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痤疮模型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痤疮; 模型; 致病因素; 细胞因子

  abstract: as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 is complex,the experimental models of acne vulgaris for different pathogeneses are not the same. so far,the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acne mainly include in vivo animal models and in vitro models. in vivo animal models mainly include rabbit ear model,golden hamster model,rhino mouse model,mexican hairless dog model,and so on. in vivo models mainly include keratinocytes culture and sebocyte cultur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e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in order to select proper animal models in experiment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he screening of antiacne agnet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ne vulgar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cne vulgaris;model;etiological factor;cytokines

  痤疮为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其发病率高,约90%以上青春期男女可有程度不等的痤疮发生。Www.11665.cOM该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使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人们建立了痤疮的病理模型来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以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痤疮的诱导生成、药物对痤疮的抑制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各种痤疮模型有其局限性,但是对于痤疮发病机制的探讨和开发临床应用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近几年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以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模型。

   1 痤疮产生的原因

  痤疮是侵犯毛囊皮脂腺单元的一种疾病,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腺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量的皮肤正常菌群,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

  1.1 激素

  雄激素支配了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皮肤中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更具效力的二氢睾酮(dht),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原因,其可与皮脂腺细胞内受体结合,刺激皮脂腺细胞的增生和分泌[1]。对犀鼠耳朵使用dht,能通过上调反应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通路促进皮质细胞增生、分化、促进皮脂生成[2]。皮脂腺受雄性激素刺激后使皮脂腺增生,合成分泌的皮脂增多且浓稠。同时,毛囊皮脂腺角化过度而使排泄皮脂的通道变窄,皮脂增多但排泄不畅,厌氧环境促进了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繁殖,形成了皮脂增生-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痤疮发病机制。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增高,同时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了青春期好发痤疮。痤疮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激素受体(ar)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关。下丘脑的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系统也能诱导脂质和类固醇的生成,该系统的异常也易导致痤疮的发生。

  1.2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蛋白质。各种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粉刺形成、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都和痤疮有关,包括(sil2r、tnfα、il1、il6、il8等[3])。体外培养皮质细胞研究中发现p.acnes和脂多糖(lps)能明显上调促炎症因子的表达,脂多糖能刺激皮质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cxcl8)、tnfα和il1α的释放,p.acnes能刺激cxcl8 和tnfα的释放[4],而crh可通过一个il1β依赖的信号通路增强il6和il8的释放[5]。在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系统中,α促黑激素(αmsh)肽能抑制il1β诱导的il8的释放,在痤疮的炎症机制中,αmsh被认为是一个中枢促炎症介质[6]。在皮质细胞表面发现能表达活性血小板活性因子受体(pafr),pafr和调节炎性介质表达有关,包括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和il8。对比痤疮女性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sil2r的水平,发现患者的sil2的水平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推测淋巴介导的迟发超敏反应可能参与痤疮致炎[7]。

  1.3 痤疮丙酸杆菌(p.acnes)

  p.acnes是革兰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主要定居在人类皮肤毛囊皮脂腺滤泡。p.acnes能产生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一些趋化因子,诱导产生抗体及激活补体,引起毛囊的炎症,并导致毛囊漏斗部的过度角化形成粉刺;皮脂的异常大量分泌,皮脂排泄不畅,又能为p.acnes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从而引起炎症性丘疹。p.acnes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大量的il1α、tnfα和gmcsf,而这些因子可以趋化炎症细胞到毛囊周围,引起炎症损伤。p.acnes引起局部炎症的机制有:①细胞壁成分肽聚糖通过毛囊上皮扩散至周围组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8和tnfα并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8];②多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因子,以及il8和tnf诱导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到毛囊皮脂腺上皮;③p.acnes与特异性抗体集合,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对中性粒细胞有强大趋化作用的补体片段c5a;④p.acnes分泌多种蛋白酶和脂酶,破坏了毛囊壁的完整性;⑤细胞壁成分肽聚糖、多糖刺激皮脂腺周围组织产生肉芽肿反应[9];⑥p.acnes在直接免疫应答中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tlr2和tlr4,toll样受体能促进il1α的功能和促炎症因子的产生[10];⑦p.acnes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hdf)产生tnfα,tnfα能介导金属蛋白酶2(mmp2)的释放,mmp被认为和痤疮的炎症有关[11];⑧p.acnes刺激皮质细胞产生抗菌肽和β防卫素2(hbd2),不同p.acnes菌簇能分泌不同的蛋白,而且他们诱导角蛋白细胞和皮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能力也不同,主要是通过诱导抗菌肽和hbd2产生协同抗菌作用[12]。

