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论析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过程中的情感特征
论文关键词:藏传佛教造像;情感;修行者;宗教思想;心理体验
  论文摘要: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藏传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修行者用来积攒善业功德,求得福荫祈福避灾的圣物,许多藏传佛教修行者通过造像和造像的过程,来表达对佛的崇拜和敬仰,阐释佛教教义,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寄托在每个造像上,从中国乃至世界佛教造像史上来看,几乎没有哪个民族像藏族那样,数千年以来默默无闻地、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神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绵绵不断,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雕刻在佛教造像之中。面对着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是一种什么样无形的力量感召着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创造者,去进行这样的创造活动。
    在本文中对所有的造像创造者都统称为“修行者”,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果用艺术家的称谓,并不能够全面阐释造像者的全部内容和工作状态;二是造像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宗教情感的物质表现,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在这里面虽然也与艺术、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从宗教情感的层面来看,它超越了一般的艺术行为和经济活动,而是一种充满虔诚情感的精神活动。WwW.11665.COM
    我们知道情感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爱、关怀、期望、愉快、欢乐、赞叹、失望、忧虑、痛苦等具体的心理感受,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又常伴随着某些具体的情感体验,如欢喜时笑逐颜开,伤感时潜然落泪等。在情感世界具体的实践表现中,具有一定的短时性与可变性。修行者常常在某种情感与激情的驱使下,通过选择和实施表现手段来表现最深层的情感世界,因此对于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如果不从这个方面人手,并以此揭示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神本质,是无法全面的了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部内容的,那么所有的研究也都将是片面的和空洞的。
    由于宗教把自然、社会及人类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具有较高抽象性和超世性的神,并赋予这些神超凡的品格、智慧和力量,这就为那些在自然、社会压力面前无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同时,宗教一般都在神的名义下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做出诊释,并对人人都将面临的死亡“指明”解脱和“重生”之路。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恩格斯认为:“宗教可以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着他们的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只要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黑格尔认为:“宗教所涉及的与其说是行动本身,毋宁说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国”。因此宗教便能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都产生吸引力,进而使有相同信仰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有一定组织和有一定情感特征的特殊群体。
    这些理论的内容对于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来说似乎过于深奥,但是由于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笃信,也就对他们的工作性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他们每天的劳作就与宗教信仰相关联了,同时也与情感相互关联了,基于这种原因他们就把对宗教认识上升为情感贯穿在整个佛像的打制过程中,对于藏传佛教修行者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这与将打制佛像完全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藏传佛教造像具有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情感特征
    藏族大多数人笃信佛教,人们既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相信万物有灵,也追求来世的幸福,虔诚信奉佛法,按照藏传佛教造像的传统,一个修行者必须懂得和非常熟悉佛教经典,特别是《造像量度经》中有关造像的规则或法度。虽然这一造像法度对造像提出了许多的要求,对神灵形象的塑造,主张遵循固有的模式,反对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佛祖释迎牟尼的塑造,必须依照佛经上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规定塑造,这种缺少性格的抽象化的神灵形象,似乎是限制了修行者在造像过程中个性的发挥,使神灵形象趋于类型化、概念化,但是对于藏传佛教修行者来说,对每一个神灵的塑造却都是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对于他们来讲造像不仅是塑造一尊偶像,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传达和表现佛教的思想,是一个修行者学佛修道的一种殊胜法门,是心灵走向慈悲与喜乐、观想与禅修、本尊与自我等融合为一的修习过程与验证途径。在这里,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一切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j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修行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使修行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精神寄托的产物,由于每一个修行者在造像的过程里都有着不同的心历路程,所以每一尊造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神态和情感。
