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通信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3)
   四 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解决途径

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还不能从地球移居到宇宙中适宜人类生存的其它星球上去生活。我们要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不仅要努力寻找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而且更要努力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试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解决这个矛盾。

1、用有限的物质生产代替无限的物质生产

地球是有限的、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人类征服地球、改造地球的能力却是动态的,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人类有能力用光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有能力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使之不能平衡。地球的有限性是不能改变的,而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却是可以改变的。物质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物质生产也应该是有限的,受控制的。马克思说:“如果在一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从反面告诉我们这几层意思: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追求,导致了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如果社会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进行的话,生产就不会因为追求价值而无限扩大;为价值生产是无限的,为使用价值的生产是有限的。

要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必须按照社会对产品使用价值的实际需要作为我们生产的根本出发点。wWW.11665.COM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们的生产规模和强度应该控制在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地球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我们的生产,满足我们的合理需求,把宝贵的资源用在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消费物质的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俗话说:“饮河止于果腹,巢林止于一枝。”也就是这个道理。如人对食物的需求,生命活动每天对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营养不足或过剩都会对人的健康不利。

虽然现在人类存在着贫富差别,但是,从目前世界总体生产水平看,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满足其自身的自然需要的临界点。“蛋糕”已经够大了,不能再按资本的性质把它继续做大了。《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2日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据美国一家有影响的调查机构透露,1998年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为7025万辆,而实际销量为4940万辆,出现了年剩余量2000万辆以上。从地区情况看,亚洲的剩余量在生产能力中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8%(890万辆),就连所占比率最小的北美也达到了23%(510万辆)。这个事实表明,为利润而生产,往往会造成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大大高于社会的实际需要,浪费宝贵的资源。

如果按照人们对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合理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可以使生产与社会需要直接结合起来,起到节约资源、减轻污染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和发展没有多大实际使用价值的花样翻新产品,社会是不会生产的;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像生产商品那样,需要层层精美包装,以此来吸引顾客购买。比如,现在社会上许多流行的商品,对它进行包装的生产成本比生产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成本还要高。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还可以克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负面影响,它不再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的进步就可以真正减轻地球供养人类生存发展的压力,我们就不再因为它的发展而悲喜交集。

2、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不仅要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改变它所决定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消费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人的需要,走向为发展而发展,为消费而消费的道路。这样的发展即使可以满足人的某些方面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使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即使可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保障未来人类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按马克思的观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享乐和发展三种需要。发展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可以提高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关系上,尽管人作为一生命体,要维持生存首先必须衣食住行,即物质消费是基础;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且区别于其他生命体,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有一种精神生活,有一种精神需求,要进行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人的物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现代人体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心理学都发现,人的精神潜能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一般人只不过用了人整个潜能的百分之几,其他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潜能,如超常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同情心、奉献精神等,都是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增加精神消费,开发这些巨大的精神潜能,将会日益丰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并且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合理消费,科学消费,以人的健康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不断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费的比例,做一个精神财富的富翁。

3、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80页)在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因而其相互联系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来进行的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的分配是借助于产品交换价值的形式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条件下,劳动按比例的分配不需要借助交换价值的形式,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不需要表现为价值规律,而将表现为社会中心直接按比例分配劳动量,表现为直接以劳动本身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的分配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即实行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和经济运行的手段。两者不同的是,市场调节是与为价值而生产的商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调节方式;计划调节是在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社会经济关系下,与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生产调节方式。前文讲到,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必须用有限的生产代替无限扩大的生产,以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代替为价值而生产。与此相适应,生产的调节手段也要相应改变,就必须对资源的利用和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只有计划调节才能克服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灵,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和人口生产方面,计划调节代替市场调节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

假如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意由人类使用,那就不存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谁代替谁的问题。可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消耗一份,就少一份;你多消耗一份,别人就少消耗一份;当代人多消耗一份,后代人就少消耗一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用资源有三大缺陷:第一,导致社会不平等。世界上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竞争优势,霸占和消耗了地球上绝大多数能源和矿产资源,过度消耗资源。第二,导致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严重。生产者只根据市场价格高低来决定生产规模大小的转移,而不是以社会的真正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就有大批的生产者涌来生产这种商品,结果这种商品就大大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商品卖不出去,形成积压。这些积压产品要么由于自然的作用慢慢让其自然消失,要么人工把它毁掉,使地球上有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了。竞争者争资源、争市场的矛盾激化,还会引起战争爆发,战争对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破坏。第三,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市场调节作用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开发和利用资源上患有“短视症”:生产者只管眼前的赚钱,消费者只管眼前的享受。至于资源用完了,人类怎么办?这不是他们眼前所关心的问题。总之,市场调节只会加速资源的消耗,把人类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