  1.4 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痤疮患者的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引起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层不断增厚、管径变小、通畅度减弱,最终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急性闭塞,毛囊隆起而形成粉刺。皮脂的分泌抑制为p.acnes提供了良好的厌氧环境,导致了继发性的炎症痤疮。在 电子 显微镜下观察,角化部位可以见到透明角质颗粒数量和体积变大,脂质小滴积累。细胞因子il1α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13],漏斗部角蛋白细胞角化过度和增生过度伴随着角蛋白细胞keratin (k) 6和 k16的增生过度,il1α能通过自分泌产物诱导k16表达激活基底的角蛋白形成细胞。在闭合粉刺中终端分化的异常对漏斗部的过度角化起了重要作用,雄激素依赖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2信号系统也被认为和漏斗部的过度角化有关[14],ser252trpfgfr2 mutation通过增加il1α的表达来增加fgfr2的信号系统。免疫组化学研究证实,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角质细胞异常分化,这些异常能导致皮脂中的亚油酸降低,而亚油酸是毛囊上皮细胞生长的必需脂肪酸。若亚油酸缺乏可使角质形成细胞变致密,形成粉刺[15]。皮脂腺的角化可能与5α还原酶、局部维生素a缺乏有关。

  1.5 其他因素

  调节神经肽p物质在痤疮炎性病变早期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除此之外,还与表皮脯氨酸过多症、遗传、心理、妇科月经失调、缺锌、饮食、吸烟等因素有关。

   2 痤疮模型

  2.1 在体动物模型

  2.1.1 兔耳模型(rabbit ear model)

  兔耳模型是最常用的痤疮药物抗角化实验模型。自1941年,adams等首次使用兔耳内表面为模型寻找导致痤疮的物质以来,兔耳痤疮动物模型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美国皮肤病学会在1989年制定了兔耳模型的使用规范,证明兔耳痤疮模型是进行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制备兔耳模型时,通常于家兔内侧面耳管开口处2 cm×2 cm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0.25 ml,连续14 d。采用涂抹油酸,连续14 d造模,也取得了相同结果。兔耳模型与人不同,刺激物作用延长不能产生激发粉刺,相反,刺激时间过长可导致角化细胞的溶解,拮抗了粉刺的形成。用煤焦油连续涂2周形成的粉刺模型效果最好[16]。在实验中也有选用雄性家兔,使其体内的雄性激素对皮脂腺具有一定得刺激作用,同时在其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其表面涂油酸使其毛囊孔堵塞,并皮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使其感染,最终使毛囊腔扩大,形成微痤疮[17]。造模成功的兔耳涂药处可见局部组织明显增厚、变硬、粗糙,毛囊口有黑色角栓,呈黑头粉刺状,毛囊口隆起呈丘疹状,整个兔耳表面粗糙。通过电镜下观察可见角化的细胞出现许多脂滴;毛囊上皮细胞中张力微丝、桥粒增多;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增多并变大;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大、断裂,部分形成髓鞘样结构,粗面内质网扩张。

