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文学评论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评论三题

评论三题

  在漫游中狂想
  ——林白长篇《致一九七五》读札
   论文联盟http://
  2005年8月,林白踏上了回故乡之路,北京到广西北流,3000公里;而北流方圆也就50公里,邮票大的地方,林白却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地漫游,在漫游中带着我们抵达北流,回到一九七五。
  于是,《致一九七五》便有了漫游的气质。这种灵魂的游走,无限地扩展着林白的精神疆域,她的小说场。场中,日常灵动,人物鲜活;叙述迷人,结构出奇;灵魂飞扬,狂想遍地。
  这是林白式的狂想,一个人的狂想。个人化的想象,始终是林白创作的一大特征,而近年,她的想象似乎更为自由自在了。从《万物花开》脑子长瘤的大头的拼接细节,到《妇女闲聊录》的口述实录,再到个人想象山花烂漫的《致一九七五》。在此,“回忆+狂想”的叙述方式,使上世纪70年代南流江两岸的生活庸常,在林白的回忆中获得了生命与灵魂,林白与笔下人物共同成长,天上人间。她说“没有狂想的生活不值一过”。于是,这些狂想与现实在作品中几乎势均力敌,让人时常分不清那些文字究竟是扎根在地里,还是飞翔在天上。她一边挖掘着最日常的生活体验,一边讲述有关革命时代里一个少女的内心狂想。气味,触觉,歌唱,舞蹈;诗词,语录,信件,通讯;学工学农,插队参军,招工调干,回城高考等等。林白打开每个人通向过去和成长的可能性记忆,而且,还令这种可能性着上魅人的魔力——在回忆中狂想,让她笔下的万物既根扎现实,又接通天地,魔幻而超现实地进入后革命时代。WWW.11665.coM如那头老是跳栏、关不住、长不大、热爱自由的猪,这头名为“刁德一”的又黑又瘦的小猪,仿佛全身的细胞都是灵性、激情与叛逆,作为主人公李飘扬的贴身保镖,天天伴随着“我”走夜路,那一个个绝妙狂想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只有着诗人和壮士双重灵魂”特立独行的猪,映照的正是表面规矩老实、灵魂不羁的“我”,一如潜意识里“我想成为安凤美”。而“不听话的孩子”和“落后知青”安凤美,她有悖于传统和伦理,却做了她想做的人,她的青春年华是开出花的,她与她的公鸡“二炮”调皮地穿行在灌木丛蕉林地水冲村和水尾村之间,“她既懒散又英勇,她的花开在路上”,开在吹牛的武功和剑刃上,开在那条去幽会的路桥上。安凤美中年的凄凉,是她为年少时反伦理的享乐主义付出的惨重代价,林白又一次让我们看到这个二元对立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僭越者怎样的痛击,安凤美无一例外成了怨妇。
  关于猪精“小刁”和安凤美以及超现实的狂想,其实是特殊年代革命语境成长中,青春迷茫的一个平衡点。这种革命时代中庸常生活的感受,是李飘扬、安凤美、吕觉悟们的,也是林白以及成长在革命年代的我们的,无知而无畏、虚荣而激情、迷茫而自由、狂想甚而破坏,这是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他们散点的精神生命,在林白有温度湿度宽度的生活细节中,充满活力,他们与林白一道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活到故事结束,活到我们会心会意,掩卷难释。终于,我们读到一部始终饱满的长篇小说,这在当下长篇小说“半部杰作”的普遍现象中是一个奇迹,林白的狂想直泻而下,扎实妖娆。
  善于实验的林白在狂想中,再次挑战着我们对长篇小说惯常的阅读惰性,她试图颠覆宗白华、敏泽、李泽厚告诉我们的东方艺术的总体特征——“线的艺术”。对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林白说她不喜欢:“小说写作的道路有多种,我不喜欢那种单线条的叙述方式,从起点到终点,有高潮有结局,讲个故事给大家听。我的写法是像一滴水融进去那样,靠细节把它丰富起来。”1975年,主人公李飘扬作为知青下乡了。于是,这滴水便润化了林白的一九七五,也成了结构这部长篇的支点。