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工程行动的结构与过程

摘要:从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的视域来展开工程哲学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要阐明工程行动的结构与过程。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之中存在”,道说出了人生存的基本结构,可以说,由此也道说出了人类行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中行动”,那么,工程行动的结构也可类推为:“在世界中如何造物”。 在现代行动理论中,梅洛-庞蒂、a.许茨、哈贝马斯等哲学家对人的行为作出了有代表性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为启发,认为工程行动是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结构与过程。它包括三个层次:1)工程的行动结构:它指工程主体直接建造出人工物的行动结构,包括工程主体、人工物、决策行动、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和评价行动等子结构;2)工程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它指工程主体、人工物以及直接的造物行动与其所存在和发生的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3)工程的环境:它指整个工程活动及其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工程的行动结构的研讨可以看成是“如何造物”的具体化探索,而工程行动发生的场域情境条件及环境的探究则是“世界之为世界”的具体化追问。工程行动正是在“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激励下去展开的过程,它包括计划、设计、实施、运行等阶段与环节。
关键词:工程;行动;结构;过程

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实践哲学或行动理论的论域来展开研究,已经是工程哲学界的普遍共识。关于工程行动结构与过程的探讨,是把工程哲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关键。在研讨工程行动结构与过程之前,有必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我们对工程的界定:工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境域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空间场域和时间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实践活动。wWw.11665.COm本文拟对这种实践活动的结构与过程进行尝试性的研讨。
在现代行动理论中,梅洛-庞蒂、a.许茨(alfred schutz)、哈贝马斯等哲学家对人的行为作出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梅洛-庞蒂在其《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指出:“行为既不是物质实在,也不是精神实在,而是结构,真正说来,它不属于外部世界,也不属于内部生活。”[1] 他既反对把行为视为刺激-反应的生理学行为主义解释,也反对将行为视为纯粹意识活动的心理主义解释。他认为行为就是一种结构,是把从笛卡尔开始的主客体的二元分裂对立重新弥合起来的结构。按照这种观点,工程行动的结构与过程正是工程主体在一定的场域情境中,何以创建出人工物的方式与过程。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见,工程行动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1)工程的行动结构:它指工程主体直接建造出人工物的行动结构,包括工程主体、人工物、决策行动、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和评价行动等子结构;2)工程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它指工程主体、人工物以及直接的造物行动与其所存在和发生的特殊的空间场域与时间情境结构:3)工程的环境:它指整个工程活动及其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之中存在”,道说出了人生存的基本结构,可以说,由此也道说出了人类行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中行动”,那么,工程行动的结构也可类推为:“在世界中如何造物”。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工程的行动结构的研讨可以看成是“如何造物”的具体化探索,而工程行动发生的场域情境条件及环境的探究则是“世界之为世界”的具体化追问。
一、工程的行动结构
在现代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区分了四种社会行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的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目的行为把握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世界对它来说只是对象和客体;规范调节的行为把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作为自己的核心,世界对它来说是一个规范调节的社会共同体;剧场行为把握的是行为者与自己的内在主观性的关系,世界是个人自我示的舞台;而他强调的交往行为的核心是行为者采取相互理解的态度达到对情境的解释和理智的界定,以便相互合作。交往行为不是同世界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语言同世界发生关系,语言作为交往的符号中介具有独立的意义。按照这样的划分,显然,工程活动属于人类的目的行为。哈贝马斯认为:“目的行为概念的前提是一个行为者与一个实际存在的事态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客观世界被确定为事态的总体性,而事态可能是一直存在的,也可能是刚刚出现的,或是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而带来的。目的行为模式向行为者提供了一种‘认知一意志的情结’,从而使得行动者一方面可以培养起对于实际存在的事态的意见,并通过感知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则可以形成一定的意图,以便把理想的事态付诸实现。”