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谈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文化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 家庭养 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对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内涵—养老、敬老和送老与特征—反向价值观。然后阐述了其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影响及国家应在养老文化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社会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并会反作用社会经济—或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养老模式也一样,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是家庭养老,至今,它还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和家长制制度或家族制度)、文化(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家庭养老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主要靠的不是现实行为,而是源于文化的动力。其实,不仅家庭养老是一种文化模式,建立社会养老也要培育相应的文化,特别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农村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为主导向社会养老为主导转变时就不能避开文化的影响。
    一、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农民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和家族来解决。wwW.11665.com家庭制度一包括封建主义的伦理纲常和历代推崇的大家庭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土地制度和生活方式,使老人的老年生活有了一个制度性安排,这就是以个人的终生劳动积累为基础,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受到的保障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
    养老制度背后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正如姚远教授所说的:“养老是一种社会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行为。作为社会行为,养老也会形成特定的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养老,就是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基本模式。从有关资料看,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而:养老、敬老和送老(送终)。
    第一、养老,指物质上奉养。奉养有两种:一是“能养”即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虞;二是“善养”即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我国的传统养老文化倾向后一种,让老年人衣帛食肉,物质供养不仅足而且好。《孟子》中说“天下有善养老……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魔,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并且针对不同年龄老年人的特点,还应配备不同的食物,“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
    第二、敬老,指精神上尊老,在社会上要蔚成尊老的风气。“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一坐再至,警亦如之,九十使人受。在家中要维护老年人的威望与地位。“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事父母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要使老年人精神愉悦。“凡子事父母,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第三、送老,指依礼送葬。其仪式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在传统中国其意义深邃,重要性超过养生者。“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传统养老文化中,养老、敬老、送老重要性顺序与我们现在对养老问题的看法不同,我们视其重要性大小依次是物质上养老、精神上敬老、去世后送老,而传统养老文化反其道而行之,则为送老、敬老、养老。视物质上养老为“庶人之孝”。《孝经》中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如果不敬老、尊老、“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礼记》中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上述表现出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反向价值观的特征。
    二、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运行模式(即文化模式)。传统的养老文化为一种文化当然也有其运行模式(即养老模式)。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这种模式就是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的文化模式,不是独立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的,而是社会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其运行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是互相交融的。在我国表现为:
    第一,我国传统社会中养老是一种国家主导型家庭养老,具有国家性。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养老实际上是国家支持下的家庭养老。国家的支持构成了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其表现在:
    1、倡敬老之风,立尊老之礼。传统国家为敬老、尊老制定繁杂而细致的尊老礼律。如养老场所之礼,“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服役优待之礼,五十岁免服力役,六十岁免服兵役,七十岁免见宾客。另外还有乡饮酒之礼等等,不一而足。传统国家统治者还躬体力行,亲自参加尊老典礼,向老祝寿,举行“乞言”、“合语”之礼。
    2、均分土地,定期济助。传统社会老年人被分得一些土地,有时可以完全成私田。如北魏均旧制,“年过七十者不还所受;唐代均田制,六十岁以上分田四十亩,口分田与永业田各占二十亩”。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可出售。老年人拥有土地,一方面能保证老年人的衣食所需,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地位。除分配土地,传统国家还经常娠济老年人,如汉元帝元年,“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二斤。”清代规定:“男为年七十以上者照从前诏之例,分别赏责。”对于一些鲜寡孤独者,更是娠济有加。明代还专门成立了养济院,收养这些老人。
    3、多方优待,敬养高年。传统国家形成之初,就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的习惯。以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了这个传统。汉初规定,“九十者一不事啊,八者二算不事。唐代和明代均允许年过七十的老者择一家人服侍,免其全部差役。官僚家庭,其子孙可就近任职或提前退休照顾父母。如清代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史部尚书梁诗正“奏请回终养”,照顾年八旬的老父。武将无战事可要求在省内服役。对有高在堂的犯法子孙,可申请缓刑,待老人送终后再行刑,史称“留养”。
    国家性家庭养老的模式,反映了国家与家庭养老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国家支持和强化了家庭养老;没有国家的支持,家庭养老就是一句空话。而在实际上,家庭养老也影响到国家政体;没有家庭养老的存在,国家政体既不堪承负,也无立足之本。
第二,传统养老文化与传统社会系统呈现一种密切的整合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系统包括经济一小农经济、政治一君主专制制度和家族制度、思想一儒家文化三个子系统。传统养老文化与这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息息相关,其间的整合关系体现互相作用和谐统一。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特有形态。“五口之家,百亩之田”是这种经济形态的具体描画。其特点为父辈们守着这块土地,抚养儿女,世代绵延;儿孙们守着这块上地,为年迈父母养老送终。这样所培育出的,除了简单的再生产之外,就是以赡养父母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家庭养老。小农经济奠定了家庭养老的基础,家庭养老也为小农经济提供必需的劳动者。
