j市农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和匮乏。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看电视(905%)、上街逛逛(45%)、打麻将(305%),进行文化娱乐的场所也主要局限在自己和亲朋友邻的家里。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看电视”作为自己平时文化活动内容的农民占压倒性的绝大多数,比例高达905%,而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农民数量极少,只有14%的农民参加了各类文化协会,参加业余表演活动的农民也只有18%。也就是说,农民当前的文化生活基本还停留在“自娱自乐”的简单层面,公共文化活动和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还相对匮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蒋旭峰,等:从“送来文化”到“自办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其实,j市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工作主要集中在建设文化站(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施这几方面。虽然每个乡镇都建设了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民对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如在对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施这三种农村主要的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有791%的农民从未去过文化站或参加过其组织的活动,没去过农家书屋的人的比例高达909%,而经常使用体育健身设施进行锻炼的农民也只有136%,从未使用过体育健身设施的农民占559%。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断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太理想。
  目前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很不均匀。具体来说,这种分布不均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同的地区之间、乡镇之间,乃至同一乡镇的各行政村之间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分布不均,即横向的分布不均。第二种分布不均是指在乡镇内部,公共文化设施过多地分布于乡镇中心所在地,体现为纵向的分布不均。这两种分布不均在现实中广泛存在。一方面导致了相当多的农民群众无法获得充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得许多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且有效的满足,这实际上是对大多数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漠视和损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少处于乡镇中心的文化站的使用效率很低下,很多设备和书籍上都落满了灰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设施的建设没有或较少地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在充分了解和尊重

地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偏好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实际上,农民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主体,当现有的文化设施和资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会拒绝使用,转向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例如,241%的农民认为文化站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从不去文化站。同样,有187%的人觉得村里的体育健身设施过于单一,没有兴趣使用。再以农家书屋为例,同意“农家书屋不实用,想要看的书找不到”的农民占55%,65%的农民认为农家书屋书的种类较为单调不够丰富,另外有55%的农民觉得农家书屋的书过于陈旧,没有什么新书。而很多乡镇的农家书屋只注重形式,只追求在硬件条件上达到上级的要求,对书屋是否真正有用并不关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角度、彰显地方政绩角度出发,或是缺乏实际调研想当然地作建设规划。这种建设目的上的偏差必然会影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实效。由于不少文化设施或资源不合农民口味且质量较差,不能激起农民的使用兴趣,使用率自然也就偏低。
  各级政府都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倾注大量精力,但实际的成效并不明显,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设施,怎样提供,才能使这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发挥作用呢?其实,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农民的切实需要和利益出发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提供多样的、有趣味的、符合农民喜好的文化设施吸引农民使用。另外,在公共文化设施地点的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农民接触的便利性,同时提供配套的完善服务,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让农民通过这些设施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真正发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送文化下乡”:来自农民的实际参与及满意度调查长期以来,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镇,真正进入村庄内部、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被农民群众直接所享受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但数量极为有限,而且缺乏多样性\[1\](p131)。为了将农村文化建设重心下沉到村,“文化下乡热”一度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且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并采用。在j市,目前农村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还主要集中于送电影下乡、送扬剧下乡和送文艺演出下乡三个部分。总体来看,基本上每个乡镇都会有送文化下乡的活动,但农民的反馈显示这些活动的数量比较少、频次比较低,形式还比较单一。另外,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或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同,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相应地,农民对于“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参与、需求及反馈评价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现有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进行了排序,发现最常见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是送电影下乡,占564%;排名第二的是送扬剧下乡,占327%;最后是送文艺演出下乡,占218%。但在调查农民目前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时,我们发现结果与之前的数据恰恰相反,农民目前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文艺演出下乡,占523%;其次是送扬剧下乡,占364%;最不感兴趣的是送电影下乡,只有327%的农民表示对其有兴趣。另外,还有245%的人对以上三种文化下乡活动都不感兴趣。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相关部门在组织安排送文化下乡活动时或许没有真正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偏好。这种“供”与“需”的差异矛盾必然会影响文化下乡活动的实效。
  以电影为例,需要送电影下乡的人数最少,原因是电视已经在农村普及,大多数家庭已经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视台丰富的节目资源给农民提供了极大的选择范围,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观看电视节目。而在以往,没有电视的时候,能看上一场电影就能让许多农民感到满足,不过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外,还有一些农民会操作电脑,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影片观看,对送电影下乡的需求自然就下降了。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表示自己对以上三种送文化下乡活动都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类情况。一部分农民是因为对以上三种文化活动形式本身就不感兴趣,其兴趣爱好在目前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中还没有被涉及。可见要吸引这部分农民参与到送文化下乡的活动中来,就必须拓宽节目类型,提供更加多样的选

