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汉语大词典》释义的有关问题研究
《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重要的大型工具书,该词典收词丰富,引例一般遵循溯源的原则,许多优点自不必说。但由于条件限制,不足之处也不可避免。《大词典》还有词条漏收、例证晚出、有义项而无例证以及引例缺乏考证等问题,详述如下。
  
  一、例证晚出
  
  《大词典》例证晚出的词语颇为不少,前贤时修多有论述,今再补充几例如下。
  [治疗]动词,指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来消除疾病。
  “治疗”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中古时期,如《太平经》卷一百九《两手策字要记》:“不若两手,故日致凶也;虽治疗无益也,犹无从得成功也。”《十六国春秋·后赵录·单道开》:“自云能疗目疾,石韬就之治疗,着药小痛,韬甚惮,而终得其效。”《宋书-何偃传》:“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备加治疗,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周氏冥通记》卷一《五月事》:“子良因问:‘不审若为治疗,腹中又有结病,何当得除?’”《魏书·清河王传》:“灵太后诏给衣食事力优重使于城西之南治疗百姓病。”《大词典》引《北齐书·李密传》:“(密)因母患积年,得名医治疗,不愈”句为最早用例,实晚出。
  [课徒]明清之际先生教授学生叫课徒,“课”为“教授”义。
  《大词典》引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萧山汤文端未第时,为人课徒”为最早用例,似乎稍晚。明·董裕撰《董司寇文集》卷九《诰赠大司寇祀乡贤先君行述》:“常朝出课徒,暮归举网而渔,以资甘旨。WWW.11665.COM”《醒世奇言》第一回:“曾学深扯个谎道:‘今日偶然出去左近散步,遇着个同学朋友在这里课徒,扯去闲话,因此违了慈颜。他还约明日下午到他馆中,代他做个寿启,却又是没推托的。’”又第二回:“你虽是经营人,文才却有些,不如寻些小学生来课课,一年也得几十两银子。”又“千户又延请一位名师,课两个兄弟读书。”董裕乃明嘉靖至万历年问人,而李伯元则是清末同治至宣统年间人,二人相去二百多年,《大词典》却以李伯元《南亭笔记》为最早用例,实失。
  [抻]动词,乃“拉长”、“伸展”义。
  《大词典》释义为“拉”,并引《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把锁抻开”为首例。今按,此处的“抻”字有异文,除了《大词典》指出“抻”一本作“捵”之外,清嘉庆八年新镌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又作“拽”。其实,动词“抻”早已见于字书,如《玉篇》:“抻,痴邻切,申也,引戾也。又试刃切,展也。”《广韵·去震》:“抻,抻物长也。”《集韵·平真》:“伸,做,抻,真,申也,引戾也,或作做、抻、摸。”《集韵·去震》:“抻,展也。”《通俗编》卷三十六《杂字》:“申去声,展物令长也。[按]《庄子》‘猿经鸟申’,申亦读抻,谓鸟延颈长耳。”《醒世奇言》第七回:“成大自替母亲把衲来抻垫。”又“见成大与母亲抻垫衲子,庄媪忙叫丫头替他,成大心中十分喜悦。”上引各例“抻”字皆为动词“伸开、拉长”义,且出现时间均早于《儒林外史》,《大词典》可据补。
  [交会]动词,指人或其他动物雌雄之间进行性行为。
  此条《大词典》引冯梦龙《古今谭概·专愚·蠢夫》“忽昼梦尔我交会,因得孕”旬作为最早例证,实在过晚。这种意义的交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下《御女损益篇第六》:“合宿交会者,非生子富贵,亦利已身,大吉之兆。”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五《长者夫妇造作浮图生天缘》:“妇言:‘来前与我交会。’夫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欲为我妻者,但勤供养佛及比丘僧,命终之后,生我天宫,以汝为妻。’”(4/473c)隋唐以后,这种意义的“交会”多见,如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三《虚劳无子候》:“交会当用阳时。阳时,从夜半至禺中是也。”又“凡妇人月候来时,候一日至三日,子门开,若交会则有子,过四日则闭,便无子也。”又卷三十九《金疮败坏候》:“妇人金疮未瘥而交会,动于血气,故令疮败坏。”隋·释吉藏《中观论疏》卷一《观因缘品第一》:“三者,现缘外道谓四大和合能生外法,男女交会能生众生。”《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五《咒术·灭罪部》:“男女交会时,使其意迷乱。”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上》:“取水往池边,见两鹿交会。既见是事已,友地更相告:‘苾刍苾刍尼,汝见行淫不?”’又《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一·毗奈耶序》:“然由三事方有子息。一者父母交会事,二者其母身净应合有娠,三者食香现前。”此例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入王宫门学处第八十二之四》重出,文字完全相同。《大词典》引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专愚,蠢夫》“忽昼梦尔我交会,因得孕”句为首例,实过于晚出。
  
