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身份受损者的行动策略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维护群体形象,并把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反击外界歧视看成维护群体声誉的一种英雄举动;(3)“自我表扬者”:用群体的优点来掩盖外界污蔑的“缺点”;(4)“自我反省者”:直面歧视,自我反省,以求改进;(5)“内讧者”: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6)“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距离,以弱化社会歧视。显然,“自我反省者”和“国际主义者”策略更为可取。
  [关键词]身份受损者;地域歧视;自尊补救性行动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依据进化论的观点,依附与归属感是人类得以进化成功的基本潜质之一。[1]人最原始的归属对象是母亲,最原初的归属群体是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成员会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归属于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自觉地将自己看成是该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认同该群体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从而使自己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波兰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的观点,人们根据自己或他人在某些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资格来建构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身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性的区分,通过抬高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来满足个体自尊之需求。wWW.11665.com[2]但是,这种通过群体成员身份来满足个体自尊的方式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奏效的,尤其对于那些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困扰的群体成员来说更是如此。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对于那些来自不受欢迎的社会群体的人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群体身份不仅不能给他们带来自尊,反而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遭受污名化对待,即戈夫曼所描述的:“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马上就有迹象表明他具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使他可能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种不大值得羡慕的人——总而言之,一种坏透了的、或一种非常危险的人,或一种非常懦弱的人。”[3]因此,对于那些遭受社会歧视的群体中的成员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社会群体身份是一个“受损的身份”(spoiled identity)[4],这些群体成员正是由于所拥有的社会群体身份才使其在他人眼中失去社会信誉,从而遭到社会的隔离与排斥。社会歧视有多种形式,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民族歧视、宗教歧视、文化歧视等,地域歧视是社会歧视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实质上是指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目前学界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歧视产生的原因、表现、危害及解决途径等诸多问题。但很少有人从受歧视者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他们的日常行动。本研究从被歧视者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感受入手,探析其适应环境的各种策略。
  二、研究方法
  在地域歧视比较严重的社会情景中,1亿河南人由于拥有了一个受损的社会群体身份,因而在社会生活中遭受诸多不公正待遇,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尊严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那么,在这种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群体身份遭到贬损的河南人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通过何种策略来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心理满足的?为了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以当前遭受地域歧视比较严重的河南人作为研究的对象,用于分析的经验资料主要取自天涯社区中天涯城市栏目下的中原灿烂讨论区,这个讨论板块里面的网友大多是分散在各地的河南人,其中有大量的关于他们对地域歧视问题的个人发言和群体跟帖。在这些发言和跟帖中,有很多是网友们自己在地域歧视的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如何行动的看法。本研究搜集到的发言帖子一共有1 613个,从显示的发帖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
  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由于交往各方身体的不在场,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相比,人们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有压力或顾虑而不愿启齿的话在虚拟社区中可以酣畅淋漓地吐出。因此,与现实世界中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获取被研究对象经验资料的方法相比,通过网络搜集研究资料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廉、对被研究对象干扰小等优势。正因为如此,这

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和采用。但是,虚拟与现实毕竟是有差别的,虚拟不能完全代替现实,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度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搜集了不少现实世界中的个人资料,以获两者相得益彰之效。
  三、各种类型的行动策略
  在对虚拟经验资料和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河南人在群体身份受损的情景下进行自尊补救性行动的六种策略。
