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20世纪音乐特征以及传播与聆听新生态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20世纪音乐与传统割裂的音乐特征,以及因科技带来的新的音乐传播与聆听新生态,并就网络对未来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关注。

  关 键 词:音乐特征 音乐载体 音乐工业 传播与聆听 未来音乐
  
  极度的暴力冲突和令人瞩目的社会发展是20世纪的重要特点。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带来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汹涌而至的新技术——录音工程、电影、电台、卫星、计算机网络等,引发了通讯领域革命的同时,也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快速变化。表现出与早期传统联系彻底割裂为特点,以标新立异为目的的艺术创新更加意义深远,成为该世纪特有的现象。如同生活的其他方面,艺术越来越强调多元化,对立的风格与思潮共存,传统与先锋派的作品纷呈。
  二次大战以后,人们生活在迅捷的信息时代,电话、计算机、太空的卫星,使人们能够获得真实无限的信息流。在被大爆炸的信息所刺激的同时,不停地追新求异,新的时尚风格以及各种新艺术思潮快速地传播和急速消失。音乐领域也同样强调创新和变化,在音乐界,出现很多新动向,创意大爆发。作曲家尤其着迷于非传统的背离西方音乐通用原则的节奏、音响和旋律。其表现在对传统音乐的全盘否定和重开新途,彻底颠覆传统音乐体系,产生全新的组织音高和节奏的体系及手法。发展出多元融合的表现形态,甚至出现超前卫的形式大跳跃,使得传统的音与音之间的内部秩序被打乱,最终导致音乐思维的基础以及调性的解体,使得音乐全然被新的音乐逻辑所支配。从ld唱片、录音磁带到cd碟、mp3、ipod等技术产品,作为新的音乐载体轮番登场并流行,较为深远地促进了新音乐思想的传播。WwW.11665.coM音乐风格和体系的范围比以往更加广泛,如同美国作曲家胡果·韦思格尔所说:“今天的很多作曲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他们的音乐观念。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作曲,很随意地从绝对的传统转到先锋派。”[1]音乐聆听的规则正在改变,音乐创作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网络使得音乐的事情与全球同步发生,创意完全解放,全球的标准影响听众的品位,能不能符合全球品位是一种挑战。对听众而言,已经结束过去很长时间的封闭期,面对资讯的洪流可以自由地选择音乐。
  
  一、对传统音乐逻辑的反叛
  
  在音乐界,20世纪开始进入极度反叛的年代,在这之前,音乐的结构一直由固定通用的原则所支配,虽然巴赫、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的音乐或多或少有不同之处。但他们却遵循围绕一个中心音的音高组织的基本法则。而自1900年以来,没有某一体系能够支配所有音乐作品的音高组织原则。每个作品更可能都有它们自己独立的作曲体系。在传统艺术中那种占主导意义的完型已不复存在,无意识领域里的多意性、朦胧性占据了艺术形态,调性很快土崩瓦解。现代音乐对发音物体的模糊手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噪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各种让音乐听知觉在自己的经验仓库里找不到标本,使之大为困惑的新发明音色成为作曲家最乐道的追求。原有的体系呈现出很多不同变化方式,新的音高组织技术层出不穷,很难对其简要概括。音乐的语言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比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任何时期都深刻。
  
