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建华 麻新远 鲍桂萍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科学;成果转化;现实障碍;转化环境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一样代表着体育先进的生产力,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是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体育决策以及体育经济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综合分析等方法,在考察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并就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的途径作了有益的探讨。
  1、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的胚胎期在20世纪20一30年代,当时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曾经相当滞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社会科学事业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发展道路,在帮助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科学变革和体育社会关系的调整,制定符合体育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法律,形成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历史观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人类的体育文明与进步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方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WWw.11665.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在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普及体育基本知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竞技体育、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十几年来,体育社会科学在研究机构建立、研究队伍培养、新学科形成、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经费投人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评价、预测与规划研究等诸多方面,其所研究的课题既有国家体育事业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问题,也有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微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呈现多种形式,既有研究报告、发展战略与对策分析、政策与规划建议,也有预测与评价报告,以及关于涉及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等。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有为国家宏观管理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如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配套立法的研究》,李岚清副总理均作了重要批示;还有关于地域和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对策研究,也是社会体育科学较为活跃的领域,原国家体委综合司吴寿章研究员的《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战略发展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李宗浩教授的《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博士的《超长规发展潜优势项目,大力开发2004,2008年奥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谢琼桓教授的《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可以讲我国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的触角已渗透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各个层次,成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面向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体育决策以及体育经济、体育社会的发展所起的智力、理论支持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两个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体育科学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包括:当代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成绩显著;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服务成效明显;推动了社会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等等。
  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复苏、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机制建设、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体育社会科学目前尚处在一种松散集成的状态,现行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1)领导关系和管理方式没有规范。从建制上看,属集中型体育科研体制但又未形成集中型体育体制的领导和管理规范;从体育科研本身看,又似松散型体育科研体制模式,但也未按松散型体育体制的管理要求进行,没有引入社会需求调节机制和体育科研领域经济调节手段;(2)体育科研体制结构系统条块分割。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五路大军”各自构成独立系统,每一系统中的体育科研机构又互相独立,部门所有,地区所有,条块分割,缺乏横向有机的联系,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功能的发挥,束缚了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导致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封闭性、重复性和分散性;(3)体育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合理的战略布局和力量配置,缺乏战略导向以及合理的分工和协作;(4)拨款体制上的“大锅饭”。体育科研活动与拨款脱节,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体育科研机构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压力,不能有效地按照实践发展的需求组织科研、促进科研,不利于体育科研生产力的能量释放;(5)综合应用研究功能弱化。体育科研组织结构的学术型,导致了其既与综合性地研究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又与现代社会体育科学发展的宏观趋势(即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应用研究的新趋势)不相适应,极大地影响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运行活力和应用性研究功力。
  2.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和影响人们社会与体育若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而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体育社会科学“软”成果转化远不如体育自然科学“硬”成果转化得多,大量的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尤其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体育社科基金所支持的重要、重点甚至重大体育社会科研成果,仅仅作为样品而束之高阁,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的确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具体说来,导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主要障碍有以下方面:
  2.2.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管理力度不够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审评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内容。从当前总的情况看,高校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的课题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等前期的管理工作一般还比较规范。但是,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中期管理,特别是成果转化管理还比较薄弱。有的科研管理部门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一旦发表或出版就算完事,很少做促使成果转化的工作,为此也就谈不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产品化、经济化。
  2.2.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需要中介,这就要求建立稳定的输送成果的渠道。但是,目前有的高校科学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这种渠道,有的虽有这种渠道,但不能经常保持畅通。决策层需要什么成果,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不十分了解;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出了什么成果,决策者也不清楚。好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的意图、有关领导的指示不能及时反馈,研究者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不是被束之高阁成为“存果”,就是送达领导后成了“马后炮”,这就容易挫伤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不利于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
  2.2.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个体制不完备。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课题的立项过程看,还存在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周期较长、课题重复、结合体育社会科学实际的选题较少等问题,容易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科是基础研究多于应用研究,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更关心基础理论研究,所以能转化的应用性成果相刘较少。就应用开发性研究来说,也有不少问题,一是课题分散,研究力量不集中;二是对实际需求了解不深,不具体,因而课题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不适应决策层和社会的需要。
  2.2.4决策层吸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意识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决策部门、实际部门主动地、有目的地运用,才能实现转化;不然,研究成果只能是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能进入生产和生活实际。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决策部门、实际部门吸纳意识不强,认为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不如体育自然科学实在,“虚”的成分比较多,可用可不用。加之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本身有许多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不理想的主要障碍所在。

  2.2.5体育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自身的不足,也大大地影响了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首先体育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少。以高校为例,许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满足于对已出台的方针、政策作理论诊释,没有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体育经济发展的认识、预测功能和导向作用。特别是有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热衷于各种奖项的获得、到账经费的多少、横纵向课题的数量、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专著出版数量。对其应用前景与价值考虑少,转化率自然很低。其次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的交汇、融合少,其研究定性多于定量,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不注重吸收新技术发展的成果,满足于学究式的纯理论性思辩,甚至搞一些无聊的文字游戏,制造了许多文字垃圾,其转化的结果当然较差。再次,休育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体育产业化和体育经济服务功能,因此,对其转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上分析说明,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内外环境还是有许多障碍的,因此转化必然是微弱的。体育社会科学要想真正繁荣和发展起来,仅仅多出成果甚至多出精品还有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成果的转化,使更多的成果进人生产、社会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体育社会科学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才能像重视其它社会科学研究那样去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
