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关于 两课 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摘要:全球化趋势下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的“两课”教学面临着众多问题,出现了“甚感忧虑”的情况;按照现代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是改善“两课”教学状况和创新“两课”教学局面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两课”教学;问题;对策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学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两课’没地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不稳”,“课程设置重叠,教材繁杂陈旧”,“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讲课枯燥,听课泛味”等问题。下面就“两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两课”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必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关联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两课”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为主干课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信息量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相互重复冲突等缺陷。因而强化教育的市场意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人手,整合“两课”资源,创新“两课”设置,势在必行。WwW.11665.coM我们通过调查分析综合研究认为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创新“两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国情国策经济政治时势》等课程为主干课来进行“两课”设置,则可加大“两课”信息量,增强“两课”的系统性,避免课程相互重复冲突,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课程是在简介人类进步哲学思想的前提下,主要对学生进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主要以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为线索,以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为重点,讲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介绍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介绍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趋势,着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中,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中,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备和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讲究道德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国情国策经济政治时势》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国策时势教育,增进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提高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
  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加大了“两课”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又增加了“两课”知识的实用性,加强了“两课”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既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助于学生用从“两课”中学到的关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人类与自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清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洞察世界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二、关于教材建设问题
  教材是实施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教材是否科学、系统、实用,直接关联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两课”教育和教学来讲,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总的来讲,我国当前的“两课”教材基本上是可用的,但存在着教材单一、系统性差、内容枯燥、理论脱离实际、政治说教味浓等问题。我们应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方面人手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从宏观上规划好“两课”设置。要从全党、全军、全民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规划好学校“两课”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从这一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出发,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两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按照适合年龄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工作实际的原则,内容上做到阶段递进、层层加块。传统的“两课”教材,是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意义”的结构,按照“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块编写的。这种“八股式”的、“论述式”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教材是当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危害的重要原因。我们应抛弃传统教材的“八股式”、“教条式”、“论述式”的教材模式,在理论联系实践、历史结合现实、现在联系未来的广阔平台上,创新教材编写模块,为摒弃“两课”教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改革和创新“两课”教学提供科学的教材资源。再次,要加强“两课”流域教材建设。所谓流域教材是指按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依照“原理依据”、“过程依据”、“基本结论”的模式来建设的“两课”教材体系,它包括“上游教材”、“中游教材”、“下游教材”。所谓“上游教材”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原著,它是“两课”教学的“原理依据”。包括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马列原著选读,毛泽东著作选读,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可用资源也比较丰富,我们着力加强应用研究即可。所谓“中游教材”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是“两课”教学的“过程依据”,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邓小平理论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由于缺乏与“两课”教学相适应的全面、准确、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配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难以通过历史和结论相结合的平台,面对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创造性地备课、创造性地讲课,以达到从讲述历史中必然推导出科学结论,在阐述理论时准确引用历史事实的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在教学中,虽然可以运用“人物传记”过于微观、不全面,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过于宏观且太简单从而使我们对一些理论领会得不准确、运用得不到位,致使讲课说服力不强,教学效果欠佳。最近几年来新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林彪与毛泽东》,《刘少奇与毛泽东》,《彭德怀与毛泽东》,《蒋介石与毛泽东》,《周恩来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史纲》,《二十五年》(1978年一2002,中国大陆变化实录)等为“两课”教学提供了很多鲜见的史料。但这些太零散,不系统,不专业,不利于最佳状态地应用于教学。如果能根据“两课”教学的需要,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主义史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毛泽东思想史》、《邓小平理论史》、《中国当代法制史和道德建设史》、《国情国策史》等,则一定能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上游教材”和“中游教材”是为拓宽教师知识面、提升教师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服务的,它们实际上是“教学参考教材”。所谓“下游教材”是指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师生共用的课程教材,它是“两课”政治理论的“基本结论”。我国按照现有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教材,基本上是成熟的。但从理论到理论、形式呆板的传统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枯燥、政治说教味浓的特点。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历史的角度人手,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编写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鲜活实用的教材,为“两课”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创造条件。