  1.节奏与音响的解放
  随着新的音高组织技术的出现,作曲家致力发展新的节奏组织方法,出现了全新的组织音高和节奏的体系与手法,其中越来越强调不规则和不可预感的节奏型。新节奏从多方面汲取源泉,包括爵士乐、全球范围的民间音乐,以及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主流音乐。它被用来增强动力和激情,尤其是打击乐。由于作曲家选择全然割裂与传统的联系,以至于招致强烈反响。1913年5月29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时发生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大骚乱。[2]而在今天,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不朽之作。当时难以被听众接受的、令人莫名其妙的和弦、节奏和打击乐音响,在现今的爵士、摇滚和影视音乐中早已随处可见。在现代音乐中,运用噪音似的、打击乐似的音响很是普遍,而且乐器常常在其音域的最高或最低端演奏,以往不常见的演奏技术现在变得很通用。打击乐器数量增多并成为主要乐器,对噪音似的音响极度开发,意味着音响的解放,极大地拓宽了音响的语汇。音响与节奏语汇的扩展,是20世纪音乐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和弦的改变
  音乐中和声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只有三和弦才是协和的,所有其他的都被认为不和协的。于是,在很多音乐中便摒弃了传统协和与不协和的区别,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不协和“不再与它以前的功能紧密关联”而是成为它自己的独立存在体“经常出现的情形是,不协和既不用准备,也不给任何预示,这样不协和不再是混乱的代表,如同协和不再是安宁的保障。”[3]作曲家更是突破以往依靠欣赏者意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在的音符及和弦之间内在关系的基本原则——依赖听众对主和弦通常后跟属和弦的预期,通过以另外一个和弦取代被期待的和弦,而是力求创造一种甚而未决的,戏剧性的或者出人意料的感觉。在现代音乐中较少依赖预先设定的关系和期望,听众主要由单个作品内涵的暗示来引导。这种音响组织的新观念使音乐充满魅力,聆听时,不用去想象音符之间“既定”的联系。
  
  3.调性的解体
  作曲家对传统调性体系最彻底的改革,表现在以无调性音乐取代调性音乐。勋伯格开创了组织音高的新技术——“十二音体系”,首次创作出具有深刻意义的无调性音乐,作品中回避传统的和声序进,使用所有的12个音,不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大调和小调音阶关系。但无调性并非是固定的作曲体系,每首无调性作品都根据各自的需要来构建。在古典的调性音乐中,总会有一个主音,不论和声组织多么复杂,曲式发展多么曲折,旋律变化多么巨大,总会回到主音上,形成一个圆满。而由勋伯格20世纪初开创的无调性,则失去回到主音的召唤,它向一切的可能开放,同时也陷入了面对一切可能的迷惘。勋伯格的著名作品,为比利时诗人吉罗的21首短诗谱的乐曲《月亮附体的丑角》,可以显出这一双重意蕴。该曲由一个朗诵者和一个器乐演奏家组成的小乐队演出,朗诵不是用自然的声调,而是以极丰富的音高变化和严格控制节奏的高度风格化了的声调进行,效果凄厉而搅动人心。乐器部分也甚为古怪,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旋律,没有主题,但乐句的每一核心都以精通而熟练的对位手法加以发展;所有的和声都是刺耳的,各个调被迫结成怨恨的“婚姻”。[4]
  
  4.“世界音乐”概念
  “世界音乐”意指人类所有的音乐文化相融会,强调音乐与全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其概念就是以任何民族的传统或流行音乐为基础,进行各种各样融合实验的混种音乐。新的融合意味着加入了新的东西,新东西的加入意味着整体又有了新的性质。“世界音乐”勇于吸纳各地方民族文化精神,提炼各种音乐艺术的精华,寻找各民族乐器间的可能关系,能够将非洲与印度打击乐器、吉他、钢琴、三弦、二胡与西塔琴微妙交织;将西方前卫爵士、即兴音乐、传统音乐乃至电子音乐相组合。穿梭于各地域民谣中、非洲打击乐、西洋摇滚乐与新古典之间,让音乐的跨国阵容得以尽情发挥。中国京剧、台湾阿美族歌谣、日本雅乐、印尼甘美郎、土瓦双声唱法、西班牙佛朗明哥、澳洲原住民音乐、北印度古典乐、非洲史官音乐、犹太音乐、阿根廷探戈、伊斯兰苏普音乐等,都有可能成为“世界音乐”的原材料,透过传统创作手法与当代流行音乐的生产模式,“世界音乐”便成为最终的结晶。“世界音乐”的兴起并成为唱片工业的重要乐种,让更多人发现世界上存在多元化的音乐面貌,对松动西方主流音乐的霸权地位,开拓更宽广泛的音乐视野,并学会尊重别人的文化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鼎盛的新音乐风潮,初看起来是对传统的否定和另辟新途,细而察之是传统音乐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统一的世界史的反映。从形式上看,全新的音乐逻辑显出了西方艺术向各非西方文化艺术的一种趋同,从内容上看,它是对西方理性发展到极致的反思;同时又是对理性的进一步深入,它是西方用理性思考直线彻底走下去之后陷入的困境和惶惑。它是对科技和社会高度发展下人的存在处境的新思考。它是对现代社会高扬人对自然的胜利而造成人自身环境大破坏而产生的悲哀。它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对立和由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而来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全球化这两重矛盾。
  