  兔耳痤疮模型往往侧重于该模型角化异常的特点,多用于角质溶解药物的筛选。痤疮发病与性激素水平的紊乱、皮脂功能亢进有重要关系。肾上腺产生弱雄激素作用的硫酸脱氢异雄酮在进入皮脂腺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雄烯二酮,然后形成睾酮,5α还原酶再将睾酮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睾酮和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与dna上特定基因结合,影响靶基因读取速度,从而导致皮脂分泌增多。通过测定兔血清中睾酮水平,发现加味枇杷清肺颗粒能通过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改善兔耳角化程度,并呈量效关系[18]。在痤疮患者面部皮脂腺周围可见较多与p物质相关的神经纤维呈强免疫反应性,而正常志愿者确很少观察到。p物质通过单核细胞能促进il1和il6等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和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8,并借此积极影响和调节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陈德宇等[19]发现 治疗 前模型兔局部皮损呈p强阳性,进一步说明痤疮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皮脂分解物或其他刺激物进入皮肤,引起皮肤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细胞等产生p,p又通过单核细胞诱导il1和il6等前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加剧痤疮的炎症反应,加重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角化,导致粉刺形成。痤疮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痤疮患者血液存在“高黏”的特性。使用药物对兔耳痤疮模型进行治疗,发现可以通过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20]改善血液的微循环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导致痤疮的重要原因之一。

  2.1.2 犀鼠(rhino mouse)

  犀鼠是具有rh基因的突变无毛小鼠,rh基因是一对无毛等位基因。犀鼠模型一般用于检测药物的局部抗角化、溶解粉刺的治疗作用。在4个月大的时候,由于毛发退行期存在的缺陷,导致第一次退行期不可逆的永久脱毛。这些皮肤伪黑头粉刺来源于原来的毛囊单位,这些毛囊充满角质细胞残骸和皮脂。7~8周以后,这些毛囊皮脂腺逐渐被皮脂和过多积累的角化细胞残骸挤胀,形成类似人类黑头粉刺的生理结构。在犀鼠模型上使用维甲酸能产生类似在人皮肤上的粉刺溶解作用,犀鼠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研究药物粉刺溶解作用的模型。vitamin d3类似物马沙骨化醇以往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具有影响角蛋白细胞终末分化的功能。hayashi等[21]使用马沙骨化醇和维甲酸、阿达帕林在犀鼠模型上使用并比较其疗效,发现马沙骨化醇在降低椭圆囊直径和大小方面和维甲酸具有相同的作用,而且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但马沙骨化醇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马沙骨化醇在临床上的使用。salvador[22]在研究中采用荧光激发光谱对犀鼠皮肤进行实时监测,发现粉刺小囊内容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激发出荧光,通过建立荧光和犀鼠皮肤组织相关联的图谱,显示出小囊中的内容物具有特征荧光。使用维甲酸后,在295 nm和370 nm处荧光具有明显的改变,而且和维甲酸的使用量成正比。共焦显微镜检查[23](rcm)目前也被用来对犀鼠皮肤进行实时检测,在使用维甲酸后,可以观察到椭圆囊中的毛囊角质栓被消除,椭圆囊逐渐转变为正常的滤泡结构。建立痤疮中相关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谱图,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的重要非破坏性的痤疮检测手段。

  2.1.3 墨西哥无毛犬 (mexican hairless dog)

  墨西哥无毛犬是由于常染色体半致死突变导致的复杂的发育错误的产物,其中包括牙床发育不良,早期的胸腺退化,无毛和众多的粉刺。这些粉刺几乎是开放的,多数粉刺的直径小于几毫米。不同于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模型都是来自化合物的刺激,这些粉刺和人类的粉刺一样都是自发产生的。墨西哥无毛犬背面和侧面都可以观察到色素沉积和角蛋白滤泡栓塞,临床观察发现和人的粉刺在组织学上类似。堵塞的滤泡中填充大量的角化物质和发育良好的皮脂腺,墨西哥无毛犬身上的粉刺在组织学上和人类的粉刺极度相识。在无毛犬背部使用浓度分别为0.025%和0.1%维甲酸霜剂和0.05%维甲酸液[24],每日1次,每周5次,持续14周。进行组织切片,可以发现这些药物能在无毛犬身上产生程度不同但效果相同的作用,在第3周,角质填充凹陷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降低,皮肤表面逐渐变得光滑。 在第2个月,大的开口的粉刺开始消退。同时,皮肤颜色逐渐变淡并趋于一致。在试验最后,皮肤表面的蜡质消失。该实验证实了维甲酸具有溶解痤疮的作用。墨西哥无毛犬的粉刺不同于人类的粉刺破裂后会有继发痤疮的炎性改变,这也就限制了墨西哥无毛犬只能作为检测药物的去粉刺能力的动物模型,此外该模型并没有检测到病菌的入侵,墨西哥无毛犬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在实验中的广泛使用,目前该模型已不多用。

