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家庭要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避免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而影响身心健康。然而由于不少家长不懂得这一道理,对孩子的期望太专、太高,管得太急、太死,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长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教子观念,从全面发展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出发,为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1、谨防教育中的“蹄钉效应”
  大家知道,英国有一首摇篮曲:“为得到一枚钉子,竟失去了一块蹄铁;为得到一块蹄铁,竟失去了一匹马;为得到一匹马,竟失去了一名骑手;为得到一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一次战斗取胜,竟连国王也失去了;而这全是为了要得到一枚马蹄钉。”这首摇篮曲质朴而形象地告诫人们:绝不能为了某一个小小的利益而损害全局。有人曾把这种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因素而使全局受损的情况称之为“蹄钉效应”。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从孩子成长的全局来考虑,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活动中“蹄钉效应”并不少见。如,只重孩子某一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孩子其它知识的学习;只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孩子整个人格的塑造等等。“蹄钉效应”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压抑,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
  出现“蹄钉效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近视心理。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当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俗语云:“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所以,大多数家长,往往把目光盯在孩子目前的发展上。WWw.11665.cOM其实,孩子的发展有早晚之异,现在与将来发展上也有很大差别。只要我们稍为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阶段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幼儿园、小学时成绩不好,不等于中学时成绩也不好。家长重眼前、轻长远是观念守旧、缺乏远见的表现。其次是急功近利心理。有的家长虽然知道孩子的成长不是由当前的状况所决定的,但他们过分强调目前的成绩。不错,孩子的考分是检测孩子前一段学习情况的一个标准。孩子分数的高低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反映了孩子学习的情况,但不能把孩子的分数看成孩子将来发展的唯一基础,也不能把孩子的分数看成孩子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将来的发展如何,难以预测,所以他们认为,走一步是一步,只要现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就行。其实,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能导致拔苗助长,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影响孩子将来的成长和进步。再次是重表轻里心理。许多人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必定是学习不用功,素质差。当然,人的行为在某个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的折射,但是,表面现象并不能代表实质。然而,许多家长并不能认真对待这一点,他们往往把表象和实质等同起来,孩子分数考高了,就认为孩子聪明,学习用功。所以不少家长往往把期望定在一些表面现象上。例如,家长们要求孩子考分一定要达到多少、多少,很少有家长们提出具体的素质要求。
  总之,“蹄钉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家长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则——系统法则。由于家长们缺少对教育的系统认识,所以,眼光往往只盯着一个因素,而忽视了整体因素,或重眼前轻长远,或重表象轻实质,或重特长轻全面,这种教育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灾难”。要克服家教中的“蹄钉效应”,关键问题是要家长改变一些思维方式。首先要改单一思维为整体思维。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扩大视野,从孩子的全面发展角度去教育孩子,不要只看到分数、成绩而看不到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其次要改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也就是说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还要看到孩子的将来。家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未来考虑,从孩子的未来发展精心进行教育设计。再次要改片面思维为辩证思维。教育的效果我们既要从积极方面看,也要从消极方面看;既要看到表面现象,也要看到本质问题。一句话,要克服家庭教育中的“蹄钉效应”家长应该放开眼量,不追求一时、一点得失,要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角度全面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
  
  2、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婴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儿童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恐惧表现。如1岁的婴儿见到陌生人或听到大的声音易产生恐惧,3岁的幼儿则可能害怕动物、雷声等,到了4~5岁,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他们可能由于想象到某些可怕的东西而产生恐惧心理。
