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
摘要:北朝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经历复杂的演变。北魏统治下的“河曲”行政区划建制可分成两个阶段:军镇制阶段和州郡县阶段,遭逢六镇动乱之际,改置州、郡、县之数较少。西魏、北周时段,“河曲”地域行政建制单位较前陆续增加,并增建高级管理实体——总管府,构成地方行政区划的四个层级,分布范围较前扩大,呈现自南向北推广之势。隋朝初期8年间,在继承北周的四级行政体制基础上,更在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增置总管府及州县等行政建制单位。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的演替进程呈现出由最初的军管体制向州郡县体制转变,而且正规州郡县行政单位数量逐渐增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的时空特征与发展态势。
  关键词: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河曲”地域;州郡县建制;总管府建制
  中图分类号:k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2-0143-11
  收稿日期:2012-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097)
  作者简介:艾冲,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公元386年至589年间,在中国北部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隋6个封建王朝。北魏王朝于公元386年建立。在武力统一中国北部地区过程中,北魏于公元427年(始光四年)兼并赫连夏政权,接管“河曲”地域(亦称“河西”,即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后套平原大部)的治理权。此后历经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开皇九年前),这个地域的行政管理体系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替。wwW.11665.cOm起初推行军管型政区模式,后演变为正规政区体系。在政区数量上,也呈现由少增多的态势。
  一、北魏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变更
  北魏在“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系,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军管型政区时期和正规州郡县时期。这两种行政管理模式的变更反映出区域历史政区地理的新变化与新格局。
  (一)军管型政区建制阶段
  北魏平定赫连夏政权后,出于稳定地方局势的动机,相继在“漠南”和“河曲”地域推行军管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军镇建制。具体至“河曲”地域,则建立两大军镇——统万突镇、薄骨律镇,以及沃野镇的局部管区也跨连“河曲”之西北部。
  1.统万突镇的创建及其管区
  统万突镇,是北魏兼并赫连夏后创建的军管型地方行政管理单位。在史籍中记作“统万镇”,但在迄今出土的北朝墓志、墓碑刻文中则写作“统万突镇”或“吐万突镇”。笔者认为应以当时人的记载为准,“统”与“吐”之别,乃是古人将胡人语言音译时出现的差异,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应以“统”为正。因此,本文采用“统万突镇”的提法。
  关于统万突镇的创建时间,据《魏书·地形志下》载,始置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始光四年(427)。至于其建制撤销时间,则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即公元487年。据此,该镇历时达60年,成为北魏王朝统治“河曲”地域的主要管理机构之一。统万突镇镇将府的驻地,即赫连夏国的旧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村古城)。这一见解已得到史学界的广泛认同。
  统万突镇的管区范围,依据北朝史籍的记载,应包括今陕西延安市和榆林市大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部和东部。其北、东临黄河,西与薄骨律镇毗邻。今延安市域不在“河曲”范围。
  2.薄骨律镇的创立及其辖区
  薄骨律镇,是北魏吞并赫连夏后在今宁夏平原段黄河“河渚”(河心洲)上的赫连夏“果园城”创建的军管型地方行政管理单位。该镇始置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统治期间。