  2.1.4 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

  金黄地鼠作为痤疮动物模型可以提供雄激素控制的皮脂腺系统。金黄地鼠背部两侧皮脂腺斑厚度面积和体内雄性激素含量相关,此器官中三类结构对雄激素敏感:皮脂腺细胞、色素性粗毛、真皮中的黑色素细胞,如果把雄性金黄地鼠阉割,皮脂腺会出现萎缩,色素性粗毛退行性变,真皮中色素消失。

  金黄地鼠目前多用于研究药物的抗雄性激素作用。痤疮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激素受体(ar)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关,ar的数量能决定雄激素的表达,从而控制皮脂的分泌。金黄地鼠在接受黄白痤疮膏外涂20 d后,通过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金黄地鼠的白细胞雄激素受体含量,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金黄地鼠血清中睾酮的水平,发现黄白痤疮膏实验组皮脂腺斑中皮脂腺数量减少、体积减少、排列疏松、腺体分泌功能降低,而且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r)具有明显的降低,而血清睾酮水平无明显变化[25],说明该药能通过对雄激素受体的竞争性抑制来抑制雄性激素对皮脂腺斑的刺激[26]。brl7660是一个16,16位取代的雄甾烯,在金黄地鼠模型中,实验中发现brl7660能明显抑制睾酮刺激引起的皮脂分泌增多,但不能抑制dht引起的皮脂分泌增多。brl7760被认为是一个5α还原酶抑制剂。在皮肤中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更具效力的dht,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原因。

  对金黄地鼠耳廓进行紫外线b光谱(uvb)照射能使皮质细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形态学和功能发生异常,例如皮脂腺增生、皮脂合成增加、滤泡角蛋白细胞过度角化等。使用该模型发现川陈皮素能抑制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依赖的三酰基甘油类(tg)合成和皮质细胞增生;此外,使用川陈皮素能观察到促进皮脂腺的积累的皮脂的排出,这个作用被认为是和川陈皮素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有关。使用蛋白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能抑制川陈皮素的促分泌功能,川陈皮素激活pka活性也被认为是可能的促分泌机制[27]。

  2.1.5 猪(porcine)

  由于体积、生 理学 、组织器官发育和疾病进程等方面与人类有较多相似,猪是仅次于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猪耳朵前部皮脂腺在解剖学结构上类似人面部皮肤皮脂腺。临床上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被用于治疗痤疮、银屑病、光化性角化病等,alapdt取决于ala能被代谢成卟啉类物质,对猪耳朵前部进行alapdt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查能观察到卟啉类的积累,显示猪耳朵对ala的代谢和人一致。表明猪耳朵前部是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28]。

  2.1.6 大鼠(rat)

  此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痤疮的炎症发病机制,并且可以鉴定抗痤疮药物的抗菌疗效。制备痤疮炎症模型时,通常采用大鼠耳廓皮内注射丙酸杆菌菌液,于制备第2天,用无菌针头挑取耳廓肿胀部位,涂皿,厌氧罐中培养48 h,证明为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注射后,每隔4小时测量1次大鼠耳廓厚度,连续5 d, 计算 各鼠耳廓肿胀率。观察大白鼠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可以见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位于炎症上方,皮脂腺消失成为浸润的中心。该模型对于p.acnes的特异性,注射部位痤疮样损伤结构显示该模型是和痤疮具有相关性的。不同的p.acnes细菌株具有不同的致病能力,p.acnes的致病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刺激能力有关。有研究已经表明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了痤疮致炎机制。寻常痤疮患者的外周血th细胞及b淋巴细胞均增高,并且痤疮炎症越重,细胞数增高越明显,认为痤疮炎症与th细胞活化有关。免疫器官不仅是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其重量降低程度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在研究中[29]使用清热痤疮汤为 治疗 药物,能调节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升高的cd4、cd8值,并对免疫器官(胸腺,脾)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该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细胞免疫。

