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论文关键词】中华苏维埃  文化特征  发展趋向  文化互动
  【论文摘要】中华苏维埃文化具有农村文化 的典型特征 :它强调 文化发展 的共产主义方向;文化机 构实行政府宏观指导、群团自治的民主化管理方式。苏维埃 文化 受俄 国革命 文化的影响 ,二者有 明显的互动关系,其基本特征延 续至今并蕴含于当代先l进文化之 中:
  中华苏维埃文化是 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的主流文化。本文拟对中华苏维埃文化 的内涵、特点 、发展趋向以及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互动关系做一论述。这一课题 的深入研究 ,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 无疑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一、 中华苏维埃文化的总方针
  苏维埃文化是指 以前苏联 为典型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急剧扩展时期 ,欧亚各围本 土文化受苏联政治模式影响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态,是 20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中国苏维埃文化产生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34年 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 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集中而明确地阐述了中华苏维埃 文化及其内涵。wWW.11665.cOm毛泽东指出 ,“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 固与发展 ,为着动员 民众一切力量 ,加 入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 ,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 文化 。”为此 ,必须在苏区大力开展“苏维埃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 .毛泽东不仅仅提 出了“苏维埃文化”这个新 的文化概念,还指明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在苏区开展文化运动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在报告 中明确指 出,苏区“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手里,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 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给与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 。因此 ,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已经在加速地进行着革命的文化建设了。”毛泽东在这里揭示 了苏维埃文化 以广大贫苦 工农为主体。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 呢?在于以共产 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
  大力发展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苏 区执政 的重要t作 目标与任务之一。“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t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 ,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 ,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其文化建设 的中心任务包括了以小学和成人的启蒙以及干部训练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毛泽东对苏区教育状况作 了总结 。他认为,苏区虽有列宁小学 3000多所,但还缺乏完备的专 门教育的建设 ,这无疑应该成 为教育计划中的一部分。毛泽东 十分重视对红军干部 的培养 ,“为了革命斗争领导干部的创造 ,我们已经建设 了红军大学、苏维埃 大学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及教育部领导下的许多教育干部学校 。”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苏 区的干部教育规模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始终认为,革命干部的教育 同工农大众文化的普及在方法和程度上不同。干部培训属于专门教育,应在普通教育的发展之后发展起来 。毛泽东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工农普通教育与干部教育的关系及发展顺序。
  苏维埃文化艺术源于民间,创新服务于工农大众。苏区文化艺术活动随着乡村革命的深入而开展起来,其传播 以戏剧、演讲、山歌传唱 、红色报刊的发行 以及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其中中央苏区的戏曲运动波澜壮阔 ,影响很大。
  二 、中华苏维埃文化面 向工农群众的文化品格与特征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区,要组织 、动员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文化工作十分艰巨。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先进的思想 、革命的理论 以及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 人民群众,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中国苏维埃文化建设体现了面向工农群众民主的 、科学的 、大众 的文化品格和特征。
  (一)苏维埃实行 “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20世纪 30年代,“全 国文盲数 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文盲 比例更高,其中绝大多数是广大贫苦 的工农群众。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经成立 ,就 以法律形式确立 了苏维埃实行免 费、普及的教育制度。1931年 l1月,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颁布 了 《中华 苏维埃 宪法大纲》。大纲宣布 :“中国苏维埃政权 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 目的”,“实行完全免费 的普及教育”。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免费教育才能使贫苦工农大众真正获得 文化教育的权利 。因此 ,免 费普及教育在当时是实际的需要。
