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谈译者翻译素养与文化信息处理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翻译信息传真 翻译素养 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论文摘要:翻译要求的是信息传真,本文指出,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和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传真极为重要。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WWw.11665.coM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著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1.3译者的“侵入”心态
    译者出了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外,若要透彻理解、领悟原文,还必须多方面对原文进行“侵人”,这种侵人也就是译者对译作的积极心态,它是让原作者所创作的文本复活的首要条件。傅雷曾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转引自罗新璋,1984)译者要在“信任”的基础上,“侵入”作品,积极地捕捉原文的意义。译者任何一点分心、疲乏愚笨、漫不经心,文本的符号就会远离而去,符号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就会深藏不露。惟有全身心地投人,像傅雷所说的那样投人自己的心灵和热情,调动自己的所知和社会经验,才有可能从文本的字句人手,进而透过字句,在字里行间获得一个综合形式:主题,题材或者意义,才能像傅雷所要求的那样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译者敏感的心灵、热烈的同情、适当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充分的常识,是做好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
      1.4译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无论翻译什么体裁的文章,接触的内容可能十分庞杂,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广博的知识。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进行翻译,都存在着语言文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译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译者得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传统的参考资源包括各种词典、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由于资金因素,一般译者很难完全具备这些传统的参考资料,即使配备了,翻阅起来既费时费力又影响翻译的效率。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译者有了更多地获取信息的渠道。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翻译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网络资源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不仅为译者节省资金,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翻译效率。对现代的译者来说,怎样去利用资源,尤其是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是现代译者必备的素养。网络辅助翻译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含有语料库翻译、电子词典辅助翻译、网络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等多种形式,译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就可以有效获取所需各方面的信息、无限的资料库,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译者学会利用机器翻译软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辅助翻译,就可免于重复翻译信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2.译者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翻译是复杂的活动,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语文化信息的不丢失,译者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原文信息。一个好的译者应在忠干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1文化背景的处理
    在向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读者已有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信道容量的狭窄性,防止信息传输过载。不给出社会背景知识会影响翻译效果,然而社会背景知识是无限的,译者的职责是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而没有义务给受者对象补上背景知识课,所以社会背景知识的添加要适当,并且_译者传播的背景知识应与读者的信息通道相符。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信息的传达过程,需要研究文化语境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不能为表层现象所迷惑。如果译者不顾这些,直接将原文译成目的语,或按译者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来翻泽,就会出现文化短路现象,引起误解。例如,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时,把“怡红公子”译成了‘`green boy" ,而将“怡红院”译成了“green delights",就是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没有起到真实传播文化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应向国外读者介绍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2.2文化意象的处理
    译者将异域文化的话语中所包含的观念引入本土文化时,必然会对来自异域文化的价值观做出自已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般采用异化、归化或其它策略手段。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而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偏见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人外国情景"(venuti,1995)。
    在翻译富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如果采用“归化”,用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文化意象,其结果译文是民族化了,但却把原语民族的文化“化”掉了,“吞并”了原语文化,甚至给译语读者造成了文化错觉,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真。例如,"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appeal’,如译成带有译人语人物、地名的文化色彩词“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异化是使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语文化,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及原语文化的特征,传达原语文化的异国风味。正是通过异化,汉语吸收了为数众多的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伸出橄榄枝”(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汉语的表达语甚至句式结构都因异化翻译而变得更为丰富,而一定程度的欧化句式也使汉语变得更为严谨、填密。随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也有兴趣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译者不必越沮代厄,费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真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程式化的陈词滥调,或与自己视域完全吻合的东西,而是要寻找与自己不同的、相矛盾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这种能动的阅读最终导致那些异化的内容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且逐渐融合到目的语文化中。
    2.3译者创造性扳逆能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将一种文化体系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体系中去,文化信息的传真不可能绝对到位,会有遗失,也会有变异,译者要利用自己所构建的知识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其分寸的把握就在于译者创造性地处理的能力。
    译者和原文作者都创造文本,但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原语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说他想要说的话,而译者“二度编码”所创造的文本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译者有白己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要施展个人的创造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重新修饰和区分原文,并且不失时机地改进原文,必要时对原文中没有明说的逻辑关系还要在译文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产生与原作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就要求译者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并运用所建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卜找到最合适的印证,展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译者既要发挥创造性,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就得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资源的综合,来构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能力。许钧指出:翻译有一个度的问题,再创造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
    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它是信息传真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条件。钱钟书在《林纤的翻译》中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越过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切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罗新璋,1984)。翻译的传真和创造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3.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后起的生命”(after life ),关键在于译者必须达到文化信息传真的目的,但应注意太“忠实”并不能保证信息传真,相反,太“忠实”会扼杀其生命。因为紧扣原文所谓的“忠实”有时实际上是“懒汉、懦夫或笨伯的忠实”(罗新璋,1984 )。译者的经验范围千差万别,即使他们能够完全有原语文本作者相同的文化体验与感受,但他们自身的爱好、情感体验等都不同,作者和译者在语言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原语和译语的历史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差异,使译人语与原语之间存在着距离,翻译产生失真、意义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但译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构建的翻译知识以及网络资源处理能力,尽量避免传播信息的失真。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徐美娥 [标签: 翻译 信息处理 能力 翻译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语言再现法
    浅谈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改革创新精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浅谈民族音乐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室内设计与中国文化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战略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浅谈日本设计美学对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