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微博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微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服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关键词:微博;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既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得来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它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而人民群众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仅关系到当前各项事业的顺利完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从书斋中走入人民群众之中,才有可能被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才有可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微博,又称微博客,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它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微博具有简短精练、开放性强、更新速度快、机制多样等独特优势。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利用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入群众之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掌握和运用。
  一、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出发,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wWW.11665.cOm
  2011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要求是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困惑。为此,应让理论面向大众,使马克思主义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走出来,变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用通俗的语言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不易被大众所理解,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用大众化的形式来表达,使之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首先,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进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正确理论体系。要想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离不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通俗化,离不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之真正被人民所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观念、素养。因此,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通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中之重。
  其次,近年来,我们党已经十分注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义。但是,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分时间、场合、对象地套用文件政治话语,用文件政治话语代替宣传话语,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内容枯燥、语言生硬。大众化的形式固定化、程式化、单一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被群众正确理解,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话语、方式去对人民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人民群众内的学习和传播,提高大众化的效果仍然十分重要。
  最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腐朽思想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多元共生[3]。同时,中国传统封建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判断。长此以往,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容易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动摇,甚至发生转变。因此,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立场和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学说,不是为了构建一个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实践见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进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更加凸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紧迫性。  第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人民群众的努力与实践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在距离目标的实现还剩六七年时间的情况下,加快对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凝聚力,把广大人民群众聚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周围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加以抽象概括的理论产物,具体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逻辑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只有部分专业党政机关、学术机构等精英团体真正从理论上掌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但是人民群众对于这些特定精英团体之间的话语形式仍然无法正确理解与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一些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缺少理解和认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漠不关心,兴趣全无。因此,如何将高度抽象的只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精英式理论话语转化为能够被多数人理解接受的大众式话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第三,理论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一是要看这种理论能不能吸引群众,二是看这种理论满足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程度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程度。一种理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程度越深,那么此种理论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程度也越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们党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很多反映人民利益诉求的理论,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求深入研究与人民大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消除那些同人民群众利益相背离、相抵触的做法,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二、发挥微博传播特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48年,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

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了构成传播的五个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马克思主义微博传播作为新的传播方式,也具备这五个要素,但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并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传播者主体化
  微博给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都提供了理论传播的平台,每一位用户都能利用微博便捷的发布工具来进行迅速、及时的理论传播。相比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某些专业机构的特权,每位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对理论观点进行报道和评论,成为理论的传播者,自己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微博正在逐步营造一个“人人能发声,人人可以被关注”的全民传播的时代。
  目前,已经有少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注册了微博,并通过微博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微博在国内兴起的时间相对较短,官方主流群体对于微博的掌握和利用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微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技术手段不够成熟,导致微博数量少,质量不高,信息滞后等问题。对那些习惯了传统理论传播形式的传播者来说,如何熟练地运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是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
  (二)传播内容多样化
  微博传播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内容极其深刻和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与微博传播的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微博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微博目前仍然是多数用户用来记录自己生活中琐碎事件的工具或被用来分享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信息过于碎片化,重要性程度较低。而重要性程度较高,并且能够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将人们凝聚到党的周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未能在微博上得到有效的传播。微博存在的核心生命力是参与话题和公共议题,这两部分内容也是微博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根源。如何改变一直以来自语话题和兴趣话题占统治地位的老格局,开创在参与话题和公共议题讨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局面,获得一呼百应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传播渠道立体化
  微博的流行很大一方面是得益于它的开放性平台,通过有线载体和无线终端两种形式,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也可以经过开放的api接口连接第三方网站,将信息发布或者连接到微博上,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互联网或以短信方式发布微博,方便快捷,真正实现零时间、零距离的沟通与分享。随着目前3g技术的普及,微博三维立体式的传播渠道优势会愈加显现。
  但是,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还是过多依赖电视、广播、纸质媒体等传统渠道,大篇幅、长时间的宣传使受众对理论的接受产生疲劳感,甚至达到了厌倦的程度,使得传播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利用微博篇幅短、语言精、节奏快的特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服务已经刻不容缓。
  (四)传播受众主体化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播者是信息发布的实际控制者,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在微博时代,用户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的接收者,而是同时拥有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受众利用微博进行互动、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向外传递着信息,信息传播由单向、线性的方式向双向、立体化发展。 当前一段时间,很多受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虚无主义思想蔓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耳旁风,作为传播者的受众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求传播数量而不重质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认同感不强。如何调动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五)传播效果复合化
  微博传播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和网络传播,是一种裂变式传播。微博在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传播效果的革命。微博上的信息经过“粉丝”裂变式的转发产生层级效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呈几何级数的扩展,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与当下流行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