  恐惧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幼儿心理恐惧的因素很多。就家庭教育管理而言,下列因素可能是造成幼儿恐惧的重要原因:一是父母的特权思想。由于血缘伦理的权威性和封建家族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有不少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要打、要骂自己享有特权。况且几千年的传统习惯,“父父子子”有“上天”规定的权力,在级别上明显规定父子关系是上下辈关系,因而等级不同。孩子若有违背父母之言论,便是对父母不尊,有“犯上作乱”之嫌,所以,作为子女应该俯首甘为小字“牛”,服服帖帖听指挥。二是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父母情感的不平衡,是造成父子或母子之间矛盾的直接导火线。不少父母眼高“手低”,看到别人的孩子“成龙成凤”,心里“火烧火燎”,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天之内或一夜之间成为“明星”,成为光宗耀祖的“龙”、“凤”。所以,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顺眼,时时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评价和对待孩子。每当发现孩子与“明星”的差距,就着急、心焦、激动起来,不是骂孩子,就是打孩子,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三是教育管理手段的偏激。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孩子,这是一个科学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管、卡、压”就能达到目的的。可是,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是否管得住孩子。不错,孩子要管,但如何管?如果管理手段不当,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如,有的父母以打骂为“管”,有的父母以限制孩子的时间为“管”,还有的以限制孩子的言论自由为“管”,这些管理手段的极端化,必然会使孩子像林黛玉初进贾府那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长期处于“自我约束”的心理紧张与困难状态。
  恐惧必然会带来孩子的心理紧张,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减少恐惧,解决孩子的心理紧张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要坚持“心理放松”的家教原则。第一,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再小都有其自己独立的人格,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的生存、生活与教育等权利受国家政府和法律的保护。第二,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家庭生活方面的心理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如家庭生活的情感氛围、父母的生活与管理作风,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等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情绪。家庭生活的情感氛围主要体现在父母之间的感情融合和父子母子之间的爱的传递上。父母的生活与管理作风主要体现在父母有规律性的生活和民主管理家务上,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主要体现在情感交流、人格互尊以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上。如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之间互敬互爱,民主操持家务,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言论自由,家庭中充满了祥和气氛,就会给孩子一个心理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三,在孩子的时空管理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孩子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时间少、空间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感,所以放宽对孩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坚持心理放松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家教方式具有封闭性,已不适合于现代的家庭教育要求,要减少孩子的恐惧,解决孩子的心理紧张问题,父母要敢于冲破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束缚,变封闭的家教为开放的家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和宽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当然这些愿望是要加以培养和选择)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培养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否则,任何关于发展天赋和才能,培养爱好和愿望的议论,只是空谈一通。”可见,时间放松,有利于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此外,对于孩子的活动空间也要放开。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扩大孩子的活动领域,让孩子通过更多的观察、实践,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为孩子独立性、创造

能力的发展解除禁锢。第四,在幼儿教育要求方面,父母要留有余地,为孩子的正常发展解除一定压力。现在的孩子心理紧张与父母布置的“任务”负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一些家长在教育要求上存在具体问题有三:一是教育目标过高,超过孩子的发展潜力;二是教育内容过多,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三是教育管理过严,随意惩罚孩子。这些问题,使得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紧张与压力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放松一点。如在教育目标上不要搞攀比,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不要太广,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所以我们不要再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如弹琴、书法、绘画等;在教育方式上要变压迫型为鼓励型,动不动就惩罚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教育的反面。此外,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紧张时,父母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在了解了孩子的感情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疏导让孩子在心理上增添积极的东西,恢复孩子的信心和力量。
总之,心理放松与开放式家庭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要适应现代开放式的家庭教育要求,不坚持心理放松原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们不可不引起重视。
  
