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议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与培育
论文关键词:师德 高校教师 价值 培育 文化 制度
  论文摘要:师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指的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要求。高校教师的师德在其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提升学术水平的动力和塑造大学生品德的基础。高校教师师德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尊重高校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制度以引导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加强高校校园高尚师德氛围的营造。  
   
  一、师德的内涵 
   
  教师这一职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表现。随着人类职业的分化,社会就需要一系列的规范来调整不同职业者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转,文化与制度作为这其中两种主要的机制便应运而生。文化与制度同属于规范的范畴,在社会关系的调节上互相补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在表现形式上,制度属于硬规范,文化属于软规范;二是在作用的依据上,制度依靠外在的强制,文化依靠内在的自觉。相对而言,文化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数以百计,这些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等三个层次。广义的文化观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中义的文化观指的是制度与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观念仅仅指精神层面。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都说明不了”。因此,本文持狭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仅仅包含着人们的观念、态度和价值,“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WWw.11665.com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师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在教师这一职业上的具体体现。 
  师德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师德所包含的内容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而不同时代师德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有些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隐退,而有些新的内容却会逐渐凸显出来,但其中的一些素质却是一脉相承、亘古不变的,这些内容便构成了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概而言之,师德最基本的内容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这种关爱不是建立在期待学生知恩图报的理性计算基础之上,而纯粹是一种情感的发生。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第二,学高为师:教师的专业扎实、业务精通。知识的传授是教师的一项主要职责,孔子说“学术有专攻”,如果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在广度与深度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无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第三,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到认真严谨、不偏不倚。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对师德极其精练的概括。 
   
  二、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 
   
  (一)师德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学生专业知识进步的根本保证。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主要是制度化的途径,如学校定期开展对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到教室听课;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组织学生每学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分;等等。这些制度化的措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临时性。临时性是指这些制度化的措施并非一种经常化的举措,不可能实施到教师的每节课之中,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师德的自我约束,那么,他可能会在检查与评议前后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但在这之外就疏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主观性。主观性指的是监督与评价主客体之间专业、水平的差异问题,如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专业差异问题,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主体适格问题,如果因此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失公允的话,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上述这些制度对教师的约束都是来自于其外部,但是人的理性并不是充分的,制度的设计者也并非具有完全的理性,即使是设计得最严密的制度也会留下真空,如果一个教师基于一种“理性人”的立场来开展他的教学工作,那么,制度化的措施对他的约束也是极其微弱的,他可能会在授课时采取“出工不出力”的消极策略。因此,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还在于培育高校教师高尚的师德,以师德实现对高校教师的自我约束。这种文化方面的“软约束”不同于制度方面的“硬约束”,它依靠的教师的良心自觉,具有内在性和经常性,能够实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由“理性人”到“道德人”的转变,促使教师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认真讲好每一堂课。 
   
  (二)师德是高校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的动力 
  学术水平是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只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才能够给学生更多专业方面的启发,因此,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部分高校为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往往会采取一些制度性的奖励措施,如资助教师学术著作的出版、颁发科研配套奖金、评选科研突出标兵等,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在提高学术水平上下足工夫,现实中有的高校教师至退休时仍是初级职称,有的高校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后就开始安于现状长期无论文发表。上述这些制度化的激励措施动力来自于外部,这种外在性的激励可以引导一部分教师基于功利的考虑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但在目前高校教师待遇还有待大力改善的前提下,仍会有许多教师主动游离于这些激励措施之外去寻求替代性的生活资源,如到公司兼职、举办各类培训班、参加营利性讲座等,因此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道德是一种不管外界事务如何变化,不管世人的褒贬,坚贞不拔地存在于内心的东西”。师德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一种文化性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排除了功利性的考量,完全是发轫于一种对学生专业进步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能促使高校教师抵御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之中去。 
   
  (三)师德是高校教师塑造大学生品德的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家司马光认为:“夫德与才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接着他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日本近代主要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也指出:“智慧与道德,恰如人的思想的两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所以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如果不是两者兼备,就不能算作完人。”可见,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弥散性是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文化的弥散性是说某一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态度、观念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弥散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系统中位于同一层级的个体在态度、观念上互相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系统不同层级的个体之间,高层次个体的态度和观念对低层级个体的态度和观念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往往会成为低层次个体态度和观念习得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高校中,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成型的过程之中,对高校教师仍有较大的心理依赖,教师是他们大学生活接触到的一个主要群体,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是极其重要的,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的途径 
   