市场调节的缺陷只能由计划调节来克服。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计划机构,准确地计算出全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要是多少,并通过计划调节生产出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各种产品。这样,生产每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和劳动准确明了,经济运行中就不存在供求量和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了,不存在经济生活中的诸种无序和混乱了。在正确的、准确的计划调节下,社会生产产品的品种与数量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大体等同的,生产和消费不再存在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中,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会更加斤斤计较、慎之又慎,严格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认真安排。我认为,既然资源有限,人对物质财富的合理需求有限,那么作为中间环节的生产就应该也是有限的。只有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才会使它成为有限的生产。

在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上,全人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合理计划,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案择优,把污染的破坏力度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环境,谁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治理污染又出现“搭便车现象”。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有优势的地方,它给人类带来污染就越多,危害就越大。美国生产的污染列世界各国之首,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为52.3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4。如果世界各国生产都达到美国的水平,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维持吗?地球还适宜人类居住吗?虽然不少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试问全球排污总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呢?只从上层建筑不从经济基础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困难是,第一,没有一个制定并实施适当政策的权威机构;第二,解决方法必须顾及不同国家得失方面的巨大差异并予以平衡。这里缺少的权威机构就是计划权威机构,巨大差异平衡办法就是计划调节。只有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按照“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才能够把生产和消费带来的污染控制在生态系统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制定、监督检查和调整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国家的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针对污染的特点规定生产的品种和规模,带来严重污染的生产坚决禁止;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去实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标。这些都是市场调节难以做好甚至不可能做到的。
不仅物质生产要进行计划调节,人口生产也离不开计划。只有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地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市场调节对人口生产的调节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够大幅度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也是实行计划调节吗?不是一样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吗?不错,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还很严重。但是,第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却不能跨越前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生产力巨大沟壑。这种情况决定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有很大差别,所实施的计划调节有很大的差别,其计划调节还不能不以价值规律为依据。第二,这些国家面对的国际国内压力,使他们要生存下去,不能不加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把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当时还没有注意到地球有限性的问题,还以生产力和生产可以无限发展的认识来指导经济建设,忽视了资源、人口和污染问题。即使是在计划调节下进行的生产,如果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为发展而发展,为生产而生产,甚至片面地为利润而生产,那么这种发展方式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看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像市场调节那样破坏生态环境也就不足为奇了。计划调节固然不等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在计划调节中还需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内容,但不实现计划调节却绝对解决不了资源、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4、建立公有制,消灭阶级和民族利益的对立

计划调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任何经济主体的生产都是有计划的,奴隶主庄园的生产有计划,自耕农的生产有计划,资本主义独资企业的生产有计划,股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的生产也有计划,无政府状态仅仅存在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在社会分裂为无数经济主体的情况下,调节全社会生产的只能是市场,只能是价值规律。如果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那么整个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就无法实行。只有全社会成为一个经济主体,才能够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计划调节要求社会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也就是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

所谓共产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平等地占有的形式。这种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服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将充分实现;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资源问题、污染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全人类利益的根本所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经济制度保障。

私有制是引起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对立的根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依靠其雄厚的资本,从日益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获得巨大利益,从而维持着目前的经济发展能力和高消费生活方式。如果将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销到世界各地,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美国每人每年消耗相当于12英亩农田和林地所提供的可再生资源,若是全世界的人都按这一标准消费的话,就需要相当于4个地球的生产用地,也就是说我们还缺少3个地球;如果世界各国都按美国的数量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那么我们还缺少9个地球(或9个大气层)才能安全吸收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半的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地球上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也将用不了几十年就要全部耗尽,不少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功能也将在这种掠夺性利用的压力下遭到损害。如果我们还承认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具有享受同等富裕生活的权利,如果我们还承认富裕的生活不应是少数国家的特权,难道人类不应该对目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方式进行反思吗?

