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实践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源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表明其理论发展逻辑与实践发展逻辑是高度一致的。
  关键词: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15-05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其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因此,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过程,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源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它鲜明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理论发展逻辑与实践发展逻辑的高度一致性。
  一、实践发展逻辑与理论发展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包括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并以实践思维把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我们认识理论与实践关系及其发展逻辑的重要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WwW.11665.CoM”[1]所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就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历史逻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2]147,而理论逻辑则是指思想理论自身发展演进的过程,是现实的历史发展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和逻辑再现,但这种反映是按照现实历史过程的本质规律经过修正的反映。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历史的起点也就是理论孕育的起点。理论逻辑作为历史逻辑的理论形式,二者必然统一于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以此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是特定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其理论逻辑是以历史逻辑为基础,并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相契合。正如胡锦涛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因此,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发展与逻辑发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空中的展开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的逻辑实质上就是实践发展的逻辑。实践逻辑的概念的运动过程,应是对实践历史过程的理论把握和反映,并且在总体上必须同实践的历史过程相一致。因此,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基础是社会实践。
  按照上述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起点是改革开放,理论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改革开放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116循着这一逻辑主线,邓小平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化思想解放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先后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开放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日趋复杂和严峻。实践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还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泽民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实践与理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5]这就是实践发展逻辑与理论发展逻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循着这样的逻辑形成和发展的。
  二、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与理论主题的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理论认识必须同时代主题相符合,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相联系,与一定时期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党敏锐地把握这一时代主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时期。自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的实践主题。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创新,推动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决定其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以理论的新发展指导新实践。在新时期,我们党正是抓住时代特征,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进行理论创新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原理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开、丰富和发展。从纵向发展逻辑来看,三大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各阶段的实践发展而有各自不同的核心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着重解决新形势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侧重解决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中心主题始终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体系来讲,任何分系统的主题都不能涵盖总系统的中心主题,中心主题应该是对各分系统主题的提炼和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都是它的拓展和深化。由此可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新时期的实践主题,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和发展的。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都根源于历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继承和吸收人类的社会文明成果,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矛盾和回答工人阶级革命实践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表明其发展的逻辑是: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围绕新的实践主题,提出理论发展的新课题,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同时在新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又推动实践向更高阶段发展,而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又催生新的理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

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丰富发展,就是因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找准我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所在,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正如江泽民所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善于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7]2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是对实践重大问题的回答和经验总结,同时又为新的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选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既不能僵化保守,也不能改弦易帜,而是要走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在实践上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正如邓小平所说:这是因为在实践中,“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4]372邓小平正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的。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样,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就成为实践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样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迫切需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没有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实际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在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其理论发展线索,塑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鲜明的实践特色,使它能够随着实践的推进,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理论发展逻辑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5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实践观点的问题,就是要恢复实践的地位,承认实践的权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正如邓小平所说:“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就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科学,其根源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它以实践为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列宁说过:“只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过程作为学说的最高的和唯一的标准,那就不会有教条主义”[9]。历史经验证明,从本国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不仅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正是坚持实践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标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说过:“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10]以实践为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逻辑。
  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先导,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同时也开启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历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敢于依据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来检验理论、完善理论和发展理论。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不仅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坚持以这一观点对待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他早在1983年就说:“我们现在执行的这条路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也是经过党的十二大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正确的。当然,还需要继续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4]27-28因此,他认为,既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又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邓小平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用以检验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邓小平上述思想。江泽民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7]132在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江泽民又指出:“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11]正因为这样,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继续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发展逻辑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四、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源于它的实践性。因为社会实践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源于实践并始终以永恒变动的实践为其发展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的实践面前,不能也不会僵化封闭,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实践发展而创新发展,才能够科学地指导实践。
  唯物辩证认识论认为,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是难免的。所以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在唯物辩证法看

来,世界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不仅人类的认识领域是如此,实践领域也是如此。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人们的认识就是这个过程在头脑中的永无止境的反映。当今人类实践的发展无论在广度、深度、速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291-292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总是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只会导致僵化和失败。所以,我们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就要着眼新的实践,善于对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理论与时俱进的逻辑: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理论的与时俱进,说的是理论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从实践的观点来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发展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就是理论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为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理论只有着眼新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保持理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深刻源泉和动力。所以,理论的与时俱进最根本的是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就是我们党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新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历程。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正因为这样,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邓小平尊重实践,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需要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不懈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江泽民认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7]66为此,他强调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进行新探索和总结新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1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不断着眼于新实践和新发展,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遵循理论与时俱进的逻辑,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党就能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9]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责任编辑 何成学
  practic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eng desheng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at based on practice which originated from opening and reform, and was developed constantly through practice. therefore, in modern china,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objective basis for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practical features represent that the theory development is highly in line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alit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logic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 中国 社会主义 中国 社会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自主发展”之实践探索
    治理理论及国内外实践综述
    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及趋势探析
    海报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与同一性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实践与思考
    单位财务预算公开的实践探析
    教学主体向学生倾斜的课堂实践研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相关性分析
    新时期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探…
    水利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