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对中国医学的研究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对中国医学的研究

 殷弘绪,francois-xavier d’entrecolles,字继宗,法兰西人,1662年2月5日出生于法国里昂,1681年4月5日论文联盟http://人会。他与傅圣泽、樊继训和罗德先等人一起从马德拉斯来到厦门。到达中国后,他很快就因为其出色的语言能力及对中国风俗的理解与传教热情而得到当地人的赏识。
  此后他接受利圣学神父的任命传教饶州。在雍正禁教时期,北京传教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对于那些出门不方便的女基督徒们来说,参加宗教活动更是难上加难。殷弘绪以医生的身份作挡剑牌,登门拜访,在各个地方为她们主持圣事,便于她们分散少量的参加。正是如此,所以他一直对中国的医学颇感兴趣,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对中国人工种痘的介绍
  
  殷弘绪对中国医学的兴趣,一半源于其传教的需要,另一半则来自其本身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因为他在被派到中国时,就担任着双重的身份:传教与考察中国。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虽然目前世界上已经将其消灭了,但是在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它是危害中国和世界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令人闻之色变。正是如此,各国对其研究从来就没有中断。
  中国关于天花的最早传说是在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的一则传奇故事: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wWW.11665.coM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此故事的真实性现已无从考证,中国最早的种痘是否是从宋朝开始,尚有待商榷,但至少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天花的研究与治疗确实早于欧洲。1729年的《哲学通讯》中伏尔泰第一次明确地谈到中国,谈到中国的牛痘:“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中国人的种痘的方法的确是不大相同的;他们并不割破皮肤;他们从鼻孔把痘苗吸进去,就好像闻鼻烟一样;这种方式比较好受,但是结果一样。这一点也可以证实: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实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目前,有据可证的天花种痘的明确记载为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上述记载说明中国在16世纪已经较为成熟地掌握了,人工种痘的技术。17世纪普遍推广。此推广则得益于康熙皇帝。满清人关前,由于东北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因此天花并非大规模流行。然入关之后,几次天花肆虐,令满清统治者闻之色变。据史学记载,清初多尔衮摄政时期,对民间出花者采取了野蛮残酷的“驱疹”措施,“凡遇民间出痘者,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这种政策在多尔衮摄政王死后略有收敛,但是仍有规定,家里若有出痘之人’要立报兵马司,官家“即引绳度邻右八十步,绳以内官吏俱不许入署,都民始安”。
  公元1682年时,康熙皇帝下令各地种痘。《庭训格言》中有记载:‘训日: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传教士中有殷弘绪、钱德明、韩国英、巴多明等涉及过中国的天花人工接种技术。
