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去国逾竟”之礼与《桧风?素冠》诗旨探微
典籍中多次出现素冠、素衣、素韠,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穿的礼服或常服。《桧风》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其大致创作时代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时)。此时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面对危机,桧国大夫或士进谏无果反遭放逐,去国离君之际行“去国逾竟”之礼,素服“为坛位乡国而哭”,国人(士或大夫可能性最大)送别而作《素冠》。诗人感于桧国内忧外患之危急形势,目睹有识之士素服遭逐,悲伤蕴结之情浓重。
  关键词:“去国逾竟”之礼;《桧风?素冠》;素衣;丧服;礼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221?06
  
  
  《桧风?素冠》诗旨,古人多以为刺不能三年之丧,如《毛诗序》、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今人则说法不一,或赞成刺不能三年之丧,如陈子展《诗三百解题》;或以为悼亡诗,如程俊英《诗经注析》;或以为赞美孝子,如高亨《诗经今注》;或以为私奔共誓,如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或以为哭丧仪式歌,如刘士林《〈桧风?素冠〉新解》①;或以为妻子为送别离境出国的丈夫所唱之歌,如林维民《〈素冠〉新解》②。wWW.11665.Com本文拟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在考察前人诸说的基础上探讨《素冠》诗旨。
  一、素冠、素衣、素韠考辨
  为方便理解,我们先看该诗全文: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素冠》一诗以“素冠”为题,诗中三章又以“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领起,研究者对素冠、素衣、素韠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对诗义的阐释,因而把握诗旨需先理清素冠、素衣、素韠的质地、形制、穿着者和穿着场合。
  毛序认为《素冠》“刺不能三年也”、郑玄云“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孔颖达云“《丧服》:子为父斩衰三年。父卒,为母齐衰三年。……此笺独言父母者,以诗人所责,当责其尊亲至极而不能从礼耳,故知主为父母。父母尚不能三年,其余亦不能三年可知矣”[1](461)。之后朱熹《诗集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等皆从其说。
  古人多由此判定素冠、素衣、素韠为丧服,但对其具体所指的对象则并不统一,如毛传释“庶见素冠兮”为“素冠,练冠也”[1](461),《礼记?丧服》云“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 [2](1676),练冠为白布之冠,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季孙练冠麻衣跣行”。郑玄、孔颖达则认为毛传以“练冠”释“素冠”不妥,“经、传之言素者,皆谓白绢,未有以布为素者,则知素冠非练也”,故郑玄释“素冠”云“丧礼既祥祭而缟冠素纰”,《礼记?玉藻》云“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2](892)。
  《说文?素部》云“白致缯也”,段玉裁注:“缯之白而细者也。致者,今之緻字。汉人作注不作緻。近人改为緻。又于纟部增緻篆。皆非也。郑注杂记曰素,生帛也。然则生帛曰素。对湅缯曰练而言。以其
  
  
  收稿日期:2012?02?13;修回日期:2012?03?10
  作者简介:王学军(1986?),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贺威丽(1982?),女,山东威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色白也。故为凡白之偁。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质曰素。”[3](662) 先秦典籍中“素”常指颜色,“为凡白之偁。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质曰素”,常与玄、缁、绘等颜色词相对而称,如《论语?八佾》云“子曰:‘绘事后素。’”,“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4](33);《仪礼?士冠礼》云“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贾公彦疏“《杂记