  关于薄骨律镇的建置时间,据《魏书·地形志上》载,始置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延二年(436)。其建制撤销时间,则在北魏“孝昌中”,即公元525-527年间。该镇历时达90余年,成为北魏王朝统治“河曲”地域的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至于薄骨律镇的治所,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可判定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古代黄河河心岛东南部的赫连夏果园城所在。其管区范围,包括今宁夏同心、西吉、中卫一线以北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部,以及乌海市的黄河以东、巴彦淖尔盟南部的后套平原区域。
  延至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孝昌中”(525-527),两个军镇相继改制为夏州、灵州。“河曲”地域行政区划体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正规州郡县建制

阶段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鉴于北疆政治局势出现动荡趋向,魏朝为加强对地方的行政控制,着手改变治理地方的模式。废除军镇制,改行州郡县制。其实早在正光五年(524)八月,魏明帝就颁布诏书,决定改革北疆诸镇为正规的州制。即“诸州镇军贯,元非犯配者,悉改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但因漠南诸镇出现动乱,遂使“镇改为州”之政令未能及时实施,拖延至孝昌年间。
  1.夏州的建立及其管境
  北魏早在太和十一年(487)就撤销统万突镇,改建夏州。州治仍在统万城(今白城子村古城),惟其时称作化政郡大夏县,大夏县后改称岩绿县。至延昌二年(513),北魏析出夏州管境的东南部,增置“东夏州”(按: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改称延州)。
  此后,史籍中遂出现北魏“二夏”州之名。例如:武泰中(528),贺拔岳因平定万俟丑奴之乱有功,“寻授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诸军事,泾州刺史,进爵为公”。“永熙二年(533),孝武(帝)密令(贺拔)岳图齐神武,遂刺心血,持以寄岳,诏岳都督二雍、二华、二岐、豳、四粱、三益、巴、二夏、蔚、宁、泾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所称“二夏”即指夏州(亦称西夏州)、东夏州。
  北魏延昌二年(513)以后的夏州,下领4郡、9县。
  化政郡,与夏州同治一城,即今白城子村古城。化政郡大夏县(后称岩绿县),置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与州郡同城。革融县,故治当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西部,今巴拉素镇附近有一座白泥台古城,似为革融县治所在。 阐熙郡,故治当在今陕西定边县东北部八里河下游、堆子梁乡的营盘梁村、仓房梁村一带。因为延至明代,当地仍有一座墩台叫“阐熙墩”。其“阐熙”之名实为沿承古代政区名称。山鹿县,与阐熙郡同治一城。新国县,其治所当在今陕西定边县安边镇与砖井镇之间探寻。
  金明郡,故治当在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县境。永丰县,与郡同治一城,也在今安塞县境。启宁县,故治当在今靖边县南部。广洛县,故治当在今志丹县境洛河上游支流——周河流域某地。
  代名郡,位于夏州北部,故治当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部的40里梁古城,或鄂托克旗东北部沙井镇后哈达图村西南2公里的水泉古城。代名郡呼酋县,乃承继汉代县名与故城,位于汉代朔方县城(北朝至唐代什贲故城)南约60里、巴彦乌素盐海(亦称哈日芒乃淖尔)北30里许。渠搜县,也是承继汉代县名与故城,位于汉代朔方县城(北朝至唐代什贲故城)之东、巴彦乌素盐海东北的黄河南侧。即《水经注》所谓:“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河水自朔方东转,经渠搜县故城北”也。
  北魏末期,北疆爆发六镇之乱,“河曲”政局失去稳定,代名郡与其二县被迫南迁。其后,呼酋县,当与代名郡同治一城。渠搜县,故治当在今杭锦旗东南部某座古城。继尔废除这一郡二县建制后,改置代名县,隶于夏州化政郡。北齐武平四年(北周建德二年,573),代名县的建制仍在。周末隋初废除代名县。由此可知,是时夏州的行政区域向北延伸到今杭锦旗北部地区。
  2.灵州的建立与治所
  孝昌二年(526),北魏撤销军管型的薄骨律镇建制,别置正规的州级建制单位——灵州。《太平寰宇记》载:北魏“孝昌二年,置灵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镇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淹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果园(城旧址)复筑城,以为州,即今之州城是也。’……至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开皇初,郡废。炀帝又置灵武郡。”
