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谁是典型美国人?

  引 言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早期代表作《典型美国人》以极具反讽意味的标题,诙谐的笔调,以及对“熔炉”语境中“典型美国人”的质疑和颠覆,开辟一片少数族裔文学的新天地。其作品反映了文化认同的“杂和性”和“流变性”,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美国华裔文学历程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之前,美国推行文化“熔炉”的同化模式,倡导美国本土主义运动,提出移民及其后代可以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条件是他们经过正确的 教育 、训练和一个过程后达到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标准。这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支持。威尔逊在谴责“用连字符号连起来的美国人”的观点时说:“如果你想自成集团就不能成为美国人,美国不是由各种集团组成的国家”。①美国本土主义运动可以说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辩护者和代言人,其结果必然是以弱势文化的消解来进一步巩固强势文化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黑人民权运动推动美国文化向多元化 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熔炉说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在美国华裔定位文化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练中,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成为展现华裔移民情感历程的主要途径。其发展历程也是与美国本土主义盎格鲁萨克逊主流文化不断斗争与调和的历程。美国主流霸权文化掌控“表述华人”话语权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此前的早期华裔文学都是在美国主流霸权话语控制的 英语 世界里为另类刻板的华裔形象进行“隐性辩白”②,以感性的华人故事反驳白人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Www.11665.cOm早期代表性作品包括王玉雪的《五闺女》、林语堂的《唐人街》、朱路易的《吃碗茶》等。20世纪60年代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发展带动了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和话语权的转移。华裔文学由“隐性辩白”变为“公开质疑”。1976年汤亭亭的《女勇士》成为标志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里程碑。在美国主流文化领域产生巨大冲击的作品还包括赵建秀的《唐老亚》等。这一时期的华裔文学从多角度描写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展现华人百年的屈辱历程和心灵压抑,重构华裔的 历史 与文化身份,公开质疑并颠覆白人话语中被扭曲的华人历史和形象。力求通过挖掘和重构华人移民历史和文化认同来争取作为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的合法地位和权利。
  继以“隐性辩白”和“公开质疑”为使命的两代华裔作家之后,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批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开始活跃在文坛,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这群二代华裔移民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界定华裔的文化认同,甚至将目光转移到美国主流文化身份上,而非局限于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因为他们是“华裔美国人”,但更是“美国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她以其早期作品长篇小说《典型美国人》(typical american)(1991)为开端,创作了一系列重新界定美国族裔特色、营造美国族裔和谐的作品,深受欢迎。《典型美国人》从小说标题到“美国梦”故事的叙述都极具反讽意蕴,标志着美国华裔文学由“公开质疑”到“颠覆主流”的蜕变,开启了少数族裔文学新的历史篇章。
  
  二、谁是典型美国人?
  
  对于这部反讽意蕴浓郁的长篇小说,任璧莲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她展现的故事是一个“美国的故事”,“典型美国人的标志就是对身份的困惑”③。她也多次公开反对评论界将她作为单一的“华裔作家”来探讨,而应将她视为“美国作家”。与强调少数族裔身份的华裔作家相比,任璧莲本人也承认她对华裔族群缺乏强烈的认同感。然而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却赋予其作品在探讨文化认同上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颠覆了白人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刻板定义,更是对美国“熔炉”同化法则的挑战和对美国主流文化身份的修正。
  《典型美国人》讲述了华人移民拉尔夫-张追求美国梦的历程。拉尔夫-张原名张意峰,出生于传统的

  对某一文化认同的接受和抗拒交替作用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文化认同的习得性和杂和性否定了所谓单一的、纯粹的、排他的文化本质论。英国加勒比黑人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指出:“文化认同是一个‘形成’而非一个‘存在’,它基奠于过去,更有赖于未来。它并非超越时空的既成事实。虽然文化身份有根可寻,但与所有有史可寻的事物一样,它是流变的。没有一个被本质化的、一成不变的过去能够取代它无限的未来。”⑥美国特殊的移民 历史 决定了其民族文化认同必然具有高度的杂和性。在以《典型美国人》为开端的系列小说中,任璧莲始终否认给予一个人一种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在美国,各个种族之间相互融合,没有哪个种族的文化是纯粹的,也没有谁在文化身份上是纯粹的华裔。认为一个人可能有一种文化身份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7}由于对文化认同杂和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任璧莲一改前人沉重的笔调,警惕华裔作家“自我东方化”的倾向,借用“金色幽默”呈现小说人物文化认同的变迁。这种变迁并非华裔族群独有的痛苦历程,而是生活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里每个“典型美国人”必经的变迁。任璧莲“不写异国情调和刻板形象”,认为“那是很不幸和愚蠢的做法”,她“塑造的亚裔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具有与白人共通的人性”{8}。小说中张家人初到美国时,从 中国 文化的视角看待美国人,视他们为异己,产生强烈的反感,谑称他们是“典型美国人”。然而对美国文化逐渐加深的认同感使他们也步入了“典型美国人”的行列,渐渐减少了对美国文化认同的疏离感和抗拒。“除了中国的新年,他们还庆祝圣诞节,而且还是拉迪奥城 音乐 厅的常客。……尽管中国成分是他们更 自然 的部分,但是中国成分和美国成分两者对他们已经不可或缺。”{9}

  任璧莲对美国性有自己的定义:“它不是可以被你继承的东西,尤其不会牵涉到抛弃传统的问题。美国性是对身份的困惑,这是新世界的标志,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你不可能仅仅是你父母的复制品,你也不知道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是说我是金发碧眼、吃苹果馅饼的白种人,但是如果有什么定义认为我不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的话,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定义是错误的。”{10} 在任璧莲看来,张家人就是典型的美国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美国主流文化或是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变成了所谓的“典型美国人”,而是因为他们在形成美国文化认同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了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使张家人不断地在原有认同和习得认同间徘徊取舍。
  任璧莲颠覆了传统“熔炉”语境下“典型美国人”的刻板形象,赋予它“认同危机”这一特质,实质上从更深层次上挑战了本质论对于文化认同的静止一元论。文化认同是一个永恒动态的范畴,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认同的相对稳定性,但作为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它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静止的“存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讨论“我们是什么”远远没有讨论“我们成为了什么”更有意义。{11} 小说《典型美国人》中“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对于处于东西文化夹缝之间的华裔美国作家乐于强调文化迁徙和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人格分裂,常常用悲剧的形式展现文化的碰撞。任璧莲却以诙谐的笔调乐观地倡导文化的融会,因为任何文化认同的边界都是流变的。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张欣 [标签: 美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谁是陶渊明,谁的陶渊明?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试论都市报典型报道的转型特征及原因
    一个资产阶级守财奴的典型形象
    试论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典型人物的塑造
    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范——以三类典型的虚假…
    浅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