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摘要〕 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又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研究、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 论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 系,包含丰富的内容,这里把它概括为“七论”,即人本论、发展论、和谐论、特色论、兼 顾论、协调论和规律论。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 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部分已经进行了大量 研究,并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对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即指导发展的方法的体系 则关注不够。而后者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 强对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一个方法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经过初步分析和认真梳理,也为了便于论述和使用,我们可以把其概括为七个方面:人本 论、发展论、和谐论、特色论、兼顾论、协调论和规律论。
  
  一、人本论
  
  “人本论”,就是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法。在发展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 是在有关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贯彻和体现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 。
  “以人为目的”强调发展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看作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我 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保证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 充分的发展,“应使每个人都掌握自己的命运”,①因而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理应 成为当代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致接受的目标。Www.11665.CoM②
  “以人为基础”强调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把人作为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的第一资 源。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比较重视机器、生产设备、生产线等物的因 素的作用,而对于人特别是普通人的作用则比较忽视,片面强调人对机器、生产设备的配合 、适应 ,结果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人与组织、社会关系的紧张。在知识成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新 经济条件下,③知识的载体即人的作用日益凸现,要实现发展必须把人作为基础,在各行 各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通过发现人、引进人、使用人、培养人、发展人来 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指的就是把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展工作的中心环节。既 然人是我们各项发展事业的主人,并且人特别是各种人才在发展事业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 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人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的主人 翁责任感,开发人们的工作潜力,建立健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相结合、 相统一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在工作中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进各项事 业的发展。
  
  二、发展论
  
  “发展论”指的就是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发展业绩作为判断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④“发展是我们党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⑤为此,就要突破 发展的瓶颈,完善发展的机制,培育发展的后劲,不断争取发展的成果,推进发展。
  “突破发展的瓶颈”要求重视和加紧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发展的“瓶颈” 在不同的地方及其不同的发展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有的地方表现为交通不够便利 ,在有的地方则表现为指导发展的观念还比较落后,而在有的地方则可能表现为吸 引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缺乏活力,等等。要推进发展,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全面评价制约 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力量加紧解决。
  “完善发展的机制”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人们谋发展、促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机制。在有些地 方和单位,人们谈发展、讲发展的时候比较多,而真正重视解决人们关心的有关 发展的政策、体制和机制问题的时候则比较少,不仅在一定范围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群 众盼望发展、要求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往往会贻误发展的有利时机。要实现发展特别 是快速发展、赶超发展,必须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发展的各项政策、体制、机制,激励人们聚 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培育发展的后劲”要求不仅要关注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明天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因而 必须要培育有利于本地方、本单位、本部门发展的后劲。这个“后劲”可以是人才队伍,可 以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教育培训,还可能是资源开发或环保等,但都关乎发展的长期性和 持续性。不少地方或单位在发展问题上经常患的“发展病”是过于重视短期的发展业绩,只 重视和重点支持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效益的工程项目或部门,对其他项目、其他部 门则重视不够,甚至为了这些效益好的生产项目不惜拖延环保、教育等项目的建设,造成不 必要的发展损失,带来难以弥补的发展代价。
  
