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关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小型泵站出水池滑坡原因浅析及处理方案

  论文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地区 小型泵站 出水池 滑坡原因 处理方案

  论文摘要:文章对抗旱灌溉站出水池的滑坡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滑坡的性质及其成因,同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滑坡处理方案。

  一、前言

  安徽省定远县地处江淮之间,为江淮分水岭缺水地区,同时也是该区也是膨胀土分布地区;三和三级站位于定远县三和乡境内,属女山湖灌区抗旱灌溉站,为iv等小(1)型泵站,设计流量3.20m3/s,总装机960kw,设计扬程19.9m,水泵安装高程41.7m,出水池底高程为58.0 m。三和三级站进水渠、出水建筑物土方工程由附近乡镇于1997、2001年冬修组织民工人工施工,当年土方填筑工作基本完成,2002年6月泵站建筑工程开始施工至次年2月份进水池、泵房、出水池施工基本完成。2003年春夏期间,天气长期连续阴雨,出水坡出现多次土方滑坡现象,已建出水池发生倾斜,滑坡体下部危及电灌站厂房安全。

  二、滑坡情况简述

  1.第一次滑坡情况简述及性质

  2003年3月中下旬,由于连续阴雨,泵房和出水池连接的出水坡(面向泵房方向)及右侧距出水池70~150m段发生大面积滑坡。根据3月27日现场勘察资料,出水坡滑坡体下部脚线距机房约6.0m,上部在距坡面下部约1/3高度处,东西方向长约25.0m,南北方向宽度宽约35.0m,形成圆弧形状。之后,由于连续阴雨,滑坡情况不断加重。4月28日土方下滑坡体顶部滑裂面跌差已超过2.0m,最大处约3.0m。wWw.11665.coM6月中旬按处理方案施工坡脚挡土墙,6月29日挡土墙完工,但滑坡土体未作任何处理。

  第一次滑坡体按滑坡体厚度可确定为浅层滑动。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滑坡体上部先变形滑动,下部受挤压而向下滑动,按滑坡各部分滑动的先后顺序可确定为推动式滑动。

  2.第二次滑坡情况简述及性质

  2003年6月30日后,天气连续降雨,滑坡加剧,滑坡面上部发展到距坡脚2/3处,局部接近出水池基础,巨大的滑坡推力压向挡土墙,由于挡土墙砌筑砂浆未到龄期,7月3日出现裂缝,部分墙体倾斜。7月8日,降大到暴雨,软化的泥土下滑推向挡土墙,墙体断裂,局部倾覆。在7月中旬的阴雨期间,出水池基础附近的土体又滑动,将出水池下1m厚的灰土基础部分带走,出水池产生倾斜至使钢筋混凝土出水池与出水渠浆砌石扭曲坡裂开,止水橡皮破坏。9月26日“三和三级站出水池滑坡处理技术方案讨论会”确定现有的出水池已破坏,不能使用,应予以拆除,以免滑坡体向前发展,倾倒滚落影响泵房安全。

  根据滑坡体勘测成果分析,两次滑坡形成的滑坡体周界纵向长约40m,横向长约60m,滑弧最大深度为3.7 m。泵房基础高程位于39.8高程处,坐落于④层泥岩泥岩上,滑坡对泵房基础未产生扰动,对泵房没有影响。第二次滑坡剖面示意图见图2-2。

  第二次滑坡较第一次加剧,滑坡面距坡面上面1/3处,局部接近出水池的基础,滑坡深度地表以下最大深度不超过4m;由于第一次滑坡使上部失去支撑,而使上部土体相继滑下。故第二次滑坡可认为是浅层,牵引式滑动。


  三、滑坡段工程地质与成因分析

  1.滑坡段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测区位于江淮丘陵区,在该区二级及二级以上阶地或岗地上广泛分布着具裂隙性、胀缩性和超固结性的硬塑至坚硬状态的晚更新世冲洪积粘土;滑坡段地层主要为填土层和第四系冲洪积物所组成的粘性土、下第三纪泥岩,于泵房北侧③层粘土层内见暗绿色薄层蒙脱石层(产状280°∠11°)。滑坡地段分层地质条件总述如下:①层素填土,杂色或棕红;不均匀;湿;软塑;土质为混杂,主要为黄褐色粘土、紫红色泥岩;夹浅灰色高岭土,植物根茎、铁锰结核。③层粘土,上层为褐黄色粘土,硬塑状态,含直径1~3mm的球状铁锰结核,露头剖面上可见夹有厚度2~l0cm的水平层状淋滤铁锰富集层,裂隙发育,裂隙一般无充填或被淋滤铁锰质浸染;下层为红褐色粘土,呈硬塑状,近垂直或水平的两组裂隙发育,将土体切割成矩形或方块状,裂隙面被次生青灰色粘土充填。裂隙面极光滑.油腻状,具腊状光泽,裂隙多呈闭合状。③1层粘土混砾砂,红棕褐;湿;硬塑;夹铁锰结核;混杂砂砾、卵石,粒径2mm~100mm,含量35~80%;层厚0.70~2.70m;本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3.5×10-3cm/s,可形成出水池顶部的出水渠内积水的排泄通道。④层泥岩,紫红色;稍湿;坚硬,包含有黄绿色砂状风化物,局部裂隙发育,裂隙面光滑,具油脂光泽;该层未揭穿,部分钻孔于孔底发现白色块状石膏晶体;对比三级站附近的三和石膏矿地层知,该层为下第三纪定远组(ed)陆相碎屑沉积泥岩。

