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立民之本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显得越发迫切。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抛弃,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同等重要。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要求产业发展应该梯度转移,中西部区别对待。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情;产业升级
  
  一、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几个说明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界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在生产成本中,与设备折旧费用和研发费用相比,工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林业以服装、纺织、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按照马克思主义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理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相对较少,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2.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于尖端科学技术生产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比重大、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高级医疗器械等行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依赖于资金投入的行业或部门,这些部门大型装备多、资金周转慢,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三者之间区别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领域,如中国各大电子产业工业园区的贴牌生产及外包企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同样依赖于大量劳动力。WWw.11665.cOM
  3.区别于“两高一资”。“两高一资”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这一类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负面作用较大,基本属于限制或禁止的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分依赖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不高,但对社会并无坏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仍值得提倡和鼓励。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有一席之地
  
  1.人口众多。2006年,世界人口为65亿,而中国就拥有13亿,占世界的1/5。发达国家、西方七国以及欧元区的人口总计分别为10亿、7亿和3亿[2]。显然,让13亿人口一下子都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很不现实。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持续时间或将更长。
  2.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众多,以2006年为例,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6%[3]。2006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7%、4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26%、72%[4]。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就需要不断推进城市化、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从土地上转移出来。1978年中国乡村人口数占比高达82%,1991年降低到73%,1997年进一步降低到68%,2001年达到62%,2006年则降到56%[2]。从历史情况来看,中国每年都有1%的乡村人口转移出去。2008年,中国有1.3亿农民外出务工。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高。2005年,世界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0%,亚洲为50%,而中国则高达64%。未来,中国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将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4]。
  3.国民受教育程度。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大有市场。2006年,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6%。2001年,世界部分国家经济活动人口教育程度构成如下:韩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4%、44%、25%;德国分别为17%、59%、24%;法国分别为27%、47%、26%。虽然统计口径和年份不具可比性,但从这些数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这种教育程度的人口结构必然需要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就业。
  
  三、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向中西部转移
  1.东部沿海地区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快速成长,这些地区在人才、资本以及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具备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
  第一,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以上海为例,2006年,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22%,远远高于全国的6%[3];第二,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 567.27元,西部地区则为10 959.49元[3],远远低于东部;第三,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2006年,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7 567.27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63%,占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40%[2],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已经相当发达。
  2.中、西部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劳动力人口丰富,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符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条件;以2006年为例,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中西部20个省(自治区)占全国的60%,未上过学的,占全国未上学总数的67%。区域内,大专及以上人口仅占5%。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土地等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具备竞争优势;第三,靠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市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64万元、中部地区为1.06万元、西部地区为1.04万元[2]。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是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便宜,适宜低收入家庭消费,从内贸上来说,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更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08年中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约有2 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这些农民工的失业主要源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景气,如果以内需为导向,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严峻的就业压力;第四,缓解民工大范围迁徙带来的诸多难题。以2006年为例,中西部20个省(自治区)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65%,占区域内人口总数的62%。2006年,四川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590万人,而跨省输出劳动力840万人,占比53%[1]。农民工大规模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给当地交通、城市生活造成很大压力,同时也给民工自身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能在省内或就地消化这部分劳动力,那将是最优选择;第五,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科教兴国之策仍需落到实处
  1.把义务教育落到实处。2006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但事实上,各个学校的收费并没有明显减少,学生的书本费、补课费等其他收费反而大幅增加。对于农村而言,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仍然是许多孩子早早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应该把政策落到实处,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优化教育结构。中国的教育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过分的关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不足,而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却十分旺盛。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结构,为市场提供急需人才。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策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对企业的出口退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在不同区域实行区别对待政策,贯彻有利于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想,实行“西低东高”的策略,而不是一刀切,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地区政府间做好协调工作。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强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投资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东部城市应主动与中西部城市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帮扶城市转移,为企业的转移节省了许多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杨林,杨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j].四川省情,2008,(2).
  [2]国际统计数据2007.中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国际比较(1)(2006)[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3]中国统计年鉴2007[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4]国际统计数据2007.中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国际比较(4)(2006)[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刘介斯 [标签: 是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社会转型对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的影响与对…
    劳动者杂志2006年第4期目录
    歧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对策
    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人文密集型企业转型的…
    新劳动.求职与打工杂志2003年第2期目录
    辽宁劳动保障杂志2000年第5期目录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长三角制造业FDI的影响分析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试析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及对…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模式…
    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