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当代政治视阈下的公民素质
〔摘要〕 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建立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公民素质建设可包括以法治意识、权责意识、合作意识和美德意识为主要内核的公民意识与以公共理性、政治参与、包容宽恕和正义感为主要特征的公民能力两个部分。需要从社会整体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和方式,积极推进公民素质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
  〔关键词〕 公民素质;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政治参与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可以看出,以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为核心的公民素质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社会公民具有现代法治意识与伦理道德的重要路径。
   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社会政治活动的主体,为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具备的价值理念、道德伦理和行为能力,而公民素质建设是通过多种有效教育方式,使公民具备参与现代社会应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具有参加社会公共活动的公民资格。纵观当前不同学者对公民素质建设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公民素质内涵的历史性梳理以及局限于传统教育方法的分析,缺乏对现代公民素质内涵的深度挖掘以及面向社会的多元整体教育方式的开展,本文从围绕公民素质建设的客观要求、基本内涵以及多元教育路径展开探讨,略抒管见。www.11665.coM
  
  一、 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现代社会法治化和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日益国际化的潮流来看,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1.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培育与塑造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无论社会法律制度公信力和权威的确立,还是公共秩序具体实践运用,都离不开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规范意识和道德伦理意识,以及公民依法参政议政、发挥监督的能力等素质。因此,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是法律制度发挥规范、引导功能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摆脱“人治”走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期,面临着人口多、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经济中多元利益冲突的社会现实,以及我国重血缘、重人际关系轻制度规则的文化环境,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公民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着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步伐。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锻炼公民公共理性的能力,使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准则和信念,才能有利于建立起普遍遵守、行之有效的法治秩序。
  由此看来,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现代法治社会建构的迫切要求,通过公民素质建设,能够唤起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自主、平等和民主精神,锤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能力,从而能使每位公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从而激发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防止决策的失误。”〔1〕从而增强公民肩负的责任感。
  2.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需要公民对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等价值理念的自觉认同,而且需要每个公民自觉承担起作为公民的责任,进而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实践过程,而公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没有对和谐社会理念的共识,并内化为公民自主自律追求的基本行为准则,没有对社会制度、政策的认同、选择和实践,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而言,良好的公民素质成为和谐社会构建和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基本制度及各项重大政策需要的“不是人们单纯的默从,而是人们积极的参加。” 〔2〕虽然公民认同和谐社会的诸多价值理念,但如何把具体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结果,则需要公民的各类能力,如公民对权利和利益的认识能力、参与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妥协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公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为重要的能力素质,也是当代我国从“权威管理型”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变过程中最为需要培养的公民素质。
  3.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参与和融入全球化格局的客观需要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越来越紧密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分工,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公民交往日趋密切和频繁,具备国际性的公民素质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潮流,数量急剧增加的公民出国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但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公民欠缺素质的问题,诸如文明礼貌素养不高、淡漠政治权利的维护、不尊重公共规则、公德意识不强等等,都折射出我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公民素质建设的不足。由此看来,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
  
