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之批判
摘 要:通过对尼采所思考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间的关系的分析,对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对他的虚无主义批判与道德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形而上学史与存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认为正是尼采在其虚无主义批判中表露出来的价值之思遮蔽了存在。在这种意义上,尼采形而上学就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只有真实地去经验存在之遗忘,才能真实地经验虚无主义,从而真正地去克服它。
  关键词:虚无主义;价值;存在;强力意志;形而上学
  
  abstract: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nihilism and the “the death of god” in nietzsche’s thinking,classifications of nihilism and elucid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nihilism and moral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further examines nietzsche’s nihi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taphysics and being,and shows that nietzsche’s criticism of nihilism has obscured being. in this sense,nietzsche’s metaphysics is nihilism in the authentic mean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only when one has experienced the oblivion of being can he truly overcome nihilism.
  key words:nihilism;value;being;will to power;metaphysics
  
  要探讨尼采与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聆听他那有关“上帝死了”的骇人言论。wWw.11665.CoM事实上,在欧洲近代史上有关“上帝死了”的言论并不令人惊奇。且不说持无神论立场的法国启蒙运动,就是黑格尔早在其青年时代也倡言“上帝死了”的怪异言论。诗人兼政论家海涅亦发表过类似言论。黑格尔谈论“上帝死了”的意思大致是宗教的使命业已完成,现在得把位置让给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哲学。海涅的类似言论恐怕带有社会主义色彩,可谓与费尔巴哈声气相投。那么尼采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看看《快乐的科学》中传达“上帝死了”的两条讯息。一条是有关疯子向市场上的大众传达“上帝死了”的讯息,这条讯息对稍微熟悉西方哲学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另一条在第343节,尼采说道:“‘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这事件过于重大、遥远,过于超出许多人的理解能力,故而根本没有触及到他们,他们也就不可能明白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以及哪些东西将随着这一信仰的崩溃而坍塌。有许多东西,比如整个欧洲的道德,原本是奠基、依附、植根于这一信仰的。断裂、破败、沉沦、倾覆,这一系列后果即将显现”[1]。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尼采在第一次传达时带着悲伤与哀婉的情绪,而在第二次传达时则带着欢快与明朗的情绪。
  在“上帝死了”亦即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之后出现的就是虚无主义。这是因为在尼采看来,一切纯粹道德上的价值设定包括基督教道德化的上帝设定,都将以虚无主义而告终。在他看来,对于作为上帝的至高道德实在性的信仰乃是一种信仰的厄运,“以这种信仰,一切真正的价值都被否定了,从根本上被理解为非价值了”[2]263。因此,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今后两个世纪中最可怕的客人。他如是说:“我描述的是即将到来的东西:虚无主义的来临……对于虚无主义即将到来这一事实,我在这里不加褒贬。我相信将有一次极大的危机,将有一个人类进行最深刻的自我沉思的瞬间:人类是否能从中恢复过来,人类是否能制服这次危机,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的力量的问题,这是可能的……”[2]732在这个上帝扭身而去的虚无主义时代中,人类所忙碌从事的就是不断试验各种各样的价值,在各种各样的价值之间频繁地飘来飘去,而实际的情形就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虚无主义状态。关于价值与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尼采说过这样的话:“关于价值标准的不可靠性……对一种‘普遍’徒劳的恐惧:虚无主义”[2]337。
  在这个作为至高道德化身的上帝死了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所出现的就是“此在,如其所是的此在,没有意义和目标,但无可避免地轮回着,没有一个直抵虚无的结局:‘永恒轮回’。此乃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虚无(‘无意义’)永恒!”[2]249
  
