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试析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重要的是学校要走出校门,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过短,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实习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警示我们,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职业学校未能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了解企业文化是重要原因。如何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学校大发展,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人们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校园精神的总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内涵,一种魅力,同时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在学校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中集中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折射和反映。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WWW.11665.COm
  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源于美国,根在日本。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企业精神、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其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搭建学生就业的平台,我们首先应对企业文化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反映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本,重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目标都是塑造组织精神,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文化氛围。二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及凝聚作用等。
  然而,由于组织目标、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学校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搭好这座桥,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推行下去,笔者认为建设一种融合企业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与义务教育相比,除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教育,还要教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和日后走向社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文化。职业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片面教育。然而,目前有的职业学校还没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教材缺乏,师资紧缺,对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要狠抓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职业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让其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培养出在学校就能够从思想上融入企业的学生。

  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文化的建设
  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培养一个懂企业文化,有企业实践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实际就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点工作。职业学校可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任课或指导生产实习实训,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厂实习,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
  (二)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文化
  现在很多学生反映,到了企业,在校学习的知识有一些用不上。要想让学生学的知识和企业有效接轨,就需要学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成长加入新的知识点,毕竟企业接触的大多是新产品、新技术。国内一些先进的职业学校通过以下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文化。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校负责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提出专业建设规划;每个重点专业均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和新专业高层决策机制,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专业建设协调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共同修订和评审。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企业主导课程开发。
  学校邀请企业参与综合考核学校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时,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或者由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学校应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跟踪调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
  “订单式”培养学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企业组织招生和培训,校企合办企业“冠名班”。
  (三)建设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学习、娱乐、后勤服务等设施)、实训基地建设都应该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如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尝试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再如,校园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名命名;校园内还可以设置企业宣传栏,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同时及时发布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
  (四)建设校企互动型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使企业与校园文化形式相互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邀企业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达到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使职业学校管理、建设各个方面工作都有明显改进。应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职业特色,例如,应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树立起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五)开设企业文化课,改善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就业观念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社会责任感弱、时间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这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影响他们进入企业、融入企业的节奏。虽然,笔者在班会上反复给学生讲企业文化,但是效果不明显。那些平时懒散的学生,尽管最后有的也被优秀企业录用,但最终能在企业安心工作的却不多。询问他们为什么离开企业,他们给的答案基本都是“工作太累,管理太严格”。为了使毕业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结合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而最行之有效、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恰恰就是在职业学校开设企业文化课。通过企业文化课,职业学校可培养学生的岗位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又须有系统的理论和有序的实践。从本质上看,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它不仅仅意味着学校外在环境文化、底层制度文化的不断完善,更意味着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凝练和弘扬。笔者认为,只要职业学校牢固树立“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意识,一定能孕育和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李创 [标签: 企业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析债的撤销权制度
    试析高校健美操课程中引入健身秧歌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融入的意义
    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幽默
    认识误区与应对之策——试析三网融合语境下…
    试析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试析机动车辆超额保险退费问题
    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试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与科学发展
    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
    试析行业指导下的中美法律职业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