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谈杜会养老保障制度与生育观念转变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 生育观念
    论文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可以弥补计划生育政策在规避养老风险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一步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为适应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方式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趋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进一步况固和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扩大社会救助事业和福利事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以房养老”。
    我国自上个世纪}o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对子女质量的追求开始代替对子女数量的追求,对男孩的偏好有所减弱等都是很好的体现。然而,在个别地区,生育观念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性别选择或生育水平较高的现象,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规避个人的养老风险上存在缺陷和不足,这也是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传统生育观继续维系的重要原因。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采取国家行政命令的形式,带有强制色彩,人们只有被动地接受,到年老时风险比较大。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要切实转变人们的男孩偏好及多子女的生育观念,必须从免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入手。通过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来促进生育观念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与计划生育制度相比,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实行的对人们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手段,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并带有自愿色彩,能起到减少老年风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和减少摩擦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wwW.11665.Com
  一、生育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与转变条件
    (一)生育观念的内容
    生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兼有三个特征,即数量、时间和性别(顾宝昌,1992)。生育观念是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倾向,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育行为。生育观念通常由生育意愿与生育动机两部分构成:其中生育意愿描述人们对生育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等的主观选择偏好;生育动机则描述人们产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或原因。生育观念是可变的,一般会随着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作出相应的调整。生育观念是个人、家庭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反映,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我国的传统生育观念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我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与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经济社会结构相联系的。这些传统生育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1)早婚早育。人们鼓励早婚早育是为家庭尽快增加劳动力,以便增加收人;(2)密育。密育是多子多福思想观念的体现,因为人丁兴旺、社会系统广泛会提高家庭和家族的社会地位;(3)男性偏好。同农耕活动中男子是家庭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和收人来源相关。传统农业经济本身决定了男性劳动力是国家、家族和家庭最主要的财富(伶新,2000) ,是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4)重数量,轻质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死亡率高,多子女不仅是家庭收人的保障,也能起到减少风险的作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适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现代生活变化的要求,总体上讲是有利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然而,在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等制度安排也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风险增大,能否实现老有所养的担忧普遍存在,可以看出部分地区养儿防老和为解决后顾之忧而生育者占多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养老风险化解机制来弥补计划生育的不足。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社会养老保障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存在的先进养老模式。过去,在养老问题上人们更注重家庭而忽略社会,认为生育子女的目的,就是防老养老。面对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和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2000年已达7.0% , 2003年达到7.5%,2005年是7.7%,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且老龄化有不断增强和加速的趋势。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对社会安全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二十多年后,在许多城市家庭中开始形成“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代际人口结构模式。1982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人/户)是4.43人,1998年减少为3.63人,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为3.13人。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家庭人均收人减少,赡养老人能力降低。而现代社会青年人婚后大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另外,老年人的观念也有很大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也不愿与子女同住,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这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再次,社会化的大生产。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使得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其经济功能和生活保障能力削弱。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在各种经济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也无力单独承担赡养老人的重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流动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分离型家庭增加,如劳务输出地的农村即存在大批留守老人,增大了老人的生活风险。

    养老保障是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最根本的原因(刘书鹤,2001)。一旦生儿育女的家庭养老价值为社会养老保障所取代,人们养儿防老的动机也就失去了根基,进而促成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不久前,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就十分明确的提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的根本性措施”。由此可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促进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分析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对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具体到两个方面即对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的影响表现为:
    (一)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对生育时间的选择,即在什么时间生育和生育子女的时间间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生育数量的影响—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之前,人们通过多生子女来满足老年生活有保障的预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获得了新的认识,即没有必要通过多育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多甚至会成为生活的负累,降低生活质量。从而免除了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即便是没有子女的家庭,通过社会的力量也能为老年生活提供物质供给和精神帮助。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代社会中,社会养老保障无疑是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这种选择又会对后代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
    第二,对生育子女性别的影响—生男生女都一样。长期以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社会的普遍观念。人们通过养儿来防老,有了儿子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出现了男孩偏好的现象,影响了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造成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来缓解,比如兴办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推广养老保险等,使人们逐渐摒弃养儿防老的观念,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象将逐渐消失。
    第三,对生育时间选择的影响—晚育。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过去人们早育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家庭早点增加劳动力,以积累财富,为老年生活提供充足的经济基础。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倾向于晚育,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我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本,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妇女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我,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生育更加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第四,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优生优育。在生产力不发达和没有任何保障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人们必然要早育、多育,重数量轻质量。而现代社会提高人的素质成为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尤其注重优生优育优教,以培养健康和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生育动机的影响
    生育动机是人们产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和原因,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过去,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现代社会养老问题逐步社会化,社会养老有利于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促进个人发展、减少依附性,有利于个人、家庭规避风险,实现老有所养。社会养老影响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生育子女的物质效用减小,转变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丰富了生育观念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育观念建设稳步发展。其经济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新生育观念,降低生育水平。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人们对当前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促进我国生育水平进一步降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型生育观念。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下,人们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道德观念都将发生转变,晚婚晚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尊老敬老等观念在生活中将进一步增强,并融入人们的生育行为中。
    第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能起到与计划生育政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使人口政策系统化、科学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弥补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老龄阶段的经济风险,使家庭一胎及少生优生政策的贯彻阻力大大减小,使人口政策相互衔接和有机配套,从根本上转变了生育观念。
  四、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方式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趋势,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
    受“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对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几乎还是空白,目前仅处于试点阶段。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农村老龄人口约9001)万人,目前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2004年全国农村从业人员4.78亿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0.54亿人,参保率仅11.9%。而且现有的农村养老金额度标准严重偏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只有健全了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从而扫除农村计划生育的最大思想障碍,有效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向综合养老模式转化。所谓的综合养老模式,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和相关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多形式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纳人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多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对退休后仍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应鼓励其再就业,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三)扩大社会救助事业和福利事业
    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收人人群的基本收入;要合理确定低保的标准和范围;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机构,尤其是发展对贫弱人群的福利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可以拓宽养老途径,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减轻子女的赡养负担。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法制配套措施不完备、国民信用度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养老模式目前还不会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应进一步加强评估体系和信用制度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探索更有效的、可操作性的以房养老模式。
    总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老年人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必然会对人民大众的生育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和谐幸福的晚年生活不是必须通过多生子女才能实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也能够安享晚年,从而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文明的生育观。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吴琼 郭正模 [标签: 制度 转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
    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浅谈基层射击训练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教师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科技+制度”的创新,是基层工商机关党…
    浅谈外国广告的“伪叙事”特征
    浅谈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课的几点体会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
    浅谈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浇带设置与施工技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