  3、给孩子一点独立的空间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这种独立性包括能够独立地观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从事自己爱干和能干的事情。但是,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孩子的“独立性”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观察方法、思维方式、活动方式还具有较强的幼稚性,“独立性”活动还有不少困难,所以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放不开手,始终让孩子“依偎”在自己身边。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看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活动空间很重要。因为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和学习或活动的环境。如果父母老是用一根绳子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孩子的独立性永远不会增强。记得有份杂志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一对老夫妇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警方在其家中发现了他们5岁的儿子——穿着睡衣,裹着尿布,睡在巨型摇篮中,身边还堆满了玩具。这种教育怎能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有关学者指出,教育孩子也要像国家管理经济一样:“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所谓“宏观控制”,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对孩子进行规范化的要求与训练;所谓“微观搞活”,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较大的自由,不要事事处处横加干涉。
  小说《陪读夫人》中的保姆蒋卓君有一件事就是不理解——美国人的房间那么大,让孩子和大人睡一间绰绰有余,既方便大人,孩子又能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是,为什么他们偏偏不让婴儿和大人睡一间屋呢?他们把孩子从医院一抱回来,就“孤零零地放在婴儿卧室。夜里,大人宁愿一次次起身去婴儿房间观察动静,也不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乔丹夫妇就是这样,汤姆单独睡一个房间。有一次汤姆发烧,一个晚上露西亚(汤姆的妈妈)楼上楼下跑了七、八次,也没跟孩子睡在一起。为了让保姆蒋卓君能知道孩子睡在楼上的情况,露西亚还特意买了一个‘婴儿监听器’,一头放在汤姆房间,一头放在保姆身边,搞得真叫复杂。”美国人为什么不愿与孩子住在同一房间呢?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人不爱孩子,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露西亚告诉蒋卓君说:“孩子从小和大人睡在一起有许多弊病,比如说孩子会胆小怕事.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行为会变得怪异等等,甚而长大了会产生‘同性恋’。”父母与孩子睡在一起就会产生“同性恋”?问题不会如此严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胆量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总是克服不了“老母鸡”式的养育方式。孩子一生下来,总是要把他(她)抱在身边,睡在身旁。不错,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让孩子睡在自己的身旁是有许多好处。如可以增强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及时照料孩子;可以使孩子获得温暖与安全感。但是,让孩子睡在身旁也确实有许多坏处。例如,增强孩子的恋亲心理,易使孩子产生怕生人、怕离别等胆小内向的性格,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危险。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然不仅仅在于孩子与大人睡不睡在一起,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忍心”给孩子以独处的机会,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对“爱”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不能仅把“抱孩子”、“与孩子多接触”、“给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作是对孩子的爱。爱孩子就必须为孩子“计深远”,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着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所以,孩子的活动应该具有社会性,即在社会规范影响和指导约束下进行。有人把孩子的独立性问题仅仅理解为“放手”是不对的,简单的“放手”只能培养孩子的任性和固执行为,滋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放手”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孩子独立性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此外,“放手”的目的还在于让孩子更好地在独立性活动中加速对社会常识、规范的了解和对社会行为方式方法的掌握。大家知道。孩子的成长,一靠学习,二靠训练,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地与社会交往,既起到了学习的作用,又起到了训练的作用。总之,“放手”要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如果无助于上述两点,则不能胡乱“放手”。为此,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除给孩子“一方宝地”之外,还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解放思想,实现从传统家教向现代家教的转变。在几千年的传统家教习惯中,人们一直以“严管”为法宝,以孩子的听话、顺从为孝顺。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孩子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所谓“礼”也就是一种等级,它要求小辈对长辈必须绝对的服从。没有成人的指示,小孩子是不能“乱说乱动”的。这种封建的礼教,虽已砸烂了上百年,但在现代的社会家庭中仍是阴魂不散,禁锢着许多家长的教子思想。例如,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家长仍然把孩子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行为,即使说得非常正确,做得非常合理,有时也会因为没有受到大人的指使而受到否定,甚至于遭到指责。有的家长甚至于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影子,要求孩子的行为处处以自己为标准,他们直接要求孩子要像自己那样去说话、处事、办事,否则就是不听话、调皮。诚然,我们并不反对父母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家庭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是为了孩子“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将来的生活”。幼儿时期,是孩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作为家长应该从孩子的社会化出发,从孩子将来的生活出发,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出发,解除传统思想的禁锢,在教育、指导孩子的同时,让孩子放开手脚,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活动。我们要注意把“教导”与“管教”区别开来,将教育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只能培养缺乏人格独立的“小绵羊”。

