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再论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
26年前,在钱学森亲自召开的中国首届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后,在刚创立的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内部刊物第一期上,我写过一篇题为《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的文章。26年过去了,当我们纪念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30周年的今天,回顾思维科学走过的历程,更加感受到钱学森提出建立思维科学、钱学森倡导的在中国掀起的思维科学开创研究,是一个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此时此刻,我想以新的感受再次讲述一下我对思维科学意义的认识。
   一
  在古代,具体科学很不发达,它还不能独立成科,而是和哲学混为一体的。科学发展的一个历史必然过程就是具体科学不断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在古希腊,手工业生产、商业和航海业的实际要求,引起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原始的科学知识是和哲学观点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和这些观点构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最古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塔利斯是几何学家,他确定了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据说他曾预言过一次日蚀。——安纳西曼制造日晷、一种陆海地图和各种天文仪器。——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即使是对自然科学最有研究的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他的自然科学观点也是和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科学也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的。自然哲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有其必然性,恩格斯说:“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补充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WWw.11665.cOM”
  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日益精确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革命变化,社会关系的变革,又促成并加速了这种分化过程。
  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恩格斯又称为是“自然哲学被清除的过程”。又由于当时的哲学是和神学难分难解的,所以,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恩格斯又称为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宣布其独立”。这发生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成为自然科学从哲学和神学中独立出来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543年出版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8世纪以前的近代自然科学,按恩格斯的说法,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19世纪,由于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物种进化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进展,自然科学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恩格斯说:“这时人们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在描绘自然界清晰图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辩证自然观——这以1876至1878年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部分)的发表和1873—1883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写成为标志性事件。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使自然科学最终与神学和自然哲学割裂。
  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应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开始,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完成的。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发表,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世,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
   二
  到十九世纪末,只有思维学问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它仍然在哲学的包容下缓慢地进展着。恩格斯在1886年写道:“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来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是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这里,需要对恩格斯讲的“哲学只留下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这句话做点分析,以正确理解其含义。在思维学问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辩证法可以是指哲学辩证法(世界观),也可以是指辩证思维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使用“辩证法”这个词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同一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在讲到“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时,这里讲的辩证法就是世界观,即属于哲学范畴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哲学辩证法,或者用恩格斯的说法,称之为“辩证哲学”或“唯物主义辩证法”。而在讲到哲学“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时,这里讲的逻辑,就是形式逻辑,而“辩证法”就是指的辩证思维学(其中包括辩证逻辑)。恩格斯的意思就是说,其他的具体科学都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了,只留下思维的科学(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学)暂时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如果我们不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辩证法”这个名词的这两种不同的含义,那就要得出错误的结论,好像恩格斯认为哲学就是思维学,辩证哲学就是辩证思维学。恩格斯很明确地指出哲学是世界观,当把辩证法作为世界观的内容时,他又把这种世界观称之为辩证哲学。而在把辩证法只当作辩证思维学的地方,恩格斯加上了特别的限制——“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并且把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并列起来。不可能想象,恩格斯会把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同形式逻辑看作是同一序列、可以并列的学科,而只能理解为是把也称作“辩证法”的辩证思维学和形式逻辑并列、并处于同一序列(即思维学问领域内)的学科。由于思维学问和世界观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在思维学问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把世界观的概念和思维学问的概念混同使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可见的;但是应把这看作是同科学发展的一定时期相联系的现象,而不应当把它看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绝对格式。