》云‘朝服十五升’,布也。云‘素裳’者,虽经不言裳,裳与韠同色” [5](7);《礼记?王制》云“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玄衣素裳,其冠则委貌也”,孔颖达疏“《仪礼》朝服缁布衣素裳,缁则玄,故为玄衣素裳” [3](428);《诗经?齐风?著》云“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孔颖达疏“经有素青黄三色,故为臣则三色。又解三色而独言素者,以其素色分明,目所先见,故先言之” [1](333);屈原《九歌?少司命》云“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九章?橘颂》云“绿叶素荣,纷其可喜 兮” [6](607);《周礼?春官?司服》云“其齐服有玄端、素端” [7](557)。
  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素冠、素衣、素韠,具体如表1所示。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着的礼服或常服。古今学者多将《素冠》中的素冠、素衣、素韠视为因三年之丧而服,实际上该诗反复言“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但并未直接提及与衣物相配的带、屦及其它配 饰,因而其穿着者身份、穿着场合难以由“素冠”、“素衣”、“素韠”直接判定。可见《素冠》中素冠、素衣、素韠未必是丧服;即便为丧服,《仪礼?丧服》载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丧期有三年、期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之别,从《素冠》文本来看,也难以判定其为“三年之丧”;即便为“三年之丧”的斩衰,《仪礼?丧服》载诸侯为天子、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妻妾为夫皆服斩衰,从诗歌文本来看,也难以判定素冠、素衣、素韠是“子为父,父卒为母”所服。故清人姚际恒、方玉润质疑“三年之丧”说,“今何乍见一‘素冠’,即以为三年之丧乎?无论素冠之为丧服与非为丧服,今仅凭一素色之冠,何以别其丧长短乎?岂三年之丧乃素冠,短丧之服不冠素乎?此必不可通之说也”[8](294)、“丧礼从无‘素衣’之文。毛传曰‘素冠,故素衣’,混甚。……古人多素冠、素衣,不似今人以白为丧服而忌之也。古人丧服唯以麻之升数为重轻,不关于色也” [9](152)。 》创作的历史背景
  《素冠》隶属《桧风》,桧国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桧,本又作‘郐’,古外反。桧者,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后,妘姓之国也。其封域在古豫州外方之北,荧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之故墟,是子男之国。后为郑武所并焉。”[1](457)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谋迁虢、郐之地,东寄帑贿于虢、郐十邑,《史记》载其事云“(郑恒公)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姒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裴骃《史记集解》云“韦昭曰:‘幽王八年为司徒’”,司马贞《史记索隐》云“韦昭据《国语》以幽王八年为司徒也”[10](1757?1758),太史伯策划东迁在桓公“为司徒一岁”时,当为周幽王九年。周平王二年,桧国为郑武公所灭,《汉书?地理志》颜师古引臣瓒曰“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11](1544)。《桧风》的创作年代,说法不一,考虑到桧国灭亡时间,定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时)大致不误,试补证如下:
  一是除《素冠》外,《桧风》尚有《羔裘》《隰有苌楚》《匪风》三首诗,毛序云“《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絜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作是诗也”[1]( 459)、“《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1](464)、“《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1](465)。可见《桧风》创作时代,桧国政乱,周道不行,当为西周末至东周初的周室衰败之世。
  二是《桧风》创作年代要略早于《郑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于桧、郑、齐、魏、唐、秦,可以观春秋之国势焉。春秋之初,郑最称强,《桧》则灭于郑者也;故桧、郑为先” [12](9)。《桧风》在今本十五国风中列位第十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至鲁所观国风中列位第十四,《桧风》均列在《郑风》之后。郑玄《诗谱》中《桧风》在国风中列位第七,《王风》之下为《桧风》《郑风

》。郑玄《诗谱》关注《诗经》创作年代与地域文化特色联系,大体按照时间顺序特别是春秋时代列国兴起顺序排列。郑玄《诗谱》置《桧风》于《王风》之后、《郑风》之前,可能考虑到桧国为郑国所灭,如同魏为唐所灭,《魏风》与
  