人类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谁也不能幸免于环境的挑战,谁也无法关起门来独善其身。“许多环境问题跨越了国界,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协议,特别是落实协议来解决,没有这种合作,各国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解决问题,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因此,首先问题是设计出一种有效的刺激机制,促使有关方面合作。国际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性的环境政策。”(戴维·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出版社,第410页)虽然以上作者提出了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点——消灭私有制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对立。其中最阻碍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无休止的追求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对立。资产阶级不会自动放弃剥削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达国家不会自动放弃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质占全球总量的95%,1986—1988年,共有550万吨有害废弃物被运往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害废弃物输出国,每年要向外输出200万吨左右有害废料。只要有利益对立,利益的既得者就要加以保护,不可能抛开自己的特殊利益,来真心实意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私有制引起的利益对立还会引发战争。因为战争的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和国防设施建设在整个国家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建立各种军事设施和生产各种武器耗费了大量的钢铁、石油、稀有金属等宝贵的资源,并且这些武器的生产和试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如核试验爆炸。战争带来的破坏更是不言而喻的,单是一个局部常规战争就足以使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是鲜明例证。一旦核战争发生,整个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就要被毁灭。这些残酷现实,都是由私有制所引起的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立所导致的。如果建立了全社会公有制,实现了共产主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对立就会消失,世界就不再存在战争,也就不再需要生产各种战争武器。那些用来制造武器的物质财富就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可以缓解地球的承受力。

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建立全社会的公有制,消灭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对立,共同面对和解决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5、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的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将真正按照满足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实际合理需要来进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性质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它的资本利用性质将彻底消除。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可以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理目的来生产和消费。科学技术不再是为利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以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按照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要求来发展。它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灾难,而是越来越多的福音。

科技进步主要通过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作用于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组合,从而达到提高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一方面,它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或发现部分替代资源或新资源,降低了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水平,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年限,而且为进一步寻求替代资源和加强勘探发生新的储量或新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同等产出的污染排放量和生态破坏量,滞缓自然环境的侵蚀速度;再者,通过适用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或先进的生物技术,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自然环境的质量,从而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支撑能力等。

可见,在合理的生产方式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原本未列入资源范畴的会成为新的资源,甚至是使用价值更高的资源;人类控制和治理污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使污染的破坏力度永远低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能力。这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就永远不会突破地球的有限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只有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才能摆脱目前所受的种种困扰,走向光明的坦途。

五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好出路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人类出路何在?人们在探索。没有认清问题本质的人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证明,虽然科学技术在使人类扩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的同时,增加了资源的供给量或延缓着资源的耗竭,但是在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的高产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策略指导下,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强化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速了资源的衰减和枯竭,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认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用共产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最好出路。

1、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内在地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和瓜熟蒂落的产物,共产主义可以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一系列无法克服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作了以下设想:生产力高度发达; 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实行全社会公有制;在社会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现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这里的需是保证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一切合理需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随便拿出一条到处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特征的意义。

把上一节谈到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的解决途径拿来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相对照,我们发现解决矛盾的途径与这些特征是内在地一致: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生产,这是生产目的的一致;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矛盾的解决需要社会建立公有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这是所有制的一致;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引起了盲目竞争,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生产力严重浪费,需要社会实现计划调节,而资源、污染和人口三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实行计划调节,这是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的一致;按需分配所决定的共产主义消费方式就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是消费方式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而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两者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物质基础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今天来说还比较低,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看到了这点),但是还不很严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竟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几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可以为社会创造无穷的物质财富,并从这个逻辑出发,认为共产主义迟早会有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那么在地球的有限性制约下,我们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呢?如何重新理解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呢?如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呢?在理解生产力问题上,必须从它所具有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问题是同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息息相关的,而生产多少的问题则同生产力的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讨论生产力时,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生产力具有质的社会规定性,那么它就有向“破坏力量”转化的可能性。例如,资本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这样的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力的增大,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说是生产力的破坏,因为它导致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更大报复。我们应该从生产力的质和量两方面来把握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只有质和量的统一才能保证在地球有限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理解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量的增大,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物质产品数量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质上,它应该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财富的内涵就由物质财富逐渐转变为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将成为财富的一般形式,人的自由全面而发展也要靠精神财富来充分体现和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生产力目标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基础和手段,价值目标高于生产力目标,两者相互统一于共产主义社会之中。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定义为:它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所以,我们在理解生产力时,不应撇开人的发展程度及其改造和调控生产对象的能力,去孤立考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应把它的发展看作为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因为构成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并不是简单地并列的东西,主体要素的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作为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应该理解为主体要素的劳动力可对象化、或已对象化的对象和产物。因此,从价值目标和生产力目标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最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社会制度。

