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温毒”浅析

                        作者:蔡秋杰,曹洪欣,张华敏

【关键词】  温毒;瘟疫;温病

“温毒”一词属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学大辞典》把温毒归为中医病名,定义为“温病之一,因外感温热时毒而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多见高热、头痛、头面肿痛、咽喉肿痛、斑疹等,并呈急性流行性”[1]。笔者认为,温毒既是病名概念,也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温毒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1  温病病名说

  “温毒”一词最早见于王叔和《伤寒序例》,文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感温湿,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最早把“温毒”作为温病病名的是清代吴鞠通,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把大头瘟、蛤蟆瘟等作为温毒。温毒作为病名概念几乎没有争议,但其具体内涵历代医家认识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温病中的伏邪病

    《治疫全书·附坏症考》云:“又伤寒病,邪未退……或再感湿热,变为温毒。”《温毒病论》云:“伏温与时热交并,表里俱热,温毒为病最重也。wwW.11665.coM”《重订广温热论·温热总论》曰:“温热,伏气病也……若兼秽毒者,曰温毒,其证有二:一为风温时毒,一为湿温时毒,此以兼证别其病名也。”《(加批)时病论·冬伤于寒大意》云:“温毒者,由于冬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发。”这些观点均认为温毒是冬季感受寒邪,未即发病,邪气伏而未发,过时复感温热之邪而发的一类疾病。可见,温毒作为疾病,其发生要有“伏邪”在先,“新感”在后,是新感引动伏邪所致毒热炽盛的一类疾病的概称。

  1.2  温病中以局部肿痛为特征的疾病

    《温病条辨·上焦篇》叙述了温毒肿毒特征及其证治,文云:“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咽不痛,但外肿,甚者耳聋,俗名大头瘟、蛤蟆瘟。”诸多医家把温毒作为温病中头面肿毒类疾病,如大头瘟、蛤蟆瘟、发颐等疾病的代称,甚至把其他温病出现局部的肿痛、溃烂等表现,也称之为温毒。可见,温毒是由温热毒邪引起的以局部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1.3  温病中有发斑表现的疾病

    《肘后方》载有温毒发斑病名,临床特点是肌肤发出斑疹。《治疫全书·温毒主治》谓:“温毒为病最重,温毒必发斑。”《伤寒类证活人书·第六卷》云:“初春,病人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此名温毒也。”《伤寒蕴要全书》曰:“冬有非节之暖,名曰冬温,此即时行之气也。若发斑者,又曰温毒,而亦时气发斑也。”《感症宝筏·伤寒变证》云:“疫邪火毒,酿成斑疹,热毒蕴伏阳明,三焦俱病,是名温毒发斑。”这些医家把疾病“温毒发斑”简称为“温毒”,认为温毒是由“温热时毒”引起肌肤斑疹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1.4  瘟疫别名

   《温热暑疫全书·温病方论》云:“春至病温之人,更遇时热为未至,而至之异气变为温毒。”此处“异气”为疫疠之气。《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证疗法》云:“其六兼毒。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通称时毒。”《温病合编·温毒大纲》云:“温毒,即温疫之秽浊最重者也。中物物死,中人人伤。”《伤寒瘟疫条辨·阳证似阴》云:“乾隆甲戌、乙亥(公元1754-1755年),吾邑连间数年温毒盛行。”考《中国古代疾病流行年表》,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755-1758年)确有瘟疫流行[2]。《温毒病论》云:“温毒感天地之厉气,无岁不有,但有轻重耳。”并指出厉气感入不同经的表现并不相同,提出治法“以逐解为功,不可以清热为能”。说明“温毒”为瘟疫的别名。

  2  温病病因说

    温毒作为病因而言,是指其具有温热性质,以局部有肿毒、斑疹特征的一类外感热病的病因,即温热毒邪,属“疠气”范畴。温毒致病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瘟疫流行,其致病特点如下。

