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三联书店前传 “革命文化堡垒”的红色出版史
在读书出版社时接受了一个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为毛泽东买报纸杂志。他回忆:“那时上海出版的报纸杂志有百来种,每种买一份,连英文的如《密勒氏评论报》也要。”
  爱生活,读好书,获新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店名,总让读书人感到由衷的亲切。恰如杨绛写给三联书店的赞语:“不官不商,有书香。”这个业界以人文精神著称的出版社,早已成为爱书人心中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1948年合并之前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与新知书店,自1932年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以来,已有八十年历史。回顾三联前传,可谓是一部红色出版史。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在国统区正是以这三家书店为依托主体。在抗日救亡的动荡年代,三家书店共同见证了一批革命者亦是读书人,对自由精神的捍卫,对启蒙大众的执着,被誉为“革命文化的堡垒”。
  先刊后书,品格不变
  三家书店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皆是先刊而后书。读书出版社先有《读书生活》作基础,新知书店由《中国农村》《中国经济情报》打前阵,《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的故事最为人所知。读书出版社与新知书店创建于抗战前夕,成立之初,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成员也大多是共产党人。而生活书店原无任何政党背景,因刊布左翼文化,主张抗日救亡,后来才加入到红色出版阵营。这与创办人邹韬奋的思想变化密不可分。
  1917年,黄炎培和马相伯、蔡元培等人有感于教育救国,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1925年,《生活》周刊在职教社诞生。原意是办一份指导青年职业教育的刊物,但因内容拼凑枯燥,这份杂志在1926年转到邹韬奋手里,已是气息奄奄。Www.11665.cOm邹韬奋一开始就发愿要办成一本普及性刊物,理念是“永远立于大众”,以生动晓畅的文字,给读者提供有价值有兴趣的材料。
  创业艰难,杂志社此时仅有三人。“光杆编辑”邹韬奋因职教社开出的千字四毛的稿费太少,羞于向友人约稿。他只好取了六七个不同的笔名,如因公、心水、落霞、孤峰等,最初往往一人包办全期文章。他原名邹恩润,“韬奋”也是为《生活》写稿而取的笔名,尔后传开。《生活》栏目设置力求涵盖各色文章,言论、人物评述、海内外见闻、小说、新闻消息、读者信箱等,应有尽有。三年之间,平易近人的风格、丰富可读的内容,加之低廉的定价(订阅一年仅需一元五角),让《生活》周刊迅速风靡南北,甚至深入到边远的云、贵、新疆等省份。至1932年,《生活》周刊发行量已达15.5万份,创下了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胡愈之于1931年与邹韬奋相识,志同道合渐成亲密至交。思想左倾的胡愈之对邹韬奋影响越来越大。当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仇家恨,也推动着《生活》周刊的风格发生急剧转变:由刻意适应市民的需要,“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抗日救国,刻不容缓,《生活》周刊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爱国宣传阵地。刊物也因此更受读者欢迎。
  巨大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让国民党当局如芒在背。1932年,蒋介石派胡宗南找邹韬奋谈话,两人辩论了四个多钟头,邹据理力争:“我们只拥护抗日政府。”胡宗南只得悻悻回说“望先生好自为之”。1932年7月,国民党下令邮局对《生活》周刊“禁邮”。蔡元培两次致电蒋介石解释,均遭拒绝。蒋介石把《生活》合订本上批评政府的地方都用红笔画了出来,说:“批评政府就是反对政府,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考虑到《生活》周刊随时有可能被查封,邹韬奋受胡愈之启发,想到如果有了书店,刊物即使被封,也可以换个名继续出版。于是1932年7月,《生活》周刊与职教社脱离隶属关系,生活书店应运而生。
  生活书店出版与发行并举
  邹韬奋倡言“好书皆备,备书皆好”,生活书店很快在上世纪30年代的书业界脱颖而出。从它成立后刊行的诸多出版物来看,基本价值取向与《生活》周刊一脉相承,为救亡而呐喊,为启蒙而沉吟,为民主而搏击,无不切中时代的痛痒。
  1932年秋形势恶化,邹韬奋因上了暗杀黑名单,不得不流亡海外。1933年12月间,福建宣布成立“人民政府”,《生活》周刊因刊发了一篇题为《人民自己起来吧》的评论,以“言论反动、诽谤党国”的罪名遭禁。《生活》被封杀,生活书店还在。不到两个月,《新生》杂志又问世了。1935年,《新生》因发表《闲话皇帝》一文触动日本天皇“权威”,国民党政府为向“友邦”表示诚意,也正好借机处置掉一贯

的眼中钉,于是《新生》被禁。主编杜重远被判刑一年零两个月。“新生事件”之所以轰动一时,也是意味着舆论环境的一次逆转:文人及办刊者可能因言而获罪。
  生活书店接着推出了《大众生活》,很快最高单期销量就达20多万份,出版至16期又遭查封。后来的《永生》、《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前仆后继”,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生活书店出版与发行并举,充分利用了原先《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胡愈之就感慨,此前的进步书店没有钱,卖书要通过别人的书店,但他们有时“有充足的理由不卖你的书”,钱一下周转不过来,出了几本书就关门了,其实并不是被国民党封掉了。
