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
   论文 关键词:主体性困境  主体性原则  伦理实践
  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在科技水平高速 发展 的 现代 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 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WWW.11665.cOm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美国 哲学 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指出, 工业 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同一化,“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形式,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社会。”“标准化和程式化,使生产性工作与非生产性工作同化了。”“在职业分层中进一步显示出这种同化趋势。”哪在社会整体单调的同一性中,人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被牺牲或压抑了,个人甚至群体的主体性都可能发生异化。这种情况不仅在刚走人现代化的社会中存在,而且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依然存在。
  当代主体的困境还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抵制和反抗。主体素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这种状况对于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对于人类主体而言,客体就是自然界。自然界作为客体的反主体化,是人类主体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危害主体自身的反作用。近代以来, 科学 及其转化而来的技术确实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使人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了自然。但人对自然的控制不是单向的,而是必然反过来制约人自身在人类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的情况下,控制自然意味着由某些个人或社会集团完全支配特定范围内的现有资源,并且部分或全部排斥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加拿大学者威廉·菜斯写道:“在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人成了为控制自然而制造的工具的奴仆,因为技术发明的速度甚至连最先进的社会也不能控制……由于对自然的控制而加剧的冲突又陷入追求新的技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 政治 控制。”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制造的工具系统,本来是主体用以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如机械系统、通讯系统、 交通 系统、武器系统等等越来越客体化,也可能反过来制约、束缚乃至危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反主体的存在物。同时,人类作为主体还创造社会客体,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管理和联系的手段等等。这些由主体创造的为主体服务的社会客体或中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反过来凌驾于主体之上,束缚或反对主体,成为主体的主人。同样的,人的观念的创造物(观念客体)如果被教条化、神秘化或神圣化,成为束缚、压抑、误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东西,或者被统治者用来进行社会控制、思想控制,无疑也会成为一种反主体化的客体。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主体性,这就是把他人当作客体的主体陷入的主体性困境。


  二、主体性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主客体之间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主体性主要指主体听具有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客体之间这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是主体性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又是主体性困境的根源。在 现代 社会,随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人将会把越来越多的客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在各种客体面前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和自由,主体性随之 发展 。
  另一方面,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它既造就了人的主体性,又改造了与人相对立的客体。客体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既服务于人,又作为客观力量制约和占有着人。因此,从 历史 的情况来看,人类主体性的实现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逝出越来越多的物品和知识,固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却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二)对主客体关系的片面把握
  作为主体的人总是从自己存在和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主客体关系,必然得出主体优于客体的结论。主体凌驾于客体。客体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主体轻视甚至忽略客体的作用,而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种对主客体关系的片面把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代社会的主体性困境。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莎士比亚的“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无不昭显着作为主体的人类对于 自然 界的优越地位和征服、掠夺倾向。当人类不断捕杀和驯服各种动物从而莫定自身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时,物种灭绝则以独特的方式嘲笑着人类的“强大”。另一方面,在人际关系中,任何人都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客体,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因此难免尔虞我诈甚至征战沙场。
  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 看来,主体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如果主体失去来自客体的内在制约,主体必然膨胀为非对象性的本体,进而变成覆盖整个世界的绝对规定。当主体因对象性关系的消解而被本体化时,主体性本身也就终结了。
  (三)主体本质力量的有限性
  主体本质力量的有限性是造成现代社会主体性困境最深刻的原因。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个表征人的自由状态的概念,人的由是人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依赖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展开。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类走向自由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由人的依赖性到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人的独立发展再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代社会,虽然生产力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但人类还不具备较好驾驭某些客体的能力。人类发明了核武器,却无法消除它对人类的威胁主体的本质力量毕竟有限,它又怎么在客体面前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主体性呢?
  三、立足生活实践,走出主体性困境
  面对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困境,急需寻找一条走出主体性困境的出路,从而引导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要解决主体性困境带来的诸多危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改善主体自身;二是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三是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主体性是现实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而人则“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入的主体性建立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之上。当然,此处所讲的生活实践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实践,它包括借助工具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需求的技术实践、满足人的生活意义的精神文化实践和满足人的社会秩序需要的伦理实践。


  其实,主体性困境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生活实践过程中技术实践的极大膨胀,从而极大冲击了精神文化实践与伦理实践。一旦人对 自然 的功利性实践活动统帅了一切,人类本性中所潜藏的一切伟大的、崇高的、美妙的东西就无法展现,从而无法以审美和道德的态度去制约、扬弃或提升实践态度和实践活动。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主体性困境也是一种逻辑的必然。所以,要走出当代主体性困境最主要的就是呼唤根源于人们生活实践中的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从而制约技术实践的巨大张力,达到实践性与审美性、道德性的动态平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技术实践是人类利用工具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又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在此意义上,技术实践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的保障,更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但是,它绝不会出自一种无目的的单纯兴趣,而总是为了主体的某种利益,被一种直接的有限的目的所制约。这样,主体对客体就有一种强烈的同化倾向,总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控制、支配客体。那么,精神文化实践与伦理实践的作用就呼之欲出了。伦理实践是指人们以道德来规范行为,来协调入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活动。社会秩序的缺乏会使人的生存陷入全面危机,道德规范会促使人们自觉活动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精神文化实践则是由入的精神性存在决定的,它的作用在于克服技术实践、伦理实践的有限性而指向一种超越一切对立限制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人的行为是一种“知天”和“事天”的行为。在这种境界中,人不仅觉解到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且觉解到“宇宙大全”,觉解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生的责任,清楚了解行为的道德意义,从而达到了天地人生的浑然一体。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任莹辉 [标签: 主体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应用型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性转换
    聚焦:当代优秀影视小说人物语言的社会文化…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反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