  (二)苏维埃教育以初级小学教育为主体。近代 中国的教育通 常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递进式的系统的国民教育。苏维埃教育则以初级小学教育为主体,这种教育在苏维埃文化建设 中占有极大的分量。1931年lo月湘赣苏 区省委工作报告 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 的比例是 730:3。1933年 l1月,毛泽东亲 自对长冈乡做 了调查,结果显示,长冈乡就有“列宁小学四个,每村一个”,儿童入学率“占全 乡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六十五”。而在苏维埃建立前 ,苏区儿童入学率不到 l0%。1934年 1月,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苏区不完全统计,在 2932个 乡中,共有列宁小学 3052所。已有的数据表明,各省、区、乡苏维埃范 围内的文化建设中,以小学教育最为突 出,尤其 以乡村初级小学的建立最迅速、最普遍,成为苏维埃文化建设 的一 大特点。1933年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颁布 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 中有关小学教育建设 的最多,如《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小学管理法大纲》、《小学教员优待条例》、《列宁小学小学 生组织大纲》、《小学课 程教则大纲》等等。从当时的苏维埃文化教育制度建设来看 ,小学教育放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并且 已经步入正轨化和法制化。 
  (三 )成人教育规模 远胜 于初等小学教育。苏维埃政府 为提高群众 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育形式 ,广泛开展了成人革命教育活动。夜校、识字班组 以及扫盲俱乐部是苏维埃成人教育 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对各省苏区的成人教育状况有较详尽的统计:江西福建粤赣三省苏区有补习夜校 6462所 ,扫盲俱乐部 1656个 ,江西粤赣两省的识字组有 32388个 。这组数据与中央苏区的小学数量相比较可 以看出 ,以扫盲为主要 内容的苏维埃成人教育规模远胜于苏区初 等小学教育。在 同一时期 ,毛泽东完成了对长 冈乡 、才溪 乡两个 乡的调查 。  《长冈乡调查》和 《才溪乡调查》反映 了苏 区成人教育 的状况 。报告称 ,长 冈乡“办有夜校九个”,“十六岁至四十五岁 的青年成年共 四一二人 ,大多数进了夜校 ”。 “学员书纸笔墨 自备 ,油灯也 自带”,“九个夜校教员 ,七个是 乡苏代表。都是尽义务的。”才溪乡也有 “夜校八个”。这组统计数据表明 ,各苏区都开展 了大规模 的成人扫盲运 动。中央根据地还创办 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列宁师范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加强对红军官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着力培养各方面急需的干部和专 门人才。 
  (四)实行群 团 自治 的民主化管理。随着苏维埃政府政权 的巩固和执政范围的扩大 ,苏维埃文化管理职能 日益凸现出来。1931年 11月颁布 的 《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宪法草案》规定 ,苏 维埃 临时 中央政府文 化管理的职能部 门为 “教育部”。但 同时颁布的 《苏维埃地方政府暂行组织条例》却又规定,省县 区各级苏维埃在执行委员会之下设置 “文化部”,城市苏维埃设置文化科 ,乡苏维埃不设置专 门文化机构 ,只设 置兼 职的教育委员会 ,由乡苏统一管理乡苏维埃文化建设 。这样就形成 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设置 的文化管 理机 构的不统一 ,并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展开 。1933年 4月 ,中华苏维埃临时 中央政府发布训令 ,要求将地方 苏维埃政府 中的 “各级文化部改为教育部 ”,阁(p3o)在各级教育部 之下增设普通教育科 和社会教育科 ,分别主管各种公共 文化事业 。从人员配置来看 ,省级教 育部设部长 1人 ,副部长 1至 2人,秘书 1人 ,各科科长各 1人 ,总计不超过 7人 。各县 区市级苏维埃教育部设 正负部长各 1人 ,各科科长各 1人 ,文书 1人 ,总计不超过 6人。即便是中央教育部下设 的面 向全苏区文化管理的艺术局和巡视委员会,其人员也不超过 9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苏维埃文化管理机构统一 ,人员设置精干,大大促进 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苏维埃文化教育管理机构为各级教育委员 ,实行群 团自治的 民主化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 织法 (草案 )》规定 ,苏维埃基层教育委员 南该区 “列宁小学校长,补习夜校校长 ,俱乐部主任,共产青年 团、工会 、贫农 团、少先队、儿童团 、女工农妇代表会等团体 的代表组织之”.全权负责辖区内 “一切 文化教育事业之发展”,委员均为兼职 。  其中 ,市苏维埃教育委员由7-l1人组成 ,乡苏维埃教育委员由 9-15人组成。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苏维埃文化建设的科学化 、民主化。
  三、中国苏区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互动关系 
  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将中华苏维埃文化置于世界革命新格局下 ,用更广阔的多维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可以看出,中国新 文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一部分 。它一方面受国内左翼文化 艺术的深 刻影响 ,另一方面又受 国际无产阶级文化思潮 的驱动 ,同世界先进文化构成明显的互相影响和互动的关系。 