  一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论述并不是一以贯之、清晰明了的,而是颇为复杂、多阶段且具有多重命名的。
  尼采有关虚无主义的著名格言是“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2]400。尼采认为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悲观主义是虚无主义的预备形式,他在1887年秋天的第107条札记中专门阐述过“悲观主义向虚无主义的发展”[2]454。悲观主义分为来自强者和作为强者的悲观主义与来自弱者和作为弱者的悲观主义,与来自弱者和作为弱者的悲观主义不无联系的是“不完全的虚无主义,它的形式:我们就生活于其中”[2]546。产生不完全的虚无主义的原因主要在于形形色色逃避虚无主义的尝试,比如大多数人的幸福、大众社会主义、良知的权威、理性的权威或者社会本能等。这些尝试都没有直面并解决虚无主义的勇气,从而在事实上不仅掩盖和延沓了虚无主义问题,而且使它变得更为严峻与尖锐。
  尼采谈到过积极的虚无主义与消极的虚无主义。在他看来,它们的前提乃是极端的虚无主义。何谓极端的虚无主义?“没有真理;没有事物的绝对性质,没有‘自在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且是极端的虚无主义”[2]402。尼采认为积极的虚无主义是提高的精神强力的象征,“它可以是强者的标志:精神力量可能如此这般地增长,以至于以往的目标(信念、信条)已经与之不相适应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强者的标志,目的是创造性地重又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为何之故、一种信仰”[2]401。他认为这是一种强暴性的破坏力量,其对立面就是作为寂静无为状态的消极的虚无主义。显然,尼采从强力意志思想出发,认为这种积极的“‘虚无主义’乃是精神的至高权力的理想,最充沛的生命的理想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嘲讽性的”[2]405。事实上,当尼采从强力意志角度来思考虚无主义时,他更多看到的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而且是为强力意志与超人的出现做准备的积极的虚无主义。他认为,将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虚无主义的以强力意志和超人为代表的生命运动,“在逻辑上和心理上,它却是以完全的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绝对只能落到虚无主义上,只能来自虚无主义”[2]902。这里,尼采把积极的虚无主义又称为完全的虚无主义,这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所具有的情绪与征兆乃是轻蔑、同情与毁灭,“它的顶点:一种学说,它恰恰能激发生命、厌恶、同情和毁灭的快乐,作为绝对和永恒的学说来传授”[2]749。尼采在此把所谓完全的虚无主义与具有培植和选育功能的永恒轮回学说联系了起来,认为完全的虚无主义是对生命的考验,它将淘汰弱者并培育强者,促使人们以生命强力为标准来衡量价值:“旧的价值来自下降的生命,而新的价值来自上升的生命”[2]749。这种积极的“永恒轮回思想乃是出于实践理性而设定的一种假说,是出于培育未来的新哲学家乃至超人的一种假说”[3]。
  与之相对,尼采也阐述了消极的虚无主义。他认为,消极的虚无主义乃是精神强力下降和没落的象征,这是因为弱者的“精神力量可能已经困倦、已经衰竭,以至于以往的目标和价值不适合了,再也找不到信仰”[2]401。由于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以往的目标和价值结构就解体了,从而产生了大量披着宗教、美学、道德等伪装的伪价值。这些伪价值的作用并不是激活生命强力,也不是肯定生命,而是用来安慰与麻醉衰弱的生命。因此,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也可被称之为不完全的虚无主义、过渡的虚无主义、颓废的虚无主义。这样的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悲观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都习惯于对生命说不,所渴望的是不存在,是寂静的虚无。它与那种否定性的和消极的永恒轮回思想不无关系,“在这种永恒轮回所造成的沙漠中,一切生命都在呢喃着‘徒劳’、‘无用’、‘空虚’直至‘虚无’”[3]。
  
  二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论述是与他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对作为道德的基督教的批判和重估一切价值分不开的。他曾经这样说道:“虚无主义乃是基督教、道德以及哲学的真理概念的必然后果”[2]1382。他认为,虚无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世风日下、社会腐化堕落等导致的,它的根子在于基督教—道德解释之中。基督教由于道德而深入浮世的大众之中,曾经在古代起了有益的作用,为人类生命提供了保护。它为处于偶然与无常中的人类赋予了绝对的价值,为充满灾祸的世界赋予了神圣完满的特征(神正论),防止了人类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毁灭。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道德乃是反对实践的和理论的虚无主义的一大手段”[2]247。但是道德解释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服务于人类生命的保存与提升的,因此,道德最终将基于人的所谓真诚性而导致“上帝之死”,并藉着“上帝之死”而导致巨大的虚无主义感。就与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的关系来说,“正是基督教传统斩去了永恒轮回思想中若隐若现的超越之维,使得它成为了为轮回而轮回的具有虚无意味的思想”[3]。尼采认为“基督教正毁灭于它自己的道德,‘上帝就是真理’,‘上帝就是爱’,‘公正的上帝’——最大的事件‘上帝死了’——已经模糊地被感受到了……道德,现在没有了约束力,它知道再也守不住自己了”[2]153。在尼采看来,过去的价值尤其是哲学的价值都是以道德解释为根据的。因此,道德解释的失效也就随之导致了这些价值的失效以及价值失效所带来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显然与道德解释的出现及没落息息相关,“虚无主义:一种总体估价的没落(即道德的总体估价)新的阐释力量付诸阙如”[2]246。