  三、和谐论
  
  “和谐论”,即我们追求的发展不是像有些发达国家那样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发展,而 是人人共享发展的成果,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上下和谐、左右和谐、内外和谐、代际和 谐、自我和谐,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上下和谐。即“上级”和“下级”纵向关系的和谐。上下和谐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下级对本 部门、本单位、本人发展的意愿、愿望能够被上级认识、尊重和满足,对发展的意见、建议 能够被理解和采纳,从而使上级有关发展的决策、决定更具合理性和群众基础;二是上下级 单位的人员或领导与群众共享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不是领导“吃大头”,群 众和下级“拿小头”。
  左右和谐。即各部门、各单位、同事、同行之间横向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途 径就是在我们制定、完善各种政策时,要防止或避免各种形式的分配不公、收入悬殊 和过大的社会差距,在人们的劳动成果、经济利益同其劳动付出之间确立和形成最大限度的 正相关关系,在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贡献与回报之间建立和完善对称关系,从而使人们能公 平地分享劳动成果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  内外和谐。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同其外部之间关系的和谐。科学发展 观指导下 的发展不能是这样一种发展,即为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发展或快速发展而导 致其他地方、单位、部门不发展或缓慢发展,进而形成较大贫富差距,产生社会矛盾。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从内外结合、单位整体、社会整 体的角度推进的发展,是一个地方内外、一个单位内外、一个部门内外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发展。
  代际和谐。即一代人与下一代、下几代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里的“代”既包括出生先后意 义上的“代”,也指任职先后意义上的“代”(这里又叫“届”)。有的地方不顾后代子孙 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为了追求高速发展、短期暴富,大肆开采甚至浪费能够利用的各种资 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有的单位负责人为了自己的政绩和 升迁大搞形象工程,任人唯亲,不合理地引进人、使用人,给接任的负责同志或单位留下发 展的包袱和积重难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业绩时不仅要 看当前的发展成果,还要看给后代、后任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怎样的发展条件 。
  
  自我和谐。即人们自身的心智和谐、身心和谐、素质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实质上是社 会成员、社会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外部表现和外部成果。因此,一个部门的和谐、一个社会 的和谐归根结底体现于成员个体的自身和谐。不管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评价人、晋升人 ,不能只强调其一方面的素质、能力,而忽略其他的素质、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鼓 励和促进人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四、特色论
  
  “特色论”,就是在发展中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优势的原则和方法 。为此,要把握好三点:体现时代精神、继承文化传统、突出创造性。
  体现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所认为的“发展”,不是脱离时代的发展,而是与市场经济的要 求相适应、与现代化的方向相一致的发展。不同的地方、单位及部门在进行发展的比较时是 在共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就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化相一致的发展,是体现 时代精神的发展。
  继承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发展一定是人们通过特殊的途径实现的、具有自身文 化特点的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发展,更不是模仿式、移植式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地、各 部门要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正是自己的文化传统使自己区别于其他的发展,也规定或 预设了独特的发展之路。要看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实现发展 的障碍,而是条件和优势,关键在于发掘、转化和运用。
  突出创造性。有人曾形象地把“特色发展”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 我异。但不管是哪一种特色的发展,都与人们的创造性努力分不开。要实现特色发展, 必须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必须群策群力,集中群众的智慧,必须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使这种发展打下这些人奋斗、探索和智慧的烙印。
  
  五、兼顾论
  
  “兼顾论”,就是在发展中避免片面化和只顾一头的思想倾向和做法,坚持“两点论”、“ 两手抓”和兼顾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围绕中心兼顾边缘、抓住重点兼顾非重点、关心优 势兼顾弱势。

  围绕中心兼顾周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 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⑥解决主要的矛 盾就成为工作的中心。在发展工作中也有一个中心,从当前形势、从国家和地方看是经济建 设,从每个单位和部门看就是决定这个单位、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发展必 须围绕中心,突出中心,抓牢中心。同时,发展的矛盾中还有次要的矛盾,而次要的矛盾就 是中心工作以外的各项辅助工作。这些工作和领域既关系到中心工作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和 决定着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自身发展,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突出重点兼顾非重点。在发展的工作中,既有主要的矛盾,即中心工作,也有矛盾的主要方 面,即重点工作。因而,在处理好发展的矛盾,做好各项发展工作中,还要抓住重点工作、 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这是发展的矛盾特性决定和需要的。但强调重点,不是给 予与其直接相关的单位、部门及其人员以特权,也不是为了造成重点单位、重点部门与其他 单位、部门的悬殊差距,产生既定利益阶层或群体,更不是政策性地设置重点从而人为地制 造矛盾和社会差距,而是为了解决发展的矛盾,促进发展。因此,在抓住重点工作、重点单 位、重点部门的同时,还要兼顾非重点的工作、单位和部门,以平衡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发 展的整体性和公平性。
  关心优势兼顾弱势。各个群体、各个个体由于把握和运用发展的机遇、投入和付出的努力、 遇到的风险以及劳动年限等不同,产生了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先富与后富的区别,在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优势群体的愿望、要求我们要给予关心和适当满足 ,不能对他们的需要、呼声置之不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如果一个社会中某些人已达 到富足,那么他们就会力图通过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行动去保持对其他人的相对优势,这将会 妨碍其他人的发展与升迁。优势者将变为一个利益集团,即一个社会阶级或者阶层。”⑦ 并且,没有弱势群体的发展和富裕,社会的稳定就难以维持,更谈不上社会的共同 发展、持续发展和普遍进步。因而从政策上关注弱势群体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使各个群体、 个体享有发展的平等机会。
  