  二、词条失收
  
  [缠红]封建社会男女订婚前先以双方八字占卜,若八字相合则男方会向女方下聘礼订婚,这种习俗称为缠红。
  “缠红”一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清初的白话小说,如《醒世奇言》第一回:“庄夫人便去取了银子递与曾学深道:‘银子自拿去,倘成功得来,对你外祖母说,可以等到除了服缠红为妙。”’此回上文谈及媒婆在曾学深为其父守孝期间,要为曾学深作伐议亲而被曾学深借口“在服中”婉拒时说道:“可笑那作媒的利心重了,回头不去,却又对庄夫人说:‘夫人只此一子,联姻如何迟得?况现在不过说定一句,行盘送盒原可等到除灵后的。’”这里的“行盘送盒”正是“缠红”之义,是通过送聘礼的方式来正式订婚。另,据清。陈和志《(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风俗一·礼仪》记载:“今之婚礼大略不异于昔,惟订婚后所行礼称求吉,亦名谢允。至住口,则两家止以名帖相致意,在求吉前或以红绿绸绫相赠答日缠红,亦有于缠红后复行谢允者。”清·陶煦《周庄镇志》卷四《风俗》:“以女子生日与男子生日推其星命日占合,古纳吉之变也。既许婚,用笄及币、帛、茶、枣等物具礼帖,日缠红,取赤绳系足之义。亦日行小盘。女家答以冠、履等物,日回盘。”又“将婚,先数月,用衣币、首饰等物并告婚期日行聘,亦日纳币。或并缠红行聘为一,而仅告婚期,日导日,古之纳征请期也。”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银河篇》:“花花叶叶论当对,拓落王家有一生。……早晚缠红上酒缸,不用门前射屏雀。”清·吴锡麒《今年连举三孙诗以志喜》:“十年前已作家公,喜见三枝茁又同。铜镊此生羞拔白,酒缸他日费缠红。”如同其他离合词一样,“缠红”又说成“缠了红”,但这种说法似乎不多见,我们也只在《醒世奇言》第一回中发现了一个用例:“(曾学深)便对他母亲道:‘母亲,万一那边成得来,外祖母要就那边缠了红也未可知,带得些银两去才好。’”据《(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震泽县曾经隶属于旧吴江县,乾隆四年分吴江西偏地置震泽县,仍属苏州府。据《周庄镇志》记载:周庄镇旧隶苏州府长