  表1 先秦典籍记载的素冠、素衣、素韠举例
  穿着者 衣服配饰 穿着场合 例证
  士 素韠、
  素裳 士冠礼,主人、
  有司之服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有司如主人服(郑玄注: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也。衣不言色者,衣与冠同也。……素韠,白韦韠)——《仪礼?士冠礼》
  诸侯、
  大夫、
  士 素韠、素裳、
  素冠、素衣 君臣
  视朔
  之服 皮弁服,素积,缁带,素韠(郑玄注:此与君视朔之服也。皮弁者,以白鹿皮为冠。贾公彦疏:今此皮弁之服用白布,衣与冠同色,故不言衣也……视朔之时,君臣同服也。)——《仪礼?士冠礼》
  士 素韠、
  素积 士冠礼中士
  适房之服 兴,宾揖之。适房,服素积素韠(贾公彦疏:兴,谓冠者加皮弁讫,起待宾揖之也。)——《仪礼?士冠礼》
  乡大夫 素韠、
  素裳、白屦 乡饮酒礼
  中乡大夫之服 记。乡,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郑玄注:朝服,冠玄端,缁带,素韠,白屦。贾公彦疏:玄端即朝服之衣,裳又与韠同色,屦亦同裳色)——《仪礼?乡饮酒礼》
  诸侯、
  大夫、
  士 素韠、素裳、
  白舄、大夫与
  士白屦 诸侯与其群臣
  燕于路寝、
  日视朝之服 记。燕,朝服于寝。(郑玄注:谓冠玄端、缁带、素韠,白屦也。贾公彦疏:诸侯朝服素裳、素韠,应白舄,而云白屦者,引《士冠礼》成文。其实诸侯当白舄,其臣则白屦也。)——《仪礼?燕礼》
  大夫、
  士 素衣、素裳、
  素冠,素簚 大夫士去
  国逾竟之服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礼记?
  曲礼》
  天子 素衣、
  素裳 天子素服
  而祭 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郑玄注:素服,衣裳皆素。)——《礼记?郊特牲》
  天子 素衣、
  素裳、 年不顺成,
  天子素服 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孔颖达疏:此是天子诸侯罪己之义,故素服。此素服者,谓素衣)——《礼记?玉藻》
  大夫 素韠、
  素裳 配玄端服、
  配皮弁服 韡,君朱,大夫素,士爵韦。(郑注:凡韡,以韦为之,必象裳色。则天子、诸侯玄端朱裳,大夫素裳。唯士玄裳,黄裳,杂裳也。皮弁服皆素韡)——《礼记?玉藻》
  天子、
  王后 素衣、
  素裳 天子、
  后逢日月食 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礼记?昏义》
  诸侯 素衣、
  素裳 军有忧
  之服 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赴车不载櫜韔——《礼记?檀弓》
  天子、
  诸侯、
  大夫、士 素衣、
  素裳、缟冠 君臣遇大札、
  大荒、
  大灾之服 大札、大荒、大灾,素服(郑玄注:大札,疫病也。大荒,饥馑也。大灾,水火为害。君臣素服缟冠。孙治让正义:素本为白缯,引伸之,凡布帛之白者,通谓之素。)——《周礼?春官?司服》
  诸侯
  素衣 诸侯朝服、
  祭服之里衣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孔颖达疏:以素为衣,丹朱为缘,绡黼为领,此诸侯之中衣也。)——《诗经?唐风?扬之水》   大夫、士 素衣、
  麑裘 在国视朔、
  受外国聘享之服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刑昺疏:其素衣麑裘,则在国视朔之服也。卿大夫士亦皆然。故郑玄注此云“素衣麑裘,视朔之服”是也。其受外国聘享,亦素衣麑裘)——《论语?乡党》
  诸侯 素衣、
  素裳 诸侯
  围败之服 秦伯素服郊次,待之于郊。(杨伯峻注:此则为围败之服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天子、
  诸侯、
  大夫、士 素衣、
  素裳 君臣遇三辰
  有灾之服 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杜预注:降物,素服。孔颖达疏:降物,谓减其物采也。

《昏义》曰:“日食则天子素服”,知百官降物,亦素服也。)——《左传?昭公十七年》
  士卒 素甲、
  白裳 行军布
  阵之服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国语?吴语》
  杨布 素衣 出行常服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列子?说符》
  