  3、提高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与建议
  3.1进一步明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体育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主义体育和体育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事业,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体育社会科学是体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体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提高认识,努力创造和树立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体育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体育社会科学人才与任用好体育自然科学人才同样重要的氛围和观念。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面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临近、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体育社会科学面临许多新的、函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社会和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体育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体育理论研究落后于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还没有大的突破,体育学科建设和教材巫待加强,管理体制、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经费投人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新时期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代体育,准确把握当今世界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继承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体育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党和政府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推动体育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增强繁荣和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改革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奠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成果转化基础
    体育社会科学事业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关键在于对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遵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的确立原则,结合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具体实际,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着自我调节和约束的科研体制,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社会科学运行机制。

    鉴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同体育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区别,加之体育社会科学还要受到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此,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向挺进,不能简单地仿照科技体制改革模式,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我们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体育科研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应建立在现状分析、政策研究、环境评估、远景预测的基础之上;二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要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休育等方面体制改革深人发展带来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必须看到这种变化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制约因素;三是要重视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结合,促进综合研究方式的发展,打破各方面的封闭状态;四是要重视体育科研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指导思想,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是重视开放度,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
  3.3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畅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体育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般来说,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第一位是政治上的领导。要使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贯彻执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的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促进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事业。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对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和各种社会体育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引导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开阔头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体育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和各项工作,使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加大体育社会科学事业投人力度,不断改善科研工作的物质条件。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投人。当前经费不足和设施落后仍是制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和财政增长的幅度,逐步增加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部门经费的援款额度,为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要努力拓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各种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要逐年增加,应设立资助体育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的专项经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各级地方体育部门也要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建立畅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形式规范研究成果上报决策部门和反馈的方法,以及成果横向输送和反馈的方法,使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与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之间形成经常性的能量和信息交流,并保持这些渠道畅通,体育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学校(院),深入实际。有条件的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可以有组织地分离出一部分力量,通过兴办信息咨询体育产业等中介机构,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推向市场,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

  3.4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研究转化的关键,是能否适应社会对体育科研成果的要求,这一条件的形成,不是在研究成果完成之后,而是在研究过程中,甚至在研究开始以前。因此,某些应用性研究成果最好在开始阶段就有明显的应用对象。即某些应用部门,研究内容要联系这些部门的实际,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要适应这些部门的需要,最好在研究过程中有这些部门人员的参与,这就能为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就应改革成果评价与建立机制,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产学研究结合的体育科研成果客观评价,将给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给体育科研工作考核和以后的体育科研决策提供方便,为体育科研信息沟通、体育科研成果奖励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科技成果客观评价原则的实施必须从制度上、组织上得到保证。为此,必须组织专门的评价小组或评价委员会,并建立确保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组织机制,以使体育科技成果评价客观公正。在建立体育科技成果评价小组或委员会时,要注意将这类人选进来:他们在学术上要有较高的选诣,有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精通所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科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科研究方向前沿动态非常熟悉,有能力对被评成果作价值判断;熟悉业务、有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术胸怀宽广,没有门户之见,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和行政压力,能秉公办事。同时,还要注意评议小组构成人员的学科结构。除此以外,对体育社会科学的评价要由只重视通过专家鉴定转到注重成果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被社会和企业应用并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可以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分为初步评价和应用性评价两个阶段。应用性评价可以建立成果的应用情况记录档案,进行跟踪,在初步评价之后的几年内做出评价结论。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研究入员的奖励,应由只看数量和鉴定项目多少决定职称评定和收人分配,转移到兼顾数量、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要针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修改原奖励方法,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社会科学职称评审的聘用制度的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体育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和推广积极性的奖励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就是对于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资助支持的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要推行招标制和责任制试点。在社会各科研单位自我申报的基础上采取公平竞争。答辩考试,专家组投票等形式进行决定,中标者不但要负责研究项目的完成,也要负责项目的推广与宣传等后续性转化工作。最后综合考察其科研和推广两方面的工作,由课题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政府要鼓励经济与法律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播等公司及从事咨询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因为他们是沟通科研部门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5理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推广
