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规避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文章从教育者、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形成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即抵触、不顺从的心理活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因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产生一种与教育目的、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态,使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被接纳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从自身形象、教育方法以及被教育者的人格特征等各个角度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和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政治思想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 树立教育者的人格形象,消除信度逆反

  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目标对象(受教育者)会不会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传播的信息进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导者(教育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著名的“烽火戏诸候”典故中,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厉王点起召唤各诸侯作战时使用的烽火信号,多次之后,烽火信号对各诸侯失去了号令意义。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应引起人们积极态度(集结备战)的烽火,由于消极经验(点燃烽火只是为了博取妃子一笑)的定势作用,当信息再次出现时,人们的反应却是消极的,出现了信度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形象尤其是人格形象,在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教育者人格形象的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可信性、权威性、接近性、悦目性和情感性等。WwW.11665.COM

  1. 教育者要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树立一身正气的形象。传播学认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好;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差。所谓可信性,即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是提高其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真心诚意,信而有征,不以是为非或以非为是,特别是要具备刚强不屈、激浊扬清、不回避矛盾的良好品质,教育者在教育中所讲的要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做的一个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这是保证教育者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传递者的人格产生怀疑,那么对教育者的说教往往会无比反感,并进而质疑言传身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导致对社会规范本身的不认同,产生逆反。就如孔子说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些教育者平时自己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在会上却对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下属进行猛批;自己工作时只打个人的小算盘,却在会上大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无私奉献等等。这样,难免会导致教育者在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受教育者却嘀嘀咕咕地开小会,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不屑一顾的现象,有的下属甚至产生“你说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

  2. 教育者要注重能力、仪表、作风、语言等方面的修养,加强个人的形象魅力。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的权威性,接近性和悦目性,加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权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等。教育者的权威可以通过其社会地位、党政职务、年龄资历等方面来实现,但主要是依靠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学术造诣和突出的能力及才华。所谓接近性,即教育者在信仰、个性、情趣、爱好、心理距离上与受教育者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与观念。所谓悦目性,即教育者的风度仪表和身体容貌大方得体、赏心悦目,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喜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的仪表、作风、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环效应理论认为,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教育者的能力强、仪表好、作风正,语言美等一些外在因素都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心悦诚服,由此也倾向于认为他所持的和宣传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对他实施的教育内容也更容易接受。相反,一个不注重自身各方面修养,能力低下、仪表邋遢、作风散漫、语言无味的教育者,即使他教育的内容非常正确,也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

  3. 教育者要注重投入情感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反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对立紧张,也容易在社会规范教育中将教育对象推向反面,那就是你说什么我都不听、不信,我偏要对着干。逆反心理的诱发因素中,情感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的影响离不开感情的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传达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沟通者,应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信任和期望,并为之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一个教育者能否受到教育对象的喜爱,对于能否引起教育对象认识和态度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就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对象能够经常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帮助、支持和爱护,他们就会对宣传者产生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喜爱,从而易于接受教育者的建议和意见。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 改善方式方法,消除自主逆反和禁果逆反

  自主逆反是指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受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禁果逆反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越是纪律所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一些人的探究和尝试,从而产生与禁止性规范相悖的意向甚至行为。

  1. 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温吞青蛙的经验,是将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很舒服地呆在水中,一直到这只青蛙被煮熟为止。而将一只青蛙放入开水中,青蛙会立刻跳出水面逃跑。无压力趋从研究指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识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根据这一效应,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受教育者可采用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教育,即“减小坡度,增加台阶”的方式。在教育时,如果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观点或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要求受教育者立即接受教育内容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感受到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应把二者之间的距离分为若干个教育步骤,从其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那一步着手引导。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暂时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使受教育者逐渐向“预定目标”靠拢,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教育在某一问题上想不通的下属,可以先避开最敏感的问题,迂回到对方侧后,在其已认识到的问题上做文章,使其思想跟着你转变,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设置各种隐性教育课程。隐性教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各种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如通过学校制造的气氛和集体舆论,通过一些耳濡目染的身边的事情来进行教育。隐性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其作用在于: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使特定的政治文化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形成他们的政治人格,从而决定他们的政治觉悟水平,这种教育较少发生逆反心理现象,且这种影响力也是持久的。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转变。

