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策略——以“抢盐事件”为例[1]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存在矛盾的客观反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如果群体性事件呈现继续增长之势,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比如“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南吉首非法集资事件”、“重庆的哥罢运事件”中,谣言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谣言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近期核辐射危机导致的“抢盐事件”中更是如此。笔者拟从传播学和谣言心理学的视角,以“抢盐事件”为主要事例,分析谣言如何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产生、传播,又是如何失真的,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谣言的产生机制及控制策略

  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决定谣言产生的公式:r=i×a,其中,r代表谣言(rumor),i代表重要性(important),a代表模糊度(ambiguity)。[2]该个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相关信息越模糊,谣言也就越容易产生并蔓延。从奥尔波特的观点出发,可以知道,在一个事件中,当重要性与模糊性至少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重要性有程度上的区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般起初的事件重要性较低,当参与的人越多,传播扩散的越广,事件的重要性就会累加。www.11665.cOm因此,降低事件的“重要性”,使其的赋值减小,在假定模糊性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重要性可以使其乘积变小,从而降低谣言传播的力度。另外,降低谣言的模糊性,尽可能使事件的模糊性降至最低,从而遏制谣言扩散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尽量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降低谣言的重要性积累

  纵观近年的一些主要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有建立谣言预警与监控机制,才能对谣言从根本上进行控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舆论监测网络,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信访制度、政民互动、民意调查等渠道了解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应当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

  首先,建立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指的是负责收集、分析及抵制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的谣言的机构。当群体性事件开始之前或发生时,通过志愿者的情报收集或人们的来电,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获取可能出现的谣言,然后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或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谣言产生的渠道,对其进行预警和控制。

  其次,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络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抢盐事件”中尤其如此。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假设,在传播中经常存在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和“积极分子”,之所以说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因为分析近年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现,网络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另外,相对于其他的传播渠道,比如电话、口头相传等来说,网络谣言传播者容易掌握。网络“意见领袖”可以通过时事关注度,浏览数、原帖数、跟帖数和贴文转载数,跟帖与原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个人网络身份(级别、头衔等)、聊天记录等识别出,对于这样一批网络“意见领袖”,通过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及时进行阻击,将谣言的扩散扼杀在萌芽状态,并且,引导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使他们也成为澄清谣言、阻止谣言传播的“信源”,这样便可以降低谣言的重要性积累,从而降低谣言的传播力度。

  (二)媒体联动,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互动,降低事件的模糊性

  对于开始扩散的谣言,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实现媒体联动,遏制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在“抢盐事件”中,谣言扩散开以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联动,及时辟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做法可圈可点,但在反应速度上仍然值得反思。另外,谣言的扩散经常表现出一种对官方渠道信息的不信任,当然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官方单一的“说教”和十足的“官”味容易让人们反感,因而即便发言人出来澄清谣言,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人们的信任。所以,在专家、学者以及比较活跃的社会成员中培养民间“意见表达者”,利用他们对于民情民意的了解,以及“非官方”的表达,提升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将民意逐步引向政府和媒体设置的议程,从而降低事件的模糊性,能够达到较好的辟谣效果。

  二、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策略

  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孳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

  (一)对有可能孳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

  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孳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

  (二)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反复发布准确信息

  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和公众的密切性,使得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媒体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量上压过谣言,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

  三、谣言的失真机制及控制策略

  谣言主要从“简化-强化-同化”三个方面被歪曲,即谣言的歪曲模式。[3]我们将这种模式加以提炼,可以得出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失真机制:

  简化。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中,公众得知一些谣言后,往往会对其进行简化,总是努力使信息更加简明通俗,以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得到别人更明确的理解,比如“抢盐事件”中,从“碘化钾药片能使甲状腺发生饱和,防止对放射性碘的吸收”的新闻简化为“加碘食盐能防辐射”,进而简化为“盐能防辐射”;从“某些地区居民抢购加碘食盐,部分超市加碘食盐脱销”的消息简化为“盐已被抢完”等。

  强化。当一条谣言多次接收时,谣言的可信度就大大增强,在网络中尤其如此,当网民在不同网站、不同论坛、聊天工具不同的好友和群里看到同一条信息时,网民常常会本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关切的部分,进行转载发布。

  同化。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发布后,会被不同数量的人接受到,同一条信息,“转播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细节、讯息和详情,以期使故事更加连贯、合理、圆满,这时谣言也就被歪曲了。基于以上对谣言失真机制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谣言:

  首先,简化和同化都是个人对谣言的理解所致,是属于“转播”过程中表述上的歪曲而导致的失真,要彻底阻止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谣言进行简化和同化歪曲传播后,如果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能够及时公布谣言歪曲的事实,将谣言失真的过程多渠道、持续性公开发布,也能防止谣言更多的歪曲和更大范围的扩散,这也不失为控制谣言失真的策略之一。

  其次,由于强化歪曲的过程更多的是大众的一种“趋同心理”,因此,如前在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策略中所述,可以采取多渠道、准确、反复、及时地发布大量辟谣信息的办法,使大众在“趋同心理”下倾向于媒体所发布的准确、权威信息上来,从而遏制谣言的恶化和进一步扩散。

  结 语

  以上简要地从谣言的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及失真机制方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目前,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别事件进行的评析,或是针对某一传播途径(如手机、网络等)的传播模式进行的探索,也许从社会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谣言在众群体性事件中的共性进行研究,是更值得思考的命题。

  注释:

  [1] 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预警与舆论导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 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梁元元、黄鹏译:《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0]同上,第94页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杨晓军 [标签: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 群体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英美文学“乐学”…
    文学边缘化探源:论英美文学课程遭受“冷遇…
    “弱势群体”在主流报纸中的话语建构
    群体性事件“减压”与媒体舆论调控
    网络舆情的群体传播语境解析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事件研究
    加里·斯奈德译者主体性在“寒山诗”英译本…
    浅谈主体性原则消融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