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漫话清明节

漫话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同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但清明节最早是源于寒食节。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www.11665.cOm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寒食和清明的区别
  应该说寒食节的出现早于清明节。寒食是汉朝出现的民间节日,清明是唐代形成的节日。寒食节于汉魏之际流传于太原上党诸郡,六朝之后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唐宋时期成为朝野共享的重要节日。寒食在山西地方初兴时,曾受到政府官员的—再禁止。寒食节俗起源于太原,桓谭《新沦》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这是东汉初期的情况。东汉后期寒食节期延长,周举为并州刺史时,见太原地方百姓因为介子推被焚身亡的传说,而在冬中禁火,“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乃作吊书,以置于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由此,人们逐渐缩短了寒食的时间,改变了冬中一月寒食的习俗。但寒食的节俗并没有消停,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针对太原等郡寒食事,下《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一月俸。”民间习俗的改变,并不是一纸文书所能解决的,寒食禁令虽然可能有短期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所以在魏武帝禁令后,寒食不仅未停止,反而在南北朝时扩散到全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介子推)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之,名‘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卷9)南朝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述了荆楚地方寒食“禁火三日”的民俗。寒食的真正变化是在民众生活信仰改变之后才能能发生。
  寒食节禁火之俗,到了唐代巳由民间走向宫廷。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天,具体日期为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一百零五天和一百零六天。俗以第一天为大寒食、私寒食,第二天为官寒食,第三天为小寒食;故又有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之称。
  大寒食前一日,俗称“炊熟日”。要预备好能供全家吃三天的熟食。冯贽《云仙杂记》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并灭掉火种。届时宫府要派人持鸡毛检查各家的灶灰,灰有火烬,而使鸡毛发焦者,则要受罚款、挨杖等处罚。所以,唐代寒食节期间,“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家家户户都只能冷食。杜甫有《小寒食》诗曰:“佳辰强饮食犹寒。” (杜甫: 《小寒食走中作》 《全唐诗》卷二三三)连宫中也不例外。元稹《连昌宫词》曰:“初届寒食一百六,店合丘烟宫树绿。”(元慎:《连昌宫词》,《全唐诗》卷九一四)禁火期过,方可新取火种。

  经过三天的寒食禁火,即是清明节,此日家家户户要取新火。杜甫《清明》诗曰:“朝来新火取新烟”(杜甫:《清明》,《全唐诗》卷二三三);贾岛诗曰:“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宫中则要钻木取火,给近臣或贵族赐火种。据《辇下岁时记》记载,唐代宫中,每到清明节,都要让宫禁内的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取得新火,皇帝要给臣下“赐火”,以示恩宠。《春明退朝录》载曰:“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岁时广记》亦曰:“唐朝以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顺阳气也。”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所写的即是寒食后皇帝给宠臣赐新火的事,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全唐诗》卷二四五)
  三、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间主要的风俗是扫墓、踏青。除此以外,为防止因有寒食禁火之俗,寒食冷餐伤身,自唐代开始盛行打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首先,扫墓。清明节在唐代是继春节、元宵节后的又一大的节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扫墓祭祖是主要内容。清明扫墓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清明扫墓已成定制。史载,高宗永徽二年,有司上书,请高宗从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渊的旧制,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高祖李渊陵)”(《新唐书·礼乐四》)。又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自此,清明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索性列入五礼之中。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启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扫墓成了一时最主要的社会习俗。白居易有诗写清明寒食扫墓习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全唐诗》卷四三五)
  其次,踏青。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万木复苏。人们竞相到郊外远足,踏青游戏。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丽情集》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清明节,唐玄宗敕诸宫娥媪出东门,郊游踏青。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诗曰:“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阳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全唐诗》卷五一)杜甫《清明》诗曰:“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杜甫:《清明》,《全唐诗》卷二三三)可见,唐代上自朝廷,下自百姓均热衷于清明郊游活动。(宋)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第三,荡秋千。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唐玄宗看得高兴入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民间女子也爱在清明之日荡秋千。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曰:“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全唐诗》卷一二五);杜甫《清明二首》诗曰:“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庄更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寒食清明打秋千的画面:“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全唐诗》卷七○○)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第四,踢球。也就是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过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似月圆。”另外还有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即现在所说的曲棍球。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打马球活动盛行于唐代。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场面,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

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第五,拔河。拔河游戏,来源甚古。相传春秋战国,楚将伐吴,既以是为教战。《封氏闻见记》云:“拔河,古为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拔河,古用篾缆,唐民则以木麻,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両勾齐挽,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拔河之起源,本由于教战,故至唐代,兵士亦多以此为戏。不独兵士为然,既宫女亦多戏此。又不独宫女为然,宰相将军等又多戏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拔河游戏之盛,一般可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摘自民俗学家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唐代清明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封氏闻见记》对此记载甚详。

  每年冬至后一○五或一○六日是寒食节。寒食后一、两天是清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放风筝。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称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蘸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四、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无论你人在何乡,身处何位,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家”,清明就会在你心中。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清明节是一种文化,称为清明文化。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也连续举办了两届。集中展示了中国清明文化。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当站在亲人墓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扫墓是最传统的仪式。扫墓时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身体,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
  扫墓时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既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又反映了现代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城市,一般以火葬代替土葬,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一块墓地,清明时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祭奠死者,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精神长远流传,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进行。这种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
  从家族长链到宇宙人生,中华文化融通天人,人是天地生成的,应当

以个体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尽参赞化育的天职,以自己的生命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生生不息。如此在天人合一的大坐标上安顿自己的灵魂,从而找到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现已发展到缅怀革命先烈,还可以再扩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取向。对他们应常怀感恩之心。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先贤是家乡的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
  清明本有政治清明的含意。《后汉书·班固传》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是指政治清明。这种清明语义体现在清明节的人文精神中。
  我国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节律,顺天应时而设。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孕育了人文精神而丰富起来。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即是其中的人物之一。介子推的遗诗中短短八句就三次嘱咐晋文公“清明”,特别是最后一句“勤政清明复清明”,更是含义深刻。促使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可以成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
  清明又有生态清明的含义。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在春分后的十五日,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洁而明亮”,这应也是清明的含义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是农耕的重要时机,也是生态良好的清明。
  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古时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融入清明节后,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选择这样一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季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我们的祖先可谓用心良苦。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沟通,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董少广:《岁岁清明,心灵“清明”》,《光明日报》2012年3月28日)
  清明节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就等于过了上巳节,这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于是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便日益与上巳融合在一起了。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和插柳植树活动。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我们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清洁空气、节能减排、消除污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我们的生态环境真正“清洁而明亮”。那时我们过的天天都是“清明”节。
  清明时一个文化节日,还在于他留下了众多的清明诗文。山西人民出版社介休历史文化丛书收录唐人咏清明(寒食)的诗歌就多达400首,收录词20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新出版的侯清柏编辑的《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有关清明诗词则远远超过前者数倍。以诗词纪念先人、纪念烈士早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文化时尚和文化习俗。让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在踏青郊游拥抱大自然的路上,在感悟宇宙人生的路上一起奔向清明景和的春天。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清明节 清明节 清明节 抄报 清明节 清明节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祭黄帝陵文——清明节的抗日出师表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让清明节“清明”起来 等
    从清明节看习俗与规矩
    悠悠清明节,绵绵相思情
    清明节登山 健身减脂没商量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清明节的诺言
    清明节文化的网络传播
    清明出行回归自然文化休闲 游客“偏爱”短线…
    清明节旅游文化传承导向研究
    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山西介休县绵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