  另一方面是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实现作用中心由主导向主体的转移。孩子的积极性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基础。也是孩子独立性形成的内部推动力。从教育者来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无疑具有主导作用。因为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进步,需要家长和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实施。我们毫不怀疑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指路人,是辛勤的园丁。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孩子自身的主动性作用。事实上,真正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本身而不是老师和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两者的配合。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对孩子进行精心教育和引导,更要重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家长的主导性,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实际上也就抑制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成了唯“大人”之命是从,俯首听命的附属品,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家长要逐渐实现角色转变,把教育者的中心作用转移到孩子自身的努力上来,从管教的角色转移到指导、引导的角色上来。
  
  4、调整教育目标的期望值
  父母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没出息”呢?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一些专业性培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培养的方法要得当,否则,孩子成不了“家”,将来立家也难。事实上,培养孩子应该顺乎其势,合乎其流,切勿瞎折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瞎折腾的事儿并不少见。如,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被迫每天拉上两小时提琴;分明生性好动的孩子却被当作大书法家的苗子,硬要他静心养性,每天练字不止。有的父母家里入不敷出,也不惜借款“投资”,买钢琴,请老师,弄得孩子不堪重负、身心疲惫、不知所措、个性扭曲。孩子的发展是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两个同年龄的孩子,一个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而另一个则可能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同一儿童不同方面发展也有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较之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有一些孩子则相反。这种个别差异在不同的孩子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也有所表现。如同年龄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等。所以,培养孩子不能单纯从父母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不合实际的教育。常言道:“直木适作梁,弯木适作犁。”梁可盖屋,犁可耕田,我们不能强迫“弯木去作梁,直木去作犁。”孩子成才的路很多,不是非要走“音乐家”、“书法家”……之路不可。记得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教育孩子我们也必须懂得这一道理。千千万万个孩子,有千千万万个特质,他们有的像“松树”,有的像“牡丹花”,有的像“水仙”,有的像“翠竹”……不同的特质就需要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而赶时髦则是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的,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现代的家庭教育如果要为孩子的长远计,或为孩子将来的成果计,应注意把握下列三点:第一,在共性中把握个性。对幼儿的教育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我们当然要把握一些共同的东西,如一些相对稳定和共同的教育方法,相对稳定和共同的教育内容,相对稳定和共同的教育要求,相对稳定和共同的学习用品等等,但在把握这些“共性”的同时,还要考虑“个性”。教育目标、内容除了要保证与幼儿园的要求一致以外,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一些家庭教育设计。如根据孩子的志趣、特长或特质,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单项训练,但不能与他人攀比,也不能异想天开,希图孩子成为一个多能的艺术家,否则便是舍本求末了。第二,在个性中追求发展。对幼儿的培养,我们既要考虑其“面”,也要考虑其“点”。发现了孩子的某些优点或特长,父母可以配合幼儿园,着力培养,向深度进军。过去,孔子就把学生的志趣爱好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进行培养。如对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着力培养其“德行”,对宰我、子贡着力培养其“言语”能力;对冉有、季路着力培养其从政能力;对予游、子夏着力提高其“文学”水平。当然这是就成人而言的,这种分类对幼儿不合适,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志趣和长处、优势,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培养,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成长创造适宜的条件还是必要的。第三,在发展中求全面。“全面发展”不是指什么东西都要学,什么东西都要掌握。幼儿某一个方面有特殊的智能,我们进行适当的专门训练,有利于为祖国未来培养脱颖而出的专才。但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是,专才不是孤立的,它是各种素质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我们应在把握其特长,着力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否则,孩子不仅“专”不起来,还会影响个性品格的健康发展。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张树俊 [标签: 家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探索家庭审美教育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谈家庭中的父亲影响力
    农村家庭教育之我见
    如何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习惯
    县城高中教师子女家庭教育初探
    浅析家庭教育的策略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创新…
    家庭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家庭保姆的法律问题分析
    美国家庭学校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谈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