[2] 显然,在工程行动中,人工物不是已经存在的事态,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而带来的”事态。工程活动不是个体化的目的性行为,而是群体化的、有目的性的社会行动,工程主体的多元构成不仅意味着存在构成它的个体具有戏剧行为,更意味着个体之间存在互为主体性的交往行为、规范调节行为。通过戏剧行为,个体才能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规范调节行为,个体之间才能构成工程共同体,通过交往行为,各主体之间才能充分沟通,达成目标共识,决策合理、设计优化、操作协调、评价客观、控制适当,才能确保人工物建造目标的完成。因此,从结构上讲,工程行动是以目的行为为主导的,包含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的,由工程主体、人工物、决策行动、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和评价行动等子结构构成的复杂结构。
1、工程主体
工程主体作为造物行动的实施者、行动者,并不仅仅只是工程师,它有着复杂的构成:从社会组织的层面看,它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军事团体、政府等等;从个体人员的层面看,它包括决策者、投资人、企业家、管理者、工程家、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工人等等。我们把直接参与到某项工程行动结构中来的人员总体,称之为工程共同体,许多投资者(如股东、风险投资人、银行家等)、决策者(如公司高层决策人、特别重大工程的决策者往往是政府机构人员或领导人、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等)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工程活动,不能把他们当作工程共同体成员,工程主体不能简单地仅等同于工程共同体。因此,我们可以把工程主体简化为决策者、投资者和工程共同体。决策者的功能在于工程目标的确定,投资者的功能在于为工程提供经济支持,而工程共同体的功能在于采取具体的实际行动完成工程目标,在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下,工程主体之间必须通过交往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来进行沟通,达成目标认同、行动协调、利益共享,才能形成工程活动的动力。与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等以科学范式、技术范式为基础的认知共同体不同,工程共同体是目标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具有鲜明的社会学特征。
2、工程人工物
人工物是工程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在工程行动中逐步建造出来的对象,它是工程主体对自然的改造、变换、重组产生出来的客体。按其存在形态来划分,人工物可分为实物型、能量型和符号型的形态,当然后两种形态要以一定的实物为载体。按其社会功能来划分,人工物又可为生产型、消费型、军事型、研究型(如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等形态。除了人工物的共同特性之外,工程人工物又存在有别于一般生产物品批量、定型的特点,那就是它所具有的“唯一性”、“不重复性”、“特型性”;工程人工物尤其是大型人工物往往嵌入在特定的场域之中,锚固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里,不可能象一般产品一样可随意移动;工程人工物尤其是大型人工物的运行,对于其嵌入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群流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正、负面影响更为重大。
3、决策行动
哈贝马斯认为:目的行为的“核心概念是在不同行为可能性之间做出的决定, 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并受到原则的引导,也得到了语境解释的支持。”[3] 显然,工程决策行动的首要任务制定工程目标。决策者根据对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的知觉、认知,以及对满足市场或各种社会需求而欲获取利益或促进社会发展形成的意图,从可供选择的多种工程目标方案中进行抉择,由此构成工程行动的目标决策。按照决策理论,工程决策行动与如下因素关联:决策者的意图与偏好、备选的多种目标方案、对特殊的场域与情境条件的认知与界定、对工程投入产出的预期、对行动过程与结果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的预期、决策规则等等,决策者必须对各种事实与价值因素及其冲突与矛盾进行分别体认、综合考量,才能做到整体协调、整体筹划、综合决策。除了工程目标决策,决策行动还包括次一级的决策内容,即对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和评价行动的具体决策。在设计行动中,选择何种主导技术?选择何种方案来集成工程知识?选择何种能源、何种材料来实施工程?在实施操作行动中,选择怎样的施工单位?采用何种方式、程序、工艺组织施工?采用何种方式供应能源与材料?遇到不确定因素或随机情景事件严重影响施工时,设计是否需要变更?如何变更?在评价行动中,选择那些价值维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来构成评价准则?它们之间的权重如何分配?等等。当然,进行这些具体决策的主体往往主要是工程共同体内的各层、各级成员,如企业家、工程家、工程指挥者、总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工长等等,投资者、决策者一般不参与这些具体决策。
4、设计行动
技术的搜寻与选择、集成与创造虽然是工程设计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传统上把工程往往理解为技术的运用,因而对工程设计的理解也往往过于技术化,例如,有学者就认为:“工程设计是运用各种技术和科学原理使一台装置、一项工艺或一个系统能具体实现的详细过程。”[4] 针对这种看法,a.西蒙指出:“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5] 显然不能把工程设计等同于技术设计。美国学者a.阿西莫夫认为工程设计行动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一些始终一贯的原则及其逻辑推论,一个指导实践的操作性设计理论, 最后一部分是批判性反馈手段,,它衡量优点,揭露缺陷,并指明改进的方向。”[6] 他还提出了工程设计哲学的原则,包括需要、实际的可实现牲、经济上值得、资金可行性、最优性、设计标准、设计过程、分课题、减少不确定性、证据的经济价值、决策的依据、最少承诺、交流等14条原则。我们认为:工程设计行动是工程共同体为实现工程目标而搜索、研制、集成、创造可行的、可操作的工程知识与方案的活动过程。其中心问题是,在满足相应的场域与情境约束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方案与手段能使目标优化?通过设计行动设计出来的方案,是否能够实现工程目标的要求?是否能够实现技术上、经济上、组织实施上以及工程日后运行上的优化?都必须通过评价行动来进行评判,若有问题,必须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直至问题消除为止。否则,设计的错误可能给工程带来“灾害”性的种种后果。
