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研究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已被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的研究,民族声乐综合方面的研究,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声乐史方面的研究,以及声乐美学和声乐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声乐作品赏析方面的研究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对不同年代民族声乐作品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所见甚少。本文讨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便更深刻细致地分析八十年代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族声乐结构、内容、风格的影响。我通过研究更加系统地整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整理的同时通过分析每一首经典作品,研究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在文化交流中海外的音乐对中国民族声乐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新时期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时代气息与多元化,以及题材内容的多元化也与之俱增,通过系统而科学地研究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切实了解其时代精神与艺术风格,切实认识时代与艺术的关系,进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研究同时对于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风格,搞好专业教学与表演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声乐文化的社会效益
  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www.11665.com音乐从声波上分析,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同时音乐也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是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创造的,古今中外一切音乐事实均证明音乐是为人而存在的,以“人”的需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要为一切前提。所以人们的思想变化也就造就了音乐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存在、演变与发展。在人类生活中,一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流行过《杨基·杜德尔》;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流行过《马赛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俄国十月革命时人们唱《华沙革命歌》、《红旗》,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喀秋沙》;中国北伐战争期间响彻《国民革命歌》,抗日战争中迸发出了《义勇军进行曲》,解放战争中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每一首歌都与人所处的时代分不开,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反映着当时的历史现实。正如雨果所说:“在任何时代,人类总是把音乐与歌声掺入一切活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也蒸蒸日上。受“文革”时期的思想影响的词曲作家,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面对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他们开始抒发积压已久的情感,赞美祖国,赞美生活,赞美社会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群众们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比如影响力较大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荡起双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党啊,亲爱的妈妈》等一大批经典歌曲,这些歌曲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时侯,甚至还产生了以前人们提都不敢提的爱情歌曲《乡恋》,歌曲一经播放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之者和毁之者蜂拥而起,从而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大辩论。在这一时期,在声乐领域里出现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足鼎立”的局面,人们不再只知道民族歌曲,还接受了美声、通俗音乐,并对三种唱法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群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思想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后追求的一种精神寄托。听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心情愉快,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真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了余粮;城市里搞活了经济,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人们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起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这样就给民族声乐提供了一个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一些歌唱生活的艺术精品纷纷诞生,如《太阳岛上》、《请到天涯海角来》、《军港之夜》、《甜透了咱心窝》、《我爱你,塞北的雪》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歌曲流行于歌坛。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到作品中,而作品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国家的日益昌盛,经济的日渐繁荣,歌曲创作同以往的作品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歌曲更注重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曲调歌词积极明朗。
  二、民族声乐审美的时代性
  审美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文革”期间受时代的影响,语录歌曲占据了整个舞台,语录歌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和红卫兵小将最热烈的欢迎。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从军营到工厂,从田间到课堂,到处是一片语录歌声。语录歌家喻户晓,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开口放声歌唱,其普及之广,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的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转换,他们不再停留于对语录歌曲的热爱,开始接受多元化的音乐艺术,这就要求词曲作家及歌唱演员尽快创作、演唱出新的作品,适合于新天、新地、新时期的作品,来满足大家审美需求,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荣局面。
  海外音乐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全然陌生的。尤其是对于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国人,更是如看西洋景一样,既充满着期待,又略带有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海外音乐悄然走到了我们的身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港台地区的音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门逐渐打开,尤其是对于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港台地区,更是敞开了怀抱,港台音乐便适时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刮起了强劲的港台风,比如《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都成为了人们传唱的经典。对于民族声乐而言,港台歌曲的流行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民族声乐歌曲内容更加丰富,取材也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为民族声乐的创新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此外,八十年代后以彭丽媛为代表的新民族唱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继承了传统民歌唱法的特点,大胆吸收、借鉴欧洲美声唱法,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清晰明快、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欧洲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多个审美群体,民族声乐作品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创作上开始突破标语口号的创作方法。民族唱法中以彭丽媛为代表,从彭丽媛演唱的声乐作品中不难看出,新时代的歌曲创作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改革开放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互相交流、相互融合。彭丽媛的演唱作品中民族风格的作品众多。如胶东风的《我的家乡沂蒙山》,东北风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山陕风的《三十里铺》,西北风的《新疆好》,东南风的《茉莉花》,古曲风的《春江花月夜》,等等。从彭丽媛的演唱作品当中可以看出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也可以体现出听众审美的多样化。这一时期,美声唱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俗唱法也在悄然兴起,这些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分得更大的蛋糕,也是这一时期的词曲作家及歌唱演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的变化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今非昔比。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样的,人们对音乐的情趣也随之有了变化,中国在经过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后,经过“十年浩劫”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物质和精神文明开始了新的篇章。在文化上经历了本土与影响西方相遇(1949年以前)、本土与西方疏离(1949年-1979年)后终于开始了中西文化的对话(1979年后),开始了本土与西方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音乐文化上出现了由拼接式到互融式,最后到统一的对话。
  以和谐为最高目标的先秦儒家,其政治也追求音乐般和谐有序的状态和境界。其一,他们发现了理想的政治结构与音乐运动形式之间的异质同构;其二,先秦儒家伦理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性的中庸、平衡、节律与和谐,这使得先秦儒家实现伦理政治的途径借助于音乐,其目标与音乐相通。其三,他们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治开始趋于民生自由和人性化,党和政府打破思想束缚,号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增添了活力,也为民族声乐工作者增添了信心。在经济上,首先是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完备,民族声乐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这些改善为民族声乐工作者们提供了保障,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去创作、去演唱,把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当中,为创造出优秀的歌曲打好了基础。在文化环境上,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方针,词曲作者再不用为了语录歌曲而费心费力地创作,可以打开创作的大门,用词曲来歌颂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比如,在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和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的变化,词曲作家写下了这首满怀激情的歌曲,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改革开放前,人们获取民族声乐艺术的途径比较窄,以广播为主,这就限制了民族声乐艺术的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民族歌曲所表现的内容的形象化的理解,形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艺术的传播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各类文艺晚会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艺术的魅力,对于歌者所演唱的歌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传播和传唱。1984年,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举办,更是把全国人民对歌曲的喜爱调动了起来,为丰富歌曲的创作和全民皆歌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民族声乐艺术开辟了沃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添加了动力,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有更高的、更好的作品问世,来满足大家对于民族歌曲的喜爱。
  声乐文化学作为一种学科,创立时间比较晚,尤其是民族声乐文化,以后必定会成为声乐艺术学科当中广泛关注的焦点。总之,任何文化都是在改革、创新、发展的规律下进行的,民族声乐文化也是如此,让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民族声乐事业向前发展。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包向红 [标签: 中国 世纪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近二十年来中国国内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文献…
    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石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
    十九世纪英国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文化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回顾与思考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社会功能探讨的得与失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