  2.2 体外模型

  目前常用的体外模型可分为体外培养皮质细胞和体外培养角蛋白细胞。皮质细胞是皮脂腺细胞,具有合成累积脂质小滴的作用。皮质细胞的活性受受体的配体调节,例如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神经肽受体等[30]。这个复杂的配体受体激活能引起细胞增生、分化、脂肪生成、脂肪代谢和细胞因子释放等。永生细胞系sz95、seb1、和sebe6e7在体外成功的培养克服了以往体外培养皮质细胞不超过6周的缺陷,使从单一捐献者获取大量皮质细胞成为可能。体外培养皮质细胞成为一个研究皮脂腺活性和调节机制的重要工具。临床上使用异维a酸来治疗痤疮,但是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在皮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异维a酸后,可以观察到dna合成下降,p21蛋白质表达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下降[31]。而且其诱导皮质细胞凋亡的作用不能被全反式维甲酸受体拮抗剂抑制,说明异维a酸的诱导的皮质细胞凋亡作用机制是和全反式维甲酸受体不相关的。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是一种激素受体[32],具有3种亚型(pparα、pparγ、pparδ),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同时使用雄激素和该受体的配体能极大的增加皮脂腺类细胞的脂类的积累。对皮质细胞分别使用pparα的激动剂gw7647、pparγ的激动剂gw2433、pparδ的激动剂罗格列酮和ppar的广泛激动剂gw4148。pparα的激动剂、pparγ的激动剂能显著的提高脂类的合成,pparα、pparγ被认为可能是ppar中促进脂类分泌的有效亚型。皮脂合成的信号通路对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报道大剂量胰岛素能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转化成脂细胞,terry等[33]在研究中验证了对seb1分别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均能促进脂类的合成,并且发现生理剂量的igf1和大剂量的胰岛素可以促进srebp1mrna和蛋白质增加,认为igf1能通过srebp1促进脂类的合成。进一步的研究中,igf1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 (pi3k)通路诱导srebp1的表达促进脂类的合成,akt是pi3k通路中的重要部位,磷酸化akt可以用于衡量pi3k通路的活性。igf1被认为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诱导srebp1的表达促进脂类的合成[34]。

  体外角蛋白细胞培养多用于检测药物的抗炎症作用和用于研究炎症发生的机制。从新生儿包皮分离角蛋白细胞进行培养,对其使用加热灭菌的p.acnes能诱导炎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检测到mrna合成增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到il8的分泌增加,il8在痤疮的炎症初始具有重要的作用。p.acnes被认为通过tolllike receptor(tlr2)和tlr4受体上调il8的表达,烟酰胺[35]和细菌素(cbtsl5)均能降低角蛋白细胞il8分泌,抑制il8mrna合成。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发现,药物对nfκb和mark路径的抑制作用是可能的作用靶点。活化p38cox2pge2通路可能是一个治疗痤疮炎症的新的靶点,在人的角蛋白细胞中,硝酸舍他康唑显示出具有抗炎症活性。促细胞分裂剂激活性蛋白激酶(p38 map kinase)在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基因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中硝酸舍他康唑显示出对p38 map kinase具有一个抑制作用。通过转染p38特异sirna敲除角蛋白细胞p38 map kinase,可以检测到cox2的合成明显下降。推断活化的p38 map kinase具有诱导下游的cox2合成[36]。cox2能通过调节转变花生四烯酸为中间周期过氧化物,这个中间周期过氧化物能对前列腺素(例如pge2)的产生具有酶促作用。