      由于藏传佛教造像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所以藏传佛教造像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因此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过程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内涵,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宗教仪式。
    (一)加持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要求修行者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信仰佛法,诚心阪依三宝。二是必须具备佛法三根本的学修基础(出世心、菩提心、性空心)。三是必须经过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等。)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的修行者才具有造像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照《造像量度经》造像。
    (二)观修观修是一个极其秘密又非常严格谨慎的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自我认可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修行过程中,任何一个修行者在开悟的刹那间,即能强烈地感受到身心的自由与智慧的喜悦,从而进入无上圆满境界,达到神我合一的境界。通过观修的过程祈请神灵进人修行者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造像。造像期间对修行者的衣食住行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必须颂念经文、沐浴洁身、心态平和、素食禁色。
    (三)开光开光是佛教术语,它是指造像完成后,选择吉日进行供奉,在正式供养之前,都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说:“如是供养仪则既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51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颂经,在造像的内膛填充圣物使本尊或佛菩萨依附于造像,这些圣物称为“神佛像内藏物”,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法身藏物(经文);(2)佛身舍利;(3)谷粒和芥籽;(4)金银珠宝或药物等。在新制成的造像内膛置放什么藏物,完全取决于所放置的藏物是否与该佛像一致。当然,放置藏物并不是将放置物杂乱无章地堆在造像的内膛,而是要根据“供献内藏圣物仪轨”中记载的仪式来进行,这样造像才算有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供人膜拜。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神灵造像,更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和普度众生的功能,同时也就更具有了造像者与神灵交流和祈求得到神灵庇佑的个人情感。

    藏传佛教造像是神权和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在造像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程式化手法,这些造像是神性的象征物。造像时对比例、结构的精确的追求,是修行者对所塑造的神灵观修的结果和对神灵的理解的程度,藏传佛教造像既不像其它宗教造像那样,让众生葡甸在至高无上的神灵的脚下,也不像普通塑造那样拘泥于直接观察的对象的形体特征,而是强调神人合一。表面上看来,神灵处于万物的中心,而实际上是人处于万物的中心。在修行者的思想中,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人世的幸福。
    正因为如此,众多修行者对诸神灵的造像过程,就是怀着对诸神灵的虔诚的情感来进行的,这种情感是修行者把自己的情感同神灵融合在一起的祈愿,同时也是修行者对神灵表示出的一种无限的虔诚和赞叹,通俗地来说,就是造像者通过造像把自己的内心向往,和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造像这个实践活动具体的表现了出来,通过对造像赋予的个人情感,缓解、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从而获得安抚和精神慰藉。

    二、藏传佛教造像具有对神灵的情感依赖特征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生存方式完全依赖自然的恩赐与偶然的机遇,人类就把这些支配生存方式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变成了超自然的神物。当人们认为自然的超越力量来自于背后的神灵,并由此把神灵作为依赖对象时,对自然存在的依赖感便异化为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崇拜对象也由自然力和自然物变为神灵了。依赖感产生神灵和宗教,神灵和宗教又会反过来加强对它的依赖感。当人类生存所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被表象为神物的时候,人对其宗教崇拜对象的依赖感便必然变形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体验。狩猎的成败,农业的丰歉,气候的变迁等等,都被想象成为有神灵的意志左右其间,在信仰者心目中引起对神灵的感恩之情和对神灵惩罚的畏惧、恐怖之感。
    这些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本质上就是依赖感的具体表现。费尔巴哈认为:“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的唯一正确而普遍的概念,这是因为当人们认为神灵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是人的生命和存在的创造者和维持者的时候,就必然认为自己的生存依赖于神灵的力量,从而对其产生依赖的情感。”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佛洛姆在《精神分析与宗教》一书的第三章《宗教经验若干类型的分析》中说:“人类的宗教情感是对一种强有力的权威的饭依,人通过这种饭依和依附,才能免遭孤独感的折磨,从有涯到无涯,从有限到无限。”也就是说,依赖情感就是人面对无限世界时所表露或未表露的某种恐惧、崇拜、敬仰之类的自然情感,他们把神当成有意识的实体,担心冒犯了神灵就会遭到报复,修行者们通常都害怕自己的举动会触犯神灵、遭到惩罚,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能赢得神灵的欢心和恩赐,这种对神灵有所祈求的心理,是对神灵产生依赖情感的主要依据。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据汉文史书《唐书·吐蕃传》中记载,“松赞干布遣使噶尔·东赞(禄东赞)携五千两金(赴长安)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所带的释迎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尼泊尔赤尊公主进藏时所带的释迎牟尼佛8岁像,从某个角度说,几乎成了藏传佛教造像历史的开始。由此开始藏传佛教造像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藏传佛教造像在藏传佛教思想理论和宗教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直到今天,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还是藏传佛教修行、学经的一个重要法门和内容。