  这段引文表达出两层含意:其一,灵州州级政区名称来源于黄河河心洲之名——灵州(古代州与洲词意相通);其二,灵州建置之初,治所并不在薄骨律镇城,而是定在黄河左岸的“胡城”。明代《宣德宁夏志》亦谓:“至(元魏)明帝,立灵州,初治河北。后徙治果园所筑城。”胡城故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北部的瞿靖镇东南、新林村之地。
  北魏时期的灵州,下领一郡一县——普乐郡回乐县(治胡城,即今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新林村附近),此外,其管境内存在四处重要的城镇,诸如弘静镇、鸣沙镇、历城镇、饮汗城等。
  3.东夏州(延州)上郡的属县建制
  《魏书·地形志下》载有延昌二年(513)所置“东夏州”,及其四属郡、九属县。东夏州是从夏州管区析置的。据《魏书·薛辩传》,永平四年(511),山贼扰乱夏州,薛和奉诏征调汾

、华、东秦、夏4州之武装,讨平这场民变。之后,薛和向魏宣武帝元恪建议增立东夏州,得到魏帝的批准。遂有延昌二年(513)建立东夏州之举。北魏的东夏州治城在今陕西延安市宝塔区东40里许。除上郡及其属县大斌、城中、石城之外,其余辖境不在本文论述的“河曲”范围,在此从略。
  据《周书·文帝纪》,东夏州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改称延州。以界内的延水为名。
  上郡大斌县,在今陕西子洲县大理河流域,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于周隋大斌“县东五十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隋书·地理志》称“西魏置”,实误。据说,得名的原因是“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上郡城中县,在今陕西子洲县西部大理河流域,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于隋唐城平“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至唐代城平县治,属上郡。《隋书·地理志》称“西魏置”,实误。据说,改名的原因是“隋讳中(忠),改为城平县”,即因避讳而更名。
  上郡石城县,北魏置,故治在今陕西神木县西南40里、窟野河西侧。另有“因城”县,待考。
  二、西魏北周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建制
  公元534年(北魏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治实体。随后,东魏军队对西魏展开钳形进攻,并出兵“河曲”,企图从北翼包抄西魏,置宇文泰关陇政治集团于绝境。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夏、灵诸州遂成为双方争夺之区,最终被西魏所控制。其后,行政单位数量逐步增多。
  (一)西魏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建制的继承与变动
  1.4个夏州格局的形成、合并与调整
  西魏初年,东魏、西魏在争夺夏州地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4个夏州的局面。前节已提及东夏州(后更名延州,治今延安市宝塔区)始建于延昌二年(513),至此时依旧存在。其时,夏州也被改称为“西夏州”,治所仍在统万城。增置“南夏州”,治所在长泽县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城川古城)。此外,还有“北夏州”,其治所待考。
  “西夏州”与“北夏州”之名,盖东魏政权所命也。夏州(西夏州),宇文泰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受命出任夏州刺史,而以长孙俭为夏州录事参军事。即贺拔岳“于是表太祖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太祖至(夏)州,(纥豆陵)伊利望风款附,而曹泥犹通使于齐神武。”“周文临夏州,以(长孙俭)为录事参军事,深敬器之。”永熙三年(534)冬十月,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即“冬十月,齐神武推魏清河王(元)亶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西魏大统二年(536)春三月,夏州被东魏军队攻克,即是月“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大统三年(537)冬十一月,西魏进军蒲坂,略定汾、绛诸州之地。“于是,(东魏夏州刺史)许和杀张琼,以夏州降。”又据《北史-长孙嵩传五世孙俭传》载:是月,长孙俭“转(东)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许)和乃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周书·长孙俭传》亦云:大统三年(537),“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东魏的西夏州刺史许和袭杀张琼而归降西魏之事,发生在大统三年(537)冬十一月。