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300例患者临床调查,运用统计方法,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获得慢性盆腔炎的分型规律,由高频到低频的分布分别是湿热瘀结型(53.0% )、脾虚湿瘀型(21. 0% )气滞血瘀型(15% )、肾虚血瘀型(11. 0% )。瘀血内阻在聚类后的4个证型里均有体现。结论:上述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湿热瘀结为其病机关键,瘀血阻滞为疾病形成共有的病理产物,所得结论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1],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病情较顽固,为妇科常见病。此病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急性发作,常见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甚至继发异位妊娠、不孕等,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盆腔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报道也比较多,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辨证论治代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论和世界观[3],因此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

    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30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运用统计方法,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Www.11665.COm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300病例来源为2009年3月—2009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炎病人。

    2 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酸痛,疼痛常在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重。③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可有压痛;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其中记载有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章,参考文献[4]和张玉珍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5](2002年),同时征询专家意见,将慢性盆腔炎分为以下6个证型:湿热蕴结、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脾虚湿瘀、肾虚血瘀,并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构建“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

    4 统计学方法

对采集的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查、核对,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4. 0进行统计分析,证候分型构成采用聚类分析,症状间的相关程度采用卡方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依症状相关程度进行归类。

    结  果

1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3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经专家辨证, 6个证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湿热瘀结108例(36. 0% )最多,其次是脾虚湿瘀66例(22.0% ),气滞血瘀45例(15. 0% ),肾虚血瘀42例(14. 0% ),湿热蕴结24例(8. 0% ),寒湿凝滞15例(5.0% ).中医证型分布如表1所示。
 
    2 四诊信息频数及频率分布情况

    对300例病例的症状进行具体分析,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腹痛、带下异常、口干、经前乳房胀痛、神疲乏力、痛经、太息抑郁、纳差等。如表2所示。

   

   4 聚类后证候分布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聚成四类时,基本能反映中医证候学特点。对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发现,四聚类类别间距离差异的概率值p<0. 05,反映聚类效果较好。再对四聚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主要症状,总结出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对各类的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出现率≥1/4的症状如下所见:1类(159例):下腹胀痛、下腹刺痛、经期腹痛加重有血块、口干不欲饮、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2类(63例):下腹隐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带下量多、带下色白质稀、舌见瘀点或瘀斑、脉无力等。

    3类(45例):下腹刺痛、下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经前烦躁,善太息抑郁,胸胁胀痛,舌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涩等。

    4类(33例):下腹坠痛、腰脊酸痛膝软无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舌黯、舌见瘀点或瘀斑、脉沉涩等。

    结果显示,1类有口干不欲饮、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腻等湿热症状,下腹刺痛、经期腹痛加重有血块为血瘀表现,可归属“湿热瘀结证”。2类有下腹隐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脉无力等脾虚表现,又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见瘀点或瘀斑为血瘀表现,可归属“脾虚湿瘀证”。3类有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情志抑郁、喜太息等肝郁气滞表现,下腹刺痛、舌见瘀点或瘀斑为血瘀表现,可归属“气滞血瘀证”。4类腰脊酸痛膝软无力、面色晦暗、头晕耳鸣为肾虚表现,痛处固定、舌黯、舌见瘀点或瘀斑为血瘀表现,可归属“肾虚血瘀证”。聚类后证候分布见表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腹部疼痛、腰骶酸痛、带下异常等,属于中医“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疾病范畴。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可知,临床上慢性盆腔炎患者常见的证型为湿热瘀结、其次是脾虚湿瘀、气滞血瘀、肾虚血瘀、湿热蕴结、寒湿凝滞。本病病因病机为湿、热、瘀、虚、寒,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其中仍以湿热瘀结最为常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盆腔位于人体下焦,胞宫赖以获取精微营养,籍以完成其功能活动,故湿郁日久化热,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胞脉血行不畅而发病,因此,湿热瘀结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气滞血瘀也是常见病机之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女常因忧思、郁怒等因素,以致气机不利,而肝主疏泄,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导致疏泄失职,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瘀阻胞宫胞脉,不通则痛而发为本病。脾虚与肾虚在慢性盆腔炎发病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亏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敷布而停留体内则生内湿。现代研究证实: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失调,这种失调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脾虚。脾虚则生内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易袭阴位,盆腔位居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湿浊下注,带脉失约而致病,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气滞则可导致瘀血,而为脾虚湿瘀之证。或因急性盆腔炎时大量应用抗生素或大量苦寒中药,加上湿为阴邪,每易损伤脾阳,王清任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使瘀血阻滞更甚而发为该病。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肾与胞宫的关系密切,且通过经络肾亦与冲任二脉有联系,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胞络者,系于肾”,慢性盆腔炎的病位主要在胞宫、胞络,肾气盛则胞宫胞络有所养,肾气衰则胞宫胞络失养,所以本病发生与肾虚亦密切相关。肾气虚弱,正气不足,毒邪侵袭,正气不能抗邪外出,导致毒邪留而不去,与瘀血相搏结,阻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此外,湿热蕴结和寒湿凝滞所占的比例较小,这里不能排除样本量过小的影响,但由于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愈的性质及复杂的病机,单纯的湿热或寒湿一般多见于发病的初期,这个时期无瘀血的形成,故也是治疗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慢性盆腔炎的分型规律,有高频到低频的分布分别是:湿热瘀结型、脾虚湿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结果均提示湿热瘀结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从证型分析其发病主要与经期、产后摄生不慎,病邪侵袭胞宫、胞脉,因湿热致病缠绵,湿热郁久,影响气血运行,致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若素体脾虚,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而化热,湿热流注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脾虚湿瘀互结;若素体虚弱,或病久损伤正气,致正虚邪恋,又可出现肾虚血瘀之证。

     对300例病例的症状进行具体分析,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腹痛、带下异常、经前乳房胀痛等,经卡方检验得知腹痛、带下异常、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与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辨证分型。

    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慢性盆腔炎的分型为湿热瘀结型、脾虚湿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瘀血内阻在聚类后的4个证型里均有体现,瘀血易与寒、热、湿、气滞和正虚相结合而致病,从而导致其发病特点是病情缠绵、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其分布规律基本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并在以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得出了慢性盆腔炎基本证候分布规律,所得出的结论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为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盆腔炎方面的优势做出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46~2522 赖冠珍,尤昭玲.慢性盆腔炎中医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 2005, 11(11): 783 邓铁涛.辨证论治.新中医, 1999, 31(2): 44 郑莜萸.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43~253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16~318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李伟莉 詹丽 [标签: 慢性盆腔炎 分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强心胶囊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
    谈盆腔炎的中西医疗法
    76例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
    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
    清肺化痰为辅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病例对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病理
    针刀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的
    HLA-DR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性白血病关联的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