  三、关于教师素质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因而建设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是搞好“两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师一般来讲是按照传统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并长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从事“两课”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既缺乏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也缺乏从事素质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而,我们应按照人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建设“两课”教师队伍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自主意识、公民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具有较强求知欲和个人效能感的现代化的教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两课”教师队伍,就是要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必备的劳动技能素质、相当的文艺审美素质的高素质教师。具体地讲高素质的“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的构成情况和组合状态。一般地讲高素质的“两课”教师应具备下列知识:①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指马列主义原理,原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法学等知识。②要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人民公社史,文化大革命史,科学技术史,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历史知识。③要具备广泛的人物传记知识,主要指领袖或杰出人物传记。④要广泛欣赏革命影视片,如《太平天国》、《走向共和》、《秋收起义》、《井岗山的斗争》、《长征》、《延安颂》、《新四军》、《三大战役》、《重庆谈判》、《开国大典》等。⑤要具备基础科学常识,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横断科学,要具备一定的常识。⑥对人类神秘现象、世界未解之谜等要有所了解。⑦对中学“两课”教材的内容要有全面的了解。⑧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实践知识。⑨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知识。⑩要能够熟透掌握国情国策,具备丰富的经济政治时势知识。所谓能力结构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构成情况和组合状态。一般地讲,高素质的“两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娴熟的教学、导学能力,教育科学科研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另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两课”教师尤其要具备创造性地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备课能力、创造性地教学、导学能力。因为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熟透理解和熟练讲授知识,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两课”教师由于“两课”的德育的特殊性质而必须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对学生特点和需求备课,才能创造性地实施科学和导学,获得“两课”教学的理想效果,实现培养“接班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四、关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问题
  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过去,我们在研究实施教学改革时,多般强调教的观念的转变和教的方法的改革,而对学的观念的转变和学的方法的改革研究甚少。这是对教学改革理解上的一种偏差和操作上的一种失误。实际上,教学是一对辩证矛盾,我们只有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来研究和实施教学改革,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在教学中,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因而教与学的矛盾双方,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只有相对的主次之别。从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讲,教处于主要方面地位,学处于次要方面地位;而从教育市场的消费者主体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来讲,学则处于主要方面地位,教则处于次要方面地位。鉴于教与学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质,我们只单纯从教的方面去研究和实施教学改革,必然难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我们研究和实施教学改革只有在教改和学改相结合的状态下,既重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从属地位和要求,以教改带动学改,以学改促进教改,才能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联系中,实现教育的创新和教学的改革。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两课”教学中,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第一、转变教学观念。要真正搞好“两课”教学,必须实现“教学主体观念”、“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教学主体观念的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主张以教为主,后来的素质教育主张以学为主。这两种观念对“两课”教学来讲都失之偏颇,都不适合“两课”教学。“两课”教学只有在既以教为主又以学为主的双向互动的教学主体观念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一双向互动的教学主体观念中,“两课”教学应实现由教学的单一模式向教学、导学的复合模式的转变;“两课”教师应实现由教师的单一角色向教师、导师双重角色的转变;“两课”中的学生应实现由被动学习的人的单一身份向被动学习的人、主动学习的人双重身份的转变。这样的“观念”、“模式”、“角色”、“方式”的转变,能够给“两课”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使“两课”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第二、创新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不改,任凭你怎样改革教学方法,都难以达到“两课”教学的理想效果。我国现有的“两课”教材,大多数都有教条主义色彩和空洞说教的缺陷。不跳出现有教材的局限,克服其教条主义的缺陷,“两课”教学改革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我们在“两课”教学中,通过创造性的备课,对教学模块进行了重大改革。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创编和采用了“名人名言”、“案例哲学”、“理论园地”、“实习实训”、“研究与探索”的教学模块。“名人名言”主要刊载古今中外哲学家相关问题的经典论述;“案例哲学”则刊载古今中外关于相关问题的哲学故事。这两个栏目主要是引经据典,启迪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建立于人类丰富的哲学思想宝库中,为广大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广阔的哲学思想背景。“理论园地”主要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习实训”主要是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哲学,受到教育;;“研究与探索”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理论,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块就为“两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视角、广空间、泛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平台。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两课”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固守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课书为中心”的三中心思想,仍抱定“一本教材,一篇讲稿,几支粉笔一堂课”的古老教学手段,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四结合备课和四结合讲课法”、“参与式教学法”、“动态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收到了较好效果。所谓“四结合备课和四结合讲课法”是指备教材与备教参相结合,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备统编教材与备乡土教材相结合,理论备课与实践备课相结合;概论课与专题课相结合,讲述原理与讲述历史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教师能动地教与学生动能地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认识、解释世界和和社会的功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以高新科学技术和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为兴趣点,通过社会调查、影视评论、专题座谈、主题活动、学生备课、学生讲课、师生共同评课等形式,让学生在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下积极地学、能动地学,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中、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学出新境界、新感觉、新水平。所谓“动态教学法”是指不固守某一教材,而是参考各种版本的教材,博采众长,及时吸收和采纳该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实践成果,与时俱进地创新教材体系;不单纯依靠本校的师资队伍,而是以本校师资队伍为基础,聘请社会名流、专家和外校名师担任客座教授,建立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行跨校“两课”合作,建立跨校“两课”教师联盟,与时俱进地建设“两课”师资队伍;不固守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教材体系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需求和学习兴趣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体验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等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创编教案、组织课堂、导演教学、传播真理的多重角色的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克服学生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生活体验的缺陷,引导学生同教师一道共同融入历史、融进伟人的思想、联系现实由衷地去感悟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真诚地去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柏春明 [标签: 问题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地质成因的探究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应用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国语学院学生就业对口现状及分析
    关于校园女生篮球教育的思考
    关于降低高压输电线路跳闸次数的讨论
    消费的产物:一种关于设计新概念的分析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中后进生的转化的探讨
    关于混凝土碳化的探索与研究
    关于感悟人生的优美句子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