上部写1975年之前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女“时光”,是按2005年沿着故乡街道的漫游为线索,写东门口、沙街、龙桥街等等,一路的记忆一路的狂想,自然而然就铺成了上部;下部则写此后“在六感那边”的知青生活,并分上下卷,上卷“人人都要到农村去”描述革命时代青年人的盲从性,而下卷“人人都学一技之长”则是青年人为尽快结束知青生活离开农村而学技术的求生本能,中间还插入一个别章“农事与时事”。于是,我们发现貌似无序并引起争议的结构,其实是林白精心设计的一份小说主旨示意图:上部“散文化”的感性描述正是下部知青生活的前奏,其中的同学和儿伴在下部知青生活里大都得以更为充分的精神成长,它们是作者2005年回故乡之路个人记忆的一部分,与下部共同构成南流江1975年前后的生活记录,它们之间互为独立又互为关联。可见,林白没有故弄玄虚,她试图以自己的“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传达个人记忆尽可能大的艺术空间,她的艺术探索是有理有据的,而且讲究分寸。于是,《致一九七五》便成为林白迄今探索性最强的一部作品,也成了近年长篇小说形式奇特的一个文本。这份狂想,灵动丰饶,布局用心,行文风格皆有别于既往,上下部故事情节虽气质不同,但其中浓郁的岭南风俗风物风情却贯穿始终,点点滴滴,丝丝入扣,野马尘埃,令我动心动容到合上最后一页,即跑去买了一大袋炒田螺,一个人,像李飘扬式地吸得满脸幸福。当晚,又为她书里的海吃柚子皮而剖了个柚子,并脱水泡好,第二天豆豉辣椒鸡肉末红焖,一扫光!这才止住此书馋起的涎水,这是林白叙述的魔力,它们与她“别具一格”的形式革新一样重要。
  这种穿越精神的叙述,虽然还是个人化,但却不是林白过去文本(如《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那种幽深、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而是走向渗透着他人生活的众多的个人生活。林白从个人的生命出发,去观照广阔的外部世界,走向广阔的人心。她一边是写实主义叙事,挖掘最日常的生活体验,细节的仿真精微鲜活,真切动人;一边是超现实的个人狂想,猪精“刁德一”、公鸡“二炮”以及汪洋大盗、红白飞马、亚热带丛林、庄稼山野等等,画面锦绣妖娆,细节准确生动,妙语警句俯拾即是,显示了透彻而强大的叙述魅力。
  第一次出门到梦想中的玉林:“玉林的碗竟然是漏的,我们一边笑,汤水一边继续往下滴,觉悟把手指头堵在小孔上,它就不滴了,一挪手,它又滴了”……令人忍俊不禁。而每个章节多以狂想为题目,又由短句结段,仅此一句,整个细节就四方张开,伸向远方。描述高考前夜母亲做的胎盘汤:“使我感到那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真是一碗微烫的鸡汤/宛如鸡汤”……那份饥饿年代无奈的美味和有温度的母爱,扑面而来。故事以“萝卜在地底下生长着/发出簌簌之声”为结,余音还在。
  而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受着美善和文心冲击的,竟然是插在下部上下卷之间的别章。
  别章的“农事与时事”,在恬淡悠然中,是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是感性和理性的狂想。开首,对水冲村日常的白描宛如民谣,宛如一首首南方民间叙事诗。时事,“出大事了!毛主席死了!不得了!”之后,是13个由国际到民生的问题和问号,简洁有力,宏阔精微。而农事,“禾田都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万物家禽一种种、一茬茬,都呼啦啦地在林白的视觉听觉味蕾感知中按捺不住地发芽变绿金黄,遍地应答,相生相长,喜气洋洋,蓬蓬勃勃。这是林白最为生机无限的小说,瑰丽宽阔,精微愉悦,是真正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别章似乎可有可无,却关联着在六感的知青生活,狂想遍论文联盟http://地而隽永深邃,充满诗性。
  如此遍地应答的阅读,令我想起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尽管《山南水北》更自然从容,但《致一九七五》的漫游狂想,一样散发着自然界与人类的精神气韵,一样融合了感性描写和理性思辨,一样抵达世道人心,一样为今天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许多新的艺术元素。这两部亲历者的书,令我们在这个精神焦虑困顿的时代,依稀看到了一条家园的路。
