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选择。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思路,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开办“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农村社区学院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地点的选择上,还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等方面。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农村社区学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举措,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能够为新农村培育与塑造建设主体的源泉。鉴于此,高等教育应积极探索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模式,承担起作为教育龙头应该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尽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面对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结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霍尔西说:“中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增强了大学作为技术变革因而就是社会变革的发源地的潜力,直至今日,大学正开始成为新型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考虑,发展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培养能够“下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对新农村的辐射力的增强,既可以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改变我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可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WWW.11665.COM
  
  (一)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指出:“巨大的经济运动总是伴随着教育上的扩展,今天的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刺激了教育上的扩张。”
  1.新农村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受教育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马克思说:“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是一种人体结构上的生物功能,是有限的;智力则是一种认识上的、观念上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智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延长了他的自然肢体”,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体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科技将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的水平如何,又特别依赖处于龙头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高等教育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新农村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综合能力差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3%。农村缺人才,缺技术,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新型农民的塑造,对农村丰富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原有的教育层面上,需要高等教育的积极加人。
  2.新农村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扩张
  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业群,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产业工人及各级人才,促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形成,这对目前处于扩招与低就业矛盾境地的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新的就业推广渠道。“农业系统最需要毕业生,具有消化吸收能力的是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场、渔场、牧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民比受过较少教育的农民对从事农业特别是非农生产活动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过较多教育的劳动者处于有利地位。当前,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居民希望接受更丰富、更多样的教育,他们对教育将有更新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且对教育的需求将变得更为主动和理智。这种需求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规模上的扩张。同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和高等教育投资的意向增强,这就为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面临新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选择,尤其是受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的:“我们现在所设想的这个教育机器是否真正满足了我们时代个人的与社会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首先应考虑农村市场对人才结构和层次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树立为农服务的就业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决定了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求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以工业带动农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农工贸一体化的新农村产业群,将带动至少三成的农业人口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成为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农业工人。同时,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超过半数的农业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和乡镇服务业从业人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调整专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仅过窄,而且重复设置,“千校一面”、“千系一面”现象严重。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应根据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开设新课程,主要包括:市场农业、国际化条件下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常识、新型农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农村基层的管理以及各类实用技术,如美容美发、裁剪、烹饪、花卉栽培等技能培训。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摒弃传统习惯的糟粕,传承和引领科学、合理的风俗习惯,不断建设乡风文明,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乡风习俗、文明习惯,呈现“乡风文明、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新农村精神风貌。要求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开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扩展高等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源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仍是以学位为本位,以培养社会精英人才为重点。而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眼光放眼于高等教育的未来,以社会贡献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树立新的人才观,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积极探索为新农村培养更多、更实用的科技人才的办学模式与道路,树立新的为农村服务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下乡”,在农村就业、创业,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向农村渗透的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农村社区学院是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模式
  
  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其中之一便是为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新农村建设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机会。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应更为灵活、更为多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达到22%,但仍有78%的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大多数是农村青年。主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很不合理,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而农村的高等教育机构寥寥无几。这是城乡教育发展巨大反差的缩影,很难想象文盲充斥的农村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很难想象农民教育可以缺少高等教育载体而仅仅委托给农村中小学校;很难想象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赶到省城接受培训。空间上,没有高等教育机构在农村的分布,发展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基于新农村建设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时,要力求建立一种“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新模式,在本地区办高等教育,既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到乡下,又能让农家子弟人人可以上大学。纵观多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及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开设社区学院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成果
  美国社区学院正式成型于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哈珀先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创建现代意义上社区学院的开山鼻祖。1907年,社区学院的办学形式被引入西部的加州地区。到1915年,全美的社区学院已达70余所。1925年,全美的社区学院数量激增到200多所。1945年,二次大战的尘埃落定,给社会学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并使社区学院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完善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出来。现在美国有1400多所社区学院,约占全美国高等学校的三分之一,而社区学院的在校学生人数则占近全美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美国社区学院具有显而易见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近年来被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借鉴与效仿。社区学院建院投资小,回报快;学费低廉,受到中下阶层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开放式的自由入学制度,即只要拥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则可以被社区学院无条件录取;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且富有弹性,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区和市场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两年的学制,毕业后可以拿到一张文凭(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文凭),拿这这张文凭就可以以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或者可以凭借这张文凭直接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攻读三四年级的相关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士学位文凭。
  
  (二)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社区学院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我国的出现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早在1995年上海成立了金山社区学院,之后,上海相继成立了长宁社区学院等七所社区学院。1999年北京成立了朝阳社区学院,2000年成立了石景山学院,之后,八大城区相继在原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学院。现在。天津、南京、浙江绍兴等许多省市都已经或正在筹备建立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基础和雏形基本上都是在地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本着“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的原则和“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办学宗旨,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内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
  