    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从开始研究到出成果,要经过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而成果转化是科研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能不能很好地进入社会,从而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加强成果转化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更多贡献,而且还可以促使体育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3.5.1加强课题设计、立项的现实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如果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课题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需脱节,其成果就难以转化。因此,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切实了解体育经济建设和社会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狠抓“以需定产”,从课题的设计和立项开始,就要瞄准社会体育需求和生产应用,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能够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课题的设计和立项情况直接影响到成果能不能转化、转化率的高低以及产生效益的情况。在课题的规划、管理方面,应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处理好结构问题,适当增加现实课题、对策应用课题和决策服务的短、平、快课题的比重。为了保证课题立项的科学合理性,还应该发挥体育社会科学专家组和体育社会科学管理者两者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互为补充,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确定课题立项。
  3.5.2狠抓研究的水平,加强监督检查,严把鉴定关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转化?转化效果如何?与研究课题的水平和质量关系极大。要提高研究课题水平和质量,一是应加强研究过程的监督检查,这是提高成果水平和质量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现在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总的来讲,一般化的东西多,真正的精品、力作少,这与监督、检查不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这方面的管理还要下大力气。体育社会科学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保证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二是要严把成果鉴定关。成果鉴定是保证成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管理关口,要严格鉴定程序,规范鉴定方法。对于成果的鉴定要尊重科学,注重从创新、先进、价值、实用等方面全面衡量。最后的鉴定意见要强调一分为二,既肯定成果成绩,也提出不足,以利于其在转化过程中加以改进。对于水平、质量不高的成果,更要严格把关,不能轻易通过鉴定。
  3.5.3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促其转化与应用

    一要形成“重大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发布与公告制度”,充分利用报纸、成果通报及时把重点研究项目及成果向全社会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宣传通报;二是可以由政府有关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管理部门,如宣传部社科规划办,科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办、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等,负责在政府部门组织“体育软科学研究论坛”,定期邀请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重点体育社会科学项目负责人、研究者为不同级别的体育企业经营管理者做报告,以推广宣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开展体育社会科学下乡活动。以深人实际、深人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讲学辅导、推广普及等方式,促进面向基层、社会、体育企业单位的应用对策和咨询服务,同时从理论联系实际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四是对于全国性和省一级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研究课题及成果,可以由成果主管部门设立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以便让各有关部门、组织、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解与应用;五是为重大成果以专著、录像带、光盘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提供支持和帮助。
  3.6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体育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而要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有效转化,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排忧解难,尽量减少他们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首先必须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法治环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缺乏体育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创新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成果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一项新成果刚刚被推出,就会大量被仿制、非法假冒,从而给创新者带来重大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科研创新动力。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并且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国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律,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特别是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和合作也日趋加强。其次,要加强体育科研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要强化对侵权者的惩罚力度,使被侵权者得到应有的损失补偿。近年来,我们国家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应尽快建立健全完善体育科研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在体育科研创新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体育科研创新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加快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3.7政治素养与业务素养并举,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
    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社会科学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队伍,是繁荣和发展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当今世界上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推动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培养好人才,吸引住人才,使用好人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一批学贯中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形成一批功底坚实、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因此,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既要非常重视老专家学者的作用,又要十分注重激励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努力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伟大祖国振兴发展的宏伟大业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爱护这支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在继续发挥好老专家、老学者作用的同时,着力抓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创建体育社会科学的创新机制,造就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年长的同志要热情帮助、勉励并真诚提携年轻同志,年轻同志则要立志学习,刻苦实践,努力赶上并超过年长的同志。与此同时,提高体育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加强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体育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我们应当注重体育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对体育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各种业务培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还要注意解决体育科研管理人员的职称、待遇等问题,以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体育科研管理人员要认真探索和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成果转化规律,积极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努力争取体育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体育科研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以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科研管理工作积极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要认真做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工作,坚持以提高内涵为主建设基地,发展符合条件的新基地。鼓励各研究基地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有所侧重地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形成基地的特色。对研究基地继续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基地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信息资料建设和科研体制改革。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地理位置、学术特色、科研氛围、管理体制等各不相同,要创造条件,加强基地之间的交流,鼓励联合攻关,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活力。要广罗人才,高度重视体育系统、社科研究基地以外体育社会科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服务。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刘建华 麻新远 鲍桂萍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科学;成果转 [标签: 转化 问题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浅析芙蓉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如何改革…
    着力推进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浅议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孔子“仁学”的人权思想对我国法治构建的积…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我国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析
    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