  韩氏著有《天花》一文,收在《北京传教士中国论丛》(法文)第四卷,钱氏所著《中国医学》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巴氏在1737年5月23日寄往俄国的信中介绍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
  法国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一本精美的画册,在塔夫绸上画有六十二个患天花的小孩头像,显示天花种痘的部位,据阿尔德意见,此画为在华传教士的作品。
  殷弘绪依据这种病的中国命名,从拆字术的角度,说中国称这种病为“痘”,而痘是由“豆”字和“病”偏旁组成,他由是认为这是病人皮肤上的一种“痘疹”,其形体就像是一粒粒小豆子。
  北京的殷弘绪仔细介绍了中国人种痘方面的知识。应该说他对中国人的种痘术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他于1715年在饶州写给德布鲁西亚神父的信中提及中国的种痘术,但是对此却充满了怀疑,他说:“我不大相信这种办法,如果有的话,我宁愿采用一撮蝰蛇粉末。”
  但当他来到了北京,阅读了中文名叫《种痘概法》等医书,改变了看法。但是收集人工种痘的知识并非易事。中国医家以此术为秘传用以求生之道,怎可轻易示人?张琰就曾叹言:“医书充栋,惟种痘之术不传,盖术家欲专其利,故秘其术以自私也”。所以,全面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也确实是对殷弘绪的一大挑战。为此他使用了多种手段:“(人工种痘)这还是秘而不宣的一种方法,我毫无遗漏地收集这方面的知识,这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必须送礼以外,我还得答应不得泄露只是为了欧洲好才告诉我的东西,还必须到不止一处去收集秘方加以对照、比较,看看它们各自适于何种情况,因为往往有各种操作办法,从中也可以学到不少。我下文将要介绍的三种处方是宫中的御医告诉我的。说实话,不是最有名的御医,而是宫中级别较低的御医告诉我的”。
  人工种痘是从收集痘痂开始的,先找到一个一岁至七岁以内的痘疹已经发出有没有任何恶性症状的孩子,等到他痘疹全发出痊愈了,痘疹结痂掉落时,就把干了的痘痂收集起来放在一个瓷瓶里,用蜡密封起来新近取得的痘痂需要处理降低它的火气,并不能马上就使用在人的身上。人们先把葱根切碎,加一点甘草,放入·只盛满热水的瓷杯里,用薄纱布盖上,把痘痂放在纱布上,让热气熏蒸一段时间,然后拿下来晾干,这样它就有较合适的效力了c在使用方面,殷弘绪介绍道,接种干痘痂时,把需要的一定分量的痘痂放在蚕茧里,然后把它塞进孩子的鼻孔里,不久孩子就会发烧,十二天以后,痘孢就会干结掉落。他还不忘记提及接种的禁忌,比如年龄太小或者太大、身体虚弱等多种原因都不能接种。以免出现其他难以对付的问题。当然他也不忘记提醒对于接种之后的护理,指出可以用赤豆、黑豆、绿豆、甘草研成粉末煮成糊状,作为预防药给孩子吃,这些都是有利于他排除毒素的。他认为中国给孩子接种疫苗比英国式接种方法直接切开皮肤接种,要更温和,危险性更小些。
  需要承认的是,殷弘绪在向欧洲传播中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医理论时,存在着交流的障碍。中医理论取法于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和阴阳五行学说,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的医学理论,事实上,殷弘绪也承认自己在医学上所学不多。但是他驳斥了西方人对中医的怀疑,虽然中国人缺乏解剖知识,有些处方显得没有科学道理。他高度评价了中国医术,认为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认为它有助于欧洲医术的发展。他说:中国并不像欧洲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医生无知或者冒险。我对他们的医学论述不能做出判断,这些论述中的语言莫测高深,中国人也不能全懂。但是我有机会翻阅了不多的医书,我相信如果能把这些书籍译成我们的语言,欧洲的医生们对他们有关各种疾病的诊断、症状描述、药物及其品性的介绍—定会很满意。
  