因此,长孙俭出任东夏州刺史、策反许和必在同年早些时候。许和归降后,长孙俭接任西夏州(即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所谓“三夏州”,即指“东夏州”(延州)、“西夏州”(夏州)和“北夏州”。这有史载为证:怡峰在大统四年(538)八月“洛阳保卫战”失败后,经宇文泰奏请西魏文帝,“拜(都督)东、西、北三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诸职。其时当在当年九月,此“夏州”前佚“西”字。拓跋俭于大统元年(535)受任“使持节、东夏州刺史”。延至五年(539),拓跋俭升任都督东、北、西三夏州诸军事,西夏州刺史。长孙俭“转夏州刺史”前,夏州城已被东魏夺取和控制,因此其所任职者只能是东夏州(后名延州)。其时,所谓“西夏州”实乃原先与后日的“夏州”是也。侯莫陈顺于大统六年(540)出任“行西夏州事”,即指夏州。此外,“北夏州”在史籍中未留下多少信息,创置年月与撤销时间皆不详;揣度其治城当在夏州城之北或东北,才可与方位词“北”相呼应;若此揣度不误,则“

夏州”治城很可能是今陕西榆阳区西部的巴拉素镇白泥台古城。其建制当在西魏废帝三年(554)前就已废除。或疑“北夏州”乃“南夏州”之笔误。至于“南夏州”,创置年月不详,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更名“长州”,治长泽县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位于夏州城西南方。  在大统十年(544)后,4个夏州格局逐步消失。先是,“西夏州”与“北夏州”合并为夏州,即字文贵在大统十六年(550)前“历夏、岐二州刺史”,李和“出为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东夏州则至大统十六年(550)仍保持其建制,例如:库狄昌在大统“十六年,出为东夏州刺史”。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东夏州被改称延州、“南夏州”被改为长州。至此,原先四个夏州中,惟有夏州(即西夏州)依旧存在。例如:王雅此后曾“迁大都督、延州刺史,转夏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初,复为夏州刺史,卒于州。”北周武帝保定初,即公元561年。
  顺便提及,《魏书·地形志上》还载有寄治在并州界的“西夏州”及其“太安郡”“神武郡”二个属郡,其建置年月不明。此“西夏州”实乃侨置之州,其原治所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无定河(奢延水)上游。东魏、西魏对峙局面形成后,东魏军队曾经进攻今无定河流域,虏掠了夏州部分居民,将他们迁往黄河以东的并州地区,建立侨西夏州,予以管理。西魏大统二年(536)春三月,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即“(天平)三年春正月,齐献武王袭宝矩西夏州,克之。”。其具体史实如下: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正月甲子,丞相高欢亲“帅库狄干等万骑袭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缚稍为梯,夜入其城,禽其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张琼以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据此,寄治在并州地界的“西夏州”及属郡“太安郡”“神武郡”,是为安置“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的夏州居民而建的侨西夏州及其侨郡。有学者据《山西通志》相关记载认为:侨西夏州可能寄治在并州寿阳县界。可备一说。
  西魏的夏州于大统二年(536)正月陷于东魏,历时达两年之久。至大统三年(537)秋冬,西魏军队在沙苑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东魏军。同年冬十一月,东魏西夏州刺史许和接受长孙俭策反而杀其同僚张琼,以西夏州归降西魏。西魏才重新掌控夏州地区。
  2.灵州的治所迁移与属郡属县变动
  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灵州迁离黄河西侧的胡城(今青铜峡市瞿靖镇新林村附近),移入故果园城——即在薄骨律镇城旧址重筑的城郭。迄唐代贞观中魏王李泰主持编撰《括地志》期间,灵州治城依旧在薄骨律镇故城。由胡城迁至薄骨律镇旧城,这是历史时期灵州治城的首次移徙。灵州治黄河西侧的胡城历时约15年,即孝昌二年至大统六年(526-540)。
  西魏大统六年(540)至隋代开皇九年(589)间的50年间,史书未见灵州城移徙的记载。换言之,在此期间,灵州治城故址应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黄河河心洲东南部——陈袁滩东侧黄河大桥之下,未曾出现变迁。