 静水深流 空山鸣响
  ——范小青的小说智慧
  
  面对碧波万顷的海面或湖泊,我常常会想到静水下的那片未知世界,不知水底世界有多深?或许它还真是一片碧绿静水,或许更多的是一个劲流狂澜的涌动世界。在读范小青小说素淡的江南小城、吴越乡村和平常的街巷阡陌中的寻常人物时,便能感受到她笔尖下这种静水深流的万象。作者隔岸观火却事事洞明,以口语化的吴侬软语和机智内敛的叙事不断开掘着家常而琐碎、温润而细致的姑苏风物,通过那些让人会意会心的角色不断表现着生命的平常与无常,人性的深度与宽度;司空见惯的生活表象,宁静鲜活的民情世态,无不直抵世道人心,令人掩卷难释,一如范小青的柔韧致密,一如自然现象的静水深流。
  短篇小说集《像鸟一样飞来飞去》映现的正是范小青这份日益自觉的美学追求,以及不断成熟的静水深流般的艺术魅力。因为古老苏州人文传统的滋养以及20多年的小说创作,范小青一直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扎在生她养她的吴越文化中,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从苏州市民的生存和精神状况,到今天乡镇变迁中人性的复杂性,范小青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以出色的想像力和精巧构思书写自己心目中的“城乡简史”。在这部简史里,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瑞云》就以好婆对瑞云的教养,瑞云对翁美华和陈光的影响,准确细微地描画了城市对乡村的诱惑、改造和互动,以及叶落归根的人性。到了现代都市繁荣的新世纪,农民工出入城市《像鸟一样飞来飞去》,一本城里人的账本引领王才(《城乡简史》)一家走向城市走向卑微却通过诚实勤勉的劳动而自乐自足的新生活,“就是因为账本上的那四个字‘香薰精油’,王才想,贼日的,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薰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薰精油’”。听着这平凡却是不到城里非好汉的坚持,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呵,对此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果然,王才、王小才们生活和观念遭遇着巨大的变化。这里没有常见的对农民的嘲讽和讪笑,而是真切妥帖地描述着他们最卑微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满足,他们对生活的敬畏、对人间温情的向往、对周遭的关切。一如《回家的路》,到城里开小型搬家公司的吉秀水和他的助手佟柱,在勤勉诚恳工作,拼命养家糊口之余,却不时牵挂着城里雇主出走的智障儿子彭冬,并对所有寻找回家之路的人们表示祝福,故事平凡却温暖明亮。是的,尽管这些人物的灵魂与身份分别置于城市和乡村的临界点上,哪怕他们在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方面努力做城里人,哪怕成为城里人几十年,但是刘老伯(《这鸟,像人一样说话》)临终时还会讲回谁也听不懂的乡音“鸟语”。这份乡土中国的个性化书写,正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和乡土中国的深切理解。哪怕他们交融和妥协于城市的现代化,但他们的根始终扎在生养他们的乡土中,长在姑苏文化醇厚的传统中;他们择善而生,对世界的宽容、对人类的关爱,表现出普通生命的宽度和温度,也使文本直抵人道和人文关怀,融会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理解、忠诚和热爱。
