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通信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切换探讨
   论文 关键词: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切换管理

   论文摘要:低轨道(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卫星距离地面500~1500km,运行周期2~4小时的卫星通信系统。铱系统、全球星系统及系统是地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发展 最快的范例。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低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中轨(meo)和静止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1 由于具有更小的信号衰减和更低的传播时延,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全球通信。leo系统的路径传输损耗通常比geo低几十分贝,所需发射功率是geo的1/200-1/2000,传播时延仅为geo的1/7~1/50,这对于实现终端手持化和达到话音通信所需要的延时要求是十分有利的。 
  1.2 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的发展为leo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 
  1.3 由于地面移动终端对卫星的仰角较大,天线波束不易受到地面反射的影响,可避免多径衰落。 
  1.4 它在若干个轨道平面上布置多个卫星,由星间通信链路将多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接起来。wWW.11665.COm整个星座如同结构上连成一体的大型平台,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窝状服务小区,服务区用户至少被一个卫星覆盖,用户可随时接入系统。 
  1.5 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和卫星数目多,也带来了多普勒频移严重和星间切换控制复杂等问题。但不管怎样,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述特点对于支持实现个人通信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2 leo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的一般过程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使得它的波束覆盖区也跟着移动,而波束覆盖区的移动速度远大于用户的运动速度,因此,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主要是由于卫星波束移动引起的。 
  对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呼叫切换,通常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2.1 用户周期测量当前使用波束和邻近波束的导频信号或广播信道的信号强度的变化,以便确定它是否正在穿越相邻波束之间的边界或者处于相邻波束的重叠区内。 
  2.2 若用户进入相邻波束的重叠区,达到切换触发的条件,将开始启动切换过程。用户中止利用当前波束进行通信,等待分配信道利用新波束进行通信。 
  2.3 切换过程开始后,需要在新到达波束中为该用户按照一定的信道分配算法进行信道分配,并在原先波束中释放使用的信道;如果采用了波束内切换或信道重安排,则原先波束还须按照呼叫结束后的信道重安排算法进行波束内的信道优化分配,进行必要的波束内分配。分配完成后,将数据流从旧链路转移到新链路上来,完成切换。 
   
  3 leo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的种类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可分为以下类型: 
  3.1 同一信关站和卫星的不同波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现用波束在同一信关站和同一卫星内,该切换涉及两个波束的信道分配和修改同一信关站(不采用星上交换)或卫星(采用星上交换)的交换路由表。 
  3.2 同一信关站不同卫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与现用波束不在同一颗卫星内、但在同一个信关站范围内,它涉及两颗卫星的信道分配;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体制,需要改变两颗卫星星上交换路由表;对于卫星透明转发的体制,需要修改信关站交换路由表。 
  3.3 不同信关站同一卫星的波束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现用波束属于同一颗卫星,但属于不同的信关站,它涉及两个信关站之间的切换,包括信道分配、改变地面线路连接、位置更新、记费等,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卫星还需要改变其交换路由表。 
  3.4 不同信关站不同卫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先用波束属于不同的卫星且属于不同的信关站,它涉及两个信关站和两颗卫星之间的切换,信关站涉及信道分配、改变地面线路连接、位置更新、记费等问题,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卫星需要改变其交换路由表。
  4 leo卫星通信系统中用户切换目标卫星的选择准则 
   
  在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控制中,切换的目标卫星的选择策略对切换的最终性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根据系统的需要,设计出适合于本系统的切换目标卫星选择方案至关重要。目前,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目标卫星选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最近卫星准则、最强信号准则、最长可视时间准则、最多可用信道数准则、覆盖时间与仰角加权准则及最小跳数切换准则。 
  其中,最近卫星准则认为距离用户终端最近(仰角最大)的卫星能够提供很好的服务质量(qos),可从纯几何上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也称为最大仰角准则。采用该准则时,用户终端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大仰角的卫星。该准则实现简单,但一般不会在实际系统中采用,因为它既没有考虑无线信号在空中的传播条件,也没有考虑 网络 的运行状况。 

  最强信号准则是终端在任何时候选择能够接收到最强信号的卫星。拥有足够高的信号强度是无线通信的一个基本条件,可以认为最强信号卫星准则能够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 
  最长可视时间准则又称为最大覆盖时间准则。按照这个策略,用户将利用星座系统运行的先验知识,始终选择具有最大服务时间的卫星作为其切换的目标卫星。该准则基于对最小化系统的切换请求到达率考虑,延长了切换后呼叫一直被某个卫星服务的时间,从而可获得较低的被迫中断概率。 
  最多可用信道数准则为:用户选择具有最多可用信道数的卫星为它提供服务。该准则出于对整个系统信道资源利用率考虑,以使卫星系统中每个卫星所承载的业务量趋于均匀分布,避免因某个卫星节点超负荷而失效,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性能。应用这个准则时,不管卫星的具体位置,新呼叫和切换呼叫会经历相同的阻塞率或被迫中断概率,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某个卫星超载的情况。 
  最小跳数切换准则则应用于具有星上路由的情况,策略要求用户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少跳数路径的卫星。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信双方周期性检测其可见卫星中是否有比当前通信路径的跳数更少的路径,如果存在则进行切换,否则继续使用当前卫星进行通信。当然,如果通信双方的当前卫星出现低于最小仰角(或信噪比)时,也需要进行切换。假定卫星系统使用准静态路由算法,路由表项中带有卫星到卫星的路由跳数,而且其路由信息随着 网络 拓扑变化由系统自动刷新。 
   
  5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与路由 
   
  在切换时,由于服务卫星的改变,对于采用星上交换和星上路由的卫星通信系统,原有路由也需要被重新建立。重建路由有以下几种方案:全路由重建,部分路由重建,重路由结合扩展路由,动态概率优化路由,最小跳数路由。 
  其中全路由重建卫星切换方案:原有路由完全被新路由代替,该方案得到的新路由仍然是最优化路径,但其处理时延比较大。 
  部分路由重建卫星切换方案:当切换发生时,原有路由被部分保存,只有变化部分被更新,该方案处理时延比较小,但新生成的路由可能不是最优化路径。 
  重路由与扩展路由结合:切换后首先进行路由扩展,再进行路由优化。以降低延时,但信令开销增大。 
  动态概率优化路由:全路由重建节约带宽,但是扩大了信令资源,需要选择合适的优化概率p,在带宽和信令资源之间折中。即并不对所有扩展后的路由进行优化,而是以概率p,对一部分路由进行优化,一部分仍保持原扩展路由。 
  最小跳数路由策略:用户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少跳数路径的卫星。通信双方周期性检测其可见卫星中是否有比当前通信路径的跳数更少的路径,如果存在则进行切换,否则继续使用当前卫星进行通信。该策略能够获得较低的传播延时和较小的切换频率,具有很好的系统性能。 
   
   参考 文献  
  [1] 陈振国,杨鸿文,郭文彬.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刚.低轨卫星星座网的切换研究.通信学报,2004(25) 
  [3] 王亮,张乃通.leo网络中卫星切换的动态概率优化策略.通信学报,2002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周宇男 [标签: 移动通信 系统 用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灵活多变的莫斯伯格FLEX500战术霰弹枪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浅析
    EOC技术在丹东广电网络双向改造中的应用
    Intercultures,Encyclopaedic Knowledge,an…
    白光LED电源设计技术
    浅谈简易LED电子广告牌的设计
    LED的发展概况
    LED显示屏的应用及发展状况
    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
    基于ArcGIS Mobile的移动GIS开发研究
    LED的发展
    An Overview of Wireless LAN Technology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