    藏传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修习本尊,即修行者选一位佛或菩萨作为本尊,在上师的传授下,供奉本尊神像,观想本尊形象,念诵本尊咒语,以使自己与本尊合一,达到成佛的目的。因此,本尊像也是藏传佛教的一个特有的重要内容。本尊像大都多首多臂,造型奇特,作凶神恶煞的忿怒状,而且多是男女合抱的双尊像。这种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以象征比喻之法阐述佛理。众多的主尊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造像体系。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属于静态类的善相造像,如佛、菩萨、度母等。二是属于忿怒相的造像,主要是护法神系列中的神灵,像大威德金刚、降阎魔尊等。三是兼有两种表情的造像,如胜乐金刚、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等。而每一尊菩萨带有其代表的深层含义,在这些含义里又包含了许多修行者的愿望和依赖情感,例如:“地藏菩萨代表大地,人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人们要依赖大地,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大地生长的;五谷杂粮大地生长的,金银财宝是大地里面开采出来的,人们所有一切的受用都没有离开过大地,全部在大地的“怀抱”只之中。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理智;金刚手菩萨代表勇猛、力量,罗汉像含有三个意思,一可以帮助人减除生活中的烦恼;二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可以帮助人不再受轮回之苦。药王菩萨可以救治众生身体和心灵的疾苦。
    在藏传佛教中每一尊神灵都有着其独特内涵和所具有的灵性,这些不同神灵的内涵和所具有的灵性都是修行者自身的情感表现,只不过是利用神灵的造像被表达出来,这一方面显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者对神灵的依赖情感。在修行者看来,神灵是世间的主宰者,也是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立法者和道德行为的审判者。它不仅向人类颁布绝对的道德律令,而且按照此律令对人的行为给予赏罚,这种赏罚决定着每个人今生和来世的命运。藏传佛教认为痛苦是可以被转化为欢乐的。虽然说在到达最终目的地过程中绝不是没有痛苦,功德高深的修行者也可能要经受各种痛苦的考验,但其最终的结果必是极乐。因此,修行者总是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同神灵的律令相对照,用神圣的伦理规范来检查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罪恶,缓解或消除人们心中的痛苦、恐惧和悲观等情绪,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平静,达到感情慰藉并获得安宁和解脱,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对于修行者来说,造像的过程,就是将众神灵的神圣力量和自己密切结合在一起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神灵的形象上,想象出神灵形象的每个细节,使神灵的整体状态和形象变得和修行者一样真实。他们不仅在心中构想神,而且也把自己看作神。就在刹那间,他们化神为神,神灵的原型已转移到他们心中,这个过程的核心便在于人和神的高度统一。
    总之,情感是藏传佛教造像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藏传佛教造像是情感要素和观念要素的结合,当它以物化方式出现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积累过程。也就是说,藏传佛教造像是使修行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神灵交流的情感纽带,因此,藏传佛教造像是修行者对神灵的情感态度的结果。许多人在探讨藏传佛教造像时,总是把造像的艺术外在表现形式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对于藏传佛教造像来说,任何从雕塑技法和外在形式去分析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概念,都是有缺憾和没有说服力的,只有理解了这些造像的根本意义和修习者在进行造像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和其实质的内容,才能够以独特的研究方式更深入地触及到藏传佛教造像的内部秘密。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吕春祥 [标签: 佛教 造像 中的 特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析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科技发展规划
    由“五爱”到“八荣八耻”——论析“八荣八…
    论析传统农民忧患意识之境界
    论析新视野下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论析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中的终身学习
    论析“共同体”范围扩展与环境权利体系——…
    论析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
    论析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
    论析科学合理性的新演变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发展及启示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自然主义路径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及其限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