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微循环作用于运动性疲劳恢复探讨
摘 要:本文从血液循环角度出发,初步探讨微循环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微循环;运动性疲劳;第二心脏;求援信号。
0、 前言
在现代日益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各项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就要求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摄氧功能、物质能量代谢水平和机体抗疲劳以及疲劳产生后恢复能力。微循环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末梢部分,在循环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被医学界称之为“第二心脏”;其功能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对抗疲劳和运动后消除疲劳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为体育工作者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的延缓和消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1、 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简介
微循环这部分血管在人体结构中的口径非常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到,因此被称为“微循环”;但是在近些年来有人提出了广义的微循环概念之中除了血液的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血液的微循环的循环单位由细动脉、细静脉以及所属的毛细血管(分支毛细血管、网状毛细血管和集合毛细血管)所组成。在该组成结构中的细动脉、分支毛细血管、网状毛细血管的入口处有毛细血管的前括约肌,主要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可调节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微循环主要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中,与血管相比,它不仅输送血液,而且还起到交换能量、物质和营养器官的作用;在人体内可以直接参入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传递。以上功能主要依靠营养通路、非营养通路和直接通路等三个通路来实现。
2、 有关运动性疲劳
2、1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简介: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上对运动性疲劳下的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的水平上或是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WWW.11665.cOm具体的讲就是人体在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运动性疲劳。
2、2运动性疲劳生理征象:运动性疲劳产生首先是由于运动神经中枢紊乱,导致运动神经兴奋性下降的中枢疲劳;然后是表象为肌肉疲劳,即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外周疲劳;第三是以上疲劳同时出现的综合性疲劳,通常情况下综合疲劳表现最为普遍。疲劳出现后,机体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肌肉放松和收缩的速度减慢、动作不协调而且动作僵硬、神经反应速度减慢、动作迟钝、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肌肉出现痉挛、机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眼睛疲劳、视物模糊、头脑一片空白等等。
2、3运动性疲劳其产生机制:运动性疲劳产生后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反应,在形成原因方面,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几种假说:如cannon等提出的“衰竭学说”、美国哈佛大学报道过的“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抑制学说、堵塞学说、和爱德华滋的肌肉突变学说等等。从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研究进展来看,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几种学说都可能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不同的运动项目产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不同,单独用某一个学说去揭示所有的运动性疲劳也是不可能的。总之,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微循环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3、1微循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基础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器官中的细胞输送养料和氧气,同时从组织细胞中带走代谢产物。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薄,容许小分子的物质自由进出。由于人体的微循环处于循环的末端,此处毛细血管丰富,形成交织网,有足够的场所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在微循环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浓度较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中的代谢产物也会进入血液,排出体外。可以得出:微循环状态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代谢功能,进而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早晚和消除疲劳的快慢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寻找一种有效的缓解疲劳或者快速地消除疲劳方法是维持运动员在大型赛事中连续作战和稳定发挥的关键所在,结合疲劳产生的原因,充分利用改善微循环的方法来加速局部或整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物质能量代谢,可以达到消除局部疲劳和缓解机体疲劳的目的。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微循环这一环节来促进疲劳的消除和缓解、缩短运动员体能恢复期,而且有利于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创造更优异的成绩。

3、2微循环的状况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机制
微循环状况的良好可以延缓运动性的产生,可以防止重度运动性疲劳的形成,有利于机体运动后的恢复。在微循环功能状态良好的时候,当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营养物质接近耗尽的情况下,微循环系统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调节流经毛细血管网的血流量,封闭或减少对组织的暂时性营养供应和代谢物质的输送,使机体形成局部疲劳或者整体疲劳,这样对机体起到一个保护抑制作用,并向大脑神经中枢发出“求援信号”,大脑继而对肌肉发出停止运动的指令,避免了深度疲劳对机体的危害。当机体停止运动时,再结合营养物质的补充、休息的情况下,微循环迅速开通,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促进机体的疲劳的恢复。在微循环失常的情况下,会导致营养物质补充、信息的传递出现障碍,运动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供应,并且器官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够及时排出体外,这样将加速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机体极易造成损伤,同时对赛后的身体恢复也不利;此时,机体在运动中需要大量以血液为载体的氧气来补充,才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微循环系统的时常,将会导致氧气、营养物质的输送发生一定的故障,在赛后同样无法将运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补充机体末端的营养,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4、结论与建议
4、1在微循环功能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缓解机体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并且可以对机体起到一个保护抑制作用,在恢复阶段也可以促进机体快速恢复。
4、2在利用微循环进行运动性疲劳恢复时候,营养与药物是基础,按摩、物理、化学等疗法是手段,微循环结构完好是保证,睡眠、休息、心理等疗法是辅助。
4、2机体在微循环功能状态失常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会加速机体运动性疲劳的形成,而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并且微循环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微循环状态失常——运动性疲劳形成——运动损伤——微循环组织破坏——运动性疲劳形成”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微循环失常的情况下(比如:腿部水肿、溃烂等炎症、搽伤、挫伤、淋巴结核等引起局部微循环组织遭到破坏),应该进行自我保健处理,停止训练或者比赛,去医院做进一步治疗,避免一伤再伤、伤上加伤,逐步转化为慢性损伤;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开出运动处方,有助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的恢复。
4、3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早晚与运动机体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教练员应该在比赛或者训练前对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检查,其中微循环组织结构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再对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够适应比赛或者训练的强度和时间的要求,在作出具体训练或者比赛的安排。
4、4业余体育训练时间里,教练员应该安排一些有助于人体软组织和促进心血管系统的身体训练,调动大、微细血管参入血液循环,从而使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循环激活,改善机体微循环系统。
4、5在体育工作中教练员应该对进行定期医务监督,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制度,对运动员或学生进行定期身体检查,了解其训练后身体疲劳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运动性疲劳状况,充分利用微循环的功能作用,借助合理的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比如:利用热敷、按摩、理疗、内服活血散中药、外浸泡中草药等手段促进循环系统的运作,促进能量交换、营养补充和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疲劳。
4、6在利用微循环进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同时,应积极采用其他有助于消除疲劳的手段和方法,双管齐下,加快疲劳的恢复的时期。比如:医学物理学、心理行为学、等恢复方法。
5、参考文献
5、1《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2
5、2《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田山 [标签: 微循环 运动 恢复 微循环 运动 恢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酸洗酸液循环泵的检修改进
    循环降温在小直径套管找漏中的应用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作文教学中的“四人循环”作文法
    浅谈PDCA循环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动态循环的英语课堂教学法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