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职业女性过劳问题研究

原文作者:刘璐宁

  [提要] 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我国职业女性面临着过劳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将职业女性从“过劳”状态拉回“适度劳动状态”,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从源头预防。
   关键词:职业女性;过劳;过劳死
  本文受20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1日
  一、职业女性过劳现状
  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劳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白皮书》指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同时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同年,一项针对北京企事业单位知识工作者过劳情况的调查显示,825名劳动者当中只有27.27%处于“绿色安全区”,39.16%的被访者都位于“红色危险区”和“深红灯高危区”。可见,过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职场的普遍现象。
   《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全国大专以上学历男女比例为1.25∶1,北京地区则达到了1.11∶1。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社会观念的变化,使得女性已经成为当今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同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别也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所做调查显示,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陆女性劳动参与率(67.7%)除低于澳门(68.0%),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高于蒙古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男性劳动参与率。wWw.11665.cOm《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摘要》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用于生产性活动、培训和学习的时间也要高于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社会的压力、职场的压力以及角色的多样性使得职业女性不可能幸免于过劳。2010年卫生部“知女健康行——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对北京的10,000名已婚职业妇女进行调查显示:80.75%的被访者压力过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专家指出,35岁以下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已占到乳腺癌发病群体的20%,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西方女性提早10年,而现代女性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增大是乳腺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2009年的一次调查分析显示,北京市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度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女性知识工作者同样承受着与男性一样的工作强度。(表1)
   二、职业女性过劳的负面影响
  过劳将给职业女性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经济损失也包含非经济损失。首先,职业女性身心受损,尤其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失调,还会引发神经质、抑郁焦虑、急躁易怒、适应能力不良、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因此引发的薪酬损失和医疗费用,在目前相关法律欠缺的情况下,只能由员工个人承担;其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过度劳动和过度劳累都会引发员工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如果引发过劳程度严重甚至过劳死,就会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受到极大损失。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过劳对就业和消费来说产生了挤出效应。过度劳动者抢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女性而言,疲于奔命以至于没有时间去花钱,这对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不利;再次,职业女性过劳易影响家庭和谐,2010年北京的离婚率高达39%,上海38%,广州36.25%,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思索。
   三、职业女性过劳原因分析
  (一)宏观社会层面。首先,我国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政府以地方的gdp增长率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用人单位追求资本的积累,员工个人追求物质享受。另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其次,收入差距的加大促使员工被迫或者自愿地牺牲休息时间来换取更多的物质激励,从而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再次,社会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等亚洲国家更加崇尚勤奋、敬业、奉献的精神,甚至那些为了社会,为了人民过劳而死,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成为了整个社会宣传学习的榜样;第四,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扮演已经成为事实。女性参加工作几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但传统文化使得女性又必须扮演好其传统家庭角色。于是,女性就要奔波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既要操持家务,又要辛勤工作。“零点调查”2011年9月调查显示;33%的上班族感到周一最累,尤其是女性,周末70%要承担家务劳动。
   (二)中观用人单位层面。用人单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更多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工作,其制定的大部分激励措施都是激励或者奖励那些努力工作者或者业绩优秀者,如涨薪机会、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休假机会,“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这里,“有准备的人”指的是努力工作做出业绩者,而这些机会是为了这些优秀员工更加优秀,更加勤奋。这样的企业理念和氛围促使员工加班加点,身体透支。另外,企业对女性的关怀不足。虽然国家有女性的法定节假日,除此之外,女性和男性毫无例外地竞争在同一起跑线。 [论文网]
   (三)微观职业女性个人层面。女性职业发展之路更加广阔,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行业企业中的管理者。女企业家和女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十年?中国商界女性的机会与挑战》显示:中国商界女性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是21%,2006年是36.5%,2009年经过了危机的洗礼仍然保持这样一个水平。企业盈利方面,女性企业盈利面一直保持在98%左右。即使2009年中期,盈利面降至97%,亏损面保持在2%至3%这样的水平。职业女性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才能换取事业上的成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过劳带来的身体透支。另外,传统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生活成本和生存成本提高的情况。2007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即达到70.6%,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2.6%和发达国家的52.1%。虽然这一状况与我国妇女自强勤劳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但是生活成本的提高也使得女性必须在职场中奋力打拼。美世咨询“2011年全球214个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生活成本已经力压纽约跻身全球20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已经成为了女性被迫过劳的助推器。
   四、职业女性过劳的预防
  (一)完善法律法规。将过劳列入职业病范畴,由劳动部门、卫生部门联合界定过劳的标准和范畴,使过劳概念清晰,处理因过劳引发的纠纷、因过劳造成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问题时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严格执行最高工作时间以及带薪休假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职业女性应出台特殊保护政策。对于极端情况——“过劳死”的赔付措施应更加明晰,赔偿力度更大,使用人单位从利益监督出发不敢再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
   (二)倡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在有些岗位建立弹性工作制和工作再设计,严格控制职业女性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加班时间和加班次数;在企业内部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给予女员工与男员工一样的工作晋升机会和发展机会;定期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尤其是针对女性员工的健康体检,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舒缓职业女性压力。
   (三)增强职业女性自我调控。首先,职业女性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真正认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关注自身健康,增强身心健康的自我调控;其次,要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培养自身核心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复杂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工作和闲暇时间的合理安排,家庭是工作的助推器,家庭稳定才能更加安心的工作,与家人沟通放松有助于舒缓过劳的紧张情绪;注意锻炼身体和做好定期的体检。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保健营养,2010.1.
  [3]王丹.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问题 问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
    职业教育精英培养与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相容性…
    论卫生行政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关于会计做假账的职业道德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修养训练分析
    重树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
    斯蒂芬.金《惊鸟》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策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
    “倒三角”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做好女性生意,带动男性生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