  当然最深的爱里,是看不见浪花的。范小青把自己对人物最深的爱赋予她笔下的女性。从1980年代的瑞云(《瑞云》),到1990年代的汤好婆(《鹰扬巷》)、杨雪花、李小娟(《失踪》),新世纪的余畹町(《爱情彩票》)们,无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她们都做好自己,一派宠辱不惊,淡定自如,上善若水。汤好婆、余畹町在静静回望流年往事时,举手投足是何等的明净雅致从容高贵,大象无形间是静水深流的魅力。这等风范的还有陈白渔(《李书常先生雅正》),当然更多的是喜乐如常的小人物,如身陷官道的《科长》、《钱科钱局》卑微而无奈。在会心的细节和会意的人物中,知性的范小青告诉我们,这便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太忽略了日常,忽略了细节,犹如杨雪花和李小娟的丈夫,只有妻子《失踪》才发现自己的熟视无睹;犹如《在街上行走》收旧货人的得与失,那流失的珍贵日记与岁月一样偶然与必然;犹如《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想念菊官》、《六福楼》、《鹰扬巷》里每个生命里永远不灭的记忆,哪怕极为平凡却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于是,在范小青描述的这些平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日常其实就是由平凡的少量城市人与大量的异乡人构成,在处处“啊呀呀”“是的呀”的吴侬软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姑苏风物淡淡的“水汽”,更感受到普通人日常的独特性,这种日常性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色和本性,由此我们可知,日常生活也有着自己的丰厚和宏大。这便是范小青“城乡简史”的横断面,城与乡便是由如此的日常构成的。
  于是,范小青以她风和日丽的韧性、风调雨顺的恬然,穿越着我们的日常,穿越着我们得以生存的时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空和精神世界;静水深流、空山鸣响,这是范小青小说的智慧,更是范小青小说的力量所在。
  
  历史的现实与飞翔的大地
  ——廖德全历史散文论
  
  飞翔,人类的梦想。在论文联盟http://文艺作品里,欧洲人的飞翔是长在与鸟相同部位的一对翅膀,美国人却须穿上那件红色披风或蜘蛛服。而我们中国人轻轻地踩着一片云彩,如履大地却天马行空,这是何等的飘逸、浪漫与雄奇。读廖德全的历史散文,就给我这种天马行空的飞翔感。除了双眼明亮外,廖德全其貌不扬,一部《廖德全文集》前后水平也不整齐,但他状写历史却心雄万夫,现实与历史同行,世道与人心互问,上天入地而笔锋犀利,有一种河汉无垠、沧桑无语的历史中神游的飞翔感。
  这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乘物以游心”的散文境界。
  这境界就立于他对苏轼、刘邦、张飞、曹操乃至珍珠城、客家人等人事的人性化阅读,立于他对历史疑难的不懈追问,立于他对历史悲剧的现实反思。他在阅读、追问与反思中,把笔直指世道人心,仿佛历史就是现在,就是生命的当前境遇。我们由此理解到他的志士低回与壮士起舞,感受到他的热忱和坚执。在历史散文大行其道的当今,我们看到太多对历史典籍的复述或随意戏说,太多关于王朝更迭、权力争斗,太多关于知识分子的忠诚、气节、人格与反抗等等的叙述描写。廖德全一反流行的宏大叙述,他以一个地方官员(或许称“儒生”更确切)的非常经历练就的锐利目光和生命体验,把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个性化的感悟,并以平等姿态与历史对话,从而实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以史为鉴,如砥如砺,自由自在。
  一直以来,我以为苏轼是历史上惟一穷尽生命与中国文化可能性的伟人,我曾眉州黄州杭州惠州儋州一路寻访他的仙踪,热忱与悲凉常常两相碰撞,击得我泪流满面,无言以对。因此,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廖德全笔下的东坡的。我读了不止两次,还是被他感动了。这个他,既是东坡居士也是德全先生。因为呈现于我眼前的是“苦雨终风”“解晴”后量移合浦的东坡,这“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却放眼大海,书《万里瞻天》。这是人类巅峰人物的寻常体验呵,廖德全飞翔着他的想像力,以细节激情演绎着苏轼这沛然豪气和精神伟力,于凄凉处现勃勃生机,笔尖直刺漫长历史里的小人政治和鸡零狗碎,追问苏轼的奇冤大屈谁之过?