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评述,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表现、声音特点和表演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教师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遵循其民族音乐表演上的特点,又要与其他民族和西方音乐的演唱方法相结合,科学有效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声乐教学。
  关键词:民族声乐;少数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音乐艺术绚丽多姿。近年来,中国民歌频频走上世界舞台,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关注。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如何使我国少数民族歌曲演唱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促进民歌艺术的良性发展,以及如何在音乐教育课堂上优化民歌教学等问题,都值得高校艺术院校的教师思考。目前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缺少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中突出少数民族声乐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高等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现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体系催生了我国早期音乐学院的教育体制。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300多所二级音乐院(系)及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目前,在各大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大多以欧洲音乐为中心,西方音乐教学模式盛行。而我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却被拒之门外。
  从1956年开始,民族声乐专业开始正式走进音乐院校,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各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涉及到了政治理论、文化基础、民族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声乐专业理论、声乐表演课等方面。wWW.11665.Com但从目前看来,我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基本没有给予民族音乐表演和理论学习足够的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大多采用美声唱法和汉族歌曲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唱法技巧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风格特征的重视和尊重,甚至用某种模式来取代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没有给学生创造学习多民族风格和唱法的环境。这些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使很多演唱者失去了在正确的风格前提下演唱民族歌曲的能力。另外,在对现有民族声乐教材的学习中,少数民族民歌占的比重很少。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难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二、少数民族学生在声乐演唱学习中的特点
  
   声乐艺术是声音和表演的艺术,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内涵基础上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思维、历史背景、语言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不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谱写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动人篇章。各民族音乐演唱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一)藏族:藏族人民生来酷爱歌舞,民歌种类繁多。藏族声乐学生演唱时音色明亮高亢、音域宽广、音乐情绪活跃热烈、感情质朴、旋律表现优美婉转,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特征。尤其在演唱藏族风格较强的歌曲中,偶尔会用喉头控制声音,这是藏族特有的声乐演唱装饰性技巧。
  (二)蒙古族:来自辽阔草原的学生,生活环境培养了他们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声乐演唱特点:声音表现富有装饰性(如运用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其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和“呼麦”(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2])、长调(演唱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音乐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演唱方式和表演特色,歌唱的气息较长,音域较宽,音调高亢、嘹亮,富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三)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吸收了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因素,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民间歌曲。维吾尔族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所表现出来的声乐演唱特点是:性格粗犷、豪迈,能歌善舞,音乐的律动感强,情绪热烈奔放而富有激情。他们擅长的声乐表演特点就是音乐加舞蹈,即又唱又跳的形式。
  (四)羌族: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羌族音乐的包容性强、民间音乐原始古朴、格调清新。在羌族聚居的地区习惯以二声部或多声部形式演唱民歌,其演唱方式除男声或女声的重唱、合唱外,还有混声合唱。有的合唱甚至已具有复调因素。在羌族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得拐(高)尔拐(低)才是美,一个人肯定唱不起”。 与生俱来的和声特质是羌族学生最具特色的演唱特点。所以,演唱者嗓音一般在小字组c或d到小字ⅰ组的a或b音之间,有时达到小字ⅱ组的d或e音(假嗓音)。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有它自身的审美观和文化、哲学、艺术基础。如何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不仅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问题,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因此,怎样把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切实有效地贯穿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是我们民族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基于上述少数民族学生演唱特点分析,我们认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把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声乐演唱行为,与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展示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艺术特质,体现民族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声乐教育的特色。具体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举措有以下几项:
  (一)最大限度地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本民族音乐风格特色、演唱技巧及表演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调动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四川省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羌族音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曾多次在羌族地区采风,录制并研究了许多来自民间的音乐和民歌素材,运用羌族多声部演唱的特色创作编排了羌族多声部作品《羌山妙音》。在声乐演唱的训练过程中紧扣民族音乐的特色,使用羌族语言作为唱词,使作品既有时代特色,又富有民族气息,展示了原生态音乐的灵魂。同时,配合编排得体的民族舞蹈动作,色彩鲜明的民族服装,让参与演唱的学生深切体会到羌族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2009年2月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穆兰、符辉老师创编的羌族无伴奏多声部作品《羌山妙音》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上获得了全国声乐专业组桂冠的荣誉。由15位来自我校各民族的女大学生天籁般的无伴奏演唱,给听众描绘出羌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意境。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还将藏族民歌《卓玛》创作改编成了多声部演唱作品,增加了声音的粘合度以及声部训练的和谐统一,培养了学生对藏族音乐特色的认识通过《卓玛》的教学、演出的经验总结与《羌山妙音》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将少数民族音乐特色与现代审美的视觉相结合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又如:在面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教学时,积极利用他们熟练的“呼麦”、“长调”这些蒙古族特有的声乐表现方式中气息运用和悠扬的旋律处理、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的音乐节奏韵律,并加以提炼和总结,让学生们科学有效地把这种发声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其它演唱中。
(二)在练声方法的运用和练声曲的选择上尽量遵循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方法和调式调性。例如:在教学中用生活的场景“喊话”(向距离较远的对方高声说话)和戏曲演员沿袭下来的传统练声方法“喊嗓子”(也就是首先强调打开喉咙,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然后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地“喊”,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打开喉咙喊嗓子”。[3])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并以此进行发声训练。另外,在练声曲的选择上尽量选用现有的民歌练声曲以及教师本人用民歌的调式调性编成的五声、七声音阶或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少数民族音阶(如新疆歌曲旋律中的阿拉伯体系的音阶)写成的练声曲。又或者把正在进行演唱学习的民族歌曲中有训练价值的技巧部分拿出来作为练声素材。
  (三)在教材的选用上以“民族特色为中心”、“洋为中用”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在与各音乐艺术“跨界”的创新中,在多种文化元素和音乐元素的交融中,让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和演唱绽放光芒。首先,为了发挥学生演唱自己民族歌曲的优势,可以围绕本民族歌曲的演唱训练来进行教学。
  其次,也注重学生对非本民族歌曲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更有效、更综合地学习和运用我国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髓。
  再次,根据民歌素材写作的艺术歌曲也是教学中的必选曲目。这些作品无论在思想情感、艺术表现力还是艺术感染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训练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逐步走向民族化,音乐家根据民歌素材写作艺术歌曲,不断推陈出新,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艺术风格。这样的作品既保留了原有民歌的音乐旋律、风格精髓,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曲目作为教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增添戏剧性效果,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虽然世界各地的音乐由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组成,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是相同的。因此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适当加入西方声乐作品中经典的艺术歌曲,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在气息和共鸣腔的运用上就是如此。气息的基本功越扎实演唱的生命力就越长久,而较好地运用共鸣腔体,可以丰满音色,扩大音量,使表现力更丰富。在这些方面,西洋美声唱法有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和训练方法,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帮助,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艺术阅历,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艺术素质。
  结语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下,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族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必须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沃土,不断汲取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坚持贴近群众生活,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民族声乐美学原则,[4]
  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继承和创新研究,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是现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音乐文化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将璀璨的民族音乐特点与其它多元化文化相结合、交流的方式必将把民族声乐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催生出更加灿烂的艺术之花,最终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张喜武.民间音乐传承与现代声乐教育发展[j].教书育人,2009(7):p107-108.
  [2]包铁良,图瓦.蒙古呼麦演唱艺术论析.[j].乐府新声,2008(4):p203-209.
  [3]谭萍.打开喉咙喊嗓子-谈戏曲、说唱演员的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2002(1):p65-66.
  
  a study on the 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lmusicteaching of national minorities
  mu lan
  abstract:through criticizing the situation of vocalmusicteaching of art major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n, analyzing the sound characters and singing ways of students of national minoriti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hen comes to the education on these students of national minorities, we must not only follow their own singing characters but also combine other singing methods with western ones.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穆兰 [标签: 少数民族 中的 创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母语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民族舞蹈与体育健美操的融合性探讨
    多彩的少数民族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就业结构性型矛盾下的民族高校学生内职业生…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试论敦煌舞与民族舞的审美相同点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五千年民族血脉与文化自觉自信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问…
    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与中国民族文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