  灵州统领两个属郡——普乐郡、临河郡,郡下各领一县——回乐、临河。此外,在其间存在三个重要城镇:黄河西侧的宏静镇,即两汉时期的上河城,亦称汉城,亦即前薄骨律镇将刁雍督建的储备粮食的仓城。鸣沙镇,即今宁夏中宁县鸣沙洲镇。历城,即秦代浑怀障,北周于此置建安县,故址在今宁夏陶乐县(已废)西南部、黄河东岸。
  3.西安州/盐州建制的出现
  西魏建立伊始,创置西安州。魏废帝三年(554)正月,将西安州改名为盐州。其治城故址在今陕西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子古城。
  关于西安州的创立时间。西魏于何年创置西安州?史书并未明载。特在此考证如下:北魏分裂于永熙三年(534)。西魏创立西安州建制,约在大统元年至十七年间(535-551),旨在加强对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腔制与管理。西魏时期出任西安州刺史者,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常善其人。《周书·常善传》载:大统“四年,从战河桥,加大都督,进爵为公,除泾州刺史。属茹茹入寇,抄掠北边,善率所部破之,尽获所掠。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安州刺史”。常善出任泾州刺史是在大统四年(538)八月河桥战役之后。而大统年间,茹茹南犯西魏北境的军事行动有两次,一次是在大统六年(540)“夏,茹茹度河至夏州,太祖召诸

军屯沙苑以备之”;另一次是在大统“十三年(547)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于方城”。夏州在泾州之北,原州在泾州之西北,恰是常善就近防御作战之地。常善应是在击退茹茹第一次南侵夏州后被委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安州刺史”的。因此,就迄今所见史料而言,西安州始建时间当在大统六年(540)“夏,茹茹度河至夏州”之后,即大统六年(540)夏秋之际。
  此外,其他史料也可佐证其始建时间。西魏时期相继出任西安州大中正、盐州刺史者,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宇文盛其人。据《周书·宇文盛传》:大统三年(537)十月沙苑之战后,宇文盛“除冯翊郡守,加帅都督、西安州大中正、通直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增邑三百户”。其后“累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盐州刺史”。先是在大统二年(536)春三月,“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沙苑之战结束于大统三年(537)十月。同月,东魏夏州刺史许和袭杀其同事张琼,以夏州城投降西魏,即“于是,许和杀张琼以夏州降”。对于西魏而言,惟有光复夏州地区之后,才有增置西安州的可能性。据此,宇文盛任职冯翊郡守应在大统三年(537)年底论功行赏之际。其后累“加帅都督、西安州大中正”诸职,应发生于大统四年(538)及其后数年间(538-540)。结合常善任西安州刺史和茹茹初次犯境的时间而保守推断,西安州的始建时间当在大统六年(540)“夏,茹茹度河至夏州”之后,较为稳妥;宇文盛任“西安州大中正”也当在其时。
  关于盐州的建置时间。西安州改为盐州的年月则是十分清楚的。据《周书》载: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又改置州郡及县:改东雍(州)为华州,……西安(州)为盐州”。北魏分裂于永熙三年,即公元534年。据《元和郡县图志》载,西安州更名盐州的起因是:“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太平寰宇记》亦称:西魏“寻改为西安州。东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废帝三年,以其地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宇文盛“累迁大都督”直至升任“盐州刺史”之职,则是迟至西魏废帝三年(554)之事。《周书·齐炀王宪传》亦载:宇文宪曾于天和五年(570)任职于盐州。 关于西安州/盐州的属郡、属县。在创立西安州前,该城乃北魏大兴郡治所(属于夏州),西魏改称五原郡,治所依旧;后复为大兴郡,属于西安州/盐州。换言之,盐州下领大兴郡,及属县——五原县。隋开皇三年,废郡而存州;大业三年,改盐州为盐川郡。据《太平寰宇记》载:大兴郡的始置,是在北魏太武帝平定赫连夏后;至西魏改称五原郡,隶属新建的西安州。即“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后,初置大兴郡。至西魏改为五原郡,复立汉(时郡)名”。
  五原郡之得名,源于早期的军事驻防城——五原镇。《周书·王德传》载:“(大统)十三年,授大都督,原灵显三州、五原蒲川二镇诸军事。十四年,除泾州刺史。卒于州。”西魏大统十三年,即公元547年。大统十四年(548),宇文泰巡抚西境,欲赴五原,即指该五原镇。《周书》载:大统十四年夏五月,“太祖(宇文泰)奉魏太子巡抚西境,自新平出安定,登陇,刻石纪事。下安阳,至原州,历北长城,大狩。将东趋五原(镇),至蒲川(镇),闻魏帝不豫,遂还”。宇文泰这次巡视西北边境,自原州(今宁夏固原)向北穿过战国秦长城之后,初拟取道于蒲川镇而前往五原镇(即五原郡城),因闻魏文帝患病而中途折返。据此推断,五原郡的建置当在大统十四年至十七年间(548-551)。《太平寰宇记》则谓“以其地势有五原,旧有五原关,因(此)为郡邑之称”。所谓“五原关”应是“五原镇”之笔误。