这种直指世道人心和社会弊端的追问,在《得意高祖唱大风》中,廖德全智勇双修,他追问得天下后高呼“猛士安在?”的刘邦,是你杀尽“猛士”,猛士安在?追问《曹操之“忧”》“为何而忧?忧什么?会忧什么?能忧什么?”追问《张飞之死》为何而死?《客从何来》的客家人是谁之客?《远逝的珍珠城》因精神太监而“廉名何在?”追问是对历史的补充,考证自己的发现,因为考古是为了问今。我感受到作者那份深长的忧思和生命的冲动,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和生活真相的探询,对现世的关怀以及人性的警觉。这份追问历史和现实的浩然和透彻,对于一个官员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我想,处于权力中心永远在刀尖上跳舞,扮演老生小生花旦诸般角色,诚如钱穆先生所云之“不器”者,行走在纷扰喧嚣的现实白天与悠远历史对话的安静夜晚之间,他的心灵旅程要比一般人长得多、丰富得多,为此,他笔端的怫郁不平和闻鸡起舞才可以抵消嘈杂惊险,获得安静宁和以缓解内心的一抹迷茫。
  这种迷茫除了与处境语境心境相关外,还有一点与散文作者相关,即如何面对浩瀚如海的历史典籍,把历史收在笔下,把读自然、读诗书、读历史融会,又不受历史所累,从而葆有自己的人性的阅读,获得自己的发现和阐析,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思想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有论者指出:“历史的力量,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恰恰是以非历史的方式达到的;它不为了寻求历史的正解,而是为了接通历史中秘密的心灵通道。”作为客家人族属的个体,作者早已上千次追问《客从何来》?他上下求索,挖掘沉潜于民间的历史传奇和历史背影,努力去接通历史中秘密的心灵通道,寻客家人的根,找客家人的魂,问自我的家园,他以满心的热忱为一路逃亡一路创造一路辉煌一路歌唱也一路悲凉的客家人低回讴歌。他不仅寻根:客从何来?更是追问:谁之客?这是坚执的、悲壮而富于尊严的声音。可惜在无所答案的无奈中,过于钟情自己族属的作者陷入世俗,在第七章不仅大列客家英才,而且为失去原乡“却拥有了整个世界”而骄傲,这多少是对寻根的反动,也是对已接通的秘密通道的阻塞,坚执如一会更具文心风骨也更有力量。但文章步步解疑而视角独特,空间阔大而时间邈远,尤其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脾气,气势雄张,仍不失为一篇感人动心的佳作。而最具文势的还推《曹操之“忧”》,还推其中与曹氏与酒文化相伴而行的酣畅淋漓、深度宽度与胸襟飞扬,廖德全在此是过足了酒瘾文瘾了,他把汉语的文势诗性挥洒到一个令人神驰的自在境界了,大约此文是喝好时分的创造吧。
  除了格局雄张的历史散文,廖德全还有另外一种文字,这便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所生发的感触。这些文字大多短小灵动,素朴真切,会心的细节会心的情感,闪烁着智性的光泽和情趣的温暖,尤其杂文其文字刀锋不改,意蕴深微,文笔犀利,虽然有个别篇章、时文缺失深掘或为时所困,造成水平不一的遗憾,但《廖德全文集》无疑显示了作者飞扬的才情和现代品格。
  是的,没有翅膀的廖德全在飞翔,那是在他的理想王国里。大地上,他挥一挥衣袖,只带走一片美丽的云彩。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张燕玲 [标签: 三年 数学 三年 三年 数学 应用 三年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苏中文学评论的价值
    在“苏中文学评论研讨会”的发言
    陕西文学评论界的三驾马车
    读《从灵魂出发—侯川文学评论集》
    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彰显(小说评论)
    让新闻评论传播“正能量”
    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李长之和季羡林与《文学评论》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