好像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 000万,你就是中央电视台”。
  正面的理论引导和教育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而负面理论引导和教育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消极后果。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信念动摇,利用微博平台散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减弱了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如何通过微博在网民中树立示范榜样,发挥榜样作用,迫切需要引起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思考与重视。
  三、微博5w传播语境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积极发挥微博传播的名人效应
  名人群体虽然是社会中规模相对较小的群体,但是其能量巨大,特别是政治学术名人往往会对全社会甚至一个时代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作为名人精英群体之一,在利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新媒体微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还很不熟练,只有极少数政治学术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专家注册了微博,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国、人民出版社前社长薛德震、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林南等。应当鼓励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注册微博,通过微博发布负责任的言论,发挥他们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对大众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进程中来,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播新格局。
  (二)逐步扩大公共议题和参与话题比例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应该利用微博搭建马克思主义参与话题和公共议题讨论平台。微博是个人工具,但却具有公共属性,发微博的是具体的个人,但微博却联系着不确定的对象,发布微博就是将私人活动放置在公共空间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成话题形式,通过微博获得网络身份认同,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只要传播者的观点和话题比较特别或者在某一领域有较多的消息来源、较多的经验等,就能更多地吸引网民参与讨论,获得更多的“粉丝”和更高的关注度。如最近在北京高校学生中关注度较高的“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微博,开通于十八大召开期间,目前已经吸引五万多人关注,通过不定期开展十八大精神学习讨论活动,发布讨论话题,让网民利用微博自由表达诉求和意见。还有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打出了“无处不在的央视,随时随地的新闻”这一口号,对重大新闻权威发布,突发事件及时播报。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理论过程中可以借助“红色微博”和官方微博这些独特的微博载体,利用“红色”这一永恒的主题,唤起受众内心对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胜利的中国革命的认同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进社会,感人心。
  (三)力求理论表达多样化、形象化
  理论要被群众所接受首先要从形式上吸引大众的关注、激发大众的兴趣,其次才能顺利被大众感知和认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利用微博网站开放性的平台和移动通信网络将晦涩、生硬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生动、幽默的文字和图片,并合理加入网络流行语言,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面对微博上纷繁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时,要注意筛选辨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有代表性、感召力强、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的马克思主义微博化理论。利用微博140字的字数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提炼概括,形成“短小精悍”的语言风格以及“短、平、快”的文本节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广东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堂,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搬上微博,图文并茂地再现论坛现场画面和议题,吸引青年学生关注和参与。
  (四)充分调动受众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仅是传播者简单的理论灌输,它需要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受众作为信息媒介和信息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对于理论的拥护程度,受众对于理论的拥护程度与理论被受众理解的程度相关联,而受众对于理论的理解程度又与理论是否能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受拥护的程度同它对于人民利益的代表

度有直接关系,代表程度越深,受拥护的程度就越深。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来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将复杂、抽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自己的吸收、理解,结合社会现实,输出为能够被普通大众接受的话语形式,科学回答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困惑,使大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本质属性,使受众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他们自己的事业,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播,形成一传十、十传百、以点带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播效果。
  (五)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领导地位。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应该努力增强传播自信,成为引导舆论的排头兵,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动权。由于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裂变式传播的特点,不正当的引导会产生几何级数的消极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特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微博高效、及时、准确、精练地将马克思主义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用正确的舆论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把受众凝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周围,使人民大众的思想、行为同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一定要抓住微博崛起这一机遇,迎合不同教育背景、文化层次人群的心理诉求,运用新媒体开拓一条变劣势为优势、使受众变被动为主动、全民“学马列,懂马列,用马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微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李章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人民日报,2011-06-21.
  [3]于文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问题与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8).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传播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传播研究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流新闻网站的“移动化传播”初探
    构建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
    未成年人暴力伤害事件中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
    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的相对滞后及对…
    “中国梦”的新闻传播学把握与思考
    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
    大众传媒法治传播的社会功能考察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研究
    我国农村新闻传播现状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