  这一经验也被其他两家书店所借鉴。李公仆、柳湜等人创办了半月刊《读书生活》,每期销售1万份左右。1936年,杂志社想把《读书生活》上的文字结集成书,读书生活出版社(1939年更名为读书出版社)便诞生了,由李公朴任社长。1935年的“新生事件”,让高举进步文化旗帜的媒体都备受压力。《中国农村》《中国经济情报》也面临被迫停刊的危险。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生等刊物同人讨论再三,选择顶风而上,集资合作办起了新知书店。
  邹韬奋1935年回国后,国民党还是想把他争取过来。杜月笙便曾找过邹韬奋,说蒋介石约他到南京当面一谈。邹韬奋选择不去。第二天戴笠仍奉命去南京火车站接他,当然接不到。天突降大雨,回来路上车子翻了,弄得戴笠泥泞狼狈不堪。邹韬奋写道,“在他们看来,我大概是一个最不识抬举的人!”三年后他在重庆偶然得知,原来是“御用笔头”陈布雷忙不过来,蒋要他做陈布雷第二。随后1936年11月,苏州法院便以“危害民国”罪将邹韬奋、李公朴、沈钧儒等七人逮捕,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案”。邹韬奋直到1937年7月才重获自由。 活书店的奠基石
  三家书店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进步民主的年轻人。仲秋元老人今年八十多岁,离休前是文化部副部长,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19岁的他因喜欢邹韬奋的文章,遂报考了生活书店。考试颇与众不同,报名时要交一份自传,谈自己的情况,谈理想与抱负。笔试除各岗位的专业考试外,还有关于时事的几十道题目,比如对西班牙内战的看法、抗战要如何取得胜利等,接下来是面试。“几百人报名,最后被选上的,也就是四五人。”
  生活书店的民主管理,更让仲秋元感慨良多。生活书店对内是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每个工作人员都是书店的主人。理事会是书店的最高领导机构,由全体职工大会选出,处理重大问题。书店还极其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实行7小时工作制,外加1小时读书时间,组织“读书会”,自己选书,自由讨论。每月还会请学者名人来给员工作报告,讲文学哲学,也讲时事时局。生活书店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每周一期,公开征求对店务管理和工作的意见,所有的建议都必有反馈。“每期上都有韬奋先生自己写的文章,和大家谈职业修养,谈事业管理,现在哪个出版社的负责人还会这么做?”
  邹韬奋常说,服务精神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书店设立了邮购科,专为读者服务。当时国内外的读者来信不光托买书报,甚至还有药品、衣服、鞋子等,邮购科就尽力去做不怕麻烦。有时买的东西让人不满意,还要包换。到一个地方,认不得路、找不到旅馆、买不到车票、有信转交,找当地的生活书店准没错。生活书店的门市布置如图书馆,随意取阅。邹韬奋还定下规矩,不可公开斥责偷书者。这种精神当然会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回报。生活书店打算复刊《大众生活》时,被当局阻挠,要将事先筹得的股款退还读者,不料许多人纷纷写信来愿将钱款直接赠予书店,以示支持。
  新中国后曾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出版家范用,14岁起便在读书出版社工作。他的一项工作任务便是为读者办理邮购。他不时收到来自延安的来信,写信人李六如,当时是毛泽东的秘书长。每次来信都附有一张购书单,用毛笔写在油光纸上,大家都认出是毛的笔迹。等到抗战胜利后,范用又调到上海,组织上还交给他一个任务——为毛泽东买报纸杂志。他回忆,“那时上海出版的报纸杂志有百来种,每种买一份,连英文的如《密勒氏评论报》也要。”买来的报纸杂志,打包托党的贸易机构运走。1946年,他还帮延安购买过一大批字典,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各种字典搜罗了几百本,装了两麻袋。不过这批字典最后随叶挺、博古乘坐的飞机撞到了黑茶山上,没能

到延安。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读书出版社出的第一本书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他当时仅25岁,在杂志任编辑,这本书是他在《读书生活》上每期发表的哲学讲话的结集。《大众哲学》极为通俗易懂,从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说到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小胡子,从生活琐事谈到国家大局,将一个个枯燥艰深的哲学命题剖析得深入浅出,并特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大众哲学》一面世就广受欢迎,不到五个月内竟连续出了四版,此后更创下连出32版的奇迹。
  当时流传对青年影响最大的有一本书和一支歌。歌是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书便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许许多多青年人带着它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蒋介石便说《大众哲学》害死人!为此他曾大骂陈立夫:共产党能写出,我们怎么就写不出来?毛泽东给在苏联留学的儿子毛岸英也寄过一本。他曾去信给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叶剑英,嘱咐他多买一些《大众哲学》带回延安来,供提高干部思想水平之用。为大众出好书,成为三家书店的共识。比如生活书店推出的“世界学术名著译丛”、“青年自学丛书”、“抗日救亡文丛”等重量级丛书,也鼓舞和滋养了无数心灵。
