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建国初期(1949—1966)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

建国初期(1949—1966)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

  建国至文革的1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政策应该以何种模式进行规划并引导具体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中,既有正确的理论主张,也有失误的决策措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在全国范围的确立
  建国初期,为加快扫除帝国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影响,增强人们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将新民主主义文化仍然确立为新中国文化思想建设的总纲领、总方针,在文化领域采取诸多政策以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建设,保证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全国范围的确立。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
  为尽快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刘少奇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报纸刊物、出版、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广播、学校等文化传播载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加之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改造运动,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地位。
  (二)发展新文艺,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建国初期,文学艺术领域还充斥着许多宣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旧观念、旧意识的作品,这不利于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WwW.11665.coM《共同纲领》对于文艺政策给予了明确规定,即“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展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以此为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文学、电影、戏曲等文艺领域进行大力整顿,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新文化、新观念、新风尚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为新中国各项建设营造了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改造旧思想,转变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形态
  为了进一步肃清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转变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195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思想改造运动。这场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改造运动,涉及了教育、文艺、科技、工商、宗教等多个领域,直至1952年秋基本结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的继续,对于培育知识分子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树立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转变及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全国范围的确立,促进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下来,在文化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政策。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转变
  虽然中共中央并未制定有关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专门文件,但是文化领域尤其是文艺研究领域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和斗争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变化。1954年3月,周恩来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过渡时期文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学术界先后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胡适资产阶级学术观点以及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这三大批判运动的目的都是要在文化思想领域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这符合当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急需在上层建筑方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不断升级的教育、改造来实现文化政策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初步建立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给予正确定位,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给予知识分子许多优待政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旨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开始出现“左”的偏差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是完全正确的,可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问题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党内出现了“左”倾思潮并迅速影响到文化思想领域,党的文化政策开始出现“左”的偏差,包括反右扩大化,给知识分子重新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以及“文化大跃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对思想文化工作造成了严重破坏。
  (四)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调整
  60年代初,随着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进行,文化领域也开始了针对“左”倾错误的一系列调整,包括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为知识分子仍属于劳动阶级,恢复了党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出的“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政策;制定《文艺八条》《高教六十条》《科学十四条》等工作条例,重申“双百”方针的重要作用,打破反右斗争以后文化界沉闷的局面。60年代初期,由于这些文化调整措施,我国的文艺、教育、科技等领域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三、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的经验教训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正确到失误,由失误到调整,由调整到再次失误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中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既有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继承,又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创新发展,既有正确的方针与措施,也有错误的主张与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精神财富。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的历史经验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其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保证了新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及开展学术界资产阶级思想批判运动,维护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绝对权威,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思想混乱的状态,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奠定了人们对新生政权与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基础,保证了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其二实现了新中国文化主体的历史转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在全国范围的确立,实现了人民大众文化主体地位的历史转变。在随后的文化建设与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方针,通过普及教育,走文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道路,使人民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得到更有效的维护。其三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文化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的,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新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健康前进,而且在较短时间内,广泛吸引、整合、凝聚社会力量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这些文化发展的创新思路与举措也为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不断丰富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
  (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政策探索的历史教训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过繁荣的局面,但是其间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问题认识的偏差所带来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其一急躁冒进,忽视文化发展规律。建国之初,毛泽东曾指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但是,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文化改造的进程也开始加速,在不断升级的对学术思想界资产阶级批判过程中,许多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文化观点被无情批判打压,使文化失去了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这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产物被简单的物化、量化,各种文化工作也要在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中定计划、定指标,盲目跃进,结果造成了文化建设领域的浮夸风和形式主义,给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带来严重破坏。由此可见,文化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发展经济的所谓“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来对待文化建设,必然造成对文化的破坏。其二强调文化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性,忽视文化自身特点。建国后,在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紧迫形势下,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唯一主题,一切文艺问题、学术问题都要求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批判,这也是导致“双百”方针不能贯彻始终,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反复波动的主要原因。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虽然在阶级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带有阶级性与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文化也有时代性、传承性、人类共同追求的健康、正面、美好等普世价值的非阶级性特点。只有尊重文化自身特点,关注文化自身价值,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其三未能认清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最短的实践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教化民众、整合社会思想、确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以获得信仰与执政权威的目的。但是,与经济上追求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文化思想领域追求无产阶级思想的纯粹性、唯一性,排斥、批判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用政治斗争的方式解决思想文化领域的分歧与矛盾,束缚了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只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社会多元思潮,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抵制和削弱错误思潮的影响,才能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康健 [标签: 电视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清顺治朝与康熙朝初期对《明史》的纂修--…
    民国初年广东乡村的基层权力机构
    略论战后初期西占区德国民族的历史反思
    建国初期黔西北基督教历史回眸
    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原因
    论析“文革”初期山东文化领域的批判
    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建所初期应把握的几个关…
    被放逐的边缘话语——解读建国初期文坛有关…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
    论东魏北齐初期高欢父子治理贪污腐败政策的…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关于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