  五原郡再度改称大兴郡的时间,约在北周初年(557-560)。据《隋书·高祖纪》:杨坚于“(周)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周明帝即位于公元557年,杨坚当在是年进封为“大兴郡公”。这就表明五原郡改称大兴郡当在其年(557)。又据《隋书·辛彦之传》载,周武帝(561-578)时,辛彦之因奉迎突厥皇后之功,“寻进爵五原郡公”。此处,“五原郡公”当称作“大兴郡公”。
  五原郡所部五原县(或称大兴县),有学者认为乃北周所置。但是,若上所论不谬,五原县的建置当在西魏大统十四年至十五年问(548-549)。北周王朝成立于西魏恭帝四年(557),遂改称五原郡和五原县为大兴郡和大兴县。五原县系沿承五原

镇而来,又成为五原郡/大兴郡和西安州/盐州的治所。五原镇、五原县和五原郡,皆因境内存在5个黄土台塬而得名。塬,即历史文献所谓“原。”盐州地区因“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所谓盐州境内的五原,是判断与确定盐州治城的依据之一。
  4.南夏州/长州建制的出现
  长州,其前身是南夏州,西魏析置。其地起初是夏州行政区域的组成部分,至西魏而析置南夏州。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南夏州更名为“长州”。
  长州下管二郡,即大安郡、阐熙郡。大安郡(亦作太安郡),治长泽县城(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北魏所置,具体年月不详。阐熙郡,治山鹿县(在今陕西定边县东北部堆子梁镇境),太和十二年(488)始置。《隋书·地理志》误作“西魏置”,今不采信。至北魏末期爆发破六韩拔陵之乱,山鹿县犹存;隋开皇三年(583),山鹿县与阐熙郡同废,地入长泽县。新国县,始置年月大抵与郡同时,即太和十二年置。隋开皇三年(583),废除新国县,地入长泽县。
  5.绥州建制的出现
  绥州创建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在东夏州(后名延州)分割上郡而置绥州。治安宁郡上县城,统领4郡、12县。北周沿承绥州建制,并析置银州。
  (二)北周时期“河曲”行政区划建制的发展
  在接管西魏“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基础上,北周添置的行政单位较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并向阴山地区扩展,增建城镇,作为控制河曲和阴山地区的军政据点。
  武成元年(559),北周创立地方高层行政管理建制——总管府制。“河曲”地域成为早期建立总管府的地方之一,分布着三个总管府:夏州总管府,管夏、银诸州;灵州总管府,管灵、盐诸州;延州总管府,管延、丹、绥3州。其中,绥州之地属于“河曲”范围。
  1.银州的增建
  北周王朝将绥州北部析出而增置银州,成为“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发展的重要步骤。
  银州,创置于周保定三年(563)春正月,治乞银城(汉名骢马城,今陕西横山县党岔镇古城)。同时设立附郭县——儒林县。或称银州始置于保定二年(562),即“银州,……晋、十六国时,为戎狄所居。苻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其城即今银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年月稍嫌不妥。《太平寰宇记》则称:“银州,周武帝保定二年,于其城(骢马城)置银城防。三年,置银州,因谷为名。”将银州始建时间判定在保定三年(563)春正月,这是正确的。《通典·州郡典》日:“苻秦(筑)有骢马城,即今银川郡是也。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周书·稽胡传》载,天和二年(567),延州总管府总管宇文盛率部众构筑银州城。银州属郡有2、属县有4——中乡郡及中乡县和儒林县,开光郡及开光县和银城县。
  中乡郡(后称真乡郡),领2县——中乡县、儒林县,治中乡县城(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东部双山堡南30里)。中乡县,与郡同于保定三年(563)置。其遗址在今双山堡南30里的圆峰子(当地居民俗称)。中乡县境有银城关(位于今神木县西南部)。儒林县,西魏置,具体年月待考。
  开光郡,领2县——开光、银城,治开光县城(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建安堡南的开荒川河谷,即开光川)。开光县,与开光郡同于保定三年(563)置,一说西魏置。银城县(曾称石城县),初治口口城,西魏废帝时移石城县治于银城关,北周保定二年(562)又移石城县至废石龟镇城(即隋代银州银城县城)。稍顷,更名为银城县。银城县城即废石龟镇城。其北境,有连谷,即今陕西神木县北70里的黄羊城。