  1.“叛徒”
  在面临群体身份被外界贬损的社会情景时,有一部分河南人为了维护个体的尊严采取了掩饰自己群体身份的策略。从网友的帖子中可以看出,这类河南人掩饰自己河南人身份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谎称自己不是河南人,说自己是临近省份的人。如一个帖子说:有好多做旅游的河南老乡为了多做业务成年累月冒充山东人,也亲眼见过当他们说过自己是河南人后客人拂袖而去。要成功掩饰自己的河南人群体身份,要做的第二点就是不说河南方言,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尽量不带一点河南方言的痕迹。
  根据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利益的最大化,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交换酬赏或惩罚的过程,当然这里的酬赏不仅指物质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中国人所说的“面子”等。当一个具有尊贵身份的人与一个平民握手,这个平民往往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因为他得了一个很大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群体身份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反过来,一个不受欢迎的社会群体身份对于社会成员情感、利益等各方面的消极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理解“叛徒”这种行动策略,我们认为这也是身份受损者一个理性的行为方式。实际上,这种行为策略在务实、理性的商界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河南商家很少在其产品包装和宣传广告的醒目位置突出其产品的产地。
  2.“爱国主义者”
  与“叛徒”相对的是“爱国主义者”,这类人鄙视那种掩饰自己群体身份的行为,认为“那些在外地不敢称自己是河南人的河南人是可耻的”。与“叛徒”刻意掩饰自己受损的群体身份相反,“爱国主义者”则将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看成是维护自己群体声誉、抵抗外界歧视的一种英雄举动,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表明自己爱河南、忠于河南。“爱国主义者”把自己想象成为维护河南人群体声誉的忠诚卫士,通过这种想象中的角色及其扮演,突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从而获得另一种类型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尊严。与“叛徒”的沉默和软弱不同,“爱国主义者”在面对歧视时表现出一副据理力争的强者架势,他们有很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维护集体声誉的使命感。外界的污蔑不但没有使这些人对自己的群体产生偏见,反而成为他们努力工作和学习以改变群体落后面貌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者”维护河南人形象不仅在思想和言语上有所表现,在行动上也有很鲜明的表现。面对歧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予以直接回击。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赋予了维护自己所属群体之形象的光荣使命。因此,他们的日常行动成了维护河南人形象的“符号性”行动,在这些河南人的头脑中有一个想象的“他者”,这个“他者”就是河南人行动、处事的观众。这个“他者”像幽灵一样,时时刻刻在提醒“爱国主义者”要注意维护自己群体的形象。在这种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声誉的过程中,这类河南人的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行为很重要、很伟大,如一个网友拿自己与吉鸿昌类比。
我表扬者”
  与“爱国主义者”将抵制歧视的矛头指向群体之外不同,“自我表扬者”则将目光转向群体内部,搜肠刮肚寻找群体在某些方面的闪光点,试图用优点来压倒那些被外界污蔑的“缺陷”,从而恢复自己所属群体的形象和尊严。因此,“自我表扬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好,如一个网友的帖子所言:
  你们想想咱们的好处啊,我举两个例子:
  1.河南是中国粮食出口大省,没有河南很多人连吃的也没有呢!
  2.河南的建筑是中国出名的,林州在北京建了多少座桥,深圳建了多少房,都是很厉害的啊!周口在北京的事迹都上焦点访谈了。
  由于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自我表扬者”来说,从历史中寻找河南的

辉煌和优点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类河南人通过有选择性的记忆和失忆两个策略来建构自己满意的群体身份认同。如一个网友列举了河南人的群体优点:
  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出自哪里?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红旗渠出自倔强的30万的林州人民,锲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出自济源的王屋和太行之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精神出自兰考县,骂我们河南人的哥们,你们那里有什么值得你们骄傲的东西呢?
  社会身份理论认为,当群体间关系比较稳定的时候,处于弱势群体的成员往往采用社会创造的策略来获得自尊,即通过改变群体间比较的维度来改变群体间不平等的地位关系。[5]实际上,“自我表扬者”就是这种社会创造策略的实践者。地域歧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它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些“自我表扬者”就退而求其次,通过改变群体间比较的维度,用群体的优点把那些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被污蔑的“缺点”掩盖起来,以此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4.“自我反省者”
  在面对外界的歧视性言论时,“自我表扬者”和“爱国主义者”往往是不去理睬,表现出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认为这肯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歧视和污蔑。而“自我反省者”认为社会上的歧视性言论并不一定都是子虚乌有,即使没有一点事实根据,也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集体性的自我反省,改掉自身缺点,用自己的表现去消除社会的歧视。如一个网友所言:
  我是河南人,河南人有自己的优点,可是也有自己的缺点,致命的缺点造成我们的弱势局面,改变这种局面不是靠我们鼓吹我们的优点,而是检讨我们的过失。
  “自我反省者”中不乏勇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者,他们直面现实,剖析群体自我,列出了很多他们认为的群体缺点,并号召群体内成员共同进行深刻的集体自省与反思。如:
  河南人包括我在内,都不是坏人,可是我们都有许多特有的毛病,并非外省人没有,而是河南人最突出:1.不讲卫生。2.喜欢互相嘲笑。3.重男轻女。……同意我观点的都来说出河南人的缺点,改变那些我们身上与周围不协调的毛病,让那些恶言恶语无从下口。