  2.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安徽省工程勘察院的膨胀土试验成果:①层素填土的自由膨胀率平均值(δef)为46.1%;③层粘土自由膨胀率平均值(δef)为45.7%;④层泥岩自由膨胀率平均值(δef)为48.4%;上述各层均属膨胀(岩)土,膨胀潜势弱。我队根据静探孔所反映出来的滑动面进行,选取埋藏较浅的滑动面进行槽探验证。剥离浅部滑坡体后,发现滑动面分布于①层素填土和③层粘土交接面附近,①层素填土是滑坡体的主体,③层老粘土未发生滑动;在滑动面上有薄层黄褐色流塑状粘土泥浆,有潜水自该层面缓缓渗出。

  据调查在施工过程中,出水池及出水渠高填方回填土主要是由民工将进水渠道、进水池及泵房开挖出来的红色泥岩未经夯实直接堆筑而成;没有按规范分层碾压,填土质量极差。从钻孔所揭示的地层来看,①层素填土的干密度最小值为1.22g/cm3,平均值为1.43g/cm3,平均压实度为88%,反映出堆筑时未能做到分层碾压。填土的填筑质量,对出水池高填方段的安全尤为重要,该段平均压实度仅为88%,说明填筑时碾压不密实,不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土质结构松散、土质杂乱,部分地段夹有灰色淤泥质土,包含树根、麦秸;说明填筑时土料控制不严;填土与天然地面接触带均有一层厚薄不均的软塑状的耕作层,该层的存在说明填筑前未清基或清基工作不彻底,接触带构成地下水渗流通道。从剖面图中可看出滑坡体的上部,出水池附近即原始地形的坡顶,分布有中薄层状的③1层粘土混砾砂层(混卵石,渗透性强,形成地下排泄通道),该层在原出水池底板下方尖灭;地下水直接排入位于坡下的素填土内;压实度不足的素填土裂隙发育,不仅破坏了原本土质混杂的填土整体性,而且裂隙为雨水的渗入提供了方便,使水分快速进入土体中并特别使在裂隙周边的土体迅速软化,并逐渐向周围扩展,大大地降低了土的抗剪强度,使土体容易沿薄弱面滑动,形成出水池附近的膨胀土质素填土发生滑坡。

  综上所述,塌方区的填方高、填土为膨胀土质,同时填土的压实度小,雨季地下水位高,是造成三和三级站出水也滑坡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1.通过槽探和工程地质剖面图揭示:出水池附近的滑坡体的滑动面分布于①层填土和③层老粘土交接面附近,①层素填土是滑坡的主体,③层粘土未发生滑动。

  2.滑坡区的填方高,填土压实度偏小,地下水沿粘土混砾砂层通入素填土层,饱和填土抗剪强度下降,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3.通过比拟工程区附近,工程地质条件相同的该站出水渠、大官塘水库坝坡及三和二级站的出水池的稳定情况,均未发现滑坡现象;滑坡区虽有膨胀土分布,但滑坡的主要原因不是膨胀土引起,而是由未碾压密实的膨胀土组成的素填土引起滑坡的内因。

  4.建议全部清除滑坡体及被扰动过的土体(尤其是红色泥岩),换填适宜干密度控制的土料,采用接近天然坡角的1:4的放坡连接泵房和出水池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的限制,可采用弱膨胀土(黄褐色粘土)重塑后重新回填,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回填土的质量要求,并做好坡面防渗排水工作。

  5.按以上方法处理后的三和三级站泵房和出水池连接段,已经历过2个旱雨季的考验,未出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滁州市水利勘测队.《定远县三和三级站滑坡治理初设阶段阶段工程地质报告》.2003.11.

[2]安徽省地质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定运幅》.1978.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胡家才 [标签: 江淮 分水岭 地区 泵站 水池 滑坡 处理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于施工现场材料信息化管理研究初探
    关于蒙牛消费者参观计划的几点思考
    关于煤矿窄轨运输安全管理的思考
    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些观点
    关于地方政府财政幻觉假说的研究
    关于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合理途径分析
    关于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几点认识
    关于发展泰兴市乡村旅游的思考
    关于车轮结构与更换车轮方法的研究
    关于建立环境工程监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