2、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持续发展的宗旨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谋福利于当代和未来人类。它既是一个衡量人类社会本身是否有序发展的标准,又是一个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标准是一组动态变化的向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持续发展的外部约束是受控于全球生物圈的保护、不同地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存量的多寡、环境质量的高低和生态系统消纳废弃物功能的强弱;其内在动力则是当代和未来人类对物质、精神消费与环境优美享受的需要。所以,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解决两对矛盾:外部约束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内部动力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持续发展的社会到来。

实现社会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这意味着,它既不是各个国家、地区或每一行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部分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每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部门在不同时段的有序发展或协调发展为基础。因此,社会持续发展阶段既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演绎的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必然服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服务;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追求利润的竞争,促使资本主义不断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其生产关系的扩张性再生产,促进着资本主义不断巩固和发展;而停滞或不能扩张对资本主义来说则是致命的和意味着死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对抗性的、扩张性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对资本主义是一个绝对要求。这种扩张在经济上不断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不断被两大阶级间的斗争和国家间的斗争所打断,并且最终受地球有限性的制约走到尽头。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限的,它不仅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向强烈的对抗之中。

要解决阻碍社会持续发展的两对矛盾,我们必须把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联系起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矛盾的解决,而且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对抗是解决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两对矛盾的对抗。

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人们的利益对立,人们有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有了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那么社会就不再存在争夺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消灭就为社会实现持续发展铲除了最大障碍。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两对矛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所以,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生产目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以合理科学的计划调节作为手段,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按需分配条件下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些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矛盾的基本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成员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道德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共产主义是全球化事业,它必然打破国家、民族、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的界限和差异的束缚,建立新型的伙伴式的关系,携手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统筹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是持续发展的社会。

3、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从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发展这个角度推导出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观点,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它的发展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和灭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具有资本的性质,生产力被利用为资本自身增殖服务。资本增殖的无限膨胀将会突破地球的有限性,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样,资本生产力就变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本来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的发展却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使本来作为一种手段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生产力反而成了人的一种对抗力量,具有资本性质的生产力被异化了。被异化了的生产力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危害,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消除生产力被异化的方面,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按照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来发展生产力。要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我们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交换关系。这是从社会与自然的矛盾看社会的发展,是符合生产力原理的。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如何走向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建立,需要以社会内部的积极调整为前提。自然对社会发展的约束,本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约束。从运动过程来看,自然约束通过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传递链条,来制约整个社会发展;而自然约束的解除,则要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传递链条来实现。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作用越大,反作用就越强。由于自然约束的潜在性、主体价值观念和自觉程度的差异、人性扭曲和非理性的滋长、现行社会的巨大惯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原因,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既定的社会制度内进行调节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社会制度的革命才能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状况),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认为,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结果。他们主张暴力革命,认为“暴力可以充当摧毁已经僵化并且已经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为社会运动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7页)但他们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才能够导致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正转变。暴力革命只起“助产婆”的作用,而不是“产婆”的作用。用暴力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只是社会历史自然进程的“催化剂”,只是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而不是否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全人类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威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资产阶级也都不例外。或许他们为了自身生存,自愿放弃本阶级和本国家的既得特殊利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的手段;或许他们不愿自动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继续拿整个人类的命运作赌注,那么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暴力革命作为“助产婆”。社会形态的转变采用哪种途径,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回答。

总之,资本主义是有临界点的,资本是有末日的,资本的末日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之日;不结束资本的末日,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下人类就会灭亡。无论是赞成共产主义的人,还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人;无论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们都要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灭亡,要么实现共产主义。我相信,理性的人类,会作出理性的选择!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胡振生 [标签: 共产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研究生学习环境满意度的主成分分析
    创学习环境 助教师成长
    治理理论与我国环境治理格局重构
    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
    生态理想境界与动画片《龙猫》的形象设计
    试析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
    鄢家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双重困惑: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绿色建筑需生态规划
    网络环境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学习方式…
    加强环境会计发展与应对措施的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