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扬琴演奏艺术中的八大技法概述以及“颤竹”应用技巧研究
【摘 要】扬琴作为一种击弦乐器,以音色明亮、音域宽厚、节奏明显等优势,受到诸多民乐艺术家的欢迎和青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扬琴不仅形成了弹、轮、点、拔、颤、滑、揉、勾等系统的表演技巧;而且也拥有系统的审美思想,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系统论述了扬琴演奏艺术的八大技法,并且深入分析了“颤竹”技巧的应有方式和效果,由此对扬琴表演技巧和艺术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扬琴 八大技法 颤竹 艺术效果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关于王沂甫先生扬琴艺术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的深探与延续性研究”(编号:陕教技20124号)的结题成果。
  扬琴,旧称“洋琴”,因17世纪源自西方社会而得名。在四百多年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洋琴不仅逐渐从一件伴奏乐器发展到独奏乐器,从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发展到专业化、正规化的高校教育活动;而且在演奏技巧、作品创作、理论研究方面也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扬琴艺术体系,与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鼎足而立。从音乐表演的角度来说,技术是演奏者将音乐思维付诸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和表现方式。而扬琴演奏是以丰富的音响为目标,是在众多的琴弦上体现手指、手腕、手臂以及全身的协调性、灵活性,尤其是对力量和速度的把握等。因此,艺术家将扬琴的演奏技巧总结为“思于心而得于手”。
  扬琴演奏艺术中的八大技法概述
  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王沂甫在深入研究扬琴作品创作、表演技巧与审美思想的基础上,以繁荣技法、音色完美为原则,总结出“扬琴八大技法”,由此形成了其独具韵味、个性突出的扬琴演奏艺术风格。Www.11665.cOM
  1.扬琴艺术的“弹奏”技法
  “弹奏”技法是扬琴艺术的基础特色,是从“持竹”开始的,不仅关系到弹奏者运竹、弹奏的感觉;而且还影响到弹奏方法的选择以及所呈现出的音色与音质效果等等。王沂甫认为科学的“持琴竹”应当是手呈半握拳状,大拇指轻轻按在琴竹柄上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其自然顺序,依靠于琴竹柄的柄背下面。通过这种持琴方式,由此为扬琴各种表演技法的呈现奠定了基础。在确立了持琴法之后,弹奏法的应用也变得顺理成章。弹奏着不仅仅需要应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而且也需要腕部、手部、肘部的协调运动,纯粹是通过人的自然性的生理动作来带动相关的弹奏活动。这种通过自然的加入理性化的弹奏方式,使扬琴的音色与音质效果显得实而不虚,尤其是借助人的肘部动作的柔韧性特征,使演奏外在的动作样式显得洒脱、自然,给听众以美的视听感受,强化了特定扬琴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
  2.扬琴艺术的“轮竹”技法
  扬琴属于一种点性乐器,与其他的诸多弹拨乐器一样,必须通过密集的点组成特定的长音效果。这些密集的点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鲜明体现,从而形成了中国扬琴艺术特有的“轮奏”表演技巧,也即是通过以点促线的方式解决歌唱性旋律的表演。王沂甫的“轮奏”技法是在“持竹”与“弹奏”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即是通过力点在小臂的轮动,以小臂带动腕子,腕子保持松弛,从而便于持久加速用力,而且还能够获得均匀、细密的轮竹音色与音质效果。具体来说,这种“轮竹”技法主要包括单音论、双音轮、支手轮三种。单音轮主要是指演奏者的双手快速地在同一音上交替弹奏出密集、连续、均匀的音色。双音轮则是指弹奏者的双手在差异化的音上面(比如八度、六度、三度等诸多不同的音程)快速弹奏出和声性的密集均匀的音质效果。支手轮是表现扬琴作为复调性乐器形式最有效的技巧方法,要求演奏者能够一只手轮音,一只手伴奏,由此淋漓尽致地展现特定扬琴作品复调性的旋律特征与音色美感。
  3.扬琴艺术的“单竹”与“齐竹”技法
  扬琴艺术的“单竹”表演技法主要是指单音演奏,其中包括左竹、右竹、反竹、闷竹或是击板一类的技巧。不管它们的音质效果呈现出怎样的差异,但都是以单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此类表演技巧统称为“单竹”技法。此种表演技巧既关系到扬琴表演者的演奏速度、演奏音色、演奏姿势、舞台形象等,而且还影响到其他各种表演技巧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等,因此,形成良好的单竹演奏习惯是促成扬琴演奏技法成熟与完美的重要手段。其次,齐竹类表演技法主要是指和音齐竹、八度齐竹以及双音竹等

。其演奏技巧就在于表演者的双手在不同的位置上同起同落,也即是要求双手在力度、速度、音色方面保持同步,双竹落下,犹如一个音一般。
  4.扬琴艺术的“滑竹”技法