5、实施操作行动
工程共同体中负责实施操作的人员,根据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和说明的要求,首先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即对实施操作行动在空间-时间结构中进行组织与安排。合理地组织安排各专业劳动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机械设备,合理地选择各类施工工艺,创造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各种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好施工阶段与周期,安排好各工种、各专业的施工工序;有计划地组织原材料的供应等等。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特定场域与情境条件下,都必须通过实施操作者的身体活动来实现,俗谚曰:“工艺,工艺,三分理论,七分手艺”,就是强调了身体的技能活动在实施操作行动中的重要意义。哈贝马斯认为:“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通过身体活动而付诸实现,但这仅仅限于:当行为者遵守技术行为规则或社会行为规则的时侯,才能连带完成一些行为。连带完成意味着,行为者的意图是实现一种行为计划,而不是其行为得以实现所依赖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是行为的一个因素,但不是行为本身。”[7] 同工程知识中境域知识的创造性一样,在实施操作行动境域中,身体的活动也充满了原发的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也不是为了身体活动自身,而是为了工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在整个实施操作行动过程中,施工质量如何?施工进度怎么样?施工安全怎么样?对环境的影响怎么样?都必须通过评价行动来进行评判,并加以协调、控制。否则,“豆腐渣”工程、“长胡子”工程、“烂尾巴”工程等都难以避免。
6、评价行动
评价行动包括对工程主体构成、决策行动、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人工物及其运行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的评判,也包括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评价行动关联三个结构性因素:评价的主体是谁?评价的对象为何?评价的标准尺度是什么?当评价主体为工程主体自身时,从工程主体本身的构成,到人工物的建造完成与运行,整个工程活动结构之内的环节都成为评价的对象,评价不仅是获取工程活动内部具体信息的机制,同时也利用这些信息来对具体的工程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机制,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在自然规律、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工程主体自己形成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各类价值标准,我们把这种评价称之为工程的内部评价。当评价主体为工程主体之外的政府、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社会非利益团体、公众等之时,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工程开展的过程,尤其是工程的结果及其运行使用,这种评价并不需要深入到工程行动结构的内部的具体环节,而是要对工程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的近期的、长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必须是由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符合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等多因素构成的价值标准。相应,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工程的外部评价。在现实中,这两种评价往往可能发生冲突,公众、各类社会团体会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去制约、控制工程主体的工程活动。如果工程的主体是政府,当两种评价发生冲突时,公众、各类社会团体也会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政府对工程进行调整,甚至取消该工程。
二、工程行动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及其环境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对工程行动发生的场域情境条件与环境的探究,就是对“世界之为世界”具体化的追问。在“世界之为世界”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说:世界“它不被了解为本质上非此在的存在者和可以在世界之内照面的存在者,而是被了解为一个实际上的此在作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世界在这里具有一种先于存在论的生存上的含义。这里又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世界是指‘公众的’我们世界或者是指‘自已的’而且最切近的‘家常的’周围世界。…… 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可以变为某些特殊‘世界’的任何一种结构整体。”[8] 这样理解的世界也就是胡塞尔后期提出的生活世界。沿着现象学的思路与方法,梅洛-庞蒂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每个世界各有自身的原则[9]。知觉世界在人类世界中具有首要的地位,人的行为首先就是在知觉世界中展开的,他的《知觉现象学》就是来探讨被知觉的世界的现象学。