   3 展望

  由于痤疮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单一的从某一个方面模仿痤疮的模型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痤疮的复合模型将成为今后 发展 的趋势。各种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粉刺形成,炎症反应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il1α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参与痤疮的炎症反应。而且il1α能通过直接作用于il1受体或诱导其他生长因子的释放引起kc的过度角化,导致了粉刺的形成。swen[37]在研究中发现,在痤疮炎症部位,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基因明显增加,其中就包括tnfα和il1β,这些初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上调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使局部血流减慢,炎症细胞聚集,也可刺激产生次级细胞因子il8,进一步放大炎症。qijie[38]研究证明,痤疮丙酸杆菌能诱导il8的产生和il8的mrna在人单核细胞thp1中的积聚。有许多临床证实确有疗效的药物,如维甲酸,大环内酯类药物都是下调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由于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中占有的重要作用,加强研究其他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中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 文献 】
   [1]lee w j,jung h d,chi s g,et al.effect of dihydrotestosterone on the up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cultured sebocytes[j]. arch dermatol res,2009,publish online.

  [2] chen w,yang c c,sheu h m,et al. express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nd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cultured human sebocytes[j]. j invest dermatol,2003,121: 441-447.

  [3]alestas t,ganceviciene r,fimmel s,et al.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leukotriene b4 and prostaglandin e2 are active in sebaceous glands[j]. j mol med,2006,84:75-87.

  [4] nagy i,pivarcsi a,kis k,et al.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chemokines in human sebocytes[j].microbes infect,2006,8:2195-2205.

  [5] ganceviciene r,graziene v,fimmel s,et al. involvement of the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syste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j].br j dermatol,2008,160:345-352.

  [6] bohm m,schiller m,sstnder s,et al.evidence for expression of melanocortin1 receptor in human sebocytes in vitro and in situ[j].j invest dermatol,2002,118:533-539.

  [7] zhang l,li w h,anthonavage m,et al. melanocortin5 receptor:a marker of human sebocyte differentiation[j].peptides,2006,27:413-420.

  [8] graham g m,farrar m d,crusesawyer j e,et al.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by human keratinocytes stimulated with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p.acnes groel [j].br j dermatol,2004,150:421-428.

  [9] akiyama h,huh w k,fujii k,et al.confocal laser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glycocalyx production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vitro[j].j dermatol sci,2002,29:54-61.

  [10] jugeau s,tennaud,knol a c,et al.induc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by propionibacterium acnes[j]. br j dermatol,2005,153(6):1105-1113.

  [11] choi j y,piao m s,lee j b,et al.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stimulates promatrixmetalloproteinase2 expression through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j]. j invest dermatol,2008,128:846-854.

  [12] hong i,lee m h,na t y,et al. lxrα enhances lipid synthesis in sz95 sebocytes[j]. j invest dermatol,2008,128:1266-1272.

  [13] jeremy a h,holland d b,roberts s g,et al.inflammatory events are involved in acne lesion initiation[j]. j invest dermatol,2003,121(1):20-27.

  [14] melnik b,schmits g.fgfr2 signaling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j].j dtsch dermatol ges,2008,6:721-728.

  [15] gollnick h,cunliffe w,berson d.management of acne:a report from a global alliance to improve outcomes in acne[j].j am acad dermatol,2003,49(suppl.1):s1-37.

  [16] 李琳,赵梓纲,马长生.果酸抗兔耳模型黑头粉刺作用的研究[j].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刘文彬,王晖 [标签: 痤疮 模型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血清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整合模型的复方鳖甲
    基于脉冲星双极外间隙模型的三维辐射投影研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中移植肠的选择
    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术在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中西医及皮肤美容结合治疗痤疮700例体会
    恶性黑色素瘤急性炎症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痤疮中医分型证治与食疗
    恶性黑色素瘤 急性炎症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寻常痤疮临床分析
    痤疮在中医内科的疗法
    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内环境的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