  首先.苏区的文化活动与世界苏维埃文化的交汇融合 。苏区革命文化的领导人大多留学苏联 ,受苏俄革命 和文艺影响较深。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 .使苏 区的艺术活动与世界苏维埃文化交汇、融合。以苏区戏剧运动为例 ,苏 区戏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瞿秋白、李伯钊 、沙可夫都曾留学苏联 ,精通俄语 ,对俄罗斯文学 、艺术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瞿秋 白对苏俄革命有深切感受 ,著有 《赤都心史》和 《俄乡纪程》。李伯钊是 中央苏区戏剧运 动的主要开拓者,她广泛介绍世 界苏维埃革命与俄罗斯文化戏剧,还根据从苏联带 回的剧本组织排演 了大型现代话剧 《明天》、《最后的晚餐》、《黑人吁天录以及反映苏联国内战斗生活的话剧 《骑兵歌》等优秀外 国剧 目,受到广大红军官兵和工农群众 的热烈欢迎 。沙可夫创作的大型话剧 《我——红军》的成功上演 ,引起群众的强烈反响,是 当年苏区上演场次最多 、影响最大的一部话剧。当时的 《红色中华》对其进行了专 门报道,称之为 “苏维埃文化与工农 大众艺术 的开端”。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 ,各苏 区组建了苏维埃业余剧 团.红色戏剧运动渐成规模。1932年 ,在红军学校政治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八一剧团。剧团先后在瑞金 、兴 国、宁都 、汀州等地进行演出,影响不断扩大 。其后在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沙可夫的主持下,八一剧团改组扩编为二农剧社,各地分社会员多达六七百人。工农剧社以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文化水平 ,激发群众革命热情 ,参加革命战争,弘扬无产阶级艺术为宗旨,其创作题材广泛,主题鲜明,表演活泼,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4年2月,根据教育部长瞿秋白的建议,工农剧社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由李伯钊担任校长。瞿秋 白对学校工作十分重视,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制定出 《高尔基戏 剧学校简章》与《苏维埃剧团组织法》,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度都作出了详细、切实的规定。苏区戏剧运动波澜壮阔,戏剧艺术逐渐成熟,推动着 中央苏区文化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 
  其次 .世界文化与苏区民间艺术 的互动。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根植于革命斗争火热的现实土壤 中,在广泛采用 民间艺术 的同时,还注重对区域民间 艺术的开发 、创新 ,把革命 内容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 了具有 中国风格和中圈气派的 、民族的 、大众的革命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一方面,它有各阶层 民众 的广泛参与,并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本身就是在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它 “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161(p7o6)苏区戏剧运动曾得到国际左翼作家史沫特莱、斯诺以及尾崎秀实的大力支持 ,戏剧主要承袭 了苏联无产阶级戏剧的风格 .形成了区域民间艺术与世界革命文化契合、多元互补的新格局。苏区戏剧运动对外国文化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借鉴.它克服了五四时期只注重吸取西方外来文化形式 的不足.达到了自觉从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生活中探求戏剧的新形式,并以此摆脱 了国统 区左翼戏剧所存在的脱离群众的欧化倾向。
  毛泽东曾经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源于中华苏维埃运动时期的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以一种新的、变化了的形态经抗日文化 、延安文化延续至今.蕴涵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加强 当今先进文化的建设,对巩 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基业和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 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执行委 员会与人 民委 员会 对第二次全 国苏维埃代表 大会 的报告 [r].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下)[c].南昌: 江西人 民出版社 ,1982. 
  [2]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一)[c].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 ,1981. 
  [3]中共 中央文件选集 (第 7辑)[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 ,1991.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 (二)[c].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1. 
  [5]红色中华,1934—05—21. 
  [6]毛泽 东选集 (第 2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王予霞.中央苏区文化新透视 [j].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6).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钟小敏 黄国华 [标签: 中华 苏维埃 的特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语言再现法
    浅谈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改革创新精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
    中华文化?费孝通说:看玉器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浅谈民族音乐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室内设计与中国文化
    以学校为主阵地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战略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