  2.绥州管区的缩小
  至北周时期,因分置银州,绥州的属地较前缩小,下辖4郡、10县。   3.夏州管区的整合
  西夏州与北夏州整合为一个夏州、东夏州被改称延州、南夏州被改为长州之后,夏州政区再度回复到北魏后期格局。其属郡较前减少两个——代名郡、阐熙郡,惟有化政郡和金明郡,属县为6。
  4.盐州管区的稳定
  北周王朝建立后,在地方行政区划领域仍沿承西魏的州郡县建制。盐州下管l郡——大兴郡,郡领1县——五原县。
  5.灵州管区的变动
  北周王朝在灵州地区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相继增立怀远郡及其属县、历城郡及其属县,

使灵州的属郡增至4个。会州,北周保定二年(562)在鸣沙县城始立,属郡属县数量不明。建德六年(577)废之,改立鸣沙镇。
  6.长州管区的变动
  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南夏州更名为“长州”。其后,下管2郡:大安郡、阐熙郡。属县仍为3个。人北周,建制依旧存在。
  7.北周在“河曲”地域创立总管府建制
  北周于武成元年(559)创立总管府建制。“河曲”遂成为最早建立总管府的区域之一,即建立夏州总管府、灵州总管府,以及延州总管府管内的绥州。其州数约有6-7个。
  8.北周在“河曲”地域构建的城戍群体
  北周在“河曲”地域调整行政区划格局的同时,又沿用和新建一批作为军事控制的城戍据点。例如:连谷戍,据《周书·宇文测传》,西魏大统八年(542)就有突厥入寇连谷的记载,隋大业十三年废戍。其故址在今神木县店塔镇北五里的黄羊城古城。银城关,西魏废帝时(552-554),曾作为石城县治所,故地在今神木县西南部。详址待考。石龟镇城,保定二年(562)后成为石城县驻地,在今神木县西南40里、窟野河西侧。骢马城(乞银城)暨银城防,该城早在前秦时就已存在,保定二年(562)在该城置银城防。故址即今横山县东南部党岔镇古城。弥浑戍,北周武帝时置,“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时,改弥浑戍为德静镇,既而废镇,改立德静县。弥浑水即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西部海流兔河。弥浑戍故址当在该河上游北侧,相当今乌审旗沙沙滩古城遗址。德静县城遗址,相当今榆阳区巴拉素镇西南数里的白城台古城址。契吴城,也称“故白城”,赫连夏时“因山所筑”,在夏州城(白城子古城)北125里的契吴山巅。故址当在今乌审旗嘎鲁图镇西南。百井戍,在长州长泽县城(今城川古城)南80里处,约在今陕西靖边县西部。五原镇,西魏始置,故址在今陕西定边县西部。蒲川镇,西魏始置,故址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部、苦水河东支流傍。鸣沙镇,北周建德六年(577)建立,故址即今宁夏中宁县鸣沙洲镇。
  北周进而在后套平原开始建立城戍。甘草城,原为西汉广牧县城,至“周、隋问,俗谓之甘草城”,后为隋唐时期九原县城,即丰州治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南部。永丰镇(贺葛真城),原为汉代临戎县城,魏晋北朝时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在此置永丰镇。东距甘草城116里。上述西汉故城的重新利用表明北朝的管治体系再度扩展至阴山脚下的河套地区。
  三、隋开皇九年(589)前“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建制
  隋朝取代北周后,继承其地方行政区划遗产,尤其是在开皇九年(589)前数年问。开皇元年(581),在“河曲”地域仍然维持总管府——州——郡——县四级行政管理体系。至开皇三年(583),撤销行政区划体系中的郡级建制,其层级结构简化为总管府——州——县三级。同时,在阴山、河套平原地带继续增立正规的行政建制单位,以及若干军事城镇。延至大业元年(605),总管府建制被废除。此后,相继推行州县、郡县两级制。
  1.开皇元年至九年(581-589)间“河曲”地域的高级行政单位
  截止开皇九年(589)前,涉及鄂尔多斯高原的地方高级行政单位——总管府,共计4个。
  夏州总管府,北周始置,隋朝沿承,治夏州城(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古城)。其属州之数,史书无载,臆断应包括夏、银、盐三州。其管区东北达今准格尔旗北部、北抵杭锦旗北部、西至盐池县中部、南倚自于山脉。
  灵州总管府,北周始置,隋朝沿承,仍治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其管州之数,史书不载,臆测应包括灵、环、丰诸州。其管区北括今后套平原、西南至中卫市、东达盐池县西部、南至山水河上源的同心县境。仁寿中,在丰州城别置丰州总管府。
  榆关总管府/云州总管府,隋开皇三年(583),创立榆关总管府,驻榆林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的城坡村古城)。开皇五年,改称云州总管府。二十年(600),总管府及云州东迁云州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其领云、胜二州,管区包括今前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和大青山地。