  与“自我表扬者”相比,“自我反省者”则显示出一个改革家的务实、自信与勇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群体来说也是如此,每个群体都有自身的优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自我表扬者”对自己群体的缺点只字不提,反而利用某些优点来掩盖其缺点,这实际上反映出其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自卑心理的存在。而“自我反省者”能够大胆地细数自己群体的缺点,认真反省和检讨,说明这类河南人的内心深处是真正的不卑不亢。
  5.“内讧者”
  还有一种情况,群体身份的受损并没有促进群体内部的整合,而是出现了“内讧者”,这类人将群体身份受损的原因归于群体内部的某些亚群体,尤其是群体内部一些地位更低的亚群体。面对地域歧视,有的河南人表现出更强烈的团结意识,但也有一些河南人把自己群体受歧视的原因归于群体内部的某一部分人,如农民工或豫东人等。比较突出的是一些信阳籍的网友在竭力弱化自己的河南人身份,通过各种比较策略的运用来证明“信阳人≠河南人”这个观点。
  不可否认,河南人这个庞大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地域歧视的受害者,即地域歧视跨越了阶层的界限,不管你是社会上层的河南人还是社会底层的河南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污名化和歧视性对待。但是,在共同遭受外界威胁时,一些体面的社会上层成员如城市中的白领阶层或者政府官员,往往把受歧视的原因归于社会底层成员。如一个网友所言:
  河南人受歧视的原因就是河南人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比较多,比如那些大量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种较低社会层面劳作,自身素质不可能很高,所以得不到社会尊重,这是客观事实。
  “内讧者”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朱学勤先生所说的,历史上由于豫东自然条件恶劣,一旦发生灾荒,豫东灾民顺陇海线向西流动,先经过豫西,后到达西安,由此造成河南人内部又存在更细一层的地域歧视,即豫西人看不起豫东人。[6]这些“内讧者”在自己的群体身份受损时,为了获得自尊,便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通过各种比较策略使自己与这些亚群体划清界限,从而使自己在群体内部的这些亚群体面前显得尊贵和高雅。
  6

.“国际主义者”
  与“内讧者”从群体身份抽身退缩到更微观的群体身份认同上不同,“国际主义者”则通过各种叙事和言说策略试图超越以地域为基础的群体身份认同,在国家、民族这个更宏观的分类维度上将河南人与外省人包含在一个群体之内,通过强调中国人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的受歧视地位,突出整个群体所面临的外界环境的威胁来促使内部团结,减少内部歧视。如一个被访者所言:
  河南在中国的地位就像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说河南人是垃圾人种就如在国际上有人说中国人是垃圾人种,道理是一样的。
  歧视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成员“好”与“坏”的社会区分,通过对群体中某些社会成员声誉的贬损和嘲讽,从而使自己与被歧视者划清界限。所以,要缓解社会歧视,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便是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从而弱化社会歧视。因此,“国际主义者”要想成功地达到目的,就必须寻找中国人这个群体所共有的某些文化特质,以此来模糊受歧视群体与整个社会的界限。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通过考察原始人的分类实践认为,人类将周围事物分门别类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天赋的心智品质,而是起源于社会,人们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运用到对周围事物的分类实践中。[7]因此,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不同理解都会导致人们对周围成员进行不同的分类。“国际主义者”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理解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其视野是开阔的,其心胸是宽广的,根据历史经验,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时候大多数成员看到了国家之外的威胁,“国际主义者”往往会增多。
  四、讨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自己所属群体的声誉遭到外界贬损时,作为社会身份受损者的河南人在行为上并不一致。6种行动策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对立,如“自我表扬者”与“自我反省者”的对立,“叛徒”与“爱国主义者”的对立,“内讧者”与“爱国主义者”的对立。显然,这些不同的行动策略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后果。相对而言,“自我反省者”勇于改进,“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社会距离,从而弱化社会歧视的做法较为可取。
  
  [参 考 文 献]
  [1] baumeister r f,leary m 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497.
  [2]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
  [3]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9.
  [4] 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6):139.
  [5] [波]泰弗尔,[澳]特纳.群际行为的社会认同论[c]//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27-455.
  [6] 朱学勤.“地区歧视”植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嫌贫爱富[n].新京报,2005-04-24(10).
  [7] [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8-95.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受损者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城市的身份证”——邮政编码诞生50周年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测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身份问题探析
    大学生身份在和谐社会结构中具有的特征
    谈大学生身份在和谐社会结构中具有的特征
    浅论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身份探析
    浅论谦虚受益骄傲受损——从中国传统教化思…
    浅谈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