a.许茨的关于人类行动的研究更富有启发性,他更强调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探讨知觉世界、生活世界,反对胡塞尔对“经验世界的自然态度”的怀疑与悬置,他反过来用对“怀疑本身”的悬置,来肯定日常生活世界的理所当然的存在。a.许茨认为任何行动者总是生存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这个世界是我们进行各种行动的场所,是我们对行动作出反应的场所,我们不仅在这个空间场域与时间情境中行动,反过来也影响这个场域与情境。但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场域与情境结构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自然科学理论描述的客观化的、标准化的空间与时间结构,它是与人的行动、知觉相关联并由此建构起来的结构,是人类既往生活经验历史地积淀起来的类型化结构,它以普遍有效性的历史形式和文化形式呈现给我们所有的人,构成我们的现有知识与经验的储备。他认为存在两种基本的经验构成了可实践行动的基础:1)被行动者共同体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这类“经验是由行动者的各种经验以及他的各种观点、信念、假定构成的,后者指涉这个世界,这个自然的和社会的世界,这个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认为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世界。……这种毋庸置疑的经验从一开始就是被人们当作类型经验来体验的,也就是说,它们从一开始就是被人们当作被预期的同一经验所具有的开放视界来体验的。”[10] 2)被从行动者个体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行动者个体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处于日常生活的结构之中,并以自己的具体体验为出发点来展开行动。a•许茨曾经指出:“我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所占据的位置,我的实际的‘此在’,就是我在空间中确定我的方位的出发点。可以说,它就是我的坐标系的中心点o点……。同样,我的实际的‘现在’(now)也是所有各种时间视角的原点,我正是依据这些时间视角来组织这个世界中的各种事件。” “它由作为行动者的我在任何设计过程的时候所具有的关于我那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的经验所组成。不仅我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中所处的位属于这种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而且我的经验---这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的某些成份是强加给我的,而其他成分则或者处于我的控制范围之内,或者可以被纳入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因此,它们在原则上是可以修正的---也属于这种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行动者的实际情境具有它自己的历史,它是他以前所有主观经验的积淀。”[11]
上述思想家们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我们的工程行动并不是直接在客观自在的自然物理世界和客观自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它必须以境域化的场域、情境为中介条件,才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变革环境。因此,我们把工程行动发生的世界分为知觉化、境域化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和客观自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工程行动者、欲建人工物、场域与情境条件、自然与社会环境,通过工程主体的行动,相互作用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
1、工程行动的场域与情境条件
工程行动展开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具有如下特征:1)当下发生性:它指的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带有一定的工程意图的工程主体,或者说处于以往历史形成的境域之中的工程主体,与工程活动发生的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当下产生的新的空间-时间结构的经验。它不是预先既定的、现成自在的,而是随着工程行动者的出场、造物行动的发生才涌现出来的。2)主体间性:场域与情境条件不仅是工程行动主体与客观自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工程共同体内个体之间交往、沟通、争执、协商的结果,任何个体虽然都从自身出发,存在视界的差异,正是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带来了视界融合,形成了对工程行动共通共识的主体间性的境域。3)境域约束性:场域与情境条件一旦产生,又与工程行动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相结合,共同构成约束工程行动者视界及行为的境域。4)随机的变异性:场域与情境条件构成的多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化,都可能带来它的随机变异。它会随着工程行动的展开而不可完全预地期地发生着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工程的行动结构及其子结构的变化。5)人工物在境域中建构性:将来才能完成的工程人工物作为工程行动建构的客体,也处于该境域之中。正如a•许茨所说:“任何客体都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客体而被人们察觉,人们从一开始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处于其视界之中的客体’来察觉,这个视界是由类型的熟悉性和预先熟识构成的。”[12] 在工程行动展开的境域中,人工物被工程主体有组织地逐步创建出来。这些特征说明工程行动的场域与情境条件不能被视为工程行动结构的外部条件,必须把当作内生变量来加以认识与界定。