  六、协调论
  
  “协调论”指的是在发展中使人和事、社会的诸领域、单位的诸部门和人与自然相互配合、 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这主要包括人与事协调、诸领域的协调、人 与环境的协调。
  人与事协调。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每个单位及其各个部门的发展,而各个 部门的发展依赖于职工群众的高效工作。为此,就要做到人与事的协调。一是因岗设人、人 岗相应。每一个岗位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确立的,有对本岗位人员的工作经验、学历知识背景 、能力技能结构等诸条件的明确要求,一个人能在某个岗位工作是因为他符合这个岗位的各 种要求,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二是责、权、利相统一。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党政机关都 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有与责任相应的权力,同时还要把对 他的赏罚、升降、物质激励、精神鼓励同其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从而努力 “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⑧
  诸领域的协调。这里的“诸领域”既指社会的诸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也指单位工作的诸领域,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中心工作等。没有文化领域 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和提供的智力支持,没有政治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所激发的广大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没有社会建设领域所促成的稳定与和谐局面,经济领域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发展 。同样,没有巨大的物质财富,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要 保证协调 ,关键是要有一个诸领域相结合、相配合、相协调、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另外, 各个单位在推进发展事业时也要注意各个工作领域、建设领域的协调,以保证事业的健康、 和谐与长远发展。
  人与环境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事关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及后代的生活 质量。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浪费资源再节约资源、先损害环境后改善环境的老路, 必须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环境能耗作为衡量发展的一个基本指 标。仅用gdp来衡量发展还不够,还要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把能耗、环境质量作为衡量发 展的硬指标。要把环境和生态设计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项目规 划、建筑设计时把其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考虑在内,使这种规划和设计符合生态要求,有利 于生态环境。同时要倡导把节约资源和对环境友好作为新时期人们职业道德和生活美德的基 本内容。
  
  七、规律论
  
  “规律论”,即在发展中自觉地尊重规律、研究和运用规律,使发展适应时代,符合国情, 体现民意,立足实际,从而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始终沿着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运行。
  尊重规律。在发展中尊重规律,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着眼全球化、市场化、信 息化的时代要求,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立足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 情况,充分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形成发展的思路,制定发展的办法。要尊重科学。科技是 人类关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的正确认识,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信任科学 ,依靠科学,特别要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掌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要敢于创新 ,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 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⑨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各项发展的举措符合变化的实际,从而使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
  研究和运用规律。在发展中研究运用规律,要关注问题,使之清晰化。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对 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正确认识,要研究运用规律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而要关注和研究那些事件、危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这些矛盾和问题 产生的体制原因、人为因素等显现出来,从而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法、 步骤和思路。要总结经验,使之系统化。不断积累和及时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使之系统化 和普遍化为关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我们的发展工作。要学习知识,使之可操作化 。科学技术知识是人们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研究运用发展的规律,既要学习有益于 发展的各方面科学与技术知识,还要研究科技知识的可操作性问题,以适应具体地方、具体 单位的实际需要。依靠制度,使之长期化。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 性,要保证各地、各单位在谋划和推进自身的发展时自觉地、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运用规律, 必须依靠制度。如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集体决策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业绩考核制度等。
  
  注释:
  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②〔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
  ③〔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5.
  ④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 话〔n〕.人民日报,2006-07-01.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⑦〔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152.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责任编辑 王瑞娟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赵剑民 [标签: 方法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老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
    美国生态文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谈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试论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要务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
    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影响探究
    略论科技哲学视角下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必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当代科技背景下重新解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