  延州总管府(治今延安市东40里)管内的绥州,下领延、丹、绥3州。其中,绥州辖境属于“河曲”地域,位于奢延水(今无定河)下游流域。
  2.开皇元年至九年(581-589)间“河曲”地域州县两级建制单位的兴废
  开皇三年(583

,隋朝废除郡级建制,成为行政区划领域的重大变动。其后,对全国行政区划展开调整。迄开皇八年(588),在鄂尔多斯高原与后套平原,隋朝除继承北周的行政区划格局之外,新的建树就是增置两个州级政区——胜州、丰州,进一步扩大正规行政区划建制单位的分布空间。与此同时,又有若干县级单位被撤销。迄开皇九年(589),州级建制单位如下:
  绥州(上州,雕阴郡),其10个属县包括:上县、安宁、绥德、吉万(安人)、义良、大斌、延福/延陵、城平、开疆、抚宁。
  银州,其4个属县是:儒林、真乡、开光、银城。儒林县,据《太平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置,属银州。大业二年,撤销银州建制,以儒林县属雕阴郡。此“大业二年”实为“大业三年”。真乡县,原名中乡县,至隋开皇元年避“中”字,改称真乡县。开光县,开皇三年废开光郡,以县属银州。大业中,废县,以其地并入真乡县。石城县,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银州;大业七年,改称银城县。隋大业三年,废银州,其4县划归雕阴郡(即绥州)。隋末,陷于梁师都割据势力。
  夏州(朔方郡),其3个属县包括:岩绿、宁朔(后周置)、长泽。开皇三年(583),撤销长州及阐熙郡,并废除其下的山鹿、新国2县,地入长泽县。
  盐州(盐川郡),其属县依旧是:五原。
  灵州(灵武郡),其6个属县是:回乐、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怀远、建安/广润/灵武、丰安(开皇十年置)、鸣沙。显然,迄开皇九年,灵州的属县只有4个——回乐、怀远、灵武、鸣沙。
  此外,隋朝在开皇十九年(599)曾经增置环州,及其附郭县——鸣沙县。大业三年(607),废除环州,呜沙县仍改属灵武郡(灵州)。
  丰州(五原郡),开皇五年(585)增置丰州,属于灵州总管府。3个属县包括:九原(开皇五年置)、永丰(开皇五年置)、安化(开皇十一年置)。迄开皇九年,其属县为2:九原、永丰。
  云州(胜州),开皇五年(585)增置云州,治榆林关城,属于云州总管府。下领3县:榆林(开皇七年置)、阳寿/金河(开皇三年置、十八年改名)、油云(开皇三年置)。开皇二十年,云州总管府及云州迁往河东地区,金河、油云2县俱废。仁寿二年(602),复置金河县于榆林关。
  据此,云州和丰州,是开皇元年至八年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与河套平原增建的行政单位。
  余论
  本文旨在梳理北朝200余年间“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变脉络,以便再现该时期行政区划体系的真相和总结其历史演替的特点。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的演替进程呈现出:由最初的军管型行政体制向正规州郡县体制转变,而且正规行政区划建制单位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阔的时空特征与发展态势。这是古代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在6镇事变之后,“河曲”地域正规行政区划建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新一轮的配置与发展。在纷繁的“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变动的过程中,折射出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民族、人口和文化等因素对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
  鉴古知今,当代的行政区划调整应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不可人为的拔苗助长。惟有如此,才能使行政区划体系保持相对长期的稳定,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保障条件。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河曲 演替 演替 演替 生态演替 森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新时期大学创新教育
    新时期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探索与分析
    新时期诗歌的戏剧化特质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的企业管理制度
    新时期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策略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