  (一)尊重高校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任何文化都从属于一定的主体,文化的建设应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首先应尊重高校教师在高校事务中的主体地位、维护教师的尊严,这样才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师德进取心。尊重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提高学校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社会,老百姓享有的权利是极其有限的,传统具有持续性,这一传统在我国当前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高校中表现为学校行政部门的“衙门化”,服务意识低下,普遍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教师沦为行政部门管理的对象。在此背景下,即使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有着较高的追求,在遭此冷遇之后也难免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教师师德追求的消逝。其次,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师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建立在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高校教师师德的提高必须以他们基本的生活得到满足为前提。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衣、食等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是实现其他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因此,任何人不可能也不能够在物质生活贫乏的状况下还能够去追求和保持高尚的师德。最后,要扩大教师在高校事务中的参与水平。大学无小事,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对高校的事务应该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美国政治学家科恩将政治参与作为民主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认为一国民主的发展水平应该用该国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来衡量。民主的广度指的是受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多大比率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民主的深度是指参与者的参与是否充分,公共政策对参与者所表达的要求的吸收程度;民主的范围则是指在哪些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意见起决定作用,以及对社会成员参与的权利有哪些限制。科恩的观点对高校的发展无疑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高校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应该逐步提高决策过程中教师代表所占的比重;确实保证教师的参与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参与,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参与,教师的意见在决策中应得到积极回应;逐步增加教师参与的学校事务的数量,为教师开放更多的参与渠道。扩大高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参与水平,能够提高他们作为高校主体的责任感与效能感,这种责任感与效能感是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高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健全制度以引导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 
  文化是制度之母,但制度对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师德的培育一方面应该直接针对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一所大学教师的师德只有在文化与制度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够得到升华。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师德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师德的制度化建设来引导高校良好师德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加强高校教师教学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包括规范教师在教学中对日常教学秩序的遵守,避免随意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授课中语言、着装、仪态的规范;授课中使用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准备等。第二,加强高校教师科研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制度,严厉惩罚高校教师不端的科研行为,杜绝高校教师在科研中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剽窃他人实验数据的现象。第三,加强高校教师其他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高校教师不仅承载着全社会知识进步的使命,还被赋予全社会道德楷模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制度,规范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之外的行为。这些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了,高校教师的行为就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对这些制度的遵守就能够内化为教师的一种心理和习惯,在教师中形成一种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高校校园高尚师德氛围的营造 
  文化的变迁不同于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变迁可以采取强制的方式在权力的主导下短时间内完成,而文化的变迁是主体对环境适应性的渐变过程,因此,师德的培育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来加强教师师德氛围的营造:第一,定期开展学校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通过制定一定的评选标准由学生和同行通过现场无记名投票或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那些在工作中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由学校给予隆重表彰,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营造尊崇师德、提倡师德的良好氛围。第二,定期举行各种师德方面的仪式。仪式在文化的变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仪式能够在人们心目中强化其所蕴涵的理念。高校可以通过在教师节或学期的开学典礼等时间组织教师举行师德方面的宣誓、签署师德承诺书等方式来增强高校教师的师德意识。第三,重视学校师德方面符号的表达。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定的客体不断面对这些符号时,文化可以以这些符号为介质深入客体的心目中。学校可以通过在学校教学大楼、图书馆、中心广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悬挂师德标语、修筑学术大师的雕像等符号来加强尊重师德理念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作用[c]//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的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2][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9,77. 
  [3][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 
  [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29. 
  [5][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12—16.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唐斌 张淑艳 [标签: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议幼儿园教学立足儿童自身:应然与实然之…
    浅议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浅议在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观念
    浅议江苏油田班组管理特点与班组长角色认知
    浅议政工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
    浅议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浅议特殊岩心样品制备技术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机制探析
    浅议利用工作分析开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
    浅议刘寿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浅议花鸟画的创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