  当恩格斯在1886年讲哲学中“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的话的时候,其实也已经开始了思维学问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准备阶段。
  这有以下事实:
  1.仍然留在哲学中的形式逻辑与具体科学中的数学结合——出现了数理逻辑。早在1847年,英国的布尔的《逻辑的数学分析:论演绎推理的演算法》出版,创立布尔代数,开始应用代数符号和代数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形成逻辑代数,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80多年后,英国人图灵提出“凡是合理的计算模型都等价”的论题,认为一个模型能算的问题,别的模型在理论上也是可以算的。这个论题使形式逻辑通过数理逻辑进而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础。这意味着:本来是属于哲学的形式逻辑被数学拉着进入了具体科学。
  2.原属于哲学的辩证逻辑,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后来人们对《资本论》逻辑的研究和应用,意味着辩证逻辑也开始具体科学化了。
  3.在社会学或人类学领域内,法国的列维·布留尔于1910年出版的《原始思维》,是在具体科学层次上的思维研究成果。
  4.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1)语言思维研究。几乎每一本心理学专著都有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论述,都有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载体进行思维的内容。(2)视觉思维研究。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是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3)心理学家塞尔茨的《思维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等,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对思维的研究成果。(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思维品质概念。(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的认识结构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的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以脑中存在的图式(原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而发挥作用,这种认识活动又导致旧图式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而这一切又依赖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而实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的平衡。皮亚杰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思维的机制。(6)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思维学习(又称理解学习)方法,还研究了概念形成策略。
 5.神经生理学对思维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当数俄国巴甫洛夫的学说。他认为,条件刺激又称信号刺激,有两种:具体条件刺激物如声、光、味等,称为第一信号刺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刺激引起条件反射,如说起艾滋病就引起恐惧和嫌恶感觉,因此,语言是“信号的信号”,称为第二信号。第一信号刺激和在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组成了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词语和在它的影响下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组成了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这第二信号系统构成思维的生理基础。人都有第一第二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者,为艺术型,他们脑中的外界印象鲜明、清晰,记忆和知觉的形象性突出,想象丰富、生动。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者,为思维型,在认识过程中倾向于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善于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
  6.创造学对思维的研究。影响大的成果有:(1)美国的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提出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后来发表《发挥独创力》,提出用他发明的检核表法产生新设想。(2)英国的托尼·巴赞在其《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书中倡导发散思维,而美国的托马斯·库恩则在其《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书中倡导收敛思维。(3)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又译为阿其舒勒)为首的一批学者从1946年开始,历经数十

年,对世界上250多万件专利文献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归纳、提炼出一整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创新问题的体系,内中包括物场分析法和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中译称为“萃智理论”。(4)英国德波诺于1968年提出横向思维理论,并倡导思维训练。
  7.认知科学的思维研究。(1)认知科学研究了人类智性活动中的识别、问题解决和学习三类过程,也就积累了这三个方面人的思维的研究结果。(2)认知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信息加工”在后来被移用于思维科学研究之中。(3)认知科学开创了不仅研究人的认知、而且也研究机器(计算机)认知的先河,这对思维科学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8.脑科学的思维研究。(1)脑科学发现“左右脑都有思维机能”,因而确证了大脑是思维的器官。(2)脑科学发现:“多数人的语言机能主要在左侧大脑,而非语言机能则右脑较左脑优越”,据此能够作出一个推测:左脑在逻辑思维方面占优势,右脑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这是后来思维科学做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论断的脑科学根据。(3)脑科学发现“脑有很大的可塑性”,并非先天遗传决定一切,这就使对思维潜能的后天开发有了脑科学根据。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以前,人类对于思维的研究,除了经验性的积累之外,基本上是在哲学的范畴内进行,而在此以后,人类对于思维,越来越多地超出哲学范畴,进入具体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了上面所列8个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这期间问世的思维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100年。这表明,思维研究由哲学扩展到具体科学领域,也使得思维研究跃升了层次。这就显示出:思维的学问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上升为具体科学的学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三
  我们还看到,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100年,虽然人类对思维的研究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对思维的研究却始终是依附在非思维的其他学科之内进行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或者还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没有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称作“思维科学”而只称作“思维的科学”呢?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19世纪70年代欧洲的恩格斯没有提出和着手创建思维科学,而直到100年以后才由中国的钱学森提出和着手创建思维科学呢?