  《唐风》相连而置于前,《桧风》与《郑风》亦相连而置于前,这就不难理解魏源《诗古微?诗序集义》判定《桧风》创作年代在平王东迁之后、武公灭桧之前。
  郑玄《诗谱》置《桧风》于《郑风》之前,当认为《桧风》创作年代要略早于《郑风》;孔颖达《毛诗正义》云“欲言先后为次,则齐哀先於卫顷,郑武后於桧国,而卫在齐先,桧处郑后,是不由作之先后。……欲以采得为次,则《鸡鸣》之作远在《缁衣》之前,郑国之风必处桧诗之后”[1](3),可见孔颖达也认为《桧风》创作年代要略早于《郑风》。《郑风》均为周平王二年郑东迁新郑之后所作,《桧风》创作年代当在周平王二年之前。
  三是《桧风》属于“变风”,目前十五国风中,只有《豳风》等少数诗篇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多数诗篇则为东周时期的作品,而十二“变风”的创作年代大致在周懿王至周定王时期,《桧风》也不例外,不大可能是西周初期或中期的作品,当为周懿王以后的作品,因而郑玄认为“周夷王、厉王之时,桧公不务政事,而好洁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变风始作”。[1](458)
  由上可知《桧风》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其大致创作时代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前)。这段时间文献有载的桧国国君只有郐仲一人(周幽王时期在位),由其亦可观桧国末年政局之一斑。
  《国语?郑语》云:“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13](463)此为周幽王九年太史伯建议郑桓公东迁虢、郐之言,评论郐仲“恃险”“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骄而贪”,桧国政治不宁,郐仲亦非有为之君,因而史伯认为桧国易为郑国所取,“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史记?郑世家》亦云:“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10](1757)此处史伯评论郐仲“贪而好利,百姓不附”“轻分公地”,郐仲目光短浅、贪财好礼,桧国上下离心,政权已经缺乏民众基础,因而可以占其地而取其民。
  由此出发,不难看出西周末年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因而毛序评论《桧风》诸诗云“《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絜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作是诗也”[1](459)、“《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1](464)、“《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1](465),孔颖达也认为“桧则其君淫恣,曹则小人多宠,国小而君奢,民劳而政僻,季札之所不讥,《国风》次之於末,宜哉”。[1](3)
  三、“庶”字释义与《素冠》诗旨
  《素冠》三章均以“庶见”领起,《素冠》字词释义常有分歧,“庶”字的解释则较为统一,古今学者大都将“庶”释为“幸”“幸而”之义,如毛传释“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为“庶,幸也”[1](462),之后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高亨《诗经今注》、周振甫《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注析》等皆同。
  以“幸”释“庶”,按虚实不同又可细分为两支。一种观点认为“庶见”是诗人假想之辞,其实未见,“幸”作“希望”、“幸望”解,如郑玄笺云“丧礼既祥祭而缟冠素纰,时人皆解缓,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觊幸一见素冠急於哀慼之人,形貌栾栾然膄瘠也” [1](462)。按此解释,则《素冠》首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为诗人设想,其后“劳心慱慱兮”转为诗人现实情感;第二章“庶见素衣兮”为诗人设想,其后“我心伤悲兮”转为诗人现实情感,其后“聊与子同归兮”又转为设想;第三章“庶见素韠兮”为

人设想,其后“我心蕴结兮” 转为诗人现实情感,其后“聊与子如一兮”又转为设想。这样一来《素冠》三章虚实转换过频、过密、过快,几乎断句即转,少有连贯,难免突兀之感,诗义难以通解。
  或鉴于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庶见”为诗人实见而非假想,如高亨《诗经今注》云“当时差不多没人服丧三年,今得一见,所以称幸” [14](189)。这种解释可使诗义连贯,避免前一种观点虚实转换过多过快的问题,然而这样一来,《素冠》三章首句“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均有诗人“今得一见,所以称幸”之喜意,与后面“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的诗人悲伤蕴结情感大不一致。如此前喜后悲,悲喜交加,诗义也难以通解。
  《故训汇纂》释“庶”云“庶,近也。《诗?大雅?生民》‘庶无罪悔’朱熹集传、《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朱熹集注”[15](699)。以“近”释“庶”,可避免前述以“幸”释“庶”之问题,如此《素冠》三章首句“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为诗人所见之实指而无喜意,引出后面“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的悲伤蕴结之情,诗义可连贯通解。而从眼视光学上看,视觉效果上物体有近大远小特性,物品距离越远,其反射到眼睛中的光线越少,若小于眼睛敏感度,人就很难分辨或不能分辨清楚。日常生活中眼睛分辨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肉眼分辨率约为二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如果要看清《素冠》中“素冠”“素衣”“素韠”诸物,诗人也需在较近距离观察。 ”当作“近”而非“幸”解,《素冠》一诗频言“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有由远而近之意,当需一较为空旷的室外空间而非狭小的室内。由此出发,笔者认为《素冠》为桧国士或大夫去国离君之际,国人送别所作,试补证如下:
  一是《礼记?曲礼》云“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2](115)此处言“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这是目前所见先秦文献中最为详细具体提及素服者,且与《素冠》“素冠”“素衣”“素韠”全素服饰相符。孔颖达云“大夫士三谏而不从,出在竟上。大夫则待放,三年听於君命。若与环则还,与玦便去。《隐义》云:‘去国当待於也。若士不待放,临去皆行此礼也。’……此逾国三月乃行,不同者,得玦之后,从郊至竟,三月之内而行此礼也。’”[2](115)《诗经》作者,今可知者大都为两周贵族,因而《素冠》创作场景当在大夫或士去国离君之际,国人(士或大夫可能性最大)送别所作。
  二是《素冠》之外,《桧风》诸篇皆与桧国时政密切相关,或忧国,或刺君,如毛序云“《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絜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1](459)、“《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1](464)、“《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1](465)。以桧国士或大夫去国离君,国人送别来解读,《素冠》与桧国时政联系紧密,符合《桧风》诸篇题旨常例。《素冠》上一篇为《羔裘》,两者创作时间相去不远,孔颖达云“作《羔裘》诗者,言大夫以道去其君也。谓桧之大夫,见君有不可之行,乃尽忠以谏。谏而不从,即待放于郊,得玦乃去”。[1](459)以桧国士或大夫去国离君,国人送别而作解读《素冠》,则《素冠》在时间上紧承《羔裘》,为士或大夫待放已绝,从郊至边境,即将去国离君之作,两诗可能就同一人而作。
  三是由前述《桧风》创作历史背景可知西周末年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局势之危,桧国有识之士当有所见,并有上谏者,却不为国君采纳,进谏之士被流放出境,如孔颖达疏《羔裘》云“桧之大夫,见君有不可之行,乃尽忠以谏。谏而不从,即待放于郊,得玦乃去”[1](459)。《素冠》中的送者与别者皆为桧国有识之士,别者进谏无果反遭放逐,去国离君之际,素冠、素衣、素韠,“棘人栾栾兮”;送者见此全素服饰,意识到故国内忧外患,而国君昏庸放逐有识之士,因而