  “滑竹”表演技法是在“颤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叫做“滑抹音”表演技法,主要是通过“滑音指套”与“钢丝拨子”模仿琵琶或者是古筝乐器拉弦、压弦的音质效果,由此呈现出婉转如歌的声音感受,比如可以模仿风呼啸声、鸟鸣声、打弦等诸多迥异的特技效果。一般来说,扬琴演奏过程中的“滑竹”技法主要可以分为下滑抹、上滑抹、揉滑抹三种形式。此种表演方式需要借助滑音指套来完成,因此指套的选择和应用是学习此类技法的关键所在。由于扬琴乐器的琴弦和滑音指套都属于金属材质,因此在滑抹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紧、平、贴”的标准。
  5.扬琴艺术的“点弦”技法
  扬琴艺术的“点弦”技法十分多样。根据点弦位置以及停留时间的不同,此种点弦主要可以分为仿泛音、泛音、揉泛音、双泛音、木音、鼓音、顿音等诸多不同的形式。其共同的特征就在于在击弦之后由右手指点动琴弦。在“点弦”表演的时候,弹奏者一定要注意点的时间、位置以及虚按、实按的应用等等,从而使乐曲的音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感,增强其情感表达效果。比如由王沂甫改编的古曲作品《将军令》中便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鼓音,展现古代战场将士们激情豪迈、勇往直前的精神。
  6.扬琴艺术的“揉弦”技法
  扬琴表演过程中的“揉弦”技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一支琴竹弹弦之后,使用另外一只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在琴码的另一端连续不断地揉动琴弦,由此产生波浪吟颤的音质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压揉,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扬琴表演技法。此种技法不同于揉弦,而是通过先压后揉的方式,把弦上的本音通过一定的改变其高度,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小二度和小三度的压揉为主。由于扬琴乐器的琴弦比较多而且较硬,因此,演奏者往往是在高音码的最下方完成特定的压揉技巧。  7.扬琴艺术的“拨弦”技法
  扬琴表演艺术中的“拨弦”技法能够产生清脆明亮的音色效果,呈现出特殊的音乐表现能力。一般来说,在演奏的过程中翻转琴竹,与琴弦保持45°角,通过琴竹的尾尖部分来拨动琴弦,产生特定的音质效果。此种拨奏是追求音色与音质效果的表演技巧,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触弦快,避免琴竹滑动琴弦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杂音,从而影响到整体音乐作品的音质效果等等。从当前扬琴表演的角度来说,拨弦类的表演技巧主要可以分为双拨、单拨、滑拨、交替拨等几种形式。按照音色是否饱满,又可以将拨弦表演技巧分为选拨与满拨两种形式。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一种拨奏技巧所要求的运力方式与触弦角度等,由此产生纯美的音色以及绵延悠长的音质效果等。
  8.扬琴艺术的“勾弦”技法
  所谓“勾弦”,主要是将指尖向内、手腕向上勾动琴弦而产生特定的音质效果而得名的。它可以分为用指甲勾动和不用指甲勾动两种形式。其中,不用指甲勾动是通过指肚勾挑琴弦,由此产生深沉的音质效果;用指甲勾动的技巧比较多样,包括抹、挑、劈、托、撮、上滑勾、下滑勾、双滑勾等诸多技法。其音质比较清脆、明亮,因此,用指肚勾与用指甲勾的演奏方式不变,但音色效果却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扬琴演奏艺术的“颤竹”应用技巧
  王沂甫的颤竹与滑竹技法,是他八大技法中的经典,堪称一大绝活。他在《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中曾这样描述:“颤竹,是琴竹头颤动击弦之意,这种技巧主要是通过改制琴竹为基础而产生的,它不同于震动琴竹产生的滚竹或者是竹雷,也不同于浪竹,它是以大指的压力使琴竹头颤动而获得的。”一般来说,扬琴表演过程中的“颤竹”技法主要包括左颤竹、右颤竹、双颤竹、上滑颤、下滑颤、双滑颤与分竹颤等,其中左颤竹与双竹颤在现实表演过程中应用较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所以称之为扬琴颤竹表演技法,主要是因为这些表演方式大都利用琴竹的弹性。以食指、中指为支点,大拇指用力下压竹尾,由此给琴竹一个作用力,结合杠杆作用,引起竹头的颤动,着弦之后一连串连续而又密集的乐音效果。首先,大拇指下压的位置分为指头、指肚、指根三个部位,由此产生前压颤、中压颤、后压颤三种表演技巧。如果是以大拇指为支点,食指用力上顶竹尾,则能够产生顶压颤;如果大拇指与中指、食指合力压、顶

竹尾,则能够形成合指颤。其音响呈现出明显的颗粒性,犹如串珠脱线般迸发而出,与三弦的搓妙技巧以及琵琶半轮效果相似,在较快的乐曲节奏表演过程中与弹音音型结合的天衣无缝,产生飞花点翠的音质效果。其次,前压颤与顶压颤使整个竹头呈现下垂的状态,进行适当的颤动,尤其是下沿竹的时候,竹头可以充分接触下行经过音,从而产生清晰、流畅的颤竹音效果。最后,中压颤使竹头上翘颤动,产生婉约圆滑的音质效果。后压颤则会产生微波涟漪般的音质效果,经常使用于轮音之后,产生一种由强渐弱最终逐渐消失的长音效果,甚至还可以与揉弦技法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从而产生连绵波动的吟音。除此之外,扬琴演奏者还可以单竹连颤与双竹连颤的方式进行表演活动。最后,如果上下结合使用增四度和音与半音阶,则会制造出紧张、恐怖、热烈的意境氛围,甚至模拟战场厮杀、狂风暴雨般的音质效果。
  形成特定的颤竹表演技巧之后,再手臂的上推与下拉运动,从而移动着弦位置,由此形成另外一种滑音效果。这种表演方式能够很好地修饰和润色特定扬琴作品的旋律调性,使弹奏出的声音柔美、动听。
  扬琴艺术的训练方式研究
  根据笔者对扬琴艺术学习与表演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扬琴表演的训练:
  1.增强手腕的灵活性
