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关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高师院校教育改革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院校;教育改革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快自身的改革。积极主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教育观念新、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颁布,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必将影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认识
  《纲要》是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的一份基础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提出了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奋斗目标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
  1、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指出了课程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又批评了传统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的偏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关键,纠正了传统课程只重视老师“教”忽视学生“学”的弊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就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师只重视提高自己教学的艺术和效果而轻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wwW.11665.cOm课程功能的转变影响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学习的促进和教育的研究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
  2、课程结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传统课程在结构上过分强调学科的学术性而脱离社会实际,门类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缺乏整合性,不能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就是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如在初中阶段开设理科综合课程为“科学”、文科综合课程为“历史与社会”,另外还有开设“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综合实践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这些课程的调整不仅仅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而且加强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个性创造了条件。这对教师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活动主题、内容与方法。
  3、课程内容的转变。《纲要》说:“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青少年构建智慧、增强能力的基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过多的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基本经验,必然违反学生认知规律,收到的效果必然很差。这要求教师具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知识”,转化为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先进知识”,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奠定基础。
  4、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纲要》主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课程实施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普遍缺乏质疑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课程评价的转变。《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不考察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得不到发现和发展。新课程评价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抛弃得心应手的简单的“好与差”的二维评价方式,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树立新的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此外,在课程管理上,要求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更加灵活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给了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也更有利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发展。
  《纲要》提出的这六项具体目标是相辅柏成、互相制约的,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高等师范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纲要》突出了课程人本化、综合化、现代化、多元化等特点,这无疑对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政治思想好,师德高尚,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等之外,还要有新的内涵:
  1、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的人本化要求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摆脱传统落后的“知识本位”或“智力本位”观念。“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还有,教师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教育评价对学生提高和改进的作用,考试考核方式要重视全面性和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因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有个性的人。只能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不同个性引导其发展,不能统一要求、步调一致。只有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中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多,即使是单科课程,它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了雄厚广博的知识才能增强对教育的适应能力。目前高师教育在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上,口径过窄,培养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综合素质不高,横向广度不够,缺乏综合化;纵向深度不足,缺乏前瞻性。因此,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急需要大量这样的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求新和高效的思想和欲望。主要包括:善于质疑和释疑的探索精神、对工作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和为实践教育目标而勤奋学习、不断获取信息、改进工作方法的坚韧精神以及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信心等等。教师创新能力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等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解决某一教育教学课题时往往并不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而总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新蕴含于教学活动中。
  4、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不对教学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不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教改实践,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审视中外历史和当代各国教改得失,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能有成效。以前的教学是学科性的,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他(她)自己的能力几乎能应付各种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课程具有综合化、多样化的特性,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单学科课程的综合、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指导等等都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去借鉴,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去研究,去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同时,教师只要在实践中自觉重视科研,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那么他(她)的科研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5、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将已有的知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并将它内化,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已没有市场,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信息传递媒体。过去的教学手段大都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把黑板擦”。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教学媒体已不断深入教学当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激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基础教育改革使得课程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是不可能胜任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靠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因此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应该包括知识更新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两个方面。知识更新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更新和扩大知识面。综合课的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新教育理论的内化、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都要求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上文已论及,此不赘述。
  三、高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牵动着高师教育的发展模式,高师教育的培养规格又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高师院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的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内容陈旧,片面强调知识而轻能力;师范特色不突出,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法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验能力较差,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延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以人为本”的新观念,高师院校应该按此目标建立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模式。首先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是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感等综合素质。高师院校在新的理念下按照新模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大量的具有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这既有利于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又有利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自身生存和发展。树立新的课程观,要充分认识教育活动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自身的责任。要理解活动课、综合课的价值,突破学科本位观和分科课程观,要将师生的生活经验纳入教学中,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反对知识霸权。树立新的评价观,充分认识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
  2、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加强联系和互动。高师院校虽然是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更注重自身的发展,更注重自身的学科建设,忽视了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和研究。高师院校要想基础教育之想,急基础教育之急,要进一步增强高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主动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改进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理论、教学法的实践性和教育实习的有效性,为将来教育教学打好基础。

  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高师院校要认真研究制订新世纪中小学教师培养标准,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学科设置也要综合化,要注重文理渗透,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教育,学科互相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课程互相渗透,打破课程界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既博且专,能够触类旁通。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应合理配置,改变以单一的、封闭与滞后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朝着“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重复性和陈旧的内容,将最新最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引入课程,增加专题性课程,积极探索多样化、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多种选择机会,保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学习,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构建新型的评价体系。《纲要》要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考试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师院校对考试这一“指挥棒”要进行重新审视,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不仅要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而且要准确评价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应变能力、创造力等。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考试评价过程中,让考试成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催化剂,而不能让学生成为考试分数的“奴隶”。高师院校只有树立新的考试观、变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强化考试的导向和诊断性功能,淡化考试的选拔和总结性功能,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5、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师院校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明确,素质与知识、能力是有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没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高的素质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又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高师院校要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的之一,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品格的平台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6、开展各种专门培训,提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社会在急剧发展变化,一次性教育和一次性学习已经过时,任何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对基础教育教师显得更为重要,他(她)们一生都要处于不断受教育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高师院校应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终身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其一、高师院校应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共同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其二、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应该一体化、综合化。教师培养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师院校要根据每个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的培训,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提高。.同时要作到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化。中小学都开设了综合性和研究性强的课程,特别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多样性,一个教师上几门课,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培养培训必须综合化才能使中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许洪顺 [标签: 基础 改革 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地质成因的探究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应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国语学院学生就业对口现状及分析
    关于校园女生篮球教育的思考
    关于降低高压输电线路跳闸次数的讨论
    消费的产物:一种关于设计新概念的分析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中后进生的转化的探讨
    关于混凝土碳化的探索与研究
    关于感悟人生的优美句子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