洲县,雍正三年县分为二,遂隶元和镇西偏,兼隶吴江县。由此推测,“缠红”一语极有可能是清代吴方言词。《汉语大词典》及《明清吴语词典》失收,今补。
  [产妇]即将分娩的孕妇。
  这一意义的“产妇”是中古时期产生的新词,文献中并不罕见,如《金匮要略方论》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又“师日:‘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齐民要术》卷三《杂说》:“蝼蛄,有刺;治去刺,疗产妇难生,衣不出。”又卷四《插梨》:“产妇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无不致病。”《列仙传》卷下“木羽”条:“木羽者,……尝探产妇,儿开目视母大笑,其母大怖。”《大词典》“产妇”一词失收。
  [古道]常用来形容人做事循规蹈矩、安守本分。
  《醒世奇言》第二回:“张恒若做人原是极古道的,尽心教导,家家都赞先生的好。”《(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六《人物十二》:“(万景洙)与人古道,浑朴真诚,咸称为三代以上人。”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二“曾益”条:“曾益,字鹤冈,山阴人,善梅花,为人古道,寿近百龄。”《思适斋集》卷十八《墓志铭碣记哀词事略·金湘溪事略》:“省斋,予友也,每诣予,则过之,因数道其为人,古道君子也。”清·宣鼎辑《夜雨秋灯录》卷一《银雁》:“杜得意非常,告李日:‘此福地也,令尊人古道,为乡里重,居此谅无愧焉。”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人物志十七·国朝二·长沙府·善化县》:“陈达樟,字豫堂,嘉庆辛酉举人,官平江学训导,为人古道。”
  [坟堂]古人为守孝而在坟墓旁搭建起来的简易屋舍。
  这个意义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如《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墓志铭》:“惧陵谷易位,市朝或侵,坟堂有改,金石无亏,敬勒志铭,树之泉闼。”《魏故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徐州刺史太保东平王元君墓志铭》:“世宇方尘,坟堂弥寂,永沦泉壤,长焕金石。”唐宋时期则罕见其例,元杂剧及明清小说中又有用例。如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今日个到坟堂中来厮认,是你甚么娘祖代宗亲?”朱凯《孟良盗骨》第四折:“(词云)……遣敕使远来迎接,赐黄金高筑坟堂。还盖庙千秋祭享,保山河万代隆昌。”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剧第四折:“把当日个筑台拜将,到今日又待要筑坟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萧萧一室,强如庵寺坟堂;寂寂数椽,不见露霜风雨。”《警世通言》三十一卷:“春儿备了三牲祭礼、香烛纸钱,到曹氏坟堂拜奠,又将钱三串,把与可成做起灵功德。”《大词典》可据补。
  
  三、孤例或无例
  
  《大词典》中有些词条仅有释义而无例句,有些词条则是只有一个例证,而有些孤例和无例的义项是可以在文献中找到其他例证的。例如:
  [丑劣]形容丑陋低劣,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其他的事物。
  此词最早见于《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出卷二:“郭琼,东郡人也,形貌丑劣而义度过人。”此例又见于宋代晁载之《续谈助》卷一所载《洞冥记》。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以前,“丑劣”一词在文献中用例极其少见。就是在明代,“丑劣”一词也仍然不很多见,我们仅发现了少量用例,如汤宾尹《睡庵稿》卷二《春居集杜序》:“离杜则病,离拟杜则病,拟换置点画则丑劣。”祝允明《祝子罪知录》卷九:“不然则丑劣校然,其病百出。”清代以后,“丑劣”一词才较为常见,如邓志谟《古事苑定本》有“丑劣”条,下载“嫫母…‘东施”等。丁宝桢《四川盐法志》卷十一《转运六》:“倘有以丑劣低盐运栈,立将场员记过撤委。”顾堃《觉非盒笔记》卷一:“故字法丑劣。”乔于洞《冬夜读书二首》诗之二:“颦效西施终丑劣,句商老妪太颠狂。”秦偶僧《功虫录》卷上:“状貌最为丑劣。”清刻本俞樾《春在堂诗编》辛丑编《庚申岁戴文节在杭州殉难余有诗吊之其明年写赠一友至今岁而此纸为文节之从子子谦参军所得标饰求题事越四十一年不特所赠何人茫不记忆并字迹亦不自识矣赋此一叹》:“乌兔奔忙殊可叹,蚓蛇丑劣转堪怜。”《大词典》引元·揭傒斯《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丑劣愧高情,焉知君所观”句作为孤证,可补。
  [见轻]指病情有所好转。
  此词出现较晚。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大约直至清代才有用例,如《醒世奇言》第三回:“孙福见主人这般说,不觉哀哀的哭起来,道:‘……且请宽心,能得沉沉的睡一觉,自然病势就见轻了。”’《狐狸缘全传》第八回:“你看他,仍幻化了艳丽模样,轻轻走进,站在销金帐外,低声问道:‘相公可曾安寝了么?贵恙可觉见轻些?”’《红楼真梦》第五十五回:“那晚上兰香服下,果然见轻,服了两贴,渐渐平复,王夫人宝钗皆甚欢喜。”《疗妒缘》第四回:“话说巧珠见大娘病势沉重,日夜祈祷,几及一月,不见轻可,反觉日重。”这一例中的“见轻”与“可”并举,“可”指“病愈”,“见轻”则是指病情好转或减轻,其义甚明。《大词典》“见轻”条下有两个义项,第二项释义为“看得出有所减轻”,其例为“病情见轻”,然无书证,今补之。
  [情旧]旧交,老朋友。
  《大词典》引唐刘长卿《送郑司直归上都》诗“因君报情旧,闲慢欲垂纶”为孤例,今见《梁山伯祝英台传》有“兄若后归回玉步,莫嫌情旧到儿庄”一句,可以为《大词典》增一例证。
  [烟]动词,指物体燃烧时冒出的烟气使眼睛受到刺激而流泪或睁不开。
  这种意义的动词一般用“熏”字,如《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行者道:‘本欲来的,只是弟子被烟熏了,不能驾云,却教猪八戒来请菩萨。”’《红楼复梦》第三十回:“李宫裁笑道:‘若是祝太太瞧见,问起他们眼睛为什么红通通的,就说是跟着孙悟空过火云洞,叫烟熏着了红的。’”而动词“烟”在文献中则比较罕见,我们只在《醒世奇言》中发现了—个用例,第七回:“时值久雨回潮,那柴湿了烧不着,烟得黄氏两眼泪流。”《大词典》此义项下无书证,仅举“烟了眼睛”为例,可补。
  