  手腕是否放松、灵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扬琴艺术的各种表演技巧并发挥其应有的音质美感,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手腕灵活性的训练活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铁鼓槌在大号沙包上进行往返性的击打训练,从最开始的五分钟逐渐增加至十五分甚至是二三十分钟,在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中加入附点、切分、三连音等节奏类型,由此增强学生腕部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这种训练方式还能够极大地增强自身的臂力,为以后表演气势磅礴、热烈奔放的技巧活动奠定基础。
  2.加强手指与指腕之间的配合
  手指与指腕之间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在表现委婉、细腻、歌唱性比较强的轮音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进行腕部灵活性训练之后,还必须进行手指与指腕灵活性的训练。首先,以大指、食指为支点握在木槌尾端,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关节内侧托住木柄,掌心收拢。在具体运动过程中,手腕、大指、食指均不动,以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运动为主,托动木槌敲击桌面。熟练之后,逐步提高速度、变化节奏型。其次,在强化了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灵活性之后,再由慢至快重复以上运动,直到手腕、手指能够和协地配合。最后再回到琴上练习,不仅能够使着力点和音位比较准确,而且表演节奏也十分连贯,呈现出饱满、圆润的音色效果。
  3.加强琴竹高度统一性的训练
  由于左右手轻重力度的差异导致琴竹高度无法一致,从而产生“左轻右重”的现象,极大地破坏了扬琴表演“齐竹”技法的音质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琴竹敲击绳子的方式进行训练。首先,通过左竹法增强左手腕的主动意识,提高其灵活性与力度效果。其次,通过三连音的训练,增强左右手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左轻右重”的现象。最后,再进行“双音”练习,力度上由强及弱,手腕由高到低;节奏上由简单到复杂。在多变化、系统化的练习过程中,逐渐避免扬琴表演磕磕巴巴不规则的弹奏现象。
  4.加强击弦点统一化的训练
  首先,可以通过竹头相对的方式进行持楗,在同一点上进行重复性的上下训练,由此形成定势效果。其次,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涂有蜡笔色彩的圆圈,然后进行左右竹交替击打该圆圈,如果超出圆圈,则会呈现出蜡笔色彩,从而使我们明白自己的训练效果。最后,扬琴乐器上有诸多不同的琴弦,因此,我们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眼神,一方面加强眼睛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瞬击”训练,从而形成既快又准的击打效果。这些训练无形中提高了敲击的灵敏度及准确性。
  总体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扬琴不仅形成了弹、轮、点、拔、颤、滑、揉、勾等系统的表演技巧;而且也拥有系统的审美思想,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想真正展现扬琴艺术的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我们一方面增强手腕的灵活性,加强手指与指腕之间的配合;另一方面加强琴竹高度统一性以及击弦点统一化的训练等等,由此为各种技巧的展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解俊.扬琴初级教程[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
  [2]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技巧与练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9.
  [3]高媛.对扬琴演奏艺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84-85.
  [4]张亮.浅谈扬琴演奏中技巧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0(10),22-23.
  [5]王丽懿.浅析王沂甫扬琴艺术特色与传承[j].中国音乐,2005(4),136-138.
  作者单位:赵新芝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陕西西安
  刘春晓 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编辑部 陕西西安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八大 应用 江河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紧抓钢琴演奏基础教学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谈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放松技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