  二、因技术改变传播与聆听
  
  音乐传播、储存、聆听与分享的方式产生剧变,除了肇因于突如其来的技术创新,更多的还是延续长期以来的技术与社会变迁轨迹。回顾历史,这种因技术而改变的音乐传播生态,在过去的100年间一直不断地出现,并且不难看清诸多转折的意义。
  
  1.音乐与大众
  继爱迪生留声机的发明之后,无线电广播的出现,第一次将音乐带入了全新的大众时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国家力量在其后发挥支撑作用,于是,主要工业国家收音机的普及率急速上升。广播电台蓬勃发展,无线电塔的铺设,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成就,使得大众透过无线电广播,第一次能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享受到大量的音乐与广播内容,让原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音乐的人获得与世界共同发生关系的机会。在世界经济大恐慌时代,无线电广播更扮演着抚慰大众的媒介角色,与广播剧和歌舞音乐一起,成为20世纪中叶前温暖人心的重要象征。突飞猛进的新技术让音乐传达给听众的方式不断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实时的电台转播以及录音音乐开始影响广大的听众。好几个国家的广播电台相继成立专门为实时转播的管弦乐队,美国著名的nbc交响乐团就属此类。通过录音带、收音机和电视等媒介,家庭的起居室成了新的“音乐厅”,与以前相比较,新技术的发展,除了导致可能接触的音乐范围极大地扩展,还给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听众。通过电视、实况的音乐演出,不仅能聆听还能看到场景。录音音乐文库不仅包括熟悉的古典主义音乐,还有文艺复兴、早期巴洛克、非西方音乐,这些不为很多人所知的音乐录音随同lp唱片(慢精密纹唱片)的出现而被听众所闻。
  
  2.新音乐载体
  lp唱片(long-playing record,lp)的发明,对于需要长时间收录的某些类型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莫大的助益,同时也让流行音乐收录的曲目扩大,成为流行音乐工业发展“专辑概念”的物质基础。
  随身听(walkman)与卡式录音带的发明,进一步将半导体科技应用在广泛的音乐装置之上,让大量配置电晶体的随身听与床头音响风行全世界。作为真正进一步解放音乐能量的发明,随身听成为近代第一个让音乐充分个人化的发明,它让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可以自由地摆脱限制(留声机与无线电广播设备所依附的社会单位)而接触音乐,把音乐载体的体积变小,以电池作为电力来源的随身装置播放,卡式录音带则让音乐真正变成可外出携带的娱乐。在发明出现的同时,配合着战后婴儿潮时代进入青春期,所开展的全球性的青年新文化运动,让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核心主题,大学也成为年轻人频繁交换资讯的重要空间,使个性化的音乐设备成为近四十年全世界最畅销的热门商品之一。
  由于半导体镭射读取技术大量应用,全新的高传真音响光学针头造就了cd唱盘的盛行,数位录音的音乐在播放时音质更佳,保存期更久,明显摆脱过去传统唱盘的物理限制。镭射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新商品的应用,它更带动了整个音乐工业的文艺复兴,许多长度超过60分钟的古典乐曲从此不需要中断分节。而许多在早期的爵士音乐或pock和roll录音,更因为镭射光学技术的进步,重新处理后以新版本问世。由于廉价电晶体音乐播放装置、卡式录音带加上cd技术,听众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音乐。
  midi问世发展之后,在键盘上可以弹出任何想要的音色,从西洋小提琴到印尼甘美郎(gamelan)这些音色都被一个数位的标准操控介面统一了。当数位化技术开始应用在音乐的制作与播放上,就已经埋下“毁灭式创新”的基础。随着网络宽频的不断扩增,以及每单位储存容量越来越低廉,音乐的数位化传递成本不断下降。之前如果运用56k数据机连接网际网络,下载一首6分钟的mp3歌曲,需要半小时,而现在利用广泛的宽频网络,却可以在30秒到1分钟内完成。光学读写技术的应用,造就了音乐工业的兴盛,如今威力更盛,但角色却扭转成为打击音乐工业的力量:廉价的cd烧录装置,配合廉价的cd碟片,让复制音乐这件事从工厂走入寻常宿舍,让过去只有专业工程师才能从事的技术活动,变为任何人都能玩耍的次文化。[5]
  