  2. 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受教育者保持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影响教育对象,并使教育对象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和教育内容,那么你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现”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教育者要先表达自己与对方在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使教育对象感觉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者间有较多的相似性,以缩小相互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对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影响。要使“自己人”这张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任何的相似之处都有可能产生“自己人”效应,如某种价值观点的一致性,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接近性。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自己人”这张心理名片。就是说,宣传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前,应先表明自己在许多问题上与宣传对象意见的一致性,这样,受教育者不会感到某种心理压力的存在,无须戒心,可以削弱对方的对立或防范逆反情绪,增加其接受宣传内容影响的可能性。如针对违反纪律的教育对象,运用“自己人效应”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经常以与下属交朋友的姿态出现,以闲谈的方式引入话题,积极地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肯定下属积极的一面,然后再设身处地地从下属的切身利益出发分析下属违反纪律的危害性,这样做容易引起下属与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使教育对象感到教育者与自己是同体的,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容易接受教育。

  3.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淡化好奇心理,消除禁果逆反。在态度引导中,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以及粗暴硬性的禁止都可能诱发禁果逆反。一方面,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只是禁止而不说明理由,由于不相信这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潘多拉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禁果逆反的例子。另一方面,逆反心理的实质在于表现个性,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从而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维护。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用反向意见的表达引起周围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刮目相看。心理学家布列姆强调:当增加压力,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受到威胁时,他们就可能拒绝照办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如一些领导经常在公开的场合对下属进行严厉的批评,从而导致下属逆反心理的加重,与教育者对着干,甚至公开滋事,导致更为不良的后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尽量少用生硬粗暴的命令式语气,而代之以更人性化的口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来实现。营院里草地上要立一块爱护草地的牌子,“禁止践踏草坪!”,“请勿进入草坪。”“草坪青青,踏之何忍?”三种语言,则是一种比一种能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对所提的要求给予充分的解释,来淡化受教育者的好奇心理。如现在一些学生热衷于上网,并迷恋于黄色网站,简单的硬性禁止只能使事情适得其反,进一步唤醒了大家对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因此学校各单位应通过适当方式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使学生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淡化大家对性的神秘感,并明确沉迷于黄色网站对大家身心的有害影响,这时候再提出要求则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也能较好的起到教育的效果了。

  三、 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消除人格性逆反

  逆反心理的诱发除了与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的方法有很大的关联外,还与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有关。个性是影响逆反心理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内部原因,不同个性的人其产生逆反心理的难易与否和程度深浅也不同。个性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

  1. 因材施教,消除气质、性格差异造成的逆反。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在逆反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敏感、好动、反应快,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在其感到自我受到限制和禁锢时,他们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也容易消除;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的逆反心理来得快而强烈;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这种类型的人的逆反心理不易外显,可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则不易消除;而抑郁质类型的人一般来说,较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就性格差异而言,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情绪型的人由于做事不善于思考,往往感情用事,行动中具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逆反心理来得快而强烈;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型的人,面对诱惑和困难经得起考验,但只要是他们认准的事也不易改变,所以他们的逆反心理一般较持久而且良性的较多。内向型的人逆反心理不易外显;而外向型的人往往显得张扬,追求个性,所以当他们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威胁时,较之其他人容易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属于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坚定的信念,自信,有号召力和组织才能,但是也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见强加于人,并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其感到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逆反心理随即发生而且表现强烈。而性格顺从的人常常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愿意按照别人的旨意去行动,在相同情境下其逆反心理的出现会迟缓和微弱得多。根据对上述气质和性格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个性特征诱发逆反心理的难易与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依据不同类型的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予以正确引导。

  2. 寻求专业帮助,消除人格障碍性逆反。一般来说,受教育者处于青年期这一“心理性断乳”期时,自我防御突出,自尊心比较强,容易诱发逆反心理。对此一般可以通过对教育者自身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控上加以消除,但对于个别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受教育者来说,诱发逆反心理的可能性更大,这类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消除,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人格特征。偏执型人格是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格缺陷,其突出特征是:过分敏感,常能从别人的言行中发现别人的恶意;未经证实便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与诚实,没有充分的证据,就怀疑别人,而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怀疑是十分准确的;从温和的评论和普通的事件中就看出羞辱和威胁的意向;对嘲笑和羞辱决不宽恕;不信任别人;无端自卑等等。对这类极个别的受教育者,不能简单地把其定性为思想问题,而应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帮助,来优化人格,消除其偏执症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向娃 石沙泉 [标签: 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规避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
    关于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地质成因的探究
    1974—79年工党政府经济政策指导思想的缘起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以“间隔排列”为例 谈数学思想渗透
    论法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应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国语学院学生就业对口现状及分析
    提高师范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几…
    关于校园女生篮球教育的思考
    关于降低高压输电线路跳闸次数的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