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贸易及发展障碍
文化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日益兴盛,它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扩张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外汇储备跌落到低谷,众多大财团纷纷解体,有三分之一的银行关门。但是,在短短五年里,韩国经济就倚靠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度恢复。目前,文化产业已是促进韩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文化立国”早已成为韩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占美国gdp比重高达1/4的文化产业,就是其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的第一大出口行业。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蔓延,各国文化产业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风险,但风险背后也是蕴藏着无限机遇的。文化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流直上,以其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明显的优势,成为萧索冬日的一道暖阳,加快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的调整。
一、国际文化贸易现状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世界文化生产和文化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消费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冲击和影响,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文化贸易在整个贸易体系中所占的份额较低,但增长态势不容小觑。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更是飞速发展,以美、日、韩为代表的国家以各自特有的文化产品优势,逐渐向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但是世界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极度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导致文化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少。
2、在文化贸易中,发达国家历来占据高位,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影响广泛、独霸全球。
目前,仅美国、日本两个国家就占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2/3的份额,美国先进的通讯技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使其在该领域拥有了压倒性的地位。约瑟夫·奈(joseph nye)公布的研究表明,上世纪末期,32%的意大利人,45%的德国人,61%的法国人均指认美国文化正或多或少地威胁着他们的本土文化。
3、跨国公司成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角,传媒业垄断趋势更加明显。
由wbg提供的数据,全球75%的固定资产是由大型跨国公司所有,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囊括了国际文化贸易总量的2/3以上,而其间,娱乐传媒公司占据了全球文化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4、大众型文化高速发展,其中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呈现出了泛娱乐化的趋势。
当代文化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娱乐化倾向,文化的商业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被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完全就是保证收视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句话也正反映出了社会心理学家伍伯(j. mallory wober)对传统的文化认知、教育、审美等目的正被逐渐淡化的现象表示担忧。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逐步加快了文化产业引进的脚步。不足的是外向国际化不及内向国际化的发展速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履严重失衡,发展现状差强人意。
(一)中国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1、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突破点,发展形势明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文化产业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文化产品的出口量成倍提升。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的文化产品累计进出口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创新历史高。
2、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国家,加之幅员辽阔,人口数量众多,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元素更是多种多样,具有深远的包容性,这些都是市场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国民消费结构转变,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国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对各类文化产品消费的增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商机,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党政机构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极强的判断和论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良好的路径。
(二)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不足,仍处于弱势地位
1、文化产业尚不成熟,还未形成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弱、文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培育壮大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不用说强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自然弱于发达国家。
2、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也是中国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是急速发展,但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文化
产品极度缺乏与科技成果大胆结合的创新力和卓著的品牌意识,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少之又少,文化贸易始终存在严重的逆差,长期以来,大量的文化资源无法转化为可供出口的文化产品,着实是巨大的浪费。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销售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政府的扶持下,缺乏完整的文化贸易指导结构,通过外交手段而进入到国际市场,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走出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标识度低。
在广受欢迎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中,都有着那么一个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文化形象,而我国却很少有为世界所熟知的能够充分展示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度有了历史性地增长,不过,出口的文化产品标识度极其低下。
3、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弱势之间的矛盾显著。
相比较而言,尽管从上世纪末我国文化产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步调,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受到经济实力和体制等方面制约,与广阔的需求市场相比,仍是鞭长莫及,资源强国与产业弱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4、文化产品创作环境不佳,缺乏创新性。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会处于劣势,其一,目前国内的很多文化主体,尤其是大学、艺术团体、文娱节目等,由于封建思想禁锢,严重影响了创新激情和活力;另外,某些创意产品,一经上市立即被千篇一律地模仿或直接复制,难免造成审美疲劳,而显得庸俗乏味。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科学地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我国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品率低,很少得到有效的利用,内容的缺失造成产业发展滞后。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中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生产出适应时代的优秀文化艺术品,这有这样才能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一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为产业优势。
2、建立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确立。
当前我国的文化企业尽管数量很多,但大多都是缺乏竞争的小型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企业散乱低质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各地应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的禀赋差异,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中心文化区域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扩散作用,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打造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最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3、促进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同时,注重对国外消费者心理的调研分析。
国内对文化市场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是非常重视市场调研的,每项产品的研发都是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展开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能力相差甚远,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大多数都是跟着感觉在走,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服务方面有所欠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优先开发外国人容易接受,并且又极富中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4、深化文化贸易体制改革,扩大文化贸易和传播的渠道。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萌芽状态,一是产业的运作资金有限、管理经验相对匮乏,二是还未构建起较为健全的文化贸易境外营销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及模式,进一步扩大文化贸易。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外贸体制,实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帮助企业文化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来说,扩展多元化的文化对外贸易渠道,提高文化传播水平,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5、利用现代科技,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创作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创意品牌。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以通信、电脑、网络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作为一种的生产力,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然而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由人创造的,创新性和创意性是文化产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渗透于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灵魂。好的创意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切实生产符合需求的市场价值,这也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大众接受和喜爱的关键所在。
五、总结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历史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是无可厚非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要想始终立足于大国和强国行列,必然要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趋势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联系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贸易现状,提出应当顺应革新大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经济的腾飞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