  二、当代公民素质建设的基本内涵维度
  
  不同的历史时期及政治文化背景下,公民素质建设内涵的解读总是带有一定时代和民族国家的印象与特征。从当代

 2.权责意识。如果说上述法治意识是公民遵从社会治理规范和公共秩序的话,那么权责意识则是从公民从自身权利立场出发,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政治,进行社会公共治理。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前提,是公民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公民只有充分认识到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才能以法律为武器保障自我权利。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理性化体现,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承担角色的自我认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改革配套制度和措施不到位,有的公民往往只承担义务或责任,没有享有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如城市户口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因此,只有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通过制度创新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使公民树立起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  3.合作意识。当今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多样化与生产交换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促使不同国度、不同阶层、不同价值理念的公民走到一起,共同生产和相互交换,实现互利双赢。从经济视角来看,合作意识成为超越传统农业时期的小农意识、近代工业时期的劳资激烈对抗意识的一种崇尚和谐与双赢的现代意识,也是当前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我国公民迫切需要树立的国际性、开放性与合作共赢的意识,这对于避免过激的民族主义冲动,实现国际间的理性合作、双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角度来说,合作意识是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秩序法制化以及价值理念多元化的必然选择与现代意识。当前,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利益群体或价值理念差异的群体构成,社会秩序的共识达成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都需要不同阶层的公民发挥合作意识以一种尊重对方尊严、利益与价值的理性心态,平等展开对话与协商,以取得个人之间、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妥协和共识。若公民之间丧失合作意识,在政治理念或利益上发生冲突时,要么出现极端个人主义,要么就会出现消灭对立方的极端行为,从而造成社会关系紧张,乃至社会秩序混乱、动荡和崩溃。
   4.美德意识。美德意识是现代社会任何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道德伦理素养,在一个面对国际性、跨区域性的“陌生人”时代,具有普遍理性的美德意识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乃至不同阶层的公民展开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以美德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实现一个文明礼貌与和谐团结社会的“有意识的再制”过程(congscous social reproduction)〔4〕。美德意识可细化为文明礼貌、爱国奉献、仁爱自强、公共利益至上以及和谐自爱等方面,20世纪60年代,汉娜•阿伦特直接把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与参与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言行称为公民美德。在共和主义政治传统中,公共利益至上和政治参与是公民美德的两大基点,美德被定义为“爱国主义和热心公益的精神,即置公共利益于个人或家庭利益之上的崇高意愿”〔5〕。可以看出,美德意识不仅是塑造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保证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
  (二)公民能力
   如果说公民意识是关于社会政治主流思想、价值的认识与共识,那么公民能力则是公民政治素质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决定和左右着公民意识能否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得以顺利实现和作用发挥。就当前来看,公民能力素质可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公共理性、政治参与、包容宽恕和正义感。
   1.公共理性。从公民主体角度而言,公共理性是以公民权利义务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政治伦理素养与资格,是彼此共享自由而平等之公民身份的所有人都具有的理性,体现为社会公民道德判断以及伦理评价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人的基本特征: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的善(包括财富、机会、权利等)。”〔6〕可以看出,公民所具有的公共理性的目标是以实现公共的善为目的,追求公民发展机会平等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品质,“是一种根植于其成员能力的理智能力和道德能力。”〔7〕由于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的立场、利益和价值各有不同,进而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别,对此就需要公民发挥公共理性,在公共领域展开公民间的理性对话与沟通,在反思基础上开展“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8〕。因此,公共理性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理性能力与道德能力,主要通过公民之间的公共协商与理性对话,达成社会共识与利益协调,是在个人的道德能力和理性能力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保证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的一种理性实践方式。
   2.政治参与。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民素质建设中的理性政治参与提出了要求。政治参与能力是民主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受封建传统思想以及权威管理型政府的全面“包办”的影响,公民往往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或缺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与动力,但是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人和国家的主权者,需要更多的责任和德性,尤其是政治参与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公民有不同甚至冲突的利益诉求,对此,不同公民需要通过各类媒体、会议、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展开对话与协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达到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正当权利与利益的目的。
  3.包容宽恕。包容宽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公民理性能力的重要素质。面对当代生产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日益多层化、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包容精神成为现代公民健康生活、合理交往的重要美德品质,其宗旨在于跨越公民自我文化认同界限,超越狭隘的自我认知局限,肯定人性的多样性和认同他人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及尊严生活的选择权利。对国家而言,在政治层面倡导包容精神,允许公民对制度、措施等提出批评以及保障公民思想自由、言论自由,通过人民代表会议、报刊、网络以及听证会等不同形式的公共平台,使不同的立场、观点得以交流与理解,促进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妥协与和谐;对公民而言,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不同社会群体权利诉求以及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性,公民具有包容精神体现在不同价值主张者之间的相互尊敬与相互理解,其中对自我与他人立场进行反思的精神,对于创造包容和谐的精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正义感。正义感是公民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所激发的高尚情感,是公民在政治认知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基础上的政治伦理评价,其外在表现于公民理解、应用和践行(不仅仅服从)政治正义的原则的能力。罗尔斯认为正义感(sense of justice)“使公民能够理解、运用并在行动上遵循理性的正义原则”〔9〕。麦金太尔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可能了解如何运用法则”〔10〕。正义感是正义原则与正义理想内化为公民言行的外在表现,以增进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标,遵从内在的道德指令与道德良心,维护既定社会正当秩序与和谐稳定。
  
  三、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公民素质建设的具体路径探索
  
  如何有效地培育具有时代感、有 性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是提升社会公民美德教育的根本路径。首先要通过各级学校教育,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增强公民美德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力避把公民意识教育固化为一般的知识性教育,要通过启发式、参与式、践行式等方式,着重培养公民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这是反对专制与独断,破除迷信,促进活力,保障现代社会公平正义和富有活力的根本。

 其二,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坚持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是公民素质建设赖以存在的基石。法律制度不仅具有规范公民交往行为的意义,而且对公民美德养成与塑造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对此,要完善公民以法律为核心的正式制度约束,才能给劝导性的道德软约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在宪法、法律惩恶扬善激励下,通过道德自律和自觉,使得作为外在的制度正义、道德原则能更迅速地深入其内心,并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最好的内化效果,并在社会生活中以公共理性、正义感等形式呈现出来。 
其三,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塑造公务员新形象。公共权力是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保障与基石,也是公民服从社会制度的伦理道德根基。公共权力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制度正义功能就需要遵循权力运行的内在规律,展现“仁爱”之精神,否则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的丑恶现象
,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当前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是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体,各类公务员则是公共权力运用的实践者,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公共权力,确保其增进公共利益与民众福利。这就要求政府及各级公务人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合理利用公共权力以及公务员执法公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以事实或行为直接影响着不同阶层公民价值判断与美德的形成,进而影响到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形成。
   其四,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发展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公民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平等自由的组织,是社会公民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的非强制性的集体。培育和提高公民素质,要重视和培育公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对于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提供公民政治参与的锻炼的平台,进而培育和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要借助公共媒体、听证会、网络论坛等平台进行政治参与,不仅能界定政府等公共机构的职责,而且能提高公民对国家法律、政治体系的认知,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参与技能,不断积累政治参与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方建敏.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j〕.天府新论,2010,(6).
  〔2〕〔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暄译.商务印书馆,1982.7.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199.
  〔4〕amygutmann. democratic educ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p.39.
  〔5〕〔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北京: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李怀杰,管岭 [标签: 政治 公民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景观城市背景下的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思考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的原因探究
    如何提高当代舞蹈教育中对学生舞蹈形象思维…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浅析如何加强航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