  如果现代人出于道德的真诚性而不再能坚持对基督教上帝与一种本质上道德性的秩序的信仰,那么“对自然的绝对非道德性的信仰、对无目的状态和无意义状态的信仰,就成了心理学上必然的情绪”[2]248,这种心理学上的情绪将演化成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这种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的出现有三个原因,“首先,当我们在一切事件中寻找一种本来就不在其中的‘意义’时,它就会登场——因为寻找者最终会失去勇气”[2]720。这种所谓本来就不在其中的意义,可能是最高道德规范或道德世界秩序,可能是社会中爱的增长,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幸福等等。当人们在对这些意义的寻找中深感徒劳或大失所望时,就会产生深深的虚无主义感。其次,当人们失去他们曾经依赖于其中的神圣整体性时,失去他们一贯沉迷于其中的系统性、组织性、一元性时,就会丧失对自身价值的信仰,就会出现虚无主义感,因为他们向来认为自身的价值来源于整体。第三,在人们认识到通过生成是产生不了什么意义的,在生成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神圣整体供人依赖时,人们就只有把这个生成世界判定为虚假世界,而去设想一个彼岸的真实世界。当人们最终发现这种设想只是出于人们寻求安全感的心理需要时,就会导致这样一种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的出现,它不相信形而上学世界,不相信所谓的真实世界。然而人们对这个生成世界既无法否定它,又无法忍受它,这种状态就是一种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简而言之,当人们发现不再能像从前那样用“目的”(意义)、统一性或真理概念来解释存在者整体时,就会产生一种无价值、无意义状态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这就表明,对目的、统一性或真理这些理性范畴的信仰乃是虚无主义的原因。

  三
  
  前文论述了虚无主义与基督教—道德解释、与理性范畴的信仰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将从形而上学史与存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探讨尼采的虚无主义。
  尼采在对虚无主义的阐述中的核心词是“价值”。事实上,“价值”几乎可称得上是尼采晚期哲学中的核心词,他的虚无主义、永恒轮回、强力意志、超人、道德批判,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价值有关。海德格尔认为,价值之所以在尼采哲学中起关键作用,是因为尼采是在形而上学史轨道上以形而上学方式进行思考的。“在价值概念里潜伏着一个存在概念,后者包含着一种对存在者整体的解释。在价值思想中,存在的本质——无意识——是在一个特定的和必然的角度被思考的,也就是在其非本质中被思考的。”[4]693
  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在这个最高价值土崩瓦解的虚无主义时代里,现代人已经聆听不到存在的声音了。因为存在已经被解释为价值了,存在已经被价值代替并被遮蔽了,存在遭到遗忘了,存在之本质已被扭曲成遗忘自身的非本质,由之出现的就是使一切都围绕着生命的强力旋转;接着开始的就是按照生命强力来重新解释一切,就是所谓的“重估一切价值”,最后出现的就是无意义状态,就是虚无主义的兴起。“无意义状态乃是存在之真理(澄明)的缺失。”[4]658在这种所谓形而上学终结的时代中,出现的就是虚无主义、价值、世界观、主体性、超人等等。存在隐而不漳了,真正的伟大之物没落了。我们知道,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无非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无非就是针锋相对地把超感性之物判定为虚假世界,而把感性之物判定为真实世界。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表现为“重估一切价值”,这种颠倒就自身来说实际上是暧昧不清的。在这种颠倒之后剩下的却是“那种为它自身之故、力求达到自身而进行自身赋权的‘生命’的惟一平面”[4]660。这个惟一的平面就是尼采取消了真实世界与真假世界之后剩下来的表现为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的同一物。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并进而探讨西方世界可能的出路。
  但是,尼采把存在者规定和解释为强力意志,并不表明他对存在问题作了回应。相反,通过把存在解说为价值,把存在者解说为强力意志,尼采反而更加牢固地遮蔽了存在。就尼采本人的愿望来说,他的确是想克服虚无主义。但事物的辩证法就在于:你越是想克服某物,你也许就越深越盲目地卷入某物。重要的不是针锋相对地对着干,而是走超越的第三条道路。尼采的形而上学不仅没有克服虚无主义,而且自身就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因此,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显然无法克服虚无主义。在尼采天真地以为要克服虚无主义的地方,亦即根据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新价值设定中,才最终呈示出本真的虚无主义。因为作为价值和被解释为价值的存在乃是虚无。尼采的形而上学或者说虚无主义批判乃是一种价值之思,是“向虚无主义的最后一次卷入”[4]970。可以说,尼采不仅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由于形而上学的本质规定性而更迷狂地陷入了虚无主义,因为他把自己束缚于对作为价值的存在的阐释,“同时也自囚于一种不可能性中,甚至不可能把一道疑问的目光投向作为存在的存在”[4]970。