  四、引例缺考
  
  [顶]用头支承,戴着。
  这一意义的“顶”字最早见于唐五代,如《全唐文》王口《诚节论》:“矧乎顶章甫冠,拖缝掖衣,口诵先圣之文……”吕岩《七言》之一:“昼乘白虎游三岛,夜顶金冠立古坛。”五代杜光庭《李玄儆为亡女修斋词》:“但女子初笄之年归于仪氏,夫殁之后,誓志道门。已造制法衣,缮写经篆,永期顶冠佩服,虔奉修持。”宋代以后用例多见,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五:“其人解布囊,出黄道服,鹿皮冠,白玉簪。顶冠易衣危坐,以手摩面,则童颜矣;引其须,应手而黑,乃一美丈夫也。”《夷坚乙志》卷十六《邹平驿鬼》:“俄有妇人,顶冠出屏后,衣服甚整,笑曰:‘小鬼莫恼官人。’”《夷坚甲志》卷十四《董氏祷罗汉》:“未诞之前,家人数梦一僧顶帽往来室中,凡十有二月而生一子。”又《夷坚支志》甲卷七《邓兴诗》:“侍姬十数辈,皆顶特髻,衣红宽袍。”《华氏中藏经序》:“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白服之忌》:“然则国容、军容,即屏除白色亦可,况俘囚廷献,例顶绯巾披红衣乎?”《汉语大词典》作“戴”解的“顶”字引宋·王谠《唐语林·企羡》“两手捧《登科记》顶之”作为最早用例,其实是有问题的。此条记载又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贡举》:“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唐语林·企羡》中“两手捧《登科记》顶之”一句,《封氏闻见记》作“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二作“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八《别录上》作“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顶戴”的意思是“双手持物举过头顶,表示致敬”,如唐·元稹《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持君宝珠赠,顶戴头上头”。“顶戴”意思不同于“顶”,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其意义相去甚远。《唐语林·企羡》“两手捧《登科记》顶之”句之所以会有异文,一则可能是《唐语林》“顶”下脱一“戴”字,二则是王谠引书以宋人时语改唐人“顶戴”一词为“顶”字。《大词典》此处引例缺乏考证,故失。 整理

  
  注释
  ①详《汉语大词典》第12册22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程亚恒 [标签: 汉语 释义 问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试论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
    从英汉语言物质结构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从文化传统差异角度辨析英汉语言内涵差…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农牧区藏族初中汉语文的教学
    提高南昌市藏族中职生汉语水平的教学研究
    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
    简述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