  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觉得提出和着手创建思维科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必须有必要的思维知识资料的准备;(二)必须形成创建思维科学的总体思想;(三)必须具有汇集和研究可验证基本思维形式的全人类历史资料的意识。在19世纪70年代,这三个条件均不具备,所以生活在当时的恩格斯也就没有提出和着手创建思维科学。
  经过100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如前所述,思维知识资料已经通过数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创造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积累不少,应当说,已经具备了创建思维科学的必要思维知识资料,但为什么到了20世纪70年代,拥有这些思维知识资料最多的西方国家没有人提出创建思维科学,反而是拥有思维知识资料较少的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却率先提出和着手创建思维科学呢?原因就是西方学者头脑里没有创建思维科学的总体思想,而在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头脑里却已经形成了创建思维科学的总体思想。这样,思维科学就首先在中国诞生了。可见做一件事情,总体思想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钱学森创建思维科学的总体思想呢?我个人理解,是以下3点:(1)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三层体系结构来构建思维科学;(2)思维科学定位: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层并列的科学大部门;(3)以进行思维形式分析为切入点、以把握对思维的社会期待为归宿点的构建思维科学基础科学的方法。这三点,可以说是钱学森创建思维科学的宏观总体设计,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正是由于这三点,创建作为具体科学的思维科学才能够提出,并且才能够实际着手进行。
  创建思维科学且能够实际进行,还需要有第三个条件,就是具有必须汇集和研究可验证基本思维形式的全人类历史资料的意识。钱学森根据他所提出的创建思维科学的总体思想,经过研究,进而提出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何验证这两者的存在并且是人的思维的基本形式呢?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有一项工作是必须和首先要做的,那就是汇集能够验证二者存在并且是基本思维形式的全人类历史资料。这样的历史资料中又有两类知识要优先汇集研究,一类是语言学和逻辑学资料(其中所含可验证逻辑思维普遍存在并且是一个基本的思维形式的资料),一类是美学文艺学资料(其中所含可验证形象思维普遍存在并且是一个基本的思维形式的资料)。所以优先汇集研究是因为这知识中可验证两种基本思维形式的资料更多。这两类资料汇集和研究的范围就是不仅是最近100多年的资料,而是从古到今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汇集和研究这两类资料的意识,钱学森有,中国的思维科学工作者大多数也有。正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在钱学森一提出创建思维科学之后,思维科学便能很快就在中国展开。
  钱学森首提创建思维科学至今已30年。钱学森直到他逝世以前,一直带头进行着思维科学研究,取得诸多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他的思维科学思想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这30年,中国思维科学工作者,一方面,汇集和研究思维知识历史资料———既包括100年来在数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创造学、认知科学、脑科学中的思维知识资料,又包括自古到今在语言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中的一切可验证两类基本思维形式的有关资料,经过分析、综合、消化、吸收,不断充实思维科学。另一方面,又要做超越前人思维研究成果的创新探索。应当说,这两个方面都取得明显收获。
  钱老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钱学森的思维科学思想却在。我们虽然再不能亲耳聆听钱学森的教诲,但是钱学森的思维科学思想依然在指引我们攀登这座科学高峰。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是思维科学工作者的共同精神财富,学习、研究、解读、运用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是思维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正确把握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对于思维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关系重大。开展研讨、取得共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个人对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的解读,写成一篇题为《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的六个基本点》的文章,拿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也希望听到大家更有见地的解读发言,看到大家更有见地的解读文章。
  不论过去30年,还有今后岁月,我国的思维科学工作者都将在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的引领下,朝着完成思维科学创建的目标,开拓向前。我们相信,思维科学的前景一定非常光明!
  综上所述,可见,建立思维科学是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外,思维科学将是第三类具体科学,思维研究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不仅会引起思维学问的变化,而且也将对整个科学发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组顾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所所长,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组长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55年中文版
  (2)参见凯德洛夫、米丁等主编《哲学史》1958年中文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四卷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三卷
  (5)葛能全编著:《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纵览》,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6)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7)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
  (8)李汉松编著:《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9)《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讲义》,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室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出版
  (10)庄寿强著:《普通(行为)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11)司马贺(西蒙):《人类的认知》,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12)刘觐龙、韩湘文:《大脑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13)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14)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5)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田运:《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思维科学通讯》1984年第1期
  (17)田运:《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的六个基本点》,《思维科学通讯》2010年第1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田运 [标签: 的历史 事件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
    浅析从顺应论视角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英汉…
    浅析再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
    儿童问题行为和学校顺应的关系:班级环境的…
    大话的顺应性解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