  2.1  性火热之甚

  《温证指归·治温毒当于痘疹同参》云:“温毒者天地疵厉之火也。”《时病论·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云:“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故温毒致病特点不仅有“火热”之象,更有“毒”象,临床多以红肿热痛甚至斑疹、溃烂为主。

  2.2  病势迅猛

  《温病合编·温毒大纲》云:“中物物死,中人人伤。”《温证指归·治温毒当于痘疹同参》云:“温毒有质皆伤,如枣得雾即枯,蟹得雾即死,人中之无论老幼强弱,一触即病……温毒燎原,势属燃眉。”这里不仅指出温毒之病邪其致病速度迅猛,同时也指出了温毒的传染性和严重危害。

  2.3  无所不至

  《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载温毒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肤、腠理,“其候多端”。《温证指归·诸方》云:“温毒流注无所不至,上干则头痛面肿,注于皮肤则斑疹疮疡,壅于肠胃则毒利脓血,伤于阳明则腮脸肿痛,结于太阴则腹满呕吐,结于少阴则喉痹咽痛,结于厥阴则舌卷囊缩。”诸多医家均认识到,温毒病邪在人体内具有走窜性,上下内外无其不到之处。

  3  温病病机说

  温病学中毒邪具体又有风毒、热毒、火毒、湿毒、燥毒等不同,这表明了毒所具有的证候属性,即毒与外邪相合,产生具有其外邪特征的病证。如称“风毒”者有“风”特征、“热毒”者有“热”特征,那么,称“温毒”者,则具有“温”的特征。这里的“温”就应该是时气之邪。温毒是毒邪结合时气之邪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体反应结果,而非特指某个单一、具体的致病因素,其证候与体内脏腑阴阳气血盛衰有密切联系。

  3.1  伏邪蕴生温毒

  《伤寒类证活人书·第六卷》云:“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温证羊毛论·伏邪穷源论》云:“气胜者和,气不胜者病。其伏藏之邪,温毒也。”《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云:“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可见,外界不正之气与人体的机能失常相互作用能引起温毒,即非时温热之气伏藏久积蕴生温毒。

  3.2  久病酿生温毒

  温毒的产生除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还可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代谢产物蓄积酿结而生,如《温热朗照·论春温大意并辨叔和四变之妄》云:“久病不解,其热邪炽盛,是为温毒。”可见,温毒是由热病日久,脏腑功能紊乱,热邪久郁不解而酿生。

  3.3  温病感毒合生温毒

  《伤寒合编·外感篇》云:“由病温更遇时毒,从口鼻触入,名曰温毒……温毒由病温病,更感触时毒。”《温病条辨·上焦篇》云:“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可见,先感温病未解,脏腑功能失调,复遇温疫时毒,二者合而化生温毒。此外,《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有“温毒者……又有风湿、温病、冬温,误用辛燥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即温毒是温病误用热药,两火相生火毒之甚则成温毒。

  综上可见,温毒的形成是由外界不正之气与人体脏腑机能失常或单独作用或相互作用而产生,温毒是一类病机的总称。

  4  温毒病证说

  《治疫全书·附坏证考》云:“一曰温毒。凡伤寒、瘟疫,并各种温病,初感外邪未得解散,留滞经络、肌肉、脏腑,杳无出路,常于颈项、胸胁、腰膝胯胫中,忽然掀肿,或小如李实,或大而覆杯,坚硬红晕,痛如锥刺,畏寒作热,胸闷头昏。”认为温毒是发生在伤寒、温病之中的一种特殊病证。温毒是病证概念的观点,对温病临床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因其为“初感外邪未得解散”,但见相关表现,皆可以解散为法。

  5  结语

  通过对历代医家温毒概念阐释的总结与分析,可以认识到,温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温毒可以作为病名、病因、病机、病证概念独立存在,也可以在独立存在的同时相互联系。对温毒概念的全面理解,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古医籍中的瘟疫类疾病,并为现代疫病的诊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顺保.温病学大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562.

  [2] 张志斌.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 89.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蔡秋杰,曹洪欣,张华敏【关键词】 [标签: 温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医药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