  三、 科技与未来音乐
  
  在过往的100年内,音乐从资产阶级的客厅走入寻常家庭,再作为社会重要基础单位的家庭,走入每个人带往街头的口袋当中,如今音乐从街头进一步走入电子世界,流动性与自由度更高。回首过去一世纪以来,大概每隔20年,就会出现一次剧烈的变化,颠覆整个游戏规则,也重新塑造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音乐所依附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的不断拓展,从家庭(留声机)到个人(随身听),再从个人到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群体(mp3与网络分享机制);但不变的脉络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化力量其实是被不断地强化。众多串联网站与个人储存空间的虚拟音乐分享软件,正是这种个人化力量的极致化展示,透过网际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音乐发行体系中的一环,甚至可以是广播电台。
  获得音乐的方法从拥有到接取,是触发这个变动时期的首要核心。在过去的100年间,不管技术如何变化,当音乐变成大众消费品,购买音乐的方式不外乎购买音乐所依附的载体,如今这个模式正在转移,本世纪应该就是由旧至新的巨幅变动期。世界热门的新电子商品ipod, 它所带来的惊人冲击是其运营的模式。透过ipod的软件itune, 使用者可以在电脑网站购买并下载各式各样的音乐单曲,储存在自己的电脑中,甚至可以转移到其他载体中。与此同时,能够与ipod互相竞争的其他平台也会出现。
  音乐与电信的缔结,使得接取的方式从有线到无线,是给这个变动时期带来更大改变的重要趋势。带来剧烈冲击的是运用无线网络宽频标准,实现无线网络的真正宽频化。全世界的电信业势必进入新的消长阶段,对于终端使用者而言,意义在于未来口袋里装的数位音乐设备,不管是单独存在的储存播放系统,或者依着于移动电话上的音乐播放装置,都可以透过无线宽频网络只需十几秒便可下载一首完整的歌曲。从拥有到接取,从有线到无线,改变的不止是听众获得音乐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听众对于音乐的认知。在未来,听众认识音乐创作者的方式,可能是透过购买相关的文化产品,或经由单一的歌曲来决定喜好。[6]
  20世纪的音乐在经历了“多元选择”之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到了“自由深渊”当中,于是,当“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整体原则或者具体手法,一旦再成为新的传统的时候怎么办?也许,就像意大利作曲家诺诺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所命名的那样:没有路,只有走。如果把2001年视为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20年间,我们会看到更多旧规则的瓦解,以及各方势力尝试建立新规则的斗争。音乐风格在未来面向一切可能发展,未来音乐的创作者和工作者,一定要是个“幻想家”,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需要具备的条件。网际网络与数位音乐的风潮,不是第一个大幅改变音乐制作与传播模式的新势力,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2][3](美)罗杰·卡曼著,徐德译《音乐课》[m].海南出版社,2004
  [4]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6]林义凯《迎接下一轮音乐黄金时代的备忘录》网络与书编辑部《音乐事情》[m].现代出版社,2005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周春虎 [标签: 世纪 音乐 特征 传播 新生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海伦钢琴H—5P摘得2012年度最佳声学钢琴奖
    2013美国公告牌音乐大奖
    香港2013:回归与转变香港影视娱乐博览观察
    二十世纪近现代音乐初探
    基于Multisim 2001音调控制电路的设计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西方中世纪音乐中的女性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谈古希腊与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思维嬗变成因
    2012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巡展(沈阳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