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论译者的地位

【摘 要】译者对文化构建和跨文化交流的贡献巨大,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本文试图从译者对文化交流和文学构建的巨大贡献出发,论述译者卑微的社会地位,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指出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

abstract: translator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long been ignored.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works have been put to an unbearable marginal status. this essay analyzes factors leading to such awkward situation, pointing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the best policy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key words: translator; translating subjec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翻译主体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也是翻译理论研究取得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的话题。www.11665.coM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及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如意识形态、翻译规范等领域,而对翻译活动的从事者——译者大家似乎都视而不见,极少有人谈及译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文化构建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忽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存在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一种很奇怪的普遍现象。本文试图从译者对文化交流和文学构建的巨大贡献出发,论述译者卑微的社会地位,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指出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一、译者的角色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贡献

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需求使得语言和翻译紧密相连。如果没有翻译,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就是在同一语言群体中,由于地域或者时间的差异,也需要翻译来实现交流。任何一种孤立的语言和文化如果不能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都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文化需要不断地和其他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种文化的交流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翻译。也可以说正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催生了翻译活动的出现,而翻译又是一个极其困难而且复杂的工作。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感慨,“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译文通达晓畅,文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就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只注意忠实于原著却忽略了译文的流畅,即使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郭沫若先生(1954)也指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继承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不但尊重翻译,也深知翻译工作的甘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因此,翻译活动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懂点外语,手头有一部字典,任何人都可以做翻译工作。对于译者来说,语言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译者要充分体验原作者的生活,想原作者之所想的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在充分衡量和反复修改之后才算完成翻译。

我们谈论翻译主体,实际上就是在谈论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有三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从主体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原作者创造了原作,是原作的写作主体;译者创造了译作,是翻译的主体;读者(主要指译文读者)阅读、理解译作并期待从中获取自己期待的价值,读者就构成了阅读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主体实际上就是译者主体,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夏贵清,2004)”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上,包括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语言转换的艺术、翻译目的的操控和由此带来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取舍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译者主宰着整个翻译活动,离开译者,翻译活动的链条就会中断。从宏观上看,翻译主体就是译者主体,翻译主体性就是译者主体性。道格拉斯.鲁宾逊也认为,要推翻长期以来译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要把研究的中心和重点落实到“人”身上,要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者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和制约。要注意到作者和译者以及读者是平等的,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认识翻译的本质。

二、译者的边缘化地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似乎对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做出的重大贡献视而不见,译者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简单回顾一下译者的生存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边缘化地位(marginal status)是对译者地位的最佳描述。

译者低下的经济地位。在人们的印象中靠写作为生的人(畅销书作家除外)常常贫困潦倒,入不敷出,而靠翻译为生的人境况更是凄惨。韦努帝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举出了美国翻译家布莱克本的例子来说明译者与原作者相比,收入差距之大令人惊叹。由于入不敷出的窘迫,许多译者不得不在翻译之余寻找兼职以便养家糊口。出版商往往一次性支付给译者一定数额的稿酬,不管这作品后期赢利多少,译者从此在经济上便与他所翻译的作品没有关系,更谈不上对译作版权的要求。微薄的经济收入迫使一些译者为了多挣些稿费,不得不同时接受多个不同的翻译任务,尽快拿出译文(有时是受出版商给出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很难保证译文的质量。出版商为了尽快见到经济效益,迫使译者对原著做大量的编译、节译,很少做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就脱节开来。

译者边缘化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法国翻译家贝尔曼指出,翻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遭抵制、被奴役的状态”。道格拉斯鲁宾逊在《译者登场》中也指出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地位低下。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和译作也持相同论调。译者不如原作者,与原作者相比,译者不过是“舌人”、“媒婆”、“仆人”、“搬运工”、“摆渡者”、“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翻译机器”、“不忠的美人”、“毯子的另一面”等等。这些比喻显而易见是对译者价值的否定和贬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标准的拟定和对标准的遵守。因此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对原作和译作文本的对比上。传统翻译观的核心就是认为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样译、怎样译得好(谢天振,2002)。将翻译只是看成语言层面的转换,译者就成了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查明建,田雨,2003),而译者的文化和文学贡献被忽略,译者顺理成章地被贬到了社会和文化的边缘。

三、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

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很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三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译入语语言和文化对原语语言和文化的支配地位(查明建、田雨,2003)。这使得翻译在本土文化的建构中无法取得一席之地,相应地翻译也就无法为人们所重视,译者的贡献及其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就难以得到认可。二是人们对流畅翻译策略的青睐给译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盛行于西方的透明流畅的翻译策略,以及这种翻译策略带给译者的后果,即译者的隐身。流畅的译文要求在译作中看不到译者的影子,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文一样流畅,不应出现半点翻译的痕迹。这种翻译策略抹杀了译者的个性,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给读者留下译文即是原文的错误印象,对读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三是传统翻译理论构成了译者的“第22条军规”。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翻译标准的界定既高不可攀又模糊不定,从“信、达、雅”到“善译”,到“神似”、“化境”,译者从事的实际上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译者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被人为的分开了,并且传统翻译理论一方面认为译者应当绝对服从和服务于原文和原作者,不得有半点的叛逆;另一方面认为,译文因为缺乏创造性,不过是对原文的复制和模仿,因此译文注定低原文一等,属于次一级的范畴。这种限制和要求让译者处于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难境地,这不能不说是译者的悲哀。因此对译者进行研究,建构新的翻译理论已成为翻译研究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译学界对翻译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发展了翻译学科,并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取得了相当的共识。如翻译研究的方向重点是文化研究而不是语言转换,翻译学者要放弃语言学态度,从着眼单一文本转向文化大视野;翻译研究的方法不再是对原作进行描述而转向译作功能的评价,评价标准的重点是译作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传统的纯文学标准;要系统地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译者状况,研究译者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翻译原则,并通过分析译者对当时社会准则的处理方式来剖析那一时期的翻译总貌。译者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走进翻译研究者的视野,译学研究也悄悄经历了从语言到文化到人的转变。解构主义、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为研究许多重大翻译命题,例如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规范、翻译教学以及如何对待传统的翻译理论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因而对翻译研究具有方向性的重大意义。

五、结论

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对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价值,译者绝非“传声筒”,不是一种工具;译者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译者享有与原作者同样的身份和地位。其次,提升了译作的文学地位。长期以来,翻译文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遇,既没有一个归属的领域,又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担当着名副其实的“灰姑娘”的角色。第三,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文化地位。译者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翻译事业中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fred e.jandt (20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2] lawrence venuti (2004).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douglas robinson (2006) the translator’s tur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5]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2001.

[7]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9]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

[10] 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4).

[11]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见(郭沫若论文学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1983.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袁健兰 [标签: 的地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译者主体性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操控”
    权力对元代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操控
    译者视域下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1880例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病因分析
    浅谈不善学语言者的英语学习策略训练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浅谈相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不同译者译文差异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
    试论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英汉翻译
    浅论现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以温家宝总…
    关于《红楼梦》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