  三家书店还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人士团结在其周围。生活书店创办的一系列杂志:《世界知识》、《太白》、《文学》,鲁迅、茅盾、郁达夫、洪深、郑振铎、陈望道、夏衍等人,都曾为其做过编辑或供稿。杨绛和钱锺书寓居上海时,两人经常下午四点后到家附近的生活书店看书,称其为“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作家艾芙抗战期间举家迁徙撤退,一筹莫展之际,正是读书出版社的接济才渡过难关。1936年,郭大力、王亚南着手翻译《资本论》,此前他们与国内各大书店联系出版都被婉言谢绝。后找到了读书出版社。艾思奇一听,明确表示:“两位先生做了一件伟大的工作,我们出版社为能做这样的巨著,哪怕是卖床铺门板也干!”他与经理黄洛峰商议后,从社里周转资金中抽出2000元专款在银行另立账户,每月支给郭、王每人40元作为预付稿酬。他们得以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埋首翻译。1938年第一个《资本论》的中文全译本问世,遂成一代经典。
  重重打压,禁书关店
  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不要说坚持出有品格的好书,就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也实属不易。禁书由来已久。1914年12月袁世凯颁布的《出版法》,开中国现代图书审查制度之先河。1938年日寇进攻武汉,在全国人民保卫大武汉之际,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规定图书报刊的原稿均须送“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审查,如通过则发给审查证,印在封底,方能发排付印。文章中还不能出现诸如“红军”、“边区政府”等词汇,“工人阶级”要改为“工人社会集团”,“国共合作”要替换成“精诚团结”等等。全国编辑出版界大为愤慨,在报刊上大开“天窗”以示反抗,不久政府又下令禁止开天窗。
  “久病成良医”。与检查人员周旋久了,书店也积累了不少斗争经验。首先是“改头换面”。比如生活书店第一本被禁的书,便是瞿秋白翻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用的是瞿的笔名,仍被文化特务嗅出气息,瞿秋白是著名的共产党人,书当然不能卖。于是把书名改为《坟场》,再换一个笔名,继续出版发行。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文艺日记》,选有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极富斗争精神的语录,经理徐伯昕估计一次送审,势必难过关,于是分成一小批一小批地送审,让检查官不经意间通过了。等到书印好后,已到读者手中时,检查老爷们大为惊诧也为时已晚。生活书店的“救亡文丛”里,还出版过一本《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文革”中曾被挖出来作为“黑店”的凭证。实际上这本书正是由中共南方局编辑后才交生活书店出版的,原因是周恩来依据毛泽东的指示——利用蒋的言论压蒋抗日。 6月,国民党派几个会计专家来生活书店总管理处查账,看有否领取共产党的津贴,无果而归。7月,主管国民党文化出版的刘百闵,来找邹韬奋谈判,提议生活书店可与国民党办的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联合”或“合并”。遭到回绝后,又建议可由政府注资,派驻两人办公监督,只是挂个空名,并不会实际干涉生活书店的事务。邹韬奋说,接受“监督”等于失掉店格,绝对不能接受。刘百闵只好摊牌说,“这是蒋总裁本人的主意,不能违反。”邹韬奋回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1939年至1941年,生活书店的56家、

读书出版社的7家、新知书店的8家分支店,全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出于“言论自由”的装饰,三店均仅留一家重庆分店。
  三店联合,诞生三联
  三家书店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策应配合,结下了兄弟书店的战友情谊。读书、新知书店刚成立时,最初的出版物大都由生活书店总经销。新知书店创办时,资金短缺,徐雪寒经胡愈之找到邹韬奋,得到生活书店拨出1000元赞助,占到启动资金的一半。
  面对国民党的蓄意打压,1940年,周恩来具体指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三店一日不封,营业便照常进行。周恩来还找来三家书店的经理谈话,要求他们去敌后开展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三店又联合班子先后派人到延安、太行等地设立华北书店,到苏北设立大众书店,到东北设立光华书店。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三家书店收到了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胜利在即,广大收复区需要三店去开设分店,如果继续分开经营,各谋发展,现有力量不足应付需要。因此三家必须联成一体。于是三店开始分步骤走向全面联合。1945年10月,三家在重庆的分店联合组成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一次使用了“三联书店”这一名称。
  1948年国民党上海执行委员会认定三家书店“专为共匪宣传”,发出查封密令。当年10月,三店得知消息后紧急应变,决定同时撤退。为瞒过敌人,先陆续往香港转移了人员物资,然后派范用到大公报预先订了一个广告位,等深夜十二点报纸临开印了,才将广告稿送过去。10月18日一早,全上海都看到大公报上并列登出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宣布停业的启事。等特务发觉赶过去时,已是人去楼空了。
  仅仅过了几天,1948年10月26日,三家书店在香港完成了彻底的合并工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宣告诞生。这实际上也是书店即将开赴解放区的誓师大会,合并完毕,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迁至北京。此前十几年的红色出版史中,“国内共出版‘红色读物’400余种”,三家“就出了200种”。三家书店共计出书2000余种,期刊70种。如此可观的成绩,来自于读者与作者的双重支持,也无声折射出一个时代人心的向背。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半夏泻心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