“劳心慱慱兮”“我心伤悲兮”“我心蕴结兮”,希望“聊与子同归兮”“聊与子如一兮”,诗义可通解。
  四、结语
  先秦典籍中素冠、素衣、素韠曾多次出现,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着的礼服或常服。《桧风》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其大致创作时代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时)。此时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面对危机,桧国大夫或士进谏无果反遭放逐,去国离君之际行“去国逾竟”之礼,素服“为坛位乡国而哭”,国人(士或大夫可能性最大)送别而作《素冠》。诗人感于桧国内忧外患之危急形势,目睹有识之士素服遭逐,悲伤蕴结之情浓重。
  注释:
  ① 参见刘士林《〈桧风?素冠〉新解》(《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 林维民《〈素冠〉新解》(《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首次将“去国逾竟”与《素冠》题旨相联系,释之为“妻子为送别离境出国的丈夫所唱之歌”,本文论证过程与结论皆与之不同,读者可参证。
  参考文献:
  [1]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毛诗正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 论语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 金开诚, 董洪利, 高路明. 屈原集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7]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 (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9] (清)姚际恒. 诗经通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10] (汉)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1] (汉)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2]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13] 徐元浩. 国语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4] 高亨. 诗经今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5] 宗福邦, 陈世铙, 箫海波. 故训汇纂[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subject exploration of “qu guo yu jing” ritual system and
  hui feng ? suguan poetic , he weili
  (1.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in pro-qin classics, su guan, su yi, su bi appeared several times, which, the study shows, may not be the result of three years of mourning and clothes, but zhou dynasty emperor, princes, the doctor, who were present in persons of different shi guan li, xiang yin jiu li, yan li, shi suo, pin xian, chao jian, ji si, qu guo, zai huang, jun bai, chu xing and so on different occasions, in different dresses or uniforms. “hui feng” is difficult to really test the specific creation time for the west of its roughly weekend (zhou yi wang, li wang later) to the east beginning of the week (hui country demise). at this point hui country’s serious political crisi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cluding that the monarch relies on insurance policy did not repair virtue, arrogance and extravagant, and the people were not attached; out zhengheng gong opportunistic infiltration, bribery east send public funds, to take to win the people, the plan is very large. facing the crisis, the country doctors or cypress plain speaking to no avail and exile who, out of t

he country from the king on the occasion line “qu guo yu jing” ritual system, wore white clothes “for the altar cry bit rural country,” wrote su gu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nse of the poet in the country’s critical situation, cypress, wearing white clothes were witnessed by insight, strong feelings of sadness accumulation.
  key words: “qu guo yu jing” ritual system; hui feng ? suguan; plain dress; mourning dress; formal dress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桧风 素冠 陆探微 的意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去电信化”变…
    刍议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误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