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及经验教训
]斯大林依托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理论资源、实践基础等条件,从联共(布)思想理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总体上实现了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斯大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实现党建的规范化与模式化、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把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及集权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思想与行为,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斯大林;党的理论创新;列宁主义
  [中图分类号]a83[文献标志码]a
  
  斯大林是列宁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十分注重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从总体上对联共(布)理论创新进行了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当然,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他的个人崇拜和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以及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等,导致对党的理论创新路径的封闭和阻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僵化和崩溃。WWw.11665.COm已有的斯大林研究多是从党的纲领理论、执政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等角度对斯大林及其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党的理论创新的视角切入,探讨斯大林对此的科学诠释及其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条件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新是在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下实现的。
  1.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
  斯大林能够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与斯大林优越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首先,斯大林勤奋好学,这为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条件,因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和认知。其次,斯大林在列宁身边“受到了第二次战斗的革命洗礼”,“成了革命事业中的一个帮工”,这无疑为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领导经验,让斯大林“懂得了做伟大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领导者是怎么一回事”[1]。最后,斯大林先后担任过《火炬报》《时报》《汽笛报》《真理报》《工人之路》等联共(布)重要报刊的主编,并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了能够有效地将党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进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能力。
  2.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理论资源
  斯大林对联共(布)的理论创新的探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首先,在斯大林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织起来并实施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对列宁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指出:“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2](p398-399)其次,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论列宁主义基础》《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等文章中,多次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为指导,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念推进党的建设,这充分地体现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也体现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强调:“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任务是:(1)把党的理论水平提到应有的高度;(2)在党的一切环节中加强思想工作;(3)在党的队伍中不倦地宣传列宁主义;(4)以列宁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党组织及其周围的非党积极分子;(5)不要掩饰而要大胆地批评某些同志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6)不断地揭露敌视列宁主义的派别的思想体系及其残余。”[3](p341-342)由这些论述

可以看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
  3.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斯大林执政时期或者说斯大林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党的组织、纲领、制度等已初具规模,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有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自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党的建设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党的理论创新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提升。1927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一致赞同中央委员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批准了党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总方针,并责成中央委员会同一切破坏党的统一的企图进行坚决的斗争”[3](p438)。斯大林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强调:“党从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而我国的国内市场又是社会主义工业的基本市场出发,认为应当在不断改善基本农民群众(更不用说工人)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化,认为工业和农业间、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结合以及无产阶级在这个结合中的领导,是像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的始终和……建设胜利的全部。”[3](p529)可见,列宁时期党的建设实践、斯大林时期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执政实践等,都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此外,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还有着其他众多有利条件的支撑,譬如社会条件、制度条件以及时代条件等,可以说,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是各种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结果。
  二、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无产阶级所以需要党,不仅是为了争得专政,而且更是为了保持专政,为了巩固专政并扩大专政,以求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2](p268)。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可以说,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献给联共(布)列宁格勒组织》《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著作中,科学地阐释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重点、方法及途径,总体上实现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将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1.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任何创新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的创新。基于此,斯大林强调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斯大林看来,党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最大实际。在这个意义上,从实际出发指的就是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者在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基础,因而他们的活动是脱离实际的,没有根基的。工人则没有领导者,没有组织者,因而他们的运动流为混乱的骚动。这就是社会主义者争取社会主义的英勇斗争没有结果和他们非凡的勇敢精神在专制制度的坚壁上碰得粉碎的主要原因。”[2](p2-3)由于社会主义者同劳动人民结合起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形成和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发展的途径差不多也和在西欧一样。在俄国,社会主义者也是盲目徘徊很久之后,才达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即科学的社会主义。”[3](p1)由此可知,党的理论创新是基于实际需要并从实际出发而推进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绝对不是在实验室中玩文字游戏就能够炮制出来的。对此,斯大林进行了深刻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宣扬摒弃文化遗产,鼓吹走脱离实际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他们以‘无产阶级文化’作幌子,贩卖哲学上的马

赫主义,艺术上的颓废主义和未来主义。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文化》等著作中批判了他们的错误理论。”[3](p522)可以看出,斯大林对党的理论创新的关注和重视,其根本立足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党的理论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讲,是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一条根本原则,那就是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和本本。“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知道,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不能不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因此,它的个别公式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能不被适应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公式和新结论所代替。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3](p534,p538)其二,必须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某一个国家内不可能胜利,它只有在所有的或大多数的文明国家里进行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这一结论后来成了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指导原理,但它并不适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出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完全可能胜利……因为在这些国家内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3](p533-534)。其三,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并不是要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3](p508),因为这是以反对经验主义和庸俗主义为前提的。在斯大林看来,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去引证马克思,而是以不深入问题实质的书呆子的习气去引证马克思。”[3](p509)从这些论断不难看出,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是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原则的。
  3.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体现,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斯大林看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更应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列宁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直接实践问题,对俄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处在革命(我们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列宁却处在发达的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起来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在一个国家内获得了胜利、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开辟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纪元即苏维埃纪元的时期。”“列宁主义不仅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更进一步,在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p185-186)。斯大林进而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因为这个党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就是一个“战斗的党”、“革命的党”和“有充分的随机应变的本领”的“列宁主义的党”[2](p260-261)。所以,斯大林认为,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4.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而作出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尽管从实际出发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但党的理论创新不可能仅是第一手资料的简单堆积,因为党的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由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

进党内争论的过程中实现的。斯大林指出:“已经展开的争论不是党软弱的标志,更不是党瓦解或蜕化的标志,而是党有力的标志,党坚强的标志,党的成员质量改善的标志,党的积极性提高的标志。”[2](p145)这也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和党的理论创新有效实现的重要标志。当然,党内争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内民主。对此,斯大林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党内民主,指出:“有两种民主:一种是党员群众的民主,这些党员群众极愿意发挥主动性并积极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另一种是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这些党内要人认为民主的实质就是用一些人代替另一些人。党一定会赞成第一种民主,并且要坚决地实现这种民主。党一定会抛弃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因为它和真正的党内工人民主毫无共同之处。”[2](p164)在斯大林看来,在确保党员群众民主基础上的党内争论是党的活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1925年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4]在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党建模式,在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问题上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着惨痛的教训。
  1.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其次,积极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的经验及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建设规范化、模式化,开创了具有苏联特色的党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党的合法性维护、执政地位巩固和领导权威提升。再次,斯大林十分注重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斯大林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5]。最后,斯大林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时注重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
  2.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
  首先,斯大林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概括上存在教条化、实用化的倾向。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与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斯大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却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套用于本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念作了教条式的照搬”[6]。这也背离了他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的初衷。其次,斯大林在实践中搞个人崇拜、追求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阻碍了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最后,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领导相适应,“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意识形态中的专制主义妨碍了正常的理论和学术探讨,严重混淆学术探讨与政治问题的界限”[7]。当然,这是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彼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尤其与当时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有关。
  
  [参 考 文 献]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56.
  [2]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吴东华.论斯大林对党的纲领理论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05(2):20.
  [5] 江先锋.苏联时期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经验与教训[j].实事求是,2011(3):46.
  [6] 张有军.斯大林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经验教训[j].山东社会科学,2007(5):93.
  [7]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2.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斯大林 理论 创新 打印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圣 安德鲁斯大学规划 2005 2009 的评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