  (三)发展社区学院的现实意义
  自社区学院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出现后,各地纷纷结合本地区的实践去探索,虽然社区学院还有待教育部的认可,但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学院是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任何其他类型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它将深深根植于社区这片沃土,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成为社区高等教育的中心、文化中心和培训中心,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中高级农业技术与农村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但由于当前的城市高等教育与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无法及时填补新农村建设人才的空白。而在农村地区开设社区学院,可以有效填补这一空缺,一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为城市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

  1.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
  高等教育机构大多设在大中型城市,远离农村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了解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对人才的培育出现专业上的偏差。当前的高等教育的门槛较高,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外,即便是进入了高校接受学习与深造,但可能会由于无法适应长期的封闭式的教育而选择放弃,他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而农村社区学院能够根据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需求变化作出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2.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
  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抓教育就是抓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受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追求学校教育的专业与学历,没有意识到项目与实效是其应有的追求。可以说,农村教育未能很好地实现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我国进行了多年探索的“农科教”结合,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未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处于发展的两难困境。而农村社区学院属高等教育的范畴,实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开放的、灵活的、自由的、不脱离群众的教育路线是集学位教育、技术教育、转岗教育、继续教育、文化补习、短期培训等多项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的实用型大学。同时,农村社区学院的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学生又能够就近学习,花费较少,而且,部分学生还可以再进人本科学习。这种符合农民需要的高等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迎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加速农村教育社会化与农村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学院办学与管理
  
  坚持“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办学方向,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人才,是农村社区学院办学的立足点。农村社区学院是一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高校。通过建立一种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与管理体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有一定理论知识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人才,同时,培养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意识,帮助他们提升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维权的法律意识,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农村社区学院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地点的选择上,还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等方面。
  
  (一)农村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
  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结构和层次的要求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农村社区学院应该开展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升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开通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联动渠道,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各类教育相通的“立交桥”。
  1.职业教育
  农村社区学院应把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优先发展职业类教育。全国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农村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已经接受过普通教育或者初中教育的广大农民群众,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级职业专项技能教育和培训,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农村社区学院无疑对有志于从事新农村建设但又缺乏技术和技能的农村人口打开了一扇大门,对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村居民来讲开拓了一条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的道路。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他们需要职业转型所需的技能和技术。这就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居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职业类教育,把教育方向拓展到工、农、商、技艺、服务等领域,按照不同行业领域的要求设置专业、制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是农村社区学院教育形式的重要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是:“通识教育是全部高校学生都应该接受的一种教育,而不管其所在院校和课程如何。”忽视通识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会使得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越来越片面。农村社区学院塑造的不仅仅是技术能手,更应该是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识教育能够为个人的进一步学习和专业化培训奠定基础,是农村社区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3.升学教育
  农村社区发展学院是高等教育面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该与本科教育建立有效的联动,为有潜力或能够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只要能在两年学制内修满课程就可以顺利毕业,并领取资格证书。只要凭此资格证书并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攻读三四年级的课程。
  
  (二)农村社区学院的教学方式
  农村社区发展学院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中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具有跟研究型大学“课堂为主”所不同的教学方式。农村社区发展学院以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技术技能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职业教育,应采取“学院+基地”的教学方式。“基地”主要是指农业示范农场以及工业实习企业,“基地”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新农村的生产实际决定的。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基础课、职业课与培训课等三个部分。基础课主要包括德育与体育课程,加强了法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选修其中部分或者全部课程,其中实践培训部分应占较大的比重,实验课与生产实习课的时间应不低于总学时的1/3。这种让学生边学文化课程和专业知识,边进行生产实践,边创收致富的“三边”教学,或者称之为“三园”(校园、创业园、家园)的教学方式,把学校、学生、农业产业紧紧连在一起,使教、学、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就业上岗有优势,回家创业有技能,能很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格建设者。
  
  (三)农村社区学院的管理
  由于农村社区学院生源、人才培养方式、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农村社区学院在招生、学制、师资等方面应实行可选择性的管理模式。
  农村社区学院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村地区需要接受技术技能培训、需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开展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因此,在招生方面不能采取严格的统一的质量标准,而应该在“宽进”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专业及求学者的教育文化程度采取多元化的入学标准,尽可能地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教育服务,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学院可试行学分制管理,以两年制教育为主;推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多证齐发等制度,为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多种形式完成学业提供制度便利。
  农村社区学院是当地的人才库,能够聚集到区县一级较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委托其他大学帮助培育或者抽调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教师扩充师资力量;也可以聘请各种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厂长、经理,或某一领域的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或辅导教师;还可以聘请大学的离退休教师做兼职教师,这是农村社区学院解决师资紧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我国有60万退休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兼职教师将是我国农村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金丽馥 [标签: 社会主义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影响社会课课程编写的因素及原则的思考
    试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措施
    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
    “社会危险性”实证研究
    试论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新闻学是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的开放管理
    中国足球=中国社会?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如何面对社会运用价值…
    试论网络文学的研究路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