择。要在充分了解这部分农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一些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惠及更多的受众,还可以扩大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影响面,使其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也有一部分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掌握一定的电脑与网络操作技术,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送”来的文化,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文化。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加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民因为经济的因素无暇顾及文化休闲活动。现在的农民越来越趋于经济化、理性化,在调查当中,有777%的农民明确表示,对他们来说,挣钱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往往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
  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接受主体是农民,应当以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活动实际效果的衡量标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送文化下乡活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关注它的实际效果,农民对其的满意程度也比较低,对其参与程度自然也会随之降低。对送电影下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的农民只有96%,比较满意的占277%,大多数农民感觉一般或是不太满意。送扬剧和送文艺演出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可见,送文化下乡活动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并没有很好地贴近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送文化下乡的活动中,要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提供更多符合农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选择合乎他们需求的艺术形式和语言。
  从根本上来说,目前农民对送文化下乡活动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在于这些活动并不关注传播的效果。送文化下乡活动虽说应由上级政府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名义提供,但到了村一级,却全部变成了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强行推动。镇级文化站下乡活动,都以镇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发的形式要求村委全力配合。如此一来,送文化就成了政府自上而下的硬性摊派和强令宣传,自然谈不上什么传播效果。这样的文化下乡根本就没有进入乡村社会的机理,接触不到农民的真正需求,也就根本无法提高农民对国家文化动员的认同。
  农村文化活动应以农民为主体,服务于农民,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2\](p18)。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从“送”文化给农民,让农民被动地接受,到在农村“种”下文化的种子,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动力,这才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重构农村乡土文化的关键与机遇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出现了断裂和失衡,乡村文化出现社会认同危机,迫切需要通过乡村记忆的建构和乡村文化组织等路径来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3\]。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基本上处于消亡的边缘。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292%的农民认为农村集体活动非常少,123%的农民认为数量一般,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
  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农民对民间文化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如对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文化活动感到满意的农民有788%,192%的人满意度一般,只有19%的人对此不太满意。对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活动满意的村民有539%,满意度一般的农民有385%,对其不满意的人数只有7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较少,组织的文化活动也不多,但农民对其好评度较高,可见农民还是相当喜爱集体文化活动的。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文化组织提供的具体活动,而是这种文化娱乐的形式本身,因为这种集

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符合农民文化偏好的特点。在访谈中一位农民说:
  “我们农民喜欢热闹。电视里的节目是好看,但离我们太远,感觉不太亲切。当然还是我们农民自己组织搞一些文化活动有意思啦!不管节目好不好看,大伙儿能聚在一起玩玩就很好。我们对自己办的节目不挑剔的。”
  农民口中所说的“自己办的节目”指的就是农民自办文化。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由于农民自办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满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等特点,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查中,很多农民反映现在农村的生活很没意思,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是跟亲戚邻居打打麻将,十分的枯燥无聊。他们十分希望有村民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玩玩。其中明确表示非常希望村里多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村民有468%,比较希望的占336%,对此表示无所谓的人有177%,不希望的人仅有19%。
  然而,从j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自办文化的境遇并不很乐观,从外部条件来看缺乏一些必备的支持和保障,而自身内部又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调查发现,有655%的农民把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把“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视为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到城市里去求学或是打工,就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也不高。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有的民间文化活动的内容或形式偏离了青年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则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青年人有了更加丰富的媒介选择和娱乐休闲。很多青年人已经把看电视、上网、打电子游戏当做自己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他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更加倾向于大众流行文化。面对农民自办文化,他们通常不感兴趣,有些人甚至认为那是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导致了青年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参与度较低,影响了民间文化的传承,最终使农民自办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
  充足的资金是成立民间文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证农民自办文化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调查中有645%的农民认为在农村发展自办文化可行性很小,原因就是缺乏活动的资金。办一次文化活动,如果依靠农民自筹,力量过于薄弱,筹得资金数额有限;如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依靠当地基层领导往往也行不通。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也有较大差别,在有的落后地区要让领导干部从原本就很紧张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金额用来发展民办文化是不现实的。况且,目前的农村建设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基层领导的工作重点仍然在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上,根本无暇顾及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非常缺乏,处于衰退的边缘。这种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乡土文化的日渐式微,乡村文化出现认同危机,这最终会撼动乡村社会稳定的文化根基。要让农民生活在这个有根的世界里,就得通过村庄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让他们对自己面前生产生活现状感到满意的生活方式和意义系统\[4\](p66)。同时,还应尊重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通过支持、保留或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活动来丰富农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在对j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此试图给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效度,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第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不盲目建设,确保农民对这些文化设施的使用。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之初,就应该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做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建设成效。第三,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只有对各类农村公共

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进行持续、科学的绩效评估才能及时纠正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才能保证其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目前,普遍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即使有,监督和评价的主体一般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而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对象的农民群众则往往被忽视。这样的监督和评价不能起到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作用。如果能广泛收集农民的意见、偏好、建议,就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其二、改善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首先,增加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数量和频次。因此需要政府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专项资金”,使送文化活动经常化、常规化。在此期间还可以吸引和利用各种商业演出作为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补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第二,提高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质量,提供更多新颖有趣的内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最后,应当加强对送文化下乡活动具体行程安排的宣传,保证所有农民都知晓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信息;并提前公布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计划,让农民提前知晓这些安排,以腾出空闲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看;在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安排在外出打工农民集中返乡的节假日,一方面烘托节日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送文化的受众面,使送文化下乡活动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
  其三、组织集体性的文化活动,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起着塑造乡村认同、增强乡村凝聚力的作用。首先,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性活动的数量和种类,特别是增加农村传统文化的比重。现在的农村正面临着集体意识消退、群体归属感瓦解的困境,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分解为一个个只管自家事的“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重新将农民们凝聚起来。其次,积极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带动农村集体文化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补助,鼓励、指导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由于资金和设备上的限制,很多农民自办文化要么规模很小、影响有限,要么难以长久,活动不能经常化。政府若能对其给予一定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民间自办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农民自办文化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当中,以企业冠名资助的方式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扩宽资金的来源。参考文献:
  [1] 吴理财,等.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 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等.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孙可敬,傅琼,黄娟,等.社会认同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1,(3).
  \[4\]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独立自主 自办发行 运输 天津 营业厅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外来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