  二、对中国植物药学的介绍
  
  传教士们对中国的植物药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巴多明就曾对中国的本草学进行过研究,并研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723年5月,巴多明在写给法国科学院的信中报告了大黄、冬虫夏草、三七、阿胶等中药的药性。
  殷弘绪由于其最后二十年传教多以医生身份为掩护,因此对中国的医学更是研究不缀。他提到曾经利用闲暇时间,通过阅读中国植物志而做出了某些考察。他想通过对中国药草志的了解,更好地了解欧洲的药草的疗效,进而为欧洲的医疗事业服务,他说:这位中国植物学家在有关该国的无数植物问题上,该能为我提供多少的看法啊!其条件是我能有时间去研究它,并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欧文名称。因此,我只注重于我所了解的和在欧洲人所熟知的那些植物。
  在1726年5月11日在北京写给杜赫德神父的信中,他介绍了自己在一本中文名为《益寿术》读到的中国药物,其中包括芝麻、葛根、芍药、金银花、辰砂和雄黄,简要介绍他们的医疗功效例如他介绍葛根时提到,它能够退高烧,治剧烈的头痛和严重的关节炎,可以发汗、祛毒,还普遍用来治儿童发热引起的所有病。
  在1736年10月8日在北京写给杜赫德神父的信中,由于阅读了中国植物志(未介绍中文书名),他更加丰富了对中国植物的认识,并且侧重于介绍它们的药用或者对人身体有利的方面,并将此介绍到欧洲,注意这些植物在欧洲的利用。
  他在谈到柿子树说到,这种果肉(注:柿子)仍有某种令人爽口的香甜而清涩的味道,从而使之具有了一种收敛和保健的药效。并联想到此树可能很容易地在欧洲生长,因为人们不仅在中国南方发现了它,而且能在北方诸省,甚至在北京的小山谷中看到它的身影。殷弘绪还把其种子寄到了欧洲杜赫德神父那里,希望可以做一下其欧洲生长的试验。他也记载了荔枝的药物作用,虽然欧洲来华的航海家们也经常品尝荔枝,却对其医学效果一无所知。他谈到中国人荔枝核略加烘烤,便会变得易碎,然后再研成一种很细的粉末,用普通水冲汤空腹服下,便是一种医治。肾结石和肾绞痛那无法忍受的疼痛之有效药剂。
  他还提到槐树不仅可以药用,还有治疗痔疮、使白发变黑和明目的功效。它在作为染料方面也用途广泛,并认为这样的特征可能会在欧洲具有某种益处。所以详细介绍了槐花和种子加工成染料的细节,甚至还将这三种染色的样品寄到杜赫德神父手中,还不厌其烦的把如何栽培这种树也一并记载下来。
  在殷弘绪的信中他花最多笔墨介绍的要数柳树。殷弘绪之所以对柳树有着浓厚的兴趣得益于他在欧洲时在《艺术辞典》中提到马提奥勒对于柳絮的形成感到很惊讶,殷弘绪在中国再次见到这种植物,他很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描写和介绍这种植物的。他在中文书籍揭示其药用特性,柳树的花骨可以医治黄疸病和四肢抽搐症,也适宜各种关节炎。殷弘绪对柳絮如此感兴趣还在于中文书中说到中国人有时把柳絮当成棉花的替代品来使用,但是殷弘绪认为很难对这种假棉花进行加工,而且它们也不如真正的棉花那样给人温暖的感觉。但是最令殷弘绪认为值得学习的还是如何将柳木运用到水井建筑中去。他觉得中国人的这项发明可以很好的被欧洲人借鉴和赏识,原本质地轻柔、多微孔和易遭虫蛀的柳木,竟然可以在水中吸取营养和保存,完全如同用最硬的木料制成的木桩一样结实耐用。
  
  四、小结
  
  殷弘绪在中国四十多年,他一方面勤勤恳恳地传播者福音,传教若干城市,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特别是到了雍正后期传教工作受阻的时候,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传播福音的机会,想法设法的尽量多受洗一些教徒,甚至不顾自己身体的孱弱,仍然坚持传教工作,可以说为中国的福音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他也不负于作为18世纪中西方交流的使者的使命。他凭借自己良好的教育、丰富的学识和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知态度,长期居住于中国,甚至于在中国宫廷中生活,他熟悉中国文化,得到了任何单纯的旅行者和商人所不可能想象得到的中国知识。
  应该来说,殷弘绪了解到的这些论文联盟http://中国知识,并不是敷衍地道听途说,在他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为了弄清楚植物医药的真实功能,他除了阅读相关中文书籍外,还亲自请教那些懂这些知识的中国人,亲临制作现场观察,并做详细的笔录。我们在信件中,完全可以读到他科学的严谨和谦逊的性格,充斥着以下的表达方式:“我仅介绍我在一部中文书读到的内容,自己并不能保证作者就此问题所记载的一切均为事实”“我去请教那些精于此种工艺的中国人”“我希望这些研究能够有点用,这是我花了一点力气做了研究以后的唯一想法”。他的态度是认真的,介绍的内容绝大部分也是客观公正的,对于向欧洲人宣传的中国形象,也大部分是正面的。
  殷弘绪介绍中国的主要信件被杜赫德所采用,被编入了《中华帝国通志》,而这本书无疑是当时欧洲最流行也最权威的中国读物,甚至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黑格尔等等。他的信件不仅仅涉及了传教方面,简直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到了中国17世纪到18世纪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上,他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刘芳 [标签: 法国 法国 医学院 法国 著名的 医学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法理念的负面影响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医学的早期现代化
    对我国传统药物知识内涵的认识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
    法国ABX PENTRA60 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制定
    法国ABX PENTRA60 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制定
    试析透视中国传统医药专利的限制性保护问题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