2、工程行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工程行动发生的特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特殊的自然因素,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治生态、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习俗、宗教关系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工程行动发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与工程行动的场域与情境条件依赖于行动者知觉世界的存在方式不同,它们是客观自在的。工程行动能不能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进行?必须利用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来对环境进行认识与评价。通常,实证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了达到认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以排出人的价值判断、去境域化为特征。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工程行动并不是直接在客观自在的自然物理世界和客观自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它必须以境域化的场域、情境为中介条件。因此,如何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重返境域性,才能使它们与工程行动真正关联,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工程行动的过程
现代行动者因果理论认为:行动是由行动者引起的事件,作为行动发生原因的正是整个行动者,而不是那仅仅涉及行动者的某个大脑或机体事件或状态,行动是行动者具有动机的行为,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是行动不可还原的终极原因。
a.许茨把行动者的动机分为两种类型: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被称为“目的”动机;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做出解释的动机被称为“原因”动机。这两种动机类型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目的动机是受将来时态支配的;原因动机则是由过去时态决定的。[13] 正是这两种动机的结合构成了行动的动力,激发和驱动行动者朝向未来的目标去筹划、去设计,去实施完成。他认为:“‘行动’这个术语将把人类行为举止表示为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行动者预先设计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一种预先设想设计基础之上的。”[14] 工程行动的过程当然也是以将来建造完成的目标——人工物的预先设计为其基础的,工程活动的主体通过设计行动把已有的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理论知识与经验,以及在工程的场域、情境中新建构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特别是情境性知识,转化集成为确保工程能顺利进行下去的可行的、可操作的工程知识,这种工程知识的建构是随着工程行动过程的展开而持续不断地发生的。工程主体建造某种特定人工物以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目的动机”,与工程主体现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资源储备、环境条件等“原因动机”相结合,构成了工程行动展开的根本动力。工程的决策行动正是在这种动力的激励下进行的。工程行动的过程就是工程的行动结构在其场域与情境条件及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动态运行的过程,它展开为计划、设计、实施、运行等阶段与环节。
1、工程的计划:
在工程决策行动确定了工程目标之后,必须通过工程的计划来规约工程行动,以保障工程目标的最终实现。计划的内容往往用五“w”和一个“h”表示:why---为什么做?原因与目的;what---做什么?活动与内容;who---谁去做?人员;where---在什么地方做?地点;when---在什么时候做?时间;how---怎样做?手段和安排。从过程的角度看,工程的计划工作应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整个过程。除了工程行动的总计划,还必须针对工程行动的子结构,制定出相应的决策行动计划、设计行动计划、实施操作行动计划、评价行动计划等等。可以说,计划并不仅仅是工程开启阶段的工作环节,而是贯穿整个工程行动过程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计划总是面向未来行动的筹划,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场域与情境条件的随机变异性,都是计划不可能完全预期的,因此,计划必须根据工程行动展开的实际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来进行修订、调整,否则,不但对工程行动起不到规约作用,反过来甚至会严重影响工程目标的实现。
2、工程的设计:
关于工程的设计我们已经在前面对其结构作过讨论,这里仅从工程行动过程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一般来讲,工程设计随着时间的展开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a.许茨认为设计行动具有特殊的时间结构:“在我能够设计行动计划以前, 我必须拥有有关我所要确立的结构的某种观念。为了根据我未来行动的前进方式设计它,我必须通过我的幻想把自己置于一个未来的时间之中,在这时,这种行动就将已经完成了,……只有这时, 我才能重新构想我将要造成的这种未来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我把我通过将来完成时态对我的未来活动的设计过程,置于我关于我以前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类型上与这种被规定的活动相似---的知识基础之上,置于我关于这种被我设计的行动即将在其中发生的情境---包括我个人那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所具有的、在类型上相关的特征的知识基础之上。”[15] 工程设计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时间结构,即以想象的方式把未来才能建造完成的人工物置于当下的想象之中,并将其具体化,以此为出发点,在现有知识经验和当下场域与情境条件下,去展开设计的过程,工程决策者的思路与意图、设计主体的知识经验、场域与情境条件及环境等等的随机变化,同样会造成工程设计过程的不确定性。“设计过程像其他任何预期一样具有各种空洞的视界,这些空洞视界只能由这种被预期的事件的具体化来填补。这一点构成了所有各种形式的设计过程所内在固有的不确定性”[16] 既使是已完成的工程设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场域与情境条件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随机变异而被要求变更,根据现场情境进行设计。实际工程活动中设计变更、反复设计、甚至重新设计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3、工程的实施:
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解释实施操作行动是否能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方案与进度来合理地推进。不可预期的现场情境事件会在实施过程的境域中随机发生,从而影响实施行动按计划的顺利进行,必须相应地调整、修订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方案与进度,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工程不推进到实施操作阶段,这些情境事件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完全预期。不进入施工现场与过程的境域之中,参与管理、操作,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和体验身体的操作能力与智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与在世之物“最切近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味地进行觉知的认识,而是操作着的、使用着的操劳---操劳有它自己的‘认识’……上手的东西根本不是从理论上来把握的。……工件、正在制做着的东西,才是原本被操劳着的东西,因而也就是上手的东西。工件承担着指引整体性,用具是在这个整体性中来照面的。”[17] 因此,工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按计划、按设计实施造物的过程,而且是在当下情境不断的变化中,通过上手的反复操作展现出实践智慧的过程,这种实践智慧也与集成了各种理论知识、经验的工程知识一起,随着工程实施过程的完成,凝结于完成了的工程人工物之中。
4、工程人工物的运行:
将完成了的工程人工物投入运行使用,考察与评价它在近期、中期、长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效用,是工程行动过程的更为重要的阶段。由于人工物运行效用,尤其是其负面效用的不可完全预期性,人工物与其嵌入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自然、社会、周遭的人群带来危害,许多问题只有在人工物的长期运行中才能显现出来。例如,三门峡水利工程运行两年左右的时间后,开始显露出各种问题,不得不对其进行改造。因此,对正效用大于负效用的人工物进行维护,对负效用越来越明显的工程人工物进行改造,甚至废弃等等,都是工程行动完整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64.
[2]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5~86.
[3]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3.
[4] 邹栅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1987. 266.
[5] a•西蒙,人工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11 .
[6] 邹栅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1987.378.
[7]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8.
[8]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76.
[9] 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7.
[10]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7.(有的译者将本书作者译为:a.舒茨)
[11] 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118.
[12]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
[13] 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
[14] 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08.
[15] 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0.
[16] a.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1.
[17]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79~82.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邓波 贺凯 [标签: 结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工程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公共工程投资低估的多维度解释
    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基于工程资料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浅析油田建设工程施工存在的不足
    有利于主体参与模式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
    面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冶金工程专业建设与…
    论水利工程施工不良地基与处治对策
    钢网架结构安装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古建筑物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的几点体会
    如何针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特点做好工程…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