    传统国家中的大宗(君)和小宗(臣),实际上就是家庭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其中体现了两种联系:“一是所属关系。子为父所有,臣为君所有。二是反馈关系。父育子,子要报答父。君提拔臣,臣也要忠于君”。可见,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家族制度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
    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一臣对君的忠,子对父的孝,弟对兄的梯,妻对夫的从属。与家庭养老中的亲子关系折射出的人际关系一由孝而忠,由孝而梯,由孝而从都是以孝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只是孝观念的外壳,孝观念则是传统养老文化的内核。外壳与内核的统一,在于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和绝对服从的统治观念”。

   可见,家庭养老与传统社会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家庭养老犹如一个接受器,不断汲取社会系统子系统的营养和活力,以维系自身的发展。同时家庭养老又如一个发射器,不断发射能量于各子系统。促进各子系统的完善,是各子系统之间联系枢纽、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效能。
    三、传统养老文化对我国农村现代养老(即社会养老)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职能的“扬弃”,必然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为子纲,孝子要挖脑取心的语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就理念化。“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家庭养老从注意对老年人生活的实行利益转移到注意其中蕴涵的理。这种经过数千年积淀的形成的传统养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有所弱化,但在短期是不可能完全消亡。其正或负面影响将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养老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要辩证认识传统养老文化,为今所用。在建立现代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时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批判继承其传统养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充分利用其正面效应,避免其负面效应。传统养老文化是将个人养老行为纳人规范性养老行为之中。也就是说,个人养老行为受制于社会养老行为(指当时社会公认的养老行为规范)。这种约束可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和保证儿女的养老行为。在中国这个“重名声,好面子”的社会中,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特别是在受传统义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子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会受到大众的指责,背上不孝罪名。即使一些儿女厌老弃老,不想赡养父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也要尽儿女的义务。这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度晚年。
    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利于现代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人们长期形成的老来有儿养的观念使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只要有儿女,老年生活就有保障,不用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光彩的、是儿女不孝、会给儿女丢脸、家势衰弱的表现,即使子女不孝不敬生活不如意,也要顾全面子委屈自己,不求助其他老年供养。这样又可能导致扭曲性养老行为。“生前不养、死后厚葬”,“尽孝是表,‘双刮’是真”。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心理,避免其消极影响。
    第二,要深刻理解传统养老文化的内涵—反向价值观,既要抓物质赡养,又要抓精神赡养。传统养老文化特征之一是重视物质赡养,更重视精神赡养。虽然传统养老文化强调的精神赡养有特定的含义,有时会脱离物质赡养而强调精神赡养。但对老年人来说,精神赡养确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空虚无寄托孤独,需要精神慰藉。他们“不求吃好穿好,只求尊老敬老”,“要长寿,心情好”。在现实中,如果忽视精神赡养,只重物质赡养,往往事得其反。现在许多老人能自己供养,所需要的更多是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时,既要研究具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又要研究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问题。
    第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力和威望,在国家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从前述可各,传统养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的支持,家庭养老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一个有力的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如我国现代的婚育文化,社会主义敬老养老文化的形成,国家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时,要在受传统养老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形成现代养老文化,建立现代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更要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国家不能以暂时条件不够成熟为由而拒绝承担其责任。从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浙江部分地区,北京、湖南及四川局部地区,苏南等较发达地区已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不定期不完善有待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倡议、制度的试点到基本方案的提出及制度的推广,国家政府无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建立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借鉴传统社会国家在家庭养老的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国家同样可以在现代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文化形成中有所建树。
    第四,要正确认识养老问题,努力揭示养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系统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为作用、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关系还是一个过程,养老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受体,而同时还是一个授体。养老文化在巩固政体,纯洁风气,准备社会运转等方面而功不可没。因此,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现代养老文化时,国家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中,使两者协调发展。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王章华 [标签: 影响 村社 制度 因素分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
    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浅谈基层射击训练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教师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应用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浅议
    浅谈“科技+制度”的创新,是基层工商机关党…
    浅谈外国广告的“伪叙事”特征
    浅谈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课的几点体会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