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
  论文摘要: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党的理论创新相比,仍存在某些不适应,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社会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赋予了强大的生机。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多的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高校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脉络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Www.11665.coM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研究中央和国家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文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是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高教秘字第1729号),规定在高校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必修课程;1952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对以上三门课程的开课次序及课时作了明确规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化。1953年2月,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教育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又一次调整,一是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二是把《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政载字第298号),正式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规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对学时和年级开课顺序做了详细的规定。1957年12月,受反右派斗争的影响,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高师教材字第214号),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以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原开设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1961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制定了《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教政周字第129号),指出,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两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二是形势与任务。至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下发的由中宣部、高教部、教育部联合起草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64]650号)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由《形势与任务》、《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4门构成。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与深化发展
    1978年到1984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教政字010号)并开始实施,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主要设置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4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中宣发文[1984]36号)强调指出:“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本文件的要求,重新安排和修订教学计划。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这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至199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本实现了由“老四门”过渡到“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为了适应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彻底铲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国家教委于1991年8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教社科[1991]2号),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育人,把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反对“和平演变”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经过几年来的改革与探索,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据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构成;思想品德课由《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构成。“98课程方案”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指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据“05课程方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5门必修课程。从“98课程方案”发展到“05课程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更趋科学。在“05课程方案”设计的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决定,这是建国以来对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最大提升。面对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当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比,与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相比,却显现出不适应,教育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是主要原因。
    (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单纯地看作是政治理论教育
    理论是一定思想方法的产物,也内含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把理论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变成教育对象的思想方法,提高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含着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概括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它涉及道德品质、人格、智能、知识技能培养的诸多方面,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过去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政治理论教育的看法显然已不合时宜。教育者持这种思想就不会去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如何融人对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可能限于空洞的说教,而被教育者持这种思想则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仅仅看作是国家政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我,明辨是非,正确认识社会,使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却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一味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陶冶学生、塑造学生。事实上,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集中在如何尽快成才和争取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一个好前途上,这表明以社会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教育对象不完全认同这种社会需要,就不能形成接受动机,因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片面地看作是精英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涉及对全社会不同领域、各个阶层的教育,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仅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而且也是对中国大众塑造精神家园的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未来的命运。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暴露出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日趋复杂,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同时也带给大学生许多困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帮助大学生解惑,就不能保证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和持续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没有认识到这点,就是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当代价值。

    (四)固守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而不愿创新
    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曾经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逐步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以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渠道,他们利用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博客以及qq即时通讯工具等,发表蛊惑人心的反动文章,恶意制造舆论,肆意传播谣言,低毁和攻击我们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和新闻出版制度,任意曲解我国的经济政策,片面夸大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某些深层次的矛盾,竭力鼓吹私有化和资产阶级的民主化,一味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立体的空间,信息的来源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依靠一份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愿主动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这造成我们在互联网这块新阵地上主体缺位,不愿投人精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新思路
    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信息传播媒介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主义、思潮、宗教相互激荡加剧,全球化不仅为不同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劣势的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全球化进程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部分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变得多样。我们要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来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
    “人本化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注意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统一起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就是强调教育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盲目地遵从既定知识体系,而是带着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现有理论体系、范畴和社会现实作独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当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信息与接受主体需要的方向和目标不一致时,接受主体就会产生拒绝接受的心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需要,还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坚持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才会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否认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则容易产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庸俗化的倾向。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应紧紧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切人点,把上学难、就业难问题、腐败问题、生态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作为教育的素材,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会从内心认同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大学生理解掌握到被全体认知、接受、尊崇和力行的过程。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减弱,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后继乏人,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必将减弱,因此,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意志,主导社会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在统一的理想、目标和方向中前进。这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重点应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上。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网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为了保证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通俗易懂的解释;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新矛盾、新困难,进行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因此,要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通俗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立体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立体化是指根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形成课堂理论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化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单向灌输理论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方位、多层次、互动的立体化教学观。教师绝不能只满足在课堂教学上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是要把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要实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立体化,把“粉笔十黑板+课本”的平面教学手段和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立体的、多层面的、多向互动的模式,尤其要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变化和教育对象新特点,积极运用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网上教学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平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真实的世界拓展到青年学生喜爱的虚拟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立体化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三,确立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考评模式,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目标。教学评价要倡导动态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考评方式。要形成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与研究问题能力评价、理论水平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覃雪源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发展 创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配音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浅析盾构掘进质量控制要点
    浅析中苏政治体制改革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实战型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特点研究
    论法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OEC管理模式在高校花样跳绳运动队训练效能控…
    浅析人本主义语境下的广告创意
    浅析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人本理论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初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