  尼采并没有对古老的存在问题听而不闻,只不过他把存在解说为价值了,这里的解说、解释显然也是一种遮蔽。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思想经验是,把存在者解说为强力意志,而且是以同一者的永恒轮回为存在方式的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存在被解说为价值,亦即被解释为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所设定的条件。总之,存在并没有作为存在而存在,而是被解释为价值从而被遮蔽了。“虚无主义的本质是这样一种历史,在其中,存在本身是一无所有的。”[4]968尼采形而上学由于遗忘并遮蔽了存在,所以就是一种本真的虚无主义。
  尼采为了克服虚无主义而提出有关“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以虚无主义方式运行着的问题。通过价值之思,尼采根本就未能接近、更不用说进入存在史轨道上的虚无主义问题。虚无主义乃是一种与存在相关连的历史。作为由强力意志所发动的价值之思,尼采形而上学是一种虚无主义。而进入意志形而上学的,并不只有尼采,近代史上的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谢林与黑格尔都把存在者在根本上经验为意志。“本真的虚无主义的基础既不是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也不是意志形而上学,而惟一的是形而上学本身”[4]972-973。这句话已经令人惊讶,已经出乎人们的哲学常识,更为惊世骇俗的是这句话“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本质作为形而上学是历史性的,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并不比尼采的形而上学更少些虚无主义”[4]973。这真是骇人听闻的奇谈怪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的海外奇谈,是不负责任的神秘玄思。乍一听这些话,人们很容易作出这样的指责性反应。然而思想的实情就是如此,西方的形而上学就是虚无主义。
  
  四
  
  让我们重温亚里士多德的古老问题:“存在者是什么?”我们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规定了西方形而上学运思的思想轨道,因为我们在此追问的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种追问虽然从存在出发,但并没有沉思存在本身,这是由于根据形而上学根本性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视域,存在已经被解说为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了。由于形而上学是根据存在来思考存在者的,所以它本质上并不沉思“存在作为存在”。在形而上学中,存在始终被思考为“先天性”,即存在先于存在者。这就表明,存在依然是从存在者角度并为着存在者而受到思考的。莱布尼茨的问题“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倒不存在”追问的是存在者的最高存在根据即神性。这表明,形而上学就是神学。同时,形而上学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表明它也是存在学。尼采的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学,把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思考为强力意志;作为神学,把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实存解说为同一者的永恒轮回。不过,尼采的神学是一种否定神学,它的否定性表现在“(道德化的)上帝死了”这句宣言中。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本质按照实存和本质来思考存在者,它的基本特征是超越。在存在学中,超越被表象为先验之物;在神学中,超越被表象为超验之物。在这种超越中,存在只是被以表象方式蜻蜓点水式地触及了一下而已。
  在形而上学中,存在者置身于无蔽状态,而存在本身就作为无蔽状态而现身。不过事情的关键之处在于,“无蔽状态本身作为这样一种无蔽状态依然蔽而不显。在与其本身的关联中,无蔽状态在它自身那里付诸悬缺。关键在于无蔽状态之本质的遮蔽状态。关键在于存在之为存在的遮蔽状态。存在本身付诸悬缺。”[4]984存在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悬缺本质性地现身的。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存在喜欢隐匿自身”。由于存在隐匿自身,存在者被存在离弃了。这种隐匿与离弃发生在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本身进入无蔽状态之后,这种无蔽状态一发生就诞生了形而上学。有了作为无蔽状态之历史的形而上学,就出现了这种存在自身的隐匿与存在者被存在离弃的状态。存在由此就遭到了忽略,遭到了遮蔽。与此相呼应,本真的虚无主义就展开了。如此一来,存在与虚无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昭然若揭了。
  什么是思想?思想乃是听命于存在的,对存在的倾听与应答。“作为与存在的关系,无论是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关系还是与存在本身的关系,在存在之场所的敞开域中的绽出的内立就是思想的本质。”[4]990但是在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时代中,在主体形而上学与强力意志形而上学的时代中,思想却遭到了遮蔽、遭到了遗忘。按照虚无主义的本质,尼采的价值之思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无非就是对虚无主义的完成。虚无主义的本真性在尼采的价值之思中处于非本真的形态,因为这种非本真性完成了对存在之悬缺的忽略,甚至一并把这种忽略也遗忘了。在此,这种价值之思的形而上学或者说虚无主义完全地关注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而没有也不可能沉思存在。“虚无主义即存在本身是一无所有的,对形而上学思想来说始终而且仅仅意味着: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是一无所有的。形而上学因此就锁闭了自己通向对虚无主义之本质的经验的道路。”[4]993形而上学的本质就在于忽略存在之悬缺并且不参与这种悬缺。
  这样看来就必须从存在出发把虚无主义解说为存在的历史,把虚无主义归属于存在的某种运作。从存在出发可以考察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所谓克服,这种克服不仅没有成功,而且更深地卷入了虚无主义之中。因为这种克服意愿对于虚无主义的本质来说是不合适的,克服虚无主义就意味着与悬缺着的存在作斗争。但怎么可能对存在作斗争并将其置于人的支配之下呢?怎么可能任性强横地为此改造人之本质呢?在这样一种从强力意志出发对虚无主义的所谓克服中,所出现的只能是思想对存在的背叛与对人之本质的背弃。“想直接对存在本身之悬缺作斗争,这意味着:并不把存在本身作为存在来关注。如此这般所意愿的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或许仅仅是一种向其本质的非本真性——后者伪装了它的本真性——的更恶劣的回退。”[4]998
  由此可见,克服并不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是人要学会对存在的敬畏,学会对存在的倾听与应答。人对存在的正确态度不是主体性地表象,不是主体性地崇拜一个作为存在者最高根据的神,而是要虚怀若谷地让出位置,让存在发生出来,在让存在中作存在的看护者与觉悟者。因为“人的本质乃是存在为自己提供出来的寓所,为的是它自身作为无蔽状态之到达而进入这样一个寓所之中”[4]997。这样一个从充满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现代人中脱胎换骨出来的新人,才有可能去亲近与倾听存在,才有可能思考存在之悬缺,从而才可能摆脱虚无主义的纠缠。正确的道路是直面之思,这种直面之思首先将认识到存在的自身隐匿,认识到存在就是要求人作为其到达之寓所的关联。直面之思思考存在之悬缺,能够领悟到存在之悬缺着的允诺。“从其本质并且着眼于其本真性来看,虚无主义就是在其无蔽状态中的存在的允诺,而且存在作为这种允诺恰恰遮蔽自身,同时在悬缺中促动对它自己的忽略。”[4]1001虚无主义本质中的非本真性就是那种对存在之悬缺忽略的历史,就是允诺遭到遮蔽的历史,在这种非本真性中发生的就是允诺之神秘。具体地说,“按其本质来看有所保存地遮蔽着、同时在它这种本质中保持自身遮蔽并且因此完全遮蔽着、但仍然以某种方式显现出来的东西,本身乃是我们所谓的神秘”[4]1001。
  再次回顾尼采的这段话:“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就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甚至一并遗忘了这个遗忘。它在彻底自信的同时彻底盲目了,这就是形而上学或者说虚无主义的一种顽冥自闭的表现。这种追问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无望无路之境。它的真实表现就是存在之悬缺的现实忽略。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解说与克服意愿,表现了形而上学对虚无主义之非本真性的内在关系,把虚无主义摆放进了非本质的作用之中。这种所谓的克服为了强力意志的价值之思,而确立了对存在之悬缺的彻底忽略的支配地位。通过自行隐匿,存在就把自身释放到了强力意志之中。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不假思索地忽略与遮蔽了存在,以至于它几乎不再认为自己是形而上学,甚至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摆脱。围绕着形而上学的斗争,不管是颠倒还是捍卫,都表现为对存在之悬缺的忽略活动。围绕虚无主义的斗争,则是在虚无主义的非本质区域里进行的。在形而上学场所内是克服不了虚无主义的,即使对形而上学进行颠倒也是克服不了的。对待虚无主义的正确方式乃是直面存在本身之悬缺,并在这种直面中进行沉思,唯有这种直面之思才使人得以经验虚无主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323.
  [2]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陆月宏.尼采思想中的永恒轮回与超人[j].学海,2007(6):55-57.
  [4]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陆月宏 [标签: 虚无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尼采美学中的音乐与形象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
    试论尼采哲学中的创新内涵
    “三变”:在阳明与尼采之间
    孔子是谁?——读刘小枫先生《尼采是谁?》…
    形而上学、尼采、马克思和唯物主义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
    尼采与克罗齐:朱光